文学价值的流动性范例(3篇)
时间:2025-11-07
时间:2025-11-07
关键词: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整合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3-0015-04
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经济利益、文化、信息、信仰等的多元化,弱化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淡化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失落,人生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异化。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这对于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意义深远。
一、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意指
主流意识形态是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接受并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反映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凝聚人民,引领和规范其它意识形态的重要精神力量。
多元化境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执政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引领和规范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或弱化其价值原则;抵制和消除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聚合力、统摄力,实现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具体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即对现实社会中形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析、比较、评判,规范其内容、功能和发展方向,消解或弱化其价值原则,引导其价值取向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消解,即剖析敌对意识形态的实质、目的,批判其错误思想和腐朽本质,抵制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消解其对社会成员的消极影响。“实质上这种意识形态整合是一种意识形态斗争,或者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第三,对主流意识形态自身聚合力和统摄力的提升,即通过利益映现、思想交流、价值认同等方式和手段,使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成为社会统治观念形态,从而提升其聚合力和统摄力,聚合和统领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认同、接受、信奉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有序化、合理化,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增强社会凝聚力。这种意识形态整合“不能依靠强力排斥或权力强制,而应当依靠思想交流和价值认同”来实现。
概而言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目的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二、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现实价值
多元化境遇中,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需要。理想信念是增强社会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邓小平曾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有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但随着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信仰等的多元化,其中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社会生活中滋长蔓延,严重侵蚀和污染了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加之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诚信缺失、等问题,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担忧,迷茫困惑,思想空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行为失范,道德评判标准被扭曲,随波逐流,以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吸引力、群众的向心力和社会的亲和力。因此,揭露、批判多元化境遇中各种形形错误意识形态的实质,帮助人们认清其本来面目,自觉抵制其渗透、侵蚀,弘扬正气,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帮助人们确立共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有关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国家、集体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指导原则。但在多元化境遇中,价值领域出现了剧烈的振荡与冲突,传统的价值范式被颠覆,人们的价值取向多种多样。而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和价值观,借机“粉墨登场”,大肆宣扬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全球共同价值”、“全球意识”等,加剧了价值领域的混乱,导致一些人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的迷茫与困惑,以至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处理自我与社会、集体关系时,私欲膨胀,漠视国家、集体利益,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被抛弃。价值领域的这种冲突和混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促进人们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认同,进而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奉献观和价值观,科学理解和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合法执政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因为“合法性”“是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普遍支持、普遍尊重而具有的一种合法性权威”。但在多元化境遇中,各种意识形态都披着“合理化”外衣进行散布传播,精致性的“包装”往往极具迷惑性、煽动性和吸引力,使人们真伪难辨,无所适从,遮蔽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独特的价值魅力。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大肆兜售新自由主义思潮、“全球资本主义民主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意识形态,歪曲、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致使一些人盲目信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错误地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弱化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怀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动摇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独特魅力,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揭露、批判敌对意识形态的虚伪本性和丑恶面目,抵制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消极影响,提升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三、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人民、协调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旗帜。面对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关键是要优化和建构理想信念凝聚机制、价值观导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主流文化统摄机制等,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第一,理想信念凝聚机制。理想信念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对意识形态凝聚作用的发挥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面对多元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要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人民,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靠理想信念,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念”。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必须优化和建构理想信念凝聚机制。首先,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科学选择传播途径和教育方法,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其次,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联系实际。运用鲜活生动的现实事例,以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的形式,引导人们体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魅力,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三,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只有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使其自觉抵制多元化带来的腐朽思想的侵蚀,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也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模范,抵制歪风邪气的模范,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模范,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仿效,增强党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第二,价值观导向机制。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主导力量。面对多元化带来的价值领域的冲突和混乱现象,必须优化和建构价值观导向机制,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导价值观。通过对现代传媒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其次,引导人们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要注重对多元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评判、协调与整合,探索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实现价值导向对价值取向的有效调控,引导人们认同、接受礼会主导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建构。其三,提高人们的价值评判和选择能力。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分析、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批判多元化社会境遇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自觉选择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信念。
【关键词】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管理企业价值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企业价值一直是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将盈利至上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和衡量的标准,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为达到短期目标,会计利润纵控制,不仅使得公众对于企业价值评估愈发困难,“盈利至上”这一顽固的思想也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给其带来了负面效应。1975年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W.T.GRANT公司破产,其破产原因是过度看重企业的会计利润,忽视现金净流量,在1974年其营业净利润近千万,但是其现金流量在破产前五年的净额为负值;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也是现金流量恶化导致。此后诸多公司发生类似事件引起了相关学者关注,会计利润不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现金流量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有效,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也愈发鲜明。
关于企业价值的研究,外国学者以MYERS、JENSEN、MC-CONNELL&SERVAES为代表分析企业债务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采用托宾0值作为度量企业价值增长的指标;国内很多学者将企业高管、经理人的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社会责任以及资本结构等方面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对于企业价值与现金流量相关性的研究较少。1998年3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现金流量这一新观念也被理论界与实践界广泛关注;企业的价值就是现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稳定快速的发展,吸引投资者注入资产,关键在于其本身价值在未来能否给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而预期收益就从企业现金流的质量反映。本文从实证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探讨。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现金流量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决定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较高的净现金流量表明企业发展稳健性良好,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有实力进行价值创造,使得企业价值逐步提升。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存在相关性,学者夏志华(2014)认为现金流量信息能够检验企业价值,从现金流量挖掘财务信息并做出决策,是判断投资的工具;赵春光(2004)采用收益模型对企业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指出现金流量有价值的相关性,在2001年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于会计利润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关于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陈志斌、韩飞畴(2002)研究得出现金流量决定企业价值创造,并提出现金流量战略性、战术性管理方式,为价值创造最大化提供可行途径;夏雪花(2007)基于沪市房地产行业对于企业价值与现金流量关系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指出要增强企业获取现金和偿债能力以及指定相关销售政策来提升企业价值。根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2013年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源于CSMAR数据库中的上证A股1052家企业,剔除数据不完整以及被ST的公司后得到1005家上市企业的年报数据,为排除极端值或异常值对研究结果影响,本文对每个变量实施了上下1%缩尾处理,此次研究没有对行业进行控制是为避免行业性质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特例性。
(二)变量选取和相关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参考MITCHRLL&LEHN的方法采用相对价值指标,从CSMAR数据库中取得托宾Q值B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排除不便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与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将境内上市外资B股也包含在市值中计算,使最终数据更全面、准确。
2、解释变量
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以及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而企业价值主要由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决定,筹资以及投资活动的好坏也可以从企业运营中体现,本文选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衡量企业现金流量,借鉴相关研究选取的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现金流量比率来衡量企业现金流量。
3、控制变量
根据众多文献对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很多;根据于少磊、李小建(2014)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二者呈正相关,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资本结构;鲜文铎、贺琴(2004)在对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企业内部因素盈利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采用资产收益率代指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借鉴多数学者关于企业价值研究经验,公司规模用总资产对数表示,营业总成本的对数形式表示企业成本规模,销售收现比率控制企业销售质量;根据和春军等学者(2006)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的研究,参考其对价值评价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财指标,流动比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以及资产变现能力,同时控制企业运营能力以及成长性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最后选用销售净利润率控制销售获利能力。具体变量名称及计算见表1
(三)研究模型
在上述假设和变量设置的基础上,基于自变量,控制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建立以下模型
TBQit=αi+β1RONWCit+β2ROAit+β3LEVEit+β4SIZEit
+β5NPMSit+β6GROWit+β7SCRit
+β8COSTit+β9OCit+β10CRit+μit……(1)
其中,为常数,指企业,代表时间年份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对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得出频率直方图以及描述性统计表,见表2
根据表2中平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为0.04,标准差约为0.077,样本离散程度较小,整体趋势一致性较强,随着经济发展较为成熟,企业资产生现能力逐步稳定,但其均值仅为0.04,偏度为0.806,说明样本企业整体资产生现率偏低,对经营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不够重视,风险预防控制能力较弱,导致经营风险损失比率较高,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仍然有待提高;现金流量比率均值为0.15,标准差为0.28,离散程度相对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大,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导致偿债能力差别较大,但大部分企业对于负债的重视程度较高,积极偿还企业负债,增强公司信誉,在如今较强的竞争压力下,较低的负债率以及较高的偿债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多投资者青睐;托宾O值B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相差明显,标准差为0.76,样本公司价值悬殊较大,是由于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仍较好。
(二)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1)对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从上表经验数据可知该模型通过F检验和P检验,P值为0.000,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通过表3显示,经过T检验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净现金资产回报率P值为0.00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β值为0.735,系数为正表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提高企业现金净流量使得企业价值同向增加,即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资产产生现金流入的管理,控制经营风险,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应收账款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此次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抽样误差;由此说明假设H1成立。
由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用于衡量现金流量,因此该结果表明现金流量对于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应关注现金流动情况,现金流入大于流出时,企业价值会随着净流量的增加而提高,只有存在多余的现金企业才有能力进行价值创造,用充足的资金购买市场上的生产要素,为价值创造提供必要条件。公司价值随公司规模的扩大逐步提升,在公司规模扩大时,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合适的运营模式保证规模逐步扩张时,企业也能稳健发展;资本结构的增加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由权衡理论分析,企业负债超过一定比例后会使企业价值降低,说明目前企业负债率较高。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并作相关回归分析得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自变量现金流量比与企业价值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并建相关模型如下:
IBQit=αi+β1OCFRit+β2ROAit+β3LEVEit+β4SIZEit
+β5NPMSit+β6GROWit+β7SC
+β8COSTit+β9OCit+β10CRit+μit……(1)
α,β均为常数,i指上市公司,t指时间
根据表4,F检验的P值为0.000,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该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流量比β系数为0.19,为正,现金流量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T检验中现金流量比的P值为0.003,小于5%,现金流量比率与代表企业价值的托宾Q值差异显著,回归方程有意义,现金流量比衡量企业现金流量,再次证明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提升有正面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观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加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功利性、多变性的特点,大学生的心态变得更加多样和开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1]任何价值观念都是某一主体的价值观,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主流价值观是被大众实际接受并形成强大的心理倾向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程度以及其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突出的自我意识
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使得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偏向了“自我”的方向。
2、显现的功利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接受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但又认为过于遥远,在价值目标上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更关注现实社会对自身价值的实际影响。从现在大学生职业选择看,他们更注重选择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价值目标选择逐步显现出更多的功利性和现实性。
3、多元的评价标准
主体的自我化使价值评价更注重个体的感受,而价值目标的实用化使每个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倾向多元、理性和宽容。由于我国社会多元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性,这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特点的综合反映。正如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尺度开始由理论原则向现实生活转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更趋向理智和宽容,对善与恶、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2]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理想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树立理想目标,而且要使这个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理想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在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上,才能使他们的价值选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在交往、互动、对话中,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思想和思想碰撞、心与心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心入脑,转化成内心信念和行动指南。”[4]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着手,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对当代青年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青少年特殊的年龄及心理阶段使其时常会对人生及未来感到迷茫,对社会矛盾及社会现象取法正确判断的能力,也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或心理习惯,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
西方势力总是凭借经济、科技等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不断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文化观念渗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高校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和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给错误的价值观念以有力的批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必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由于社会影响,在学生中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也在滋生和蔓延。对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自觉感知、认同、接受、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3、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储备人才和未来的精英,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这一群体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下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高等教出版社,2002.69.
[2]阳智明,陈延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和教育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上一篇:危机公关策划范例(3篇)
下一篇:孕妇如何养胃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