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6-25

金融市场论文篇1

关键词: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中国房贷;金融市场

Abstract:Thesub-primemortgagecrisisinUSAhasmadegreatshocktotheglobalstockmarketsandUSAeconomy.AnalysisoftheU.S.secondarymortgagecrisisthebackgroundandcauses,andpointedoutthatChina′smortgagemarketthemajorrisk.WeshouldbesecondarytotheU.S.mortgagecrisisforthedrawforChina′srealestatemarketandthehealthydevelopmentoffinancialmarketsgetsomeinspirationandgoodriskpreventionmeasures.

Keywords:USA;subprimemortagecrisis;China′sestatemortgage;financialmarkets

引言

3月13日纽约股市遭遇了2007年第二个“黑色星期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暴跌242.66点,收于12075.96点,跌幅达1.97%,是美国四年来第二大单日跌幅,全球股市随之下挫。标普500指数和NASDAQ跌幅分别达到了2.04%和2.15%,在所有行业中金融和建筑股受创最重。标普金融股指数下跌3.2%。住房建筑股指下跌4.6%。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2006年第四季度房贷市场季度报告,称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创四年来新高,达4.95%。此后,纽约股市因次级房贷危机多次发生波动。

随后房贷风暴愈演愈烈,由起初导致股票市场大跌,到现在引发整个金融信用环境恶化,甚至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由此可能引发不良金融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危机最终蔓延到了全球各个市场。最近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影响呈现扩大态势,美欧以及亚洲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随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向金融系统注入巨资,以应对风险。截至2007年8月31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已向市场上注入超过550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注资的广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一时尚难论定,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分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危机和总结经验教训。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的基本特征

触发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所谓的优质贷款市场主要是面向信用等级高的优良客户;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Market)主要面对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人,其中大多是中低收入阶层或新移民。“ALT-A”(Alternative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地带,主要面向一些信用记录不错但却缺少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2001—2005年间,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繁荣期。房地产金融机构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后,把眼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次级房贷是房屋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次优抵押贷款。与一般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还能力较弱的房主,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至少高2%~3%)。主要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被称为面向穷人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其特征是:(1)个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级得分比较低。(2)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较高。(3)少数族群占比高,且多为可调利率,或只支付利息和无收入证明文件贷款。(4)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这项贷款在解决低收入家庭购房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占七成份额的房利美和房迪美公司,由政府主宰,将贷款打包成证券,承诺投资者能够获得本金和利率。随着这两家公司的丑闻爆出,整个次贷市场开始争抢这两家公司所购贷款,整个过程中,新的市场参与者出于逐利目的过分追求高风险贷款,最终导致风险增加。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五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任何一个金融系统都可以分成核心和两个部分。处于核心部分的是一些结算银行,它们承担着支付体系的职能。这个核心部分必须非常强健,并置于严格监管之下。如果这个部分出现问题,不仅会严重损伤整个金融系统,也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危机。相对而言,处在的则是一些新兴的、“边缘”上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对其监管也略微宽松一些。在这些市场上,利差区间会比较宽,市场参与者可以大赚一把,也可能出现巨亏。金融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使得房地产贷款公司开始将视野扩展到那些“次优级”人群,这个群体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或者良好的信用,以前并不能够负担传统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后来贷款公司推出了浮动利率贷款,以适应利率不断降低的环境。最流行的是“2—28”模式的抵押贷款:在最初的两年只需要偿付以固定利率(往往很低)计算的金额,后面的28年则根据浮动利率偿付。次级房贷购买者在支付了前两年较低的月供之后,就要开始承受浮动利率下更高的月供金额。伴随着违约率的上升,投资者担心更大的风险,纷纷逃离这一市场,导致以这些贷款为支撑的次级债市场出现贬值和流动性紧缩。同时不良贷款骤升,而为其资产组合融资的难度加大,会导致次级房贷贷款公司开始陷入困境。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涉及的主体种类较多,其带来的影响也较广。一是如新世纪金融公司等众多经营次级房贷业务的机构将被迫停止业务,或者倒闭;二是持有次级抵押贷款(包括证券化的)资产的公司,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也将面临资产严重减值损失;三是“传染效应”,相关次级房贷金融机构的关门或者亏损,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最终贷款者快速收紧信贷,从而影响金融业经营甚至整个经济的景气度;四是“羊群效应”,相关次级房贷金融机构的关门或者亏损,也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已产生两个破坏性后果:第一,开始戳破不动产资产价格泡沫,并由此引发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第二,打破了“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使银行对住房信贷风险不得不进行重新思考和加倍防范。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中国的住房抵押信贷市场才刚刚起步,在流动性过剩,竞争加剧和可贷机会有限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都有积极发放个人住房信贷的冲动,但对房贷潜在的风险却认识不足,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体系建设也明显滞后。与美国按揭贷款类似的风险诱发因素,在中国同样存在。

一是在银行经营意识方面,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在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似乎都特别青睐于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已成为银行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信贷业务之一,各行的按揭贷款额度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一些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意识反而降低,为拼抢客户不断放宽住房按揭贷款者的准入标准,而贷后管理也更为粗放。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元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元。

二是在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些机构和个人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银行信贷的过度介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近年来飞速增长,价格泡沫已成为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信贷安全的最大潜在威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不到十年,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2.6万多亿元,加以公积金住房贷款400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

三是从宏观调控政策看,针对房价等经济过热表现,美联储曾连续17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以来也连续进行了六次加息,仅2007年就连续四次加息,加息率在明显加快。目前,中国五年期以上贷款的基准利率较2004年10月之前增加了1.71个百分点,虽难以同美联储两年连续升息17次相比,但也足以引起商业银行警惕。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的几次加息,以总额40万元、期限为二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例,最终累加的总还款额增加了近12万元。加息的“杀伤力”不容低估,同时,对于24年的贷款来说,利息首次超过了本金。

四是从贷款对象看,国内按揭贷款的借款人是以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为主,信用等级可能与美国的“次级信用”借款人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些人本来还款能力不强,随着央行多次提高贷款利率,借款人的还贷压力也随之增大,他们自己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一旦无力还款时,对银行违约在所难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是贷款安全的直接威胁。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重大的风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镜子,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意识上强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一种风险资产,在中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优质资产”。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大行其道几年了,而且即使到现在,除了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然是无动于衷,“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当美国打破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了。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在这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是有很大启示的。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除了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之外,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房价过高的楼盘,可以考虑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

第二,应该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以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警惕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严格贷前审查。中国房贷的质量令人担忧,在目前次级房贷危机泛滥的美国,至少还有一套检查借贷人信用的体系,中国似乎很难有一套完整的个人借款人信用审查体系。在国外普遍流行用借款人完税证明作为个人收入证明的时候,中国银行仍普遍用个人收入证明来审核其偿债能力。结果,借款人或者从律师事务所或者从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提供给银行。用假的收入证明、假的工资证明等虚假的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这种贷款的潜在风险是相当大的,因为,在房价一路上升的这几年,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从银行借钱买房子。

第三,选取有效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鉴于当前绝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都是浮动利率贷款,央行在调整利率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由货币政策引发的金融风波;应该尽快寻找有效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第四,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

三、对中国金融和房贷市场应对次级房贷危机的建议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尝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工具直接对治投资型住房贷款需求的膨胀,减小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向银行信贷资产的传递,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要建立健全中国信用体系。美国信用体系非常健全,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记录好的能够享受利率折价,反之则需要承担信用风险溢价。美国次贷市场主要是为信用记录低等群体设置的。这种市场性的分隔如同为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美国信贷市场提供的品种很多,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这些品种的设置意在满足不同信用级别的人的需要。而中国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容易出现问题。显然,在这方面中国要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等技术,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

2.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关注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认真考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通过严格的贷前调查与审查,严把放贷入口关。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

3.运用多种手段预防和减少违约损失。作为金融活动中最基本的风险类别,违约风险的存在具有综合性、积累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目前国际上对于违约风险度量与测定的模型层出不穷,信用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前瞻性地预测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变化,借助金融技术切断违约风险的传递与扩散,提高判断风险的能力,使违约风险的总量得以抑制。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和贷款保险。它可降低住宅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从而保障贷款人的权益。

4.应重视金融创新,银行应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并尝试利用衍生品或证券化分散风险,避免房贷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在房贷创新产品的推销过程中应切实坚持“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原则,让借款人充分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付能力,避免不自量力,过度举债。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世界的金融、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已经对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正如经济学家樊纲在博鳌论坛上所指出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对中国外贸和资金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提醒我们,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重视和观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世界金融经济波动的扩散的方向、范围和程度,以及对中国金融和经济影响的可能途径及其后果,提前做好前瞻性的应急准备,把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过去分析、预测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回顾、总结,分析和查找过去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因此,有必要吸取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未雨绸缪,努力消除引发房市投机的内生机制,并通过引入基于公众意愿的政府住房计划、打击过度投机政策,防患于未然。唯有如此,才能应对和化解可能发生的任何房地产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80-82.

[2]雷曼兄弟.美国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衰退[N].证券日报,2007-03-26.

[3]杨丽花.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及其经济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34-37.

[4]肖才林.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警示[J].时代金融,2007,(12):7-8.

[5]王寅.美国房贷风险警示中国[J].决策与信息,2007,(8).

金融市场论文篇2

一、政府主导是当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作为当代经济的灵魂和神经中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然而由于商品经济的内在缺陷,当代金融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1经常处于失衡状态的实体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的超调,相互刺激,形成经济泡沫,往往会扭曲金融市场的原有功能。2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无法加以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繁荣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因牵一发而动全身酿成金融灾难。3仅仅市场预期转坏就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剧烈收缩,引发国民经济整体的通货紧缩。因为建立在乐观预期基础之上的信用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而预期一般是很不稳定的。4金融市场吸引的资金来自于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资金来源的广泛性意味着一次金融灾难往往伴随着一次社会动荡,甚至引发社会暴乱。

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确保金融市场及时纠偏以发挥应有的功能,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实施必要的监管与调控,以免金融市场过度动荡,或者被拖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唇齿相依、利益共生的紧密关系:一方面,政府是金融机构的监管者,金融机构必须在政府允许的规则下运行,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尽管必须为自己的决策承担一切经济后果,但当它们停业或破产清算危害公共利益时,政府会给予它们必要的援助,政府与金融机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财富基金易形成对东道国金融市场主导权的潜在挑战

东道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调控,手段多样,渠道多种。但总体而言,它们都具备下面三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东道国政府处于金融市场最后贷款人的地位。第二,东道国政府在金融市场的主导权以铸币权为基础。第三,东道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财富基金参与的情况下,上述三大特征不再清晰,或者说东道国政府监管和调控金融市场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意外的干扰。首先,财富基金不以东道国政府为最后贷款人。东道国政府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为了避免金融市场的动荡诱发社会不安,是政策救市,不可避免地带有利益输送的色彩。然而对于财富基金而言,由于出身的不同,它不可能享受到国内金融机构的国民待遇。其次,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财富基金可以成为仅次于甚至优于东道国政府的选择。在救市行为中,东道国政府往往会提出必要的整改要求,这必然迫使相关金融机构权衡利弊,部分求助于财富基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东道国政府的权威。再次,相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财富基金更容易逃避东道国政府的监管。规避管制是任何经济活动主体的本能。实力雄厚的财富基金通常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防患于未然,从而使东道国政府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最后,在东道国政府调控金融市场时,财富基金在暴利的诱惑下可能逆向操作。逆向调控金融市场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特征,然而这也意味着对金融市场的调控缺乏实体经济面的支撑,东道国政府必须承受财富基金“对着干”的风险。

在某种意义上,财富基金的进入意味着第二个政府的进入,传统的由一个政府监管金融市场的模式可能变成两个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的博弈,其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营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有非常严格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尤其是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从实践看,财富基金凭借雄厚财力挑战东道国政府的监管和调控权威毕竟是理论上的。因为财富基金的投资代表的是一种国家行为,对东道国政府权威的挑衅行为势必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所以财富基金对东道国政府的威胁应该较小,即使有,恐怕也主要表现为霸权国家财富基金对弱国的攻击和讹诈。客观地说,财富基金对东道国经济的潜在威胁远远小于现有的对冲基金。

三、财富基金的“原罪”

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俄等国成立财富基金备受关注,只可能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身有关,或者说这是财富基金承受的一种“原罪”。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第一,集中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手里的财富基金,回流东道国可能不再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渠道。第二,集中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手里的财富基金,不但不会为东道国金融机构所利用,反而可能成为它们的强劲对手。第三,既然财富基金是另类。乘其羽翼未丰就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就成为东道国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因此在积累足够的实力之前,财富基金想除去原罪的标签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今世界比较重要的金融市场,不管其地理分布,主导权都掌握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及其金融财团手中。财富基金问世多年,但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主导权一直没有被动摇过。2000年以前,欧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盈余也好,中东的石油美元也罢,它们不是规模小掀不起大风浪,就是尽管量大,但美国有能力控制并且可以有步骤地加以利用。2000年以后,以中俄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是受惠于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或是受惠于迅速攀升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都诞生了巨无霸型的财富基金。这种巨无霸型的财富基金不仅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更因为其可能具有操控市场的力量,最终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慌和不安。尽管从目前的讨论来看,警惕财富基金的理由令人眼花缭乱,但其核心仍然是西方国家对金融市场主导权的担忧。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资金回流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稳定,但试图寄希望于发达国家让出甚至分享金融市场的主导权以换取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进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金融市场论文篇3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投资心理

1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2.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固锚效应(Anchoring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惯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惯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杨奇志.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金融市场论文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风险

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模式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1.股指期货。从当前来看,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相对来说最成熟。我国的股市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沪深300指数业已建立,股指期货可以作为首选品种。股指期货对于投资者套期保值、转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我国股市还没有做空机制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促进股市做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发展。

2.国债期货。1995年初春的“3·27”国债事件表明我国的国债期货仍存在一定风险。目前国债市场的规模确实比1995年时大得多,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国债实行总量管理,造成国债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中长期国债多而短期国债少。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国债实行余额管理,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但要达到合理的收益分布还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国目前国债交易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市场参与者也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所以在国债期货推出前可能还要做一些工作。

3.利率期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可能推出利率期货。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市场信号来决定参考利率。我国目前已经推出了上海银行间拆放款利率作为参考利率,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汇率期货。汇率期货的推出需要较长时间。虽然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由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但美元在我国外贸、外汇、外债中所占比例仍然非常大,而人民币正在逐步升值。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是目前距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5.掉期期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外资的进入,在利率掉期和汇率掉期方面的业务必将随之发展,在掉期业务取得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可研究推出掉期期货。

三、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上的投资者才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和动力,金融衍生品市场才有稳定和高流动性的基础。具体做法: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如通过修订《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和《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三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和调节的作用,而不是行政干预;四是优先发展场内交易,如股指期货和期权、利率期货和期权、汇率期货和期权等,再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因为场内交易有严格的监管与交易体系,有保证金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更加安全;四是提高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及定价能力。通过自主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高国内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市场参与者自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三方面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同时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

此外还应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通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逐步采用最新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相应模型,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提高管控能力。并且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加强理论研究和复合型金融理论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民建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12期

金融市场论文篇5

〔摘要〕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且可以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经营水平,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

针对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宜采用分离渗透型模式,既充分利用了世界市场的资金,又能有效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国内的冲击。但创立离岸金融市场之初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以确保国内金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分离渗透型。我国应从政策角度积极推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完善游戏规则、培育高端非居民客户,同时可以借力人民币离岸化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创新,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或欧洲货币市场,初期曾称欧洲美元市场,是指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进行各种金融交易的国际金融市场。

其中,离岸货币是指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体系之外的该货币。离岸金融市场自产生以来发展迅猛,对于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目前离岸金融市场占全球金融市场的比重约在一半以上。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早在1989年,我国就曾在上海和深圳试办过离岸金融业务,其间中断过,2002年6月又重新启动。2006年9月,我国又批准天津在滨海新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现阶段大力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何在?我国选择怎样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有哪些政策建议?这些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现实意义对正处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金融业来说,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好选择,也是我国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大抓手;从国内来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近年来我国持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并呈现井喷态势。2007年6月底达13326.25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还缺少一个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也使大额外汇储备面临汇率风险。

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外资机构在境内离岸金融市场发行外币债券会吸纳许多外汇的持有者成为外币债券的投资主体;一些意欲投资中国企业的外资可以通过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投资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中国海外企业如果资金充裕,亦无须汇入国内,而是存到离岸账户,在离岸金融市场循环;国内银行可以考虑境外公司(或中国公司境外子公司)在该行离岸账户的全额保证金或开证额度内向其在国内的子公司(或母公司)发放人民币贷款或开出信用证等,亦可反其道而行,以公司的国内部分在银行的人民币全额保证金或授信额度作担保从离岸账户向该公司在国外的部分发放外汇贷款或开出信用证等;我国历来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思路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下,尤其是分离渗透型模式下逐渐放松资金的流出,改为进出都适度而恰当。

2.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以日元国际化为例,日本离岸市场创立之初,交易中的外币部分占到总额的80%左右,随着管制政策的放宽,日元逐渐成为市场主要结算货币,离岸账户中欧洲日元交易蓬勃发展,日元比重迅速窜升至交易总额的2/3左右,日元借助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际货币。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本币的离岸化经营,逐渐增加资本项下对外开放的款目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也可以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掌控,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缩小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是一条较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过渡性发展途径。

拿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为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该区2006年9月份争取获得了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批准的七项外汇改革政策。从综合性分析,此次改革囊括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开放四大领域,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从系统性分析,以前的金融改革只是注重技术层面,而这次是系统性、制度性的改革;从广泛性分析,以前的金融改革只是涉及到某一领域,其特征不具备广泛的区域性和整体性,而这次的金融业务范畴运作空间很大。①如果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天津能探索出一条金融改革的新路子,那么其改革经验就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4.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5.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有了离岸金融市场,外商在华投资利润就没必要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还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通过为市场提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金融业的活跃无疑会对会计、律师、保险、航运、证券、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内离岸金融市场还可以从主要金融中心如东京、香港争取到后勤服务业务,如清算、股票登记、信用卡制作及其他劳动密集型金融活动,给市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带来就业机会。政府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离岸金融市场自上世纪50年代在西欧产生伊始,历经60年代的迅速发展、70年代全球范围的超常扩散、80年代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重大突破。

到90年代开始步入成熟期,已形成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分离渗透型和簿记型四种模式,当前全球近70个离岸金融中心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方式无出其外四种模式基本反映了不同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对照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国情分析,目前我国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也不能采用簿记型模式,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

1.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不宜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我国目前仍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下不能实行自由兑换,金融改革正在深化过程中,体制性的变革才刚拉开序幕,银行内部的商业化改革进程还任重道远,金融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尚不充分。在这样一个较为薄弱的金融基础上建设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显然条件尚不成熟。

2.簿记型模式不符合中国发展中大国的身份。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降低资金筹措成本,加强国际经济协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但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不具备资金集散和转口功能,它通常只起一个“记账中心”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缺乏推动作用;簿记功能的收入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乃是杯水车薪;该模式对法律环境要求高,我国尚不具备;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存在逃税、洗钱以及被恐怖组织用来融资之嫌,也可能被国内贪官用来作为赃款外逃的通道。

3.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宜先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目前我国尚未放开外汇管制,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业尚未实现完全的自由化,为了维持金融秩序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保障在岸金融外汇政策措施的调控效果,应首先采取绝对分离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贸然采用分离渗透型模式,当国内为抑制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或调控房价而采取诸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利率、发行大量国债或票据、限制信贷资金投放等紧缩银根的措施时,国内机构却很容易从离岸金融市场借入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紧缩政策的效力;如为刺激经济实行放松政策如降低利率、扩大国内货币信贷规模等时,国内工商企业或银行又可能将资金调往离岸金融市场去追逐较高的利息,使政府的扩张目的难以实现,国内货币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效果偏离预定目标。而内外分离型模式是一套针对非居民的金融制度安排,和东道国国内金融体系之内的货币绝缘,对在岸金融市场没有多少影响。况且,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充足,通过“渗透”以吸引外资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至少在短时期内不是很迫切,引进外资的重点应放在中长期资金,内外分离型模式有助于防止离岸短期资金对在岸市场的冲击。

4.待条件成熟后,可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长期采取内外分离型模式从政策上杜绝了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不利于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和必要性大打折扣。但离岸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监管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待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基本成熟,实行稳健运行并积累了足够的市场管理经验之后,可以在内外分离的基础上允许有限制的渗透。不过,在渗透的方向上要循序渐进,建议初期规定渗透方向为只能渗入,不能渗出,在银行离岸与非离岸账户之间设立一个单向的过渡科目,作为离岸资金流入的必经账目。当市场发展成熟时,也可以允许离岸和在岸两种账户之间进行有条件的双向渗透。在渗透的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的规模上,要限定较低的“渗透”比例和额度,以免资金大规模地进入在岸市场。

三、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模式,那么怎样发展、应注意些什么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目前国内不少专业人士谈到了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不良资产降解、加强风险监管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这些本文不再赘述,只择几个要点强调。

1.通过政策推动形成适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从世界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看,离岸金融中心不同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前者的形成和发展不在于所在国经济实力强大与否,关键是能保障离岸资金收益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环境,收益性的重要条件是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监管的宽松,便利性来自完善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以及发达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安全性由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严明的法律体系以及金融隐私权等确保,提供这些市场运行环境只可能靠政府当局。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不宜由市场自发产生提供,只能由政府主动从政策上扶持。除了伦敦、中国香港及部分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属自然形成的外,其余大部分离岸金融市场都是在政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典型的例子如新加坡ACU、美国IBFs、日本JOM以及马来西亚的纳闽等离岸金融市场都证明了政策推动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离岸金融市场而言,已经没有自然形成的气候和时间,也不必要无端浪费后发优势,建设政策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是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众多成熟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要迅速发展起来,务必借助政府的力量提供比其他市场更为优惠的条件和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恰如水流低处、鱼潜深渊、兽归深山,离岸资金及离岸金融机构的云集蚁附极大地取决于政策所促成的这个能迎合国际资本流动内在需要的环境。

2.鼓励金融创新、完善游戏规则。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最大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为从事离岸金融活动的投资者提供的广阔想象空间和赢利空间是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要想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功就应该赋予这一市场业务创新、市场创新的自由权。如果从一开始就限制这、限制那,在许多外界强加的刚性约束下市场怎能找到它自己最佳的发展路径呢?市场东道国担心离岸市场的发展冲击国内金融系统,但离岸金融市场的“离岸”性质注定它无论是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是一样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运作体系来运营。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发挥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功能就必须从现在起按照国际惯例在市场准入、账户独立、税收优惠和保密制度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来保护正常的市场创新及其正常的利益得失。而且游戏规则的完善也只能在游戏中逐步进行,我们首先是要让游戏玩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在发展中暴露,然后在发展中解决,如同监管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先有孩子。

3.培育和吸引国际非居民优质客户。要做大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一个重要方面是吸引到真正优质的国际“非居民”客户。国内开展离岸业务的银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国际信誉不高、国际网络少和客户群都是中国境外机构的局面。因此,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应主动积极地向国际大金融机构抛出绣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离岸金融市场业务禁止外国金融机构参与竞争,一些典型的功能型离岸金融市场都是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应积极培育自己的离岸公司、吸引国际大离岸公司登陆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国际资本流入。

4.借力人民币离岸化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IBFs和日本JOM的创立都是通过在本国境内设立本币的离岸市场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建立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形成我国国内金融体系外的人民币交易中心不但是管理境外人民币的理想途径而且有助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势所必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坚挺,中国周边的不少国家早已把人民币用作该国可流通的硬通货,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甚至已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可以考虑根据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状况和实际需要,适时在国内离岸金融市场开办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这不但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和金融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国内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该市场的快速发展。

刚开始可争取信誉良好的外国企业在国内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通过这种方式,人民币可以输往国外,从而开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也以此为契机发展和壮大起来。

注释: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