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管理办法(收集5篇)

时间:2024-06-27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篇1

北京市五路居第一中学始建于1985年。在2015年深入学区化教育改革中,汇聚周边优质资源,现已成为拥有63个教学班,1600余名学生,180名教师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贯彻“办有品位的学校,发展有品位的教师,培育有品位的学生”的办学目标,秉承“体验感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通过“培养习惯、塑造人格、学会方法、发展能力、打造品质、形成思想”的教育模式,努力实现“培养有思想的健康公民”的育人目标。

三、学校办学特色

(一)骨干教师引领专业成长

五路居一中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向上的发展愿景、科学的管理机制、多样的学习平台,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点燃每一位教师用智慧创造的激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在师资梯队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校的42位市区级骨干教师、12个朝阳区优秀教研组,带领所有教师,通过课例研讨、课题研究、论坛交流、骨干示范、读书学习、专家引领等一系列举措,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九年一贯制教学的衔接,推动各校部协同发展,学校在小学六年级采取了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模式,教师们跨校部共同学习和研讨,形成了完善的九年一贯制教学及课程衔接体系,实现学生螺旋式发展。

(二)优质课程培育多彩少年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五路居一中秉承“培养有思想的健康公民”的育人目标,确立了基础类、拓展类、精品类三个课程体系,整合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在基础类课程建设中,学校构建阳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质疑发现的方法,生成独特的见解,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的快乐。

2.在拓展类课程建设中,学校建立了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社会五大课程板块,开设了108门校本课程,实行自主选课机制,不断提升学生乐学、善思、质疑、创造四大核心要素的发展水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彰显个性。

3.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五路居一中提供丰富资源鼓励学生创办精品社团,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成功之路。

(1)学校充分挖掘各种校内外资源,开设了车模、VEX机器人、乐高等多个精品科技社团,连续多年参加“驾驭未来”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亚洲锦标赛,并斩获数座冠军奖杯。通过环境浸润、课程推动、活动体验、大赛提升等方式,培养师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2)为了推进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在常态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管乐、合唱、舞蹈等多个精品艺术社团。学校依据学生的管乐基础,把管乐团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社团,这些社团均聘请全国知名教师为学生授课。

(3)不仅如此,学校还不断探索阳光体育新路径,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组织学生长期坚持锻炼,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切实培养健康公民。学校每年均代表朝阳区参加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均取得突出成绩,学校体育中考成绩连年位居朝阳区前三名。

通过各类课程的开展实施,五路居一中为学生们构架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育有品位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文化彰显育人本色

学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为了建设好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五路居一中理顺管理体制、构建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学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靠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扬民主,构建了一系列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建立了学生自治组织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师生、家校共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篇2

主持人简介赵峰,1982年毕业于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是山东省淄博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区长助理,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1993年,被教育部、人事部等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山东省淄博市优秀校长”荣誉称号,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技拔尖人才”称号;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功臣;2003年被省政府表彰为“防治‘非典’工作个人三等功”。感受“四化”目标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局长赵峰近年来,张店区教育局在深入实施“名师、名校、名学生”“三名“工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在管理上做文章,向管理要效益,提出了“学校管理精细化,校园文化精品化,学生发展个性化,办学特色多样化”的“四化”工作目标。我区的“四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精细化——做好每一件小事;校园文化精品化——让每一处景观会“说话”;学生发展个性化——放飞每一个学生的梦想;办学特色多样化——公办民办一个都不能少。在张店区的学校,你可以时刻感受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干实事、创大业的热情。他们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品牌上下苦工夫、下大力气,最终通过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努力打造张店教育品牌,再创张店教育的辉煌。发挥资源优势办多元化学校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店二中校长孙敢张店二中发展的10年,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十年。从学习引进目标教学,到形成自己独特的“五到位”课堂教学理论,再到“互动探究式”教学和“道德健康与师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二中很快地成为了一所以教育教学改革而著名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一路领先,近10年来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居全市前列,每年中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二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特色教育的蓬勃发展,都是在全面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取得的。良好的社会声誉,使二中“供不应求”,许多家长说,“钱我们不在乎,只要能进来就行”,然而办学条件却不允许。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使教育进一步开放,更好地利用二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成为学校领导时常考虑的问题。既然有市场,有需求,为什么不能拓宽办学渠道,走多元化办学之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那就是以二中为依托,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民校。但资金在哪里?不用国家投资,没有大集团的赞助,白手如何起家?可是就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学校的想法得到全体老师的响应与支持,经过反复论证,学校终于下定决心办一所民校。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个群体中点燃了,这个群体便焕发出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各项筹建工作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鼎力支持,资金由二中教师通过入股、集资、贷款等各种方式筹集。在2002年的教师节,新生的东方双语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双语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做到了“四个独立”,即法人独立、财务独立、校舍独立、

师资独立,完全符合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有关政策法规。它的创办,填补了张店地区办学体制的一项空白——这是第一所由一所名校全体教师创办的民办学校,对于地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东方双语学校以“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理念,实施服务育人。家长们认可教师的高素质和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认可学生不但学习进步,而且思想进步,养成良好习惯;认可学校严谨的管理,对每个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校领导为了加强安全,曾在学校公寓的楼道上过夜;只要学生生病,不管夜里几点,领导和老师都会及时看护,送医院,通知家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精美的成长档案盒,里面是学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获得的各种荣誉,最满意的作业、试卷,每学期一张个人照片以及身高、体重等身体发展状况。——设立“家长开放日”,在每月固定一天,请家长走进校园、课堂、公寓、餐厅,随时观察孩子的学习、生活表现,亲身感受孩子受教育情况,听取学校、老师的汇报并及时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双语学校的特色有外教上口语课,校园英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可在校园内免费选修一项艺术特长课。走进校园,人们会由衷羡慕学生的学习条件:小班额授课,信息化教学,优良的育人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最近东方双语学校又成立了“东方双语艺术培训中心”,微机室、舞蹈室、钢琴室等特种教室对社会开放。每到节假日,学生回家了,但校园仍然发挥着资源的教育功能,涌动着活力。2003年的中考,东方双语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过市重点分数线人数比例达70%,为二中又一次续写了辉煌。民办学校与国办学校优势互补,互为依托,互为竞争,带动了两校整体教育的全面提升。比翼齐飞,共创辉煌,是两校教师的追求,也是社会的期望!激发个性火花让生命焕发多彩光芒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校长韩勇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如何在遵循社会化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更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身心得以更加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张店三中几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的课题。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因材施教,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提供条件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发展特长完善特长,促使学生获得成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教育和要求教师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我们还修改了教学工作考核的方案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台了《张店三中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把是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列入了教学考核评价的范畴和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中,制定了详细具体的评价细则,以考核促转变,以评价促落实。为更好地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我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表彰方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尽显个性,尽展特长,多层次、多角度地评先树模。每年我校都要定期举办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综合性活动,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每学期都要评选德育标兵、优秀干部、学习标兵、进步标兵、艺体明星等奖项……并对他们进行隆重表彰,同时打成喜报,寄送到学生家里,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并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良好氛围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管理层面,我们着力构建了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两条主线,在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之外,我们建立了由学生校长——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的管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进言献策,参与学校的管理。我们把校内的各类检查、评比、比赛等活动的宣传发动、组织管理、评定表彰全部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承办各项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征稿编辑、出版发行校报校刊,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考试的深度,都是为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管理的主体,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个性化管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还以中科院心理所《中小学生优化学习方法与心理发展的应用实验》课题为突破口,开设了专门的学法指导课,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为满足各科学习优秀生的要求,我们实施了课堂分层教学,给他们营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课下还成立了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辅导小组,优化措施,选派优秀教师长期进行辅导,使他们在学科学习方面得以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探索,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作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尤其是每年寒暑假,要在全体教师中组织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评选,汇集优秀作品编制假期研究性学习课程,印发给每位学生,它用富于挑战和智慧的假期研究性学习代替了原来枯燥低效的假期作业。在我校“我研究、我快乐、我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卢晓轩同学的《节能灯节能吗?》,曾作为惟一的学生作品,在淄博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年会”上做了精彩展示,并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冯逸飞同学发现了张店中心路车多路窄、堵车严重的问题,于是利用假期对中心路高峰期的车流、人流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了洋洋万言的《中心路改造方案》,其中所蕴涵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操作性,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肯定。为更好地关注学生未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我校的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能力风暴机器人”工作室,让机器人走进课堂,在这里电脑迷们有了大有作为的天地。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科技兴趣小组、篮球、足球、田径训练队……也为同学们展露才华、发展特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葛兰嘉宝同学去年远赴德国比赛,获国际钢琴大赛少年组一等奖,为国家争得了崇高的荣誉;李晓晴、扈夏两位校园小作家在学校关心帮助下,合著的诗文集《双叶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引起了广泛影响。这就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几年来我校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个性的火花,让其生命焕发出多彩的光芒。当然这还只是我们初步的探索,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在学生发展个性化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借鉴OEC管理经验探索学校管理精细化之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校长赵忠当前,许多中小学校管理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粗放。管理者和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沿袭过去的习惯方式来管理或教学,他们也因此失去了精细化的工作态度,没有了把自己管理工作或教学看成精品化的想法。因为思想的惰性使我们的管理缺少了创新与活力,各项工作的粗糙使校园管理只能停留在浅层和表面。管理的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它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最典型最成功的当属海尔的精细化管理“OEC”(即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可以理解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海尔的做法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但的确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人人用心管。这既是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目标,还是我们的标准。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领导干部蹲组包级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年级组则由校级干部任组长,其他干部任副组长,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我们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抓好“四全”:全面质量、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尤其是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为此,我们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协调、控制和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注重各环节的质量把关,注重形成性评定,注重检查时间的经常性、检查内容的全面性、检查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自我检查的主动性,使整个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处在系统有效的控制下,保证各个环节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的高质量。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的各项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目光要敏锐,嗅觉要灵敏,头脑要灵活。管理精细化主要依靠的是制度的健全,所以我们要将制度的触角延伸到各管理层次的各个角落中,但管理的精细化还需要人文的关怀,制度再健全,也有其规定不到位的地方,人文关怀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供广阔的平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在实现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精细化,从而提升学校管理的层次。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精品课程评选与建设的文件,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1][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揭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与丰富内涵,即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化教学资源,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十一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期间,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建设模式,经过层层培育、重点建设,打造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抓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难得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于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评选至今,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有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以黑龙江省为例,有241门[3]。可以说这些精品课程极大地带动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尤其为大学生网络学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精品课程”的称号有了,初期建设完成了,课程后续建设该如何开展?有些课程负责人考虑到课程资源的网络安全问题或是为建设资金所限,在网上仅有少部分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等,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恰恰是通过网络的便捷条件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优质、便捷的教学服务,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学习到全校乃至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称号不应仅是专家认可的,也应得到学生和其他学习者认可,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的网络学习价值。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网站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网站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就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化教学质量做一分析,提出促进师生网络教与学的一些建议。

第一,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与热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针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3)》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大已有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精品课程作为优秀课程的代表更要成为引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之先。首先,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建设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精品课程的网上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服务器的配置上可使用外挂磁盘阵列;服务器端采用Linux+APACHE2.2+PHP5框架,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存储设备可选用IPSAN(走iSCSI通讯标准的SAN存储局域网络架构),不会受到网络频宽质量与服务器速度的限制;尽可能配备四台精品课程服务器,一台用于公众网,一台用于教育网,另两台作为双机热备,以保证用户访问速度,提高数据安全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高速公路”上有“车”行驶。最后,在保证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到位的前提下实现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如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开展视频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等,通过这些手段教师也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了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精品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由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要求,一些候选课程为达到申报要求而初步建成网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参考文献、试卷、习题等。但在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许多精品课程网页从不维护或很少维护、更新资源,网络利用价值不高,网站建设停滞不前。而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要加强精品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应是通过便捷的网络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完善成熟、不断吸收新成果、引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从师生需求角度出发,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后台的整体科学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更是精品课程展示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网站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过于注重网站教学资源的罗列,较少注重完整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设计课程,较少考虑基于学生网络学习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教授,而较少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因而,课程网页设计的科学性和构架的层次性至关重要。首先,在设计网站时要考虑用户需求,明确网站的功能定位。设计网站是以服务教师、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及时的学习环境[4]。因此网站开发时就应至少包括网上备课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网上备课管理实现课件制作、编辑课程等功能;教学活动管理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分析等;学生学习管理实现学生课件内容浏览、完成网上作业与进行考试等;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实现教学控制、审核等功能;系统管理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管理、维护平台。只有从师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网站才能实现网站效用的最佳化。

另外,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微观设计构架的层次性。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平台传递知识信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主要通过网络沟通,而不再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网络为师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延伸性,也为不能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课程网页的开发团队要重视网页建设,加强网站构架设计的层次性,页面设计要醒目美观、方便检索与学习。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做到体系完整而有特色,导航层次分明,媒体制作清晰流畅,这样才能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在课程网站的链接上应在学校的首页上进入,作为学校首页的一级链接,以便于校内外师生检索。其次,网页内容应尽量全面详细,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保护下展示课程资源。最后,设计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如,在线答疑平台、在线测评、、课程BBS、电邮等多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多向在线交流,实现学生课堂听讲,网上复习、巩固、提高,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好,实现随时、自主学习。

第四,将学生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科学性的学习效果评价。

精品课程及网站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教学设计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目前教学中多数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关注教学最终目标是否达成。针对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特殊环境,应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评价,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旨在有效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获取准确而有价值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斯克里文在《评价方法论》中率先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5],认为它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观察、学生讨论、学生作业分析、课外练习和测验等内容。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旨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与验证。概括来讲,两者的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注重学习的结果,采用量化的方法,强调评价的标准性和公平性,但评价本身能不能影响或改变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采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调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注重人文关怀,评价本身能改进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中,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的课堂交流,更应在网站上多开辟形成性评价的栏目,如作业分析、网站专题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复杂细致、不断更新的工作;因为涉及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教改系统工作。所以,精品课程的课程组需要在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利用网络技术,从现实建设入手、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改进方法,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用网络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03]3号文件.

[3]省略.

[4]唐爱国,罗新密.基于J2EE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6):236-239.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精品课程建设管理问题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精品课程目标的确立还是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或者是后续精品课程实施及精品课程评价的展开,都是精品课程管理的内容。由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也需要具有系统性。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制度、机制、流程等要实现有效的对接,彼此合作。其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应具有开放性,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和自身的学习、创新,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最后,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等其他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2、以人为本原则。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尊重人,重视人,在管理中不能把学生、教师看作单纯被动接受安排的角色,树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改革管理方法与手段;尊重教师,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才能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4、动态原则。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具体实施办法、课程申报、课程的示范推广等环节上,从校级精品到省级精品乃至部级精品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阶段水平上,无疑不体现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必须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质量。

三、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保障有力的组织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作保证,是不可能成功的。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学校领导、教务处和系部三级领导负责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要由校长亲自挂帅,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长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及各级下属系部的教学主任组成,形成三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制定和健全各种相关制度。明确目标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目标,还要签署目标责任状。在下一年的评审检查中,对于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目标的要受到批评和处罚。

2、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

⑴全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中,一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二是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三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四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做到有章可依。

⑵完善教师队伍激励制度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负责人,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且师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是课程的负责人,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讲,同时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辅导和实验课教师。由此,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严格实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政策,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⑶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要求,明确规定上网资源的规格,提高网站制作质量;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长远规划,避免出现为申报搞突击建设的短期行为;加强服务器的维护工作,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满足师生随时浏览的需要;改善和提高软件功能,确保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相应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课程负责人对上网资源的内容定期进行完善更新。

⑷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资金的支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学校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然后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敢于放手让课程负责人按照预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总之,建立一个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保证机制,也就成为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对其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各管理层级理顺关系,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以此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天(1982—),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篇5

出席开幕式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石鹏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义遒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等领导、专家。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陈懿院士主持。

开幕式上,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首先在致辞中向会议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瞿振元会长结合学习领会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讲话精神指出,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扩大教育规模、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民族素质的深远影响。当前,国际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美国三大公司以及法国、日本、英国等地相继建立MOOCs平台,国内一批学校积极关注、一部分学校已启动开放课程的建设,我们应该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他还高度评价了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现改称“教学改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使论坛成为教学研究会的品牌活动,也使教学研究会成为“教务处长之家”。周远清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谈了他在多年教育管理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感悟,要求高教战线的同仁念好“四本经”,深刻理解“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是基础,培养人的三要素是知识、能力、素质”。

石鹏建副司长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工作思路做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教育部已经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他介绍了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由高教司牵头,高教司、职成司、教师工作司、社科司共同完成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包括爱课程网http:///以及正在研制准备使用的爱课程校园端)组成,截至目前,视频公开课已经在“爱课程”网以及其联合的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教育频道推出405门课程。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已经有1291门课程批准立项建设,其中897门已经在“爱课程”网上线。他还特别指出,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动态的建设与共享过程,是否是“精品”取决于上网后的表现,包括与网上学习者的教与学的互动、课程的更新与完善。他希望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及门户网站“爱课程”网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我国高校全球影响力的有力抓手,并鼓励高校将“爱课程”网链接到校园网主页,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关注和使用“爱课程”网的课程,让国家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高教司还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做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4年继续建设4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包括高水平的更加适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水平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由各教指委组织的专业导论类视频公开课,同时指导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学校对视频公开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相继启动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他还希望,各高校、教指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和抓住信息化时代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切合实际地分析自身条件,自愿申请参加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培训,参与使用实践;充分认识网上开放课程的影响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课程质量和网上教学效果。

会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做了《传承与创新――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考与行动》的报告,回顾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介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大学MOOCs的建设要求,并倡导通过集成创新引领课程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组组长、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报告的题目是《构建共享体系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以“爱课程”网为核心,以省级资源管理平台为依托,以“爱课程”校园端平台为基石,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资源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基于“公益性+市场化”的共建共享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网易教育产品部总监孙志岗基于网易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围绕“解决受众是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保持学习者活跃度?”三个核心问题,对在线课程制作与运营的实践做了探讨和展望。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