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与方法(收集5篇)
时间:2024-06-30
时间:2024-06-30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背景
1、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与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职位和人际关系。
综合上述两学科特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为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应把握下面两点:
1、确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地位。
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让其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应努力做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有利于改善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中电教原则的把握。
整理性原则:媒体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必须保证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多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素材和媒体的形式需要进行多次优化选择,做到“少而“精。
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更能融入课堂的教学范例。
及时反馈的原则:有互动、有反馈、才会有提升。
实用操作性原则:媒体或课件必须操作性强,否则会增加课堂负担。
三、灵活驾驭课堂,分层实施整合
教师在备课中要因“课制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口头表达力、审美力,对他们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操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这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
1、电教媒体走进作文课堂。
多种教育媒体的出现也为作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了适宜的写作气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作文兴趣
电教媒体利用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响,清晰的文字,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观察研究,并使智力活动呈现出最佳的状态。
(2)运用电教媒体,丰富作文内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被动,易分散,情绪变化大,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对所观察的事物只留下模糊的表象,甚至会淡忘掉。因此,造成了写作时的“无米下炊。有了电教媒体的参与,既能清晰地再现观察对象,又便于教师对教学的驾驭,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3)运用电教媒体,及时批改作文
如果在草稿本上写作文,那么在交流时,可把草稿用实物投影出示,让其他学生边读边用笔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然后共同评改。这样评改作文,会切实提高作文质量,更重要的是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文化氛围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走进文化氛围,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接触课文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情趣。而在不同时段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则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借助图片锦上添花:课堂上,图片的运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变成更加形象、丰富、立体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审美意境,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借助视频感知体悟: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场所所限,学生在结合视频资料体会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看到的情景。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合作学习中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多交流,多思考,合作共赢。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开放的课堂中成长
教师有必要将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08—0093—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讲解式”、“启发式”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因两者在教学情境、所用时间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能否恰当、合理、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一、精研教材,以文而定
在备课时,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思想情感。而对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及对外关系等,宜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因为这些知识的生动性、故事性不强,采用引导、点拨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教师可提问:“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那时的农业有哪些进步?唐朝人的主食以什么为主?什么是唐三彩?那时长安繁华的程度如何?”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为此,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知识框架,待学生把课文阅读完毕后,再让他们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最后,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记忆的准确性。
二、统筹安排,以时而定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45分钟呢?笔者认为:第一,基本的课堂常规,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宜运用“讲解式”教学方法。需注意的是,为节省时间,教师应在备课时设计简明、准确的问题。这部分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第二,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先用“讲解式”方法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历史故事的梗概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等。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课文知识要点等。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一课时,待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语言向学生提问:“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是不是同一个诗人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么前一句诗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后一句诗又是哪一位诗人写的?”大多学生会说出诗人的名字。这时,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这样,通过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既避免了单调、枯燥、空洞的讲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照此方法,一般用20-25分钟就能讲完本课。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灵活安排。教师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也可启发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关键词:幼儿教学情境创设原则创设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幼儿在情境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幼儿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考虑幼儿时期儿童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遵守一定的创设原则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幼儿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幼儿教育特点和其他教育活动不同,这决定了教学情境创设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创设教学情境的特殊性,把握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遵守一定的原则开展幼儿教学活动。
1.形象性原则
创设教学意境,把握形象性原则,意在更好地处理幼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达到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保证它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以此培养幼儿对情境的感知认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实现幼儿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其次,创设的教学意境还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地面上放置很多水果模型,然后告诉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这个时候小朋友会说:“我喜欢吃苹果。”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纸箱说:“小朋友们,现在地上有很多水果,就把你喜欢吃的水果放到我发给你们的纸箱里。”小朋友们在挑选水果时,需要对不同水果进行辨认,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种情景模式的创设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将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水果以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形象又具体,遵守了创设情境的形象性原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情感性原则
幼儿在情感上依赖性比较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利用环境因素唤醒幼儿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压岁钱的概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马上要过年了,小明想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但是他没有钱,该怎么呢?”有小朋友回答:“向爸妈要压岁钱。”这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小朋友:“压岁钱代表什么呢?”小朋友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可以说:“压岁钱代表着父母和亲戚的爱。”
创设这种教学情境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压岁钱的理解,激发幼儿情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3.问题性原则
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完美地融合。因此,教师要创设含有问题的教学情境,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以到达吸引儿童的目的,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小朋友戴上乌鸦的头饰,然后寻找一个装着半容积水的容器。当这些工作准备好后,教师开始朗读故事背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然后由带着乌鸦头饰的小朋友出场表演故事。教师询问小朋友:“水位太低乌鸦够不到水怎么办?”让小朋友积极地思考,最后教师总结。
创设让幼儿扮演乌鸦的教学情境,吸引幼儿参与到情境活动中。通过教师询问乌鸦喝水的方法,引导小朋友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小朋友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情境创设问题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情境创设要符合儿童性格和认知的特点,创设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情境。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经常穿插故事,就是这种原则的具体表现。
5.生活性原则
教师在创造教学情境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创建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降低儿童接受知识的难度,让儿童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开发学习资源。另外,还要注意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发挥情境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的最大潜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幼儿用英语自我介绍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外国小朋友,大家都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为了相互了解,该怎样跟他打招呼呢?”这时候小朋友们会直接说:“你好!”教师要提示小朋友“说汉语他是听不懂的”,然后很自然地引入英语的打招呼方式,应该说:“Hi,Hello等。”这个教学情境和幼儿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从而掌握用英语打招呼的方式。
教学情境创设原则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让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提高授课效率,让幼儿在快乐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幼儿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1.情境创设发挥语言魅力
幼儿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创建让幼儿有话可说的场景,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良好的听力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听、讲环境,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同时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创造的语言环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小鸟、小鱼、大象等动物。教师进行引导:“小朋友们,知道污染环境有什么危害吗?”很多小朋友会回答:“不知道。”接下来让扮演小鸟、小鱼、小鱼、大象等动物的小朋友入场,叙述污染环境的危害。扮演小鸟的小朋友会说:“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家园,而且也没有东西吃了……”等。然后教师问:“我们平时该怎么保护环境呢?”引导小朋友积极地思考。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幼儿学到了污染环境的危害及怎样保护环境,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语言应用情境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学习。
2.情境创设注重兴趣培养
幼儿爱说爱闹、无所顾忌,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因此,教师不能单纯注重课堂纪律,压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素材和道具要精心选择,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3.情境创设体现趣味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内容选择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结合现有的教学设备,注重使用图片、现场录音及具体的事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创设内容的兴趣性,以达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幼儿知识的记忆能力,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时,教师不能对故事呆板地叙述,让本来有趣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否则幼儿很容易走神,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让幼儿利用纸、橡皮泥等分别制作青蛙、乌龟、蝌蚪等形象。并对制作小蝌蚪的小朋友说:“好了,现在你们可以去找妈妈了。”同时让制作乌龟、青蛙形象的小朋友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
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原本单纯的文字通过小朋友的参与,生动地表现出来,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学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情境
利用现代科技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实践中,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更加明显。
例如,教师在小班语言教学中希望创建《食物在哪里》的游戏情境,以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游戏进行之前教师让幼儿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让他们在布置好的“草地”上玩耍,这个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游戏:一只鸟妈妈伤心地哭着,在大树林里不停地飞着,并用着急的声音告诉小朋友它的孩子被狐狸抓去了,要想救回自己的孩子,必须按照狐狸的要求去做,希望森林中的“小动物”能够帮帮它。这时候教师再讲解游戏规则,小朋友们就很容易理解,为游戏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游戏场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游戏时幼儿不断和同伴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需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要遵守形象性、情感性、问题性、趣味性、生活性原则,让创设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实现场景到知识学习的自然过渡。同时还要结合情境创设的各种方法,让情境创设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发挥最大潜能。另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地思考,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探索情境创设技巧和新方法,不断丰富课堂生活,让幼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象教学原则方法
现用的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图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1.认识规律原则
图象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图象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
图象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3.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象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象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图象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中的图象要认真研究,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智育、德育功能,融会贯通。这样,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图象教学常常采取以下方式:
图文结合。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图引文。教科书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适当补充、绘制板图,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图替文。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在讲世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象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分别表示人口由农村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
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
(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
(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
(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
(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填图、绘图训练。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纸笔,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习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讲地理事物的运动和成因,则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分析资料,则要求学生绘制地理图表。若能长期坚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慕课模式微视频制作原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14-02
2012年被称为“慕课年”,全球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慕课旋风”。从2012年至今,世界顶级排名的高校都开发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大慕课巨头,即斯坦福教授创办的课程时代、哈佛和麻省理工创办的edx、前任斯坦福教授创办的在线大学。三大网站所涵盖的丰富资源已超出人们对课程边界的认知度,因此国内不少知名学府也参与到这场“慕课风暴”中。
一、如何理解慕课教学模式
慕课是英文MOOC的翻译,其全称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它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人将慕课等同于传统的网络课堂,这是对慕课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差。如何正确理解慕课与传统网络教学的不同呢?
第一,教学内容计划性。慕课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开课之初要求其课程做得更加细致化,将课程每阶段所达到的进度、侧重点、难点列出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
第二,教学视频专业化。慕课的视频制作是由资源丰富的教授一起开发创作的,每一项课程设置必须具备专业化特质,并不是传统课程教学或会议的录制,它强调专业化的视频制作和录制。
第三,教学视频分段化。调查表明,人们观看视频在最初的10分钟内注意力相对集中,因此慕课教学视频多以10分钟的微视频为主。为测试学生的观看效果,视频会镶嵌回顾性测试,回答会方可观看新视频。
第四,教学形式多样化。慕课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作业区和交流区,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此外,慕课也会组织线下交流会和讨论会,丰富整个教学内容,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慕课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中职或高等教育中,这部分学生完成了中学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向专业课学习阶段过渡。在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生物科学、网页制作、思想政治等课程中都可以运用慕课教学的形式完成整个学年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填鸭式、固定式的教学,教学安排不灵活,课程设置内容偏向理论,无法达到与企业对接的要求。慕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展了教学内容,注重将灵活、有趣、活泼的要素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实用、快捷、高效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机会。
(二)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1.改变学生对教学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枯燥无味的,“师生尊卑”的理念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教师板书、学生记录,回去完成作业习题,这是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式教育的理解。慕课教学是从国外传来的一股旋风,在2012年席卷全国,在国内教育行业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些知名院校的讲师、教授也开始制作本专业微视频,并在各大教育网站上采用免费试听的形式授课,当然也有部分视频是收费的,但费用比较少,是普通的学生族都可以支付起的。这种以网络为媒介形式的授课,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灵活、有趣、活泼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解。
2.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高校是开展慕课最广泛的地方,因为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对新鲜的事物接受度强,渴望通过慕课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教学多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每个微视频制作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它既要符合预测的教学计划,又要有侧重的知识点和重点,而且还要镶嵌作业区或学习交流区。首先,以这种视觉性的教学形式传递知识,比课堂“上传下达”的授课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视觉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多模态模式教学,能够将学生的手、耳、眼、脑完全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变革
慕课虽然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模式,但它会分阶段组织线下讨论会或交流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此时慕课讲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良师益友”,在线上交流区或线下讨论会上,讲师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解答,展现专业导师的魅力;在普通的线下交流会上,讲师与学生间是一种朋友关系,一个在专业爱好方面有共同取向的好朋友。慕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本质性区别,因此学生对待慕课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更偏向这种和谐式的师生关系。
三、慕课模式下教学微视频制作的原则
(一)视频制作质量要求高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它所面对的学生范围非常广,学生跨越地区也遍及全球各个国家,所以教学视频的制作要考虑其受众的规模性。仅Coursera一个慕课平台,就集聚了全球24个地区110所高校和世界组织参与集中,如此大的网络承载力,是以前任何时候不曾有的。据了解斯坦福一讲师计算机研究这门课超10万学生注册和学习,这个数据使人感到震惊!面对如此大受众群体,微视频制作质量和水平被看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若视频清晰度不够,是很难吸引学生来注册的。
(二)视频内容具有开放性
慕课对学生的年龄、地域、身份、学历背景等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你对这门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其中不断提升自己,那么就可以注册学习。慕课学生对象的开放性要求其教学理念和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应该是多种要素的融合,教学内容及用语不仅要具有严谨性,而且要具兼容性。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之初就要想到它能够被全球不同国籍的学生收看,每个地域的习俗、学习理念、接受程度不同,因此要求教学微视频的制作内容更具有开放性,不能拘于一格。
(三)采用时时在线的形式
采用时时在线的慕课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慕课教学是非常注重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每次的互动都会记录在最终的成绩考核中,当世界各地的学生集聚在一个交流社区,那么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头脑风暴,有利于专业知识以外内容的拓展。更加经济和快捷。不少学生都渴望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大学等这样全球名校教授的讲课,一是很少有学生考到这样的高校;二是高额的学费很难负担起。采用慕课教学模式,原来上万美元的课程现在也许只要7000美元就可以完成,而且对学习地域没有限制。学习数据的时时监控。学习数据监控是慕课教学必需的一个过程,它不仅能够与学生间产生互动与交流,而且能够让讲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轨迹,它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四、慕课模式下教学微视频制作方法调整研究
(一)将整个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
慕课教学虽有一定的计划性,但计划往往被打破。如斯坦福一讲师根本无法想象他的计算机研究这门课有10万人注册学习,如果讲师在制作微视频之前只考虑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知名学府学生的受众群体,那么即使有10万人注册,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听懂教授在讲什么。因此,针对这种大规模的授课,微视频制作之初应该考虑它的意外性,因为教学的本质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并得到知识。将整个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课程设置更具有兼容性,这些都可以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通过往期的视频补差,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使整个教学任务更加单元化
单元化是国内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类似的知识点集中在一个单元,采用由简到难、逐步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地接受更深层次的知识。慕课教学模式涉及的专业非常多,如音乐学、生物科学、网页设计、计算机研究等,每门课程的设置都不同,采用单元化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慕课模式下教学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应注意每个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容衔接,避免跳跃性微视频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另外,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视频的制作在时间上可以调整下,使整个单元和章节看起来更清晰、规范。
(三)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可视化
很多学生愿意注册慕课平台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够通过网络形式听到世界顶级名校教授的课程,虽然收取一部分费用,但比起传统的授课方式学费要低很多,实用、经济、快捷是它最大的优点。因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来自于全球各个地区,所以教授们对课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微视频的制作需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投放到平台上。当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可视化,需要学习者的手、耳、眼、脑并用,采用一种多模态的教学模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重视慕课教学过程全程化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慕课模式教学应注意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交流的重要性。课前准备是慕课开展的基础,它是在熟悉教学要求和计划的前提下,将录制的微视频提前到慕课网站上。因为慕课课程是提前到平台上,学生对课程会进行预习,课上时间讲师会要求学生对设置的问题及课程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并解答。课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慕课内容的补充,是对新知识的拓展,能够丰富学生知识,也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是一种灵活性、开放性、大规模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自2012年开始国内掀起的这股“慕课旋风”,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和冲击,但却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使我国教育模式能够跟上全球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孙鹏皓.“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2]单志丽,周高明.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J].科技展望,2014,10.
[3]何陈欣,郑琦明.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考试周刊,2013,06.
[4]范贤锋,宫国林.浅析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上一篇:无偿献血的用途(收集5篇)
下一篇:生物教学论文(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