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07
时间:2024-07-07
1.1缺乏适合非营销专业学生的教材。
一方面,市场营销教材数量非常多,主要分为本科院校使用的和高职院校使用的,却没有以营销专业和非营销专业为区别来划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国内的市场营销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侧重点安排不当,针对性不强,案例不够新颖,难以引起学生自学或深入研究的兴趣。
1.2课时设置少。
市场营销是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往往设置在大一第2学期或大二第1学期,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开设;在非营销专业,市场营销通常是专业选修课,大多开设在大二第2学期或大三第1学期,课时设置较少,一般是营销专业课时的1/2,教师普遍感觉课时紧张,不得不缩减授课内容,很多理论尤其是新理论无法展开讲述。
1.3重视程度低。
一方面是学生重视程度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就行,选修课可上可不上,自己今后使用不到。有些非营销专业将市场营销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忙着参加招聘会或者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选修课的到课率非常低。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布置一些作业或安排实践环节,也因为学生到课率低而无法开展,教师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另一方面是学校院系的重视程度低,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课时设置以及考试形式的安排上。
二、营销专业学生与非营销专业学生的差别
营销专业学生与非营销专业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2.1专业基础的差异。
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型学科。营销专业学生在新生入学之后就会有专业讲座,学生在参加过专业讲座后就会对市场营销的概念、发展以及市场营销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平时就可能偏好阅读有关市场营销的书籍或收集相关信息。因此,营销专业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之前就对市场营销及其相关学科有了或浅或深的了解。而非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之前对市场营销了解甚少,加之有些专业学生没有学习过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课程,理解市场营销中的一些理论就存在困难。
2.2观念的差异。
对非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对市场营销普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推销、销售,“推销产品”不足以成为一门课;认为市场营销的主体只有企业,如果今后不到企业工作,也就没有学习市场营销的必要性;认为市场营销是一门纯文字、纯理论的学科,平时不需要花时间在这门课程上,考试时临阵磨枪就能通过;认为在推销产品方面,经验比理论更重要,所以应多参加实践积累经验,学习理论没有太大必要。
2.3兴趣的差异。
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真正了解了市场营销的理论后,会认识到学习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作用,对这门课程往往充满兴趣与激情,愿意主动学习。而非营销专业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今后不会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抱着“听讲座”的态度,只对涉及的案例感兴趣,不关心理论知识。
三、非营销专业市场营销教学方法探讨
鉴于非营销专业学生与营销专业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应针对这种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
3.1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从事理论研究的较少。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本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非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作为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教师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突出市场营销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对这门课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既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框架,又把握市场营销理论的重点内容。
3.2找准课程与学生的结合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将产生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激发和培养非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兴趣,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市场营销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与其专业的联系,认识到市场营销对其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发现市场营销的魅力,从而对市场营销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例如,针对物流专业,把市场营销中的渠道策略与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知识;针对酒店专业,把顾客认知价值、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作为讲解的重点并引入酒店案例;针对企业管理专业,主要侧重于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的讲解并使学生理解营销战略的制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3.3改进教学方法。
非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可以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热点讨论法等。
3.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分为“理论讲解过程中辅以案例”和“通过案例分析提炼理论”两种。对于非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后者的效果比前者好。这种方法通过经典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其注意力紧跟案例,主动分析、提炼出营销理论,能够培养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思考和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一般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于非营销专业而言,市场营销案例的选择还应注意结合专业特色,深化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酒店专业的案例应尽量围绕酒店业务,涉及酒店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以及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真正将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
3.3.2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设定营销情景,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所学知识开展相关活动,教师进行指导和分析并最后作出总结的教学方法。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营销环境,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3多媒体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金融支持,机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论文网。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Y/Y-α·(K/K)-β·(L/L),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Y/Y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论文网。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论文网。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论文网。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King,R.G.,Levine,R.,1993a,“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Quarterly
内容摘要: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链环节,将会有较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分享其利润并构成竞争关系,其市场结构也由原先的垄断市场结构演变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西部作为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技术条件不同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而导致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异和市场结构形成、演变的独特规律。实践证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模式只是市场结构范式的具体运用。
新兴产业指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近年来,西部地区新兴产业经历了一个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同时其市场、技术、资金、政策环境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但它们的成长道路折射出了西部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这使西部同一产业内不同技术链环节的市场结构与中东部差异很大,进而使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西部新兴产业市场结构丧失了相当的解释力。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个微观市场结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重大问题。在熊彼特批判完全竞争模式的缺陷及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得到广泛认同后,市场完全竞争理论仅仅作为一种理想的但不切合实际的市场发展模式。而对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范式的研究,实际上是关于完全垄断范式和寡头垄断范式,也将成为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争论。
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西部新兴产业内部层次明显,因技术、市场、资金、人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特殊性,战略环节导入期较长,形成垄断市场结构,而非战略环节分散竞争,而且不具备重要的研发技术,因此竞争力差,具体表现为:
(一)市场不确定性降低
产业技术创新的开发,能否商业化运作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缺少有关特定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信息,市场发展更难以预测。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其需求对象及市场发展方向都相当明确,因而市场不确定性减少。
(二)市场容量大
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们收入快速增加,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潜力巨大,同时对新兴产业,国家或地方政府有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以避免国外产品的冲击。
(三)产业链复杂
新兴产业包含着围绕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或服务活动,存在上下游的链接关系,并形成了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的产业链网络体系,其中支撑产业活动的关键技术的链接即核心技术链,它是支撑核心产业链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核心元件技术是指产业中核心元件的开发与设计技术,而产品架构技术指那些在终端产品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系统设计技术和重要组装技术(洪勇等,2007)。
新兴产业内部不同技术环节市场结构的变动趋势
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环节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将发生变化,表现为:
承接产业转移给西部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但发达国家或地区努力保持技术垄断和技术优势,牢牢把握住其核心技术。当西部产业某一环节的技术突破时,我国东部或发达国家为了继续获取超额利润,将被迫转让部分核心技术。
资本积累不断增加。资本短缺曾经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及近年产业转移的不断增加,西部金融形势发生巨大的改变,一些大型企业也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廉价的银行信贷资金,资本约束大为减轻,部分产业甚至出现资本过剩现象。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知识技术的传播、扩散及增值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趋势,主要因为新兴产业技术势差的普遍存在,从势位高的组织向外扩散,创新技术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伸展,加上西部企业缺乏成熟的技术保护机制,加速了技术的扩散。
市场需求因素。随着产业的发展,其商品将不断成熟,市场容量也不断增加,人们对该产业的技术、顾客、产品开发、竞争者情况等也有了确切的感知。另外,为了避开关税壁垒、反倾销及地方行政制约,规模企业可能会在西部直接投资建立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的知名度及需求。
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西部地区企业还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实现技术垄断;它们也难以像发达国家优势企业那样,生产出相互兼容的第二代产品,增加用户的转换成本,对两代产品实施捆绑销售(吴照云、余焕新,2008)。因此,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链环节,将会有较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分享其利润并构成竞争关系,其市场结构也由原先的垄断市场结构演变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非核心环节也发生巨变,企业向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竞争形态也由分散走向寡头。
西部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一)对新兴产业核心环节给予大力扶持
新兴产业核心环节肩负着振兴西部民族工业的使命,同时顶着技术创新的压力,应该受到重视,给予技术方面的扶持,比如,建设和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对这类企业开放的机制,加速科技资源向这类企业的流动等。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核心环节不仅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也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特别需要资金和人才的支撑,如政府财政投入、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风险投资资金等。例如广西区政府通过完善和规范市场,完善中介服务,动员大量社会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领域。
(二)对新兴产业非核心环节给予适当的引导
对于新兴产业中的非核心技术环节,政府有必要对其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引导,避免其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局面,而发展产业集群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产业集群,是指特定的领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建立在社会关系和网络基础之上,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引导进入新兴产业非核心环节上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形成集群。
(三)明确市场规则
核心环节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会诱使众多厂商进入该环节。因此,政府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防止产业进入成长期的混乱,如政府对特定新兴产业的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对进入进行管制是为避免厂商的过度进入导致过度和低效的竞争,降低退出壁垒是为经营不善的厂商提供一条正常、高效和低成本地转移配置不当资源的途径(杨蕙馨,2000)。
(四)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西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国有制占据主体地位,而以国有制为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一方面容易造成政企不分,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单一,不易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限的提供公司持续发展资金的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未来扩张能力(牛文等,2006)。相反,民营企业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应在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给民营企业一定的扶持,引导创建合适的组织形式,拓展发展空间。
(五)推动企业优化重组
推动企业优化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与国际规模企业竞争的实力。国际规模企业,在各自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适时进行重组与联合,优势互补已成为国外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而西部新兴产业,无论零部件生产企业还是整个产品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合作不多,更别提重组与联合。因此,地方政府应在促进新兴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专业化分工方面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吴照云,余焕新.中国新兴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规律探究—以有机硅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
2.杨蕙馨.从进入退出角度看中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
3.陆奇斌等.中国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4.孙天法.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新媒体对文化消费内容供给的影响
1.1消费内容长尾化“长尾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提出,该理论刻画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需求分布从“大热门”产品向多样化、个性化产品转移的倾向。传统文化消费的“赢者通吃”现象十分显著,例如音乐、影视排行榜上,占据头部的大热门产品往往形成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绝对主体,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引用和发展,文化消费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广,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接触往往可以沿着自身偏好向细小、专业的领域延伸,这使得一些难以进入排行榜的小众文化产品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爱好者的关注。例如,一些娱乐性较强的短视频、笑话段子、小知识、原创音乐等内容也开始成为主题式的文化消费,虽然这些新兴文化消费的规模仍不能与传统文化消费相比,但是却形成了文化消费内容长尾化的趋势。
1.2产品市场利基化利基市场是指一些被市场统治者或者绝对优势企业所忽略的细分市场,这些市场常常表现出有别于一般产品或服务的小众需求。新兴文化产品长尾化趋势的出现,催生了一些小而新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虽然难称大众需求,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常常会在很广阔的范围内聚集同类消费者,从而形成具有可观收益的产品市场。例如,微信自媒体的出现,使新闻等文化消费需求可以个性化订制,满足了消费者将有限精力更多投放到更偏爱的细小领域,而非是在传统报纸、电视等去花费额外精力筛选自己想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1.3消费渠道平台化新兴文化产品的消费渠道与传统渠道往往存在巨大不同,相对于剧院、频道、音像店等传统渠道,新兴文化消费渠道的功能往往不局限于文化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供需对接和调节,而是表现出更多的互动性、更大的粘性和更丰富的扩展性。承载新兴文化消费的新媒体渠道表现出平台特征,在这些平台上除了一般性的买卖活动之外,消费者还可以进行学习、社交甚至再生产活动,例如众多手机APP应用对论坛、贴吧、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功能的嵌入,给予消费者广泛的话语权,从而使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为买卖,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1.4盈利模式多元化新兴文化消费领域的盈利模式十分灵活。绝大多数的新兴文化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免费的,但这仅仅是传统货币意义上的免费,消费者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则更具有意义,因此,新兴文化产品消费表现出的“流量”经济才是盈利的主战场。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用户点击量往往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指标,这种“流量”经济极大促进了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广告等间接收益的盈利模式的发展。
2新媒体对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影响
2.1消费时间碎片化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消费者迫切需要及时地了解世间百态,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使消费时间碎片化,消费者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阅读一个章节的网络小说、浏览一遍今日的新闻、看一段网络视频、听一会网络音乐和广播、玩一局手机游戏、翻翻微信刷刷微博等。消费时间的碎片化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使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消费者将闲杂散碎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方面可支配时间和精力的提高,因此,从宏观意义上对于文化消费的增长具有极大的促动作用。
2.2消费过程互动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消费者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被动地接受信息,如今,消费者可以更多的选择性获取信息,微博、微信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媒体平台目前已成为大众消费者自主抒发意见的主要渠道。“去中心化”是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网络空间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自愿平等发表评论的“新公共领域”。微博、微信朋友圈正是很好的体现,朋友之间相互评论点赞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信息转载、资源分享也成为了网友间交流的方式。根据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喜欢在网上评论,其中比较喜欢的有37.1%,非常喜欢的则占6.7%,说明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大众消费者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
2.3消费角色模糊化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使文化消费过程中“产消者”现象愈加凸显。随着消费者意识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高涨,消费者的社会性动机越来越强烈,例如,消费者在观看网络影视的同时会写下影评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遇见有趣有意义的内容时会通过转发进行分享,甚至会利用越来越便捷的电脑等工具在网络上对音乐、视频进行改编或重新创作。这些行为意味着消费者主体融合了生产者的角色,而在技术方面,新媒体的应用建立了开放的网络信息平台,新兴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生产成本,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的收取信息,人们不仅可以选择性地获取信息,消费者还可以使用更加便捷的工具将自己的创意转化成文化消费内容,这无疑使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化产品进一步长尾化、消费者主体角色愈加模糊化。
2.4消费内容专业化根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2013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6.18亿,选用网络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则是5.22亿,使用率已达到80.5%,是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这意味着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方式正发生着改变,人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内容供给者们的“安排”,如每天按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而是越来越主动的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消费内容,如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来集合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文化消费的重要特征在于消费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消费者的学习和积累,而学习和积累会进一步加大消费者在该偏好上的卷入程度,因此,消费者能更主动、更有效地选择消费内容,往往意味着消费行为向纵深发展,消费者从接触性消费者逐渐变为业余爱好消费者。
3渠道演进驱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发展逻辑
在新媒体应用和发展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即以渠道演进为先导条件,带动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进而内生的驱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相对于供给驱动或需求拉动的一般产业形成规律,这种以渠道演进为支撑的内生发展逻辑,根本上取决于创意价值链的构成及特征。
3.1创意价值链的构成创意价值链是指在从创意源到创意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由创意主体通过系列创意活动形成的增值链条。创意价值链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关注创意作为一种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生成、流动、转化、增值、产业化的过程,其根本诉求在于创意的快速、有效的转化和增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最终离不开构成创意价值链这条主线,文化创意产业链在形态上则是创意价值链的外在表现。创意价值链一般可以理解为3个阶段,上游是原创思想到创意构想阶段,中游是创意构想到创意产品阶段,下游则是创意产品到创意产业阶段。每个阶段存在内生的自循环过程,并由不同性质的主体来驱动。上游由研发主体,如艺术家、科学家、高校院所等驱动;中游由转化主体,如设计中心、营销组织等驱动;下游则由投资主体,如企业、投资机构等驱动。其中,创意构想和创意产品是连接3个自循环阶段的关键节点,也是创意活动最为活跃的节点。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和投资机构主要介入创意产品市场化的增值过程,因此创意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得到更多关注,而创意构想节点的增值活动则缺乏激励。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重点,往往集中于创意价值链的中下游阶段市场,而对中上游阶段市场或有忽视、或难以把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中国外成熟文化商品风生水起,而本土原创文化资源难以产业化的深层原因。
3.2创意活动的激励基于创意价值链的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能否形成关键取决于创意活动的活跃程度和创意产品的转化效率。投资市场的逐利行为无疑会对创意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形成有效激励,而创意构想等活动则由于价值难以准确度量、供给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而难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有效激励。Elorida(2002)、Evan(2006)曾指出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商业化,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政策,普通的战略对它不起作用。Florida(2002)的“三T理论”强调了人才、技术、宽容是创意环境的三大要素,即著名。在这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应用为代表的传媒渠道演进,提供了对创意价值链上薄弱节点进行激励的现实途径。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文化理论和城市复兴理论的回顾,提出了文化视野下城市复兴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对英国利物浦、我国西安唐皇城城市复兴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文化体系复兴、改善公共空间、塑造城市形象等切实可行的复兴策略。进而针对天水古城区的具体状况,提出了城区功能置换、特色场所营造、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等复兴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复兴天水
城市文化与城市复兴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文化理论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在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中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和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的文化进行一代代传承,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划可分为硬质文化与软质文化。硬质文化表现为城市的一种物化环境,包括城市的整体空间环境、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公共设施、雕塑装饰等物质实体,有助于塑造城市的外在形象。软质文化体现为城市的“环境氛围”,具体表现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民间习俗等,是城市的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诸如“相土”、“形胜”等城市选址建设思想及“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等基本理念,这些思想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反映出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发展理念。而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外来佛教文化的传入和道教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进行城市文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从张之洞实施“湖北新政”、哈锐经营天水到卢作孚建设北碚,这些都是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历程中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案例。
(二)城市复兴理论
目前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城市复兴”即: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寻求对一个地区得到在经济、物质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虽然这还尚不能被认为是“城市复兴”一词严谨定义,但却基本涵盖了城市复兴一词所应有的内容。城市复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积极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重组,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保证;加强区域合作,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以旗舰项目为突破点,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引导土地利用均衡有序发展;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而推动城市全面的复兴。
国内对城市复兴研究的起步较晚,吴良镛先生及周干峙先生首先提出要加强对城市复兴的理论研究。吴晨是国内第一位系统对城市复兴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与清华大学的部分学者共同完成了“青岛中山路地区城市设计”、“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复兴规划研究”等复兴实践。学者郭湘闽在《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一文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旅游开发的语境下,实现历史街区中传统城市体验的回归与延续问题。学者张永和通过对美国老城区复兴计划的考察,提出了新营建的社区是否具备足够亲和力,是否能打破郊区社区平衡从而使城乡发生结构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城区复兴成败的观点。
(三)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复兴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特色渐趋衰微,城市发展渐趋于千城一面。随着不同领域中对复兴问题的研究,复兴的策略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房地产为导向的物质形态复兴、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以项目为基础的旗舰式复兴等,其中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备受关注。
城市复兴中所体现的城市文化是一种环境气氛,是价值观、政治、宗教、文化素质等的综合表现,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城市复兴的核心。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复兴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城市遗产、文化产业、相关文化商业与其它城市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城市文化资源在旧城中的合理利用,提升旧城的活力与品质;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城市土地的最佳的利用方式,实现旧城中的土地资源的节约,恢复城市的活力和城市的繁荣。
城市复兴的案例解读与启示
(一)城市复兴案例解读
1.英国利物浦城市复兴。利物浦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西海岸,随着英国重工业的逐渐没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物浦面临经济衰败、人口流失严重、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2000年利物浦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工程,并确定了文化立市的策略,朝文化观光经济的方向发展。利物浦政府共投入2亿多英镑用于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学习年”培育文化氛围、“信念年”聚合文化向心力、“海洋年”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杰作年”强化城市转型、“生日年”庆祝“2008欧洲文化之都”,逐步完成了利物浦的城市复兴。
2.中国西安唐皇城复兴。西安唐皇城的复兴范围是以明城为主体,包含明城墙,以环城东、西、南、北路外200m―500m,北接大明宫,东接兴庆宫。如何将西安丰富的隐性历史文化以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出来,整合城市的历史风貌,提升古都的旅游文化品位,提高城市居民文化修养,承载古城历史文化精神,是唐皇城复兴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根据《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要求,西安唐皇城复兴主要通过历史文化体系规划、复兴概念规划、唐西市规划和城市标示、雕塑的建设等几大关键步骤构建了唐皇城远景意象。
(二)城市复兴案例启示
1.城市文化体系复兴。利用城市文化来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吸引力已成为一种共识,而文化体系复兴更是城市复兴的主要策略之一。城市复兴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城市复兴中文化的主要表征及其共性,用体现城市特色的特有文化带动衰落地区的经济、环境发展,既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基础设施,又赋予该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创造独特的城市魅力。
2.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可将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商业活动、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增加公共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促使成为区域新的中心点;新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又可使原来颓败的建筑复活,这种相辅相成的空间、建筑互动模式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由此,对不同等级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能在完善城市结构、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型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往往会成为整个区域复兴的旗舰项目。
3.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复兴的外在体现,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大型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推广如同城市增长极,把具有带动性的项目(如体育馆、娱乐设施等)嵌入城市某地区后,可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并为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筹集资金。这些有影响力的城市建设项目,能在城市里营造出开发复兴的氛围,从而为城市渐进地发展创造环境。
4.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在城市复兴过程中,以旅游带动城市复兴是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整合街区特性,创造主题街道,设置景观道路及步行街及商业街,把历史以及文物景点、地方民居、传统商业街串联成系统等措施,有助于衰落城区提升空间秩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文化视野下天水城市复兴的导向分析
天水城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受地形条件影响,天水古城呈带状延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古城自东向西依次由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五个部分组成,城内干道均为东西走向,并以一条主干道贯通于五城中,使五城紧密相连,巷道多为南北向。天水古城内现有部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及众多历史街区,街道体系较为完整,历史风貌保存较好。
天水城市文化资源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现代工业文明资源和突出的现代科技、旅游文化资源三大类。根据天水的文化资源特点,天水城市文化体系可定位为:丝路重镇、人文始祖之乡、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历史文化名城。
(一)城区功能置换
首先,可根据“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陇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建设成为陇东南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定位,及把天水建设成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有吸引力的城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和谐发展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战略目标,中心城区可逐渐进行产业调整与优化。其次,要强化对古城原有格局的保护。目前五城相连的格局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发展、建设性破坏等因素,使原有城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已趋于淡化。但作为城市形态适应自然环境的典范和体现天水城市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的“五城相连,轴线贯穿”的城市空间格局,在今后发展中应通过规划保护范围、强化用地组织等强化其固有格局。同时对中心城区历史街区内的所有建筑物进行分级保护,修缮街区内的原有建筑,降低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完善交通、绿地系统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特色场所营造
场所营造必须创造独特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成城市空间结构序列的变化,将各元素进行整合以使空间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天水中心城区,可重点塑造伏羲祭祀场所和特色民居院落。伏羲庙用于供奉祭祀伏羲先祖,在古城格局中起着核心的定位作用,因此在营造伏羲祭祀场所时必须重视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以及对整个地块的影响。在古城区内对民居院落场所营造过程中,可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当地建筑传统,对新建民宅按合理位置和尺寸重新布置,院落内部以回廊相连,继承使用原有建筑材料、构件和雕饰,形成以联排四合院形式为主的建筑场所空间,使新建的民居院落既能很好地与古城风貌相协调,体现简约的陇东南民居风格。
(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城市博物馆。在天水中心城区主要建有历史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由于发展用地受到限制,可在伏羲广场南端新建天水历史博物馆,融展示教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旅游会务接待、文化产业开发为一体,使新建的天水历史博物馆成为天水中心城区复兴过程中的文化旗舰项目之一。天水民俗博物馆位于天水中心城区民主西路西端,是天水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特色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因此在天水城市复兴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功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展出天水民俗文化,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城市广场。天水中心城区范围内现分布有伏羲广场、中心广场和天河广场。伏羲广场应重点展现先天八卦为代表的伏羲文化内涵;中心广场是在复兴过程中应调整功能定位,在提升商业、购物职能的同时,重点发挥其休闲、娱乐、集会职能;天河广场以“天河注水”特色文化为主题,集休闲、娱乐、购物功能为一体,使游客从东面进入天水中心城区时能对天水城市的起源有清晰的感官认识。
游憩公园。天水城区内现存的人民公园、南北两山综合公园、儿童公园等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购物、游憩需求,但严重缺乏能体现中心城区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因此,可重点建设以宗教文化、文学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南郭寺公园和以伏羲文化主题、充分体现伏羲文化与龙祖、龙源文化关系的中华始祖文化园两大主题公园。
以文化为导向促进衰落城区复兴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合作,而且还依赖大量资金与相应的政策支持。本文以天水为例,探讨了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复兴策略,期望能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复兴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晨.城市复兴的理论探索[J].世界建筑,2002,12
2.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J].NewArchitecture,2006,3
3.周干峙.城市化与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7
上一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收集5篇)
下一篇:小学重点帮扶预案(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