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24

管理模式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47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年龄段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1岁。学历:中专7名,大专15名,本科23名,研究生2名。职称:见习护士3名,护士9名,护师15名,主管护师8名,副主任护师1名。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分析人性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

1.2方法

首先,为护理人员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确保护理人员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公正公平的、共同努力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从而有效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其次,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有效的进行弹性排班模式,并根据患者的数量、工作量等进行合理的弹性排班,以便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完成,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另外,还需要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激励政策,为护理人员提供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奖励,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局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其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人性化管理模式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科学的人生观为前提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最大限度上激励人们主动、积极性的创造价值,进而引导人们视线既定的目标。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发展个性,重视人生命的价值、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并将人性化管理运用到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和综合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个医院的发展[3]。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情感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情感倾向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避免消极情绪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其次,人文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精神文化的本质,由于护理人员在长期护理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在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时候,需要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生价值,从而有效的促进护理人员工作潜力的发挥。另外,开放式管理。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参与决策的制定,并鼓励护理人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科学筛选后积极采纳护理人员的建议,使得制定的规章制度更加反映出护理人员的需求,并能够让护理人员接受认可[4]。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是现代护理工作的中心,是顺应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护理工作的转型需要人性化管理模式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前提条件。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护理人员工作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治疗疾病护理,其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含义更加广泛,可以扩展到患者和家属的身心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治疗咨询,并指导患者生活饮食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多方面。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时常会扮演多重角色,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可以加快护理工作的转型。另外,由于护理人员不够充足,需要进行人性化管理模式来避免护理人员的流失。我国护理人员资源比较短缺,大多数医院经常会出现1名护理人员负责几十名病人的现象,医院在轮流排班的时候,不得不加大排班的密度,这样一来,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身心压力会加大,因此,护理人员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会跳槽或者转行,从而使得护理人员数量更加稀少。只有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全面考虑到护理人员的需求,关心护理人员,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护理人员工作态度较好,有利于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失。

管理模式论文篇2

在管理学研究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或单位更好的发展,下文介绍的是大型娱乐场所是如何发展盈利模式的,为大家提供更多种类的论文资料可供参考,在管理学论文中还会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介绍。论主题公园盈利模式一、研究背景我国主题公园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不低,成功的典型不少;它们已经在我们这个旅游资源大国里大放异彩,成为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一支生力军。自从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到十多年来陆续建设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都相继取得成功。大型主题公园在中国开创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苏州的“苏州乐园、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乐园、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广西桂林的“乐满地等大型主题公园,都已达到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这几年冰雪节期间创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称为特定时间段内的大型主题公园,其策划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已大体与国际接轨。二、问题的提出十多年前,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移动(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城)走到游客面前。遗憾的是,中国的游客还没有见到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主题公园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产业发展问题。在盈利模式方面,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

管理模式论文篇3

1.1美国自治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是一个有着优良自治传统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体国家自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乡村自治、乡村发展的重大决策权,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立法权限。这种自治性的立法权不受联邦及各州政府的干预,当然,并不由此表明,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对村民委员会没有管理权。在美国的很多州,均以宪法或法律的形式对乡村自治制度进行了规范,比如纽约州就专门颁布了《纽约乡村自治法》,该法是纽约州乡村自治制度发展的法律依据,内容涵盖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美国乡村自治的核心是村民委员会动员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自治功能。在村民委员会之下设立具体的村级自治管理机构,包括各种议事机构与执行机构。美国各级政府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比较松散,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策指导,二是为农村社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而言,宏观的政策指导,就是政府通过各种财政、税收等相关手段与政策来推动一些与农村社区相关的生产、生活项目,由此来带动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负责农村社区相关的公益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在法律法规制定上,联邦及州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乡村自治以及涉农投资、开发、信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农村社区管理与发展具体事务的法律法规均由村民委员会制定。由此表明,美国的农村社区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社区与居民自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村民是社区管理的主体,拥有决定社区发展的绝大部分权力,在自治管理过程中,其权力不受联邦及各级政府的干预,村治机构无需对政府负责,只需对社区全体村民负责。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是起辅助与指导作用,不参与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各级行政权力也无法延伸到农村。美国的这种自治模式给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也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但这种管理模式,对地方自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各种完善的公共制度来支撑。从长远来看,社区自治模式是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

1.2新加坡行政主控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为了消除种族隔阂,实现社会稳定,开始着手发展组屋社区计划。行政主控型社区管理方式就是在组屋计划中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至少超过150万人没有住房,不但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新建住房的增长速度,为了解决人口多、住房少的矛盾局面,1960—1980年,新加坡实施了组屋计划,20年间修建了各类公租房6万多套,并专门成立了组屋发展局,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各种资源,为组屋建设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措施来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与节约成本,组屋社区建设多为高层建筑,实行集中居住;社区配套建设也由政府统一规划,各种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一般配有学校、图书馆、医院、体育馆等公益场所,在完成了“居者有其所的目标之后,新加坡继续在此基础上推行组屋社区计划。从1980年之后,新加坡政府主要通过完善组屋社区的公共设施等活动来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组屋社区计划的推行加快了新加坡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农村社区完全被组屋社区所取代。亚洲开发银行显示,到2010年,新加坡的城市化率达到了100%,传统的农村社区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但这并不说明,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没有意义。总体而言,新加坡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完全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人民协会作为政府体制的一部分,负责执行政府关于社区管理的具体事务。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直接而具体的,社区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与新加坡政府体制是一致的。

1.3日本农村的政府与社区互动型管理模式

日本的农村社区是以村落或村落联合体为基本的载体,农村社区不仅是村民共同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执行政府政策、进行村务行政管理的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已趋多元化,社区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从整体上看,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是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其中民间力量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力量。社区自治性组织是以社区全体社会成员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性管理组织,包括町村长及其助役、行政委员会、地方公营机构及议会村级事务局,主要行使各种具体的行政事务,在居民日常生活、日常事务、服务、公益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这种处于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混合模式,是在政府与居民的双重主导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与居民的积极性,但两者的角色分工不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主要负责社区的发展规划,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政策、经费的支持,政府规划带有较强的政策性,社区与居民无权决定社区发展方向。社区与居民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规划与政策,处理社区中的日常事务,在日常事务管理中,社区与居民拥有较大的决定权,政府不会干涉。由此可见,日本这种双重互动模式中社区自治还是有较高的水平,但政府的作用也比较大,两者相辅相成。

2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2.1共同之处

2.1.1社区管理机构比较健全,权责较为明确

尽管3种模式下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都有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层次的机构。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居民素质、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不同,各个管理主体在农村社区管理中行使权力的幅度不一样,从而造就了管理模式的差异。从整体上观之,政府一般负责农村社区发展的规划与政策指导,只是在不同的模式下,政府的规划与指导的力度不同。社区组织及居民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模式下这种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自治性程度不同。

2.1.2在农村社区发展中非政府性社会组织的作用较为突出

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充分利用了社区现有的人力及组织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其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在这些资源中,非政府组织是较为突出的,一般称之为社会中介组织。在美国,长期形成的自治传统使得社会中介组织非常发达,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扮演着居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建设,并实施具体的服务项目,在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及公益性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政府与社区是双向互动的,非政府组织同样承担了政府与社会沟通的任务,特别是将政府的政策与规划传递给社区,同时也承担了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在新加坡,虽然社区管理是政府主控型的,但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同时在执行政府的相关政策。

2.1.3农村社区管理较为法治化与规范化

上述3种管理模式均强调在社区管理中,要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管理的具体制度,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强调法制的统一与公平。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提供社区管理的科学性、开放性与高效性。在美国,自治传统由来已久,联邦及州只负责制定自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他的具体涉及村治的法律法规均由社区自行制定,有理事会、村长、村法官来实际执行;在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也很明确,政府与社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些涉及村级自身事务的,由村议会来制定;在新加坡,虽然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全由政府制定,但实际执行者还是社区管理者。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了农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不同的社区管理机构及管理者行使不同的职权,互相配合,使得社区管理非常规范。

2.2差异之处

2.2.1产生背景

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体现了3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社区自治型的美国模式,更多体现的是美国浓厚的法治传统与民主意识。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分权与自治是其文化核心,农村社区管理也体现了这样了分权与自治;作为政府与社区互动型的日本模式,社区管理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是也受到了日本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专制传统的影响,政府的权力在社区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加坡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强调行政权力的垄断与高效,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管理模式明显体现了其行政主控型的国家政治文化传统。

2.2.2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自治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是完全分离的,政府只负责政策指导,不干涉具体事务,日常事务完全是由社区自行处理决定;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并不完全分离,政府虽然是指导与规划,但与美国不同,日本的这种指导与规划是负责社区中某些具体事务,能够形成具体的管理状态,可以说政府与社区分工不同;而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是不分离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社区完全在政府的领导管理下工作。

2.2.3社区管理主体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社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各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机构,社区组织只是执行者;在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中,社区管理的主体是社区及其自治机构,其负责社区管理各种事务,政府不干预;而日本互动型模式中,社区与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2.2.4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进行直接管理,具体负责社区的各项建设;而社区组织也完全纳入到政府的体制中,是政府体制的一部分;居民并不主动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在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进行宏观的指导或是用税收、财政、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节;社区组织是独立的社区管理主体,不受其他主体的干预;而居民也是主动、积极参加社区事务管理。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政府的功能是指导与支持,承担一部分具体职能;社区组织也承担部分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而居民也较为主动参与部分社区管理事务。

2.2.5表现形式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社区管理完全是一种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一部分;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监督与指导之下的一种半自治型管理方式;在美国自治型模式中,社区管理完全是自治管理。

2.2.6运行机制及后果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其运行机制完全是行政主导,所产生的就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结果;在美国社区自治型模式中,其运行机制是由社会组织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所产生的后果是小政府、大社会;而日本互动型模式运行机制是由政府与社区共同主导的,各司其职,其后果就是朝着自治方向发展。

2.3简单评价

3种模式各有所长,各自适应了本国的历史传统、政治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是联邦制国家的代表。在美国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有着悠久的法治自治传统、实行分权制衡体制的国家,其社区管理模式是其自身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或联邦制国家,如英国、德国、芬兰,农村社区管理也是这种模式。新加坡的行政主控型模式则是体现了悠久的东方专制传统与儒家文化色彩的一种社区管理体制。新加坡实施的国家资本主义,强调行政权的垄断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高效率,这种社区管理体制印证了其政治体制;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加坡是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有较强的外向性,这样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社区管理上必然会强调行政权的主导控制以及社会资源的统一分配,各项具体社区事务由国家统一垄断,由此来达到社区管理的高效与统一。当然,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体制是适应其国情的,总体来说,新加坡的这种体制是由其特殊历史文化与政体所决定的,没有可推广性,也与当今世界基层组织的民主自治发展趋势不符。日本的双向互动型体制也是适应了其东方专制主义与西方民主法治交融的一种制度,是比较符合日本现存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的。日本的这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在农村社区管理中也采用了这种双向互动型体制,如意大利、法国、波兰和韩国。

3借鉴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经验来创新中国的农村社区管理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部分地区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按照“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多村一社的地域特征,形成了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山东诸城模式、宁波地区“联合党委管理模式、广东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这些地方将农村社区管理积极融合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国外3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来设计中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创新体制。可以借鉴美国模式中的自治理念、自治运作机制,还可以吸收日本模式中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机制以及新加坡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以“强国家、强社会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农村发展的弱质性,采用中国化的方式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创新要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前提,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需求,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管理的优势,形成“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3.1以保障农民利益及需求为核心要义

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质地位,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区是农民生活的载体与平台,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因此中国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必须以此为中心,动员社会、国家等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身份变更的利益问题。

3.2强化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主导性

自治管理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因此,继续发挥与强化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经验与方式是“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主导点。中国农村从整体上看,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是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固有的文化、规则、乡缘、地缘优势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够较好地将熟人社会资本运用到自治中来,有利于化解社区内部矛盾,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应该继续发挥农村各种自治团体的作用,像农业合作社、各种合作理事会等,让这些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以保障农村社区自治制度的强化。

3.3发挥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辅助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中,乡镇政府以行政管理、国家权力延伸为主要管理方式。在“四位一体的模式中,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应该推到次要地位,不再起主导作用,这有点类似于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机构的作用,其主要负责农村社区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社区发展的方式与计划,结合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给予农村社区一定的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负责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4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督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督不可缺少,在农村社区可以成立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引导,还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职能,推动农村社区的民主化、自治化进程,监督、保障、落实农村社区居民的各项民利,使农村社区自治制度得以彻底推行。

3.5改革原有的村民自治管理职能

管理模式论文篇4

1.1PM模式

PM主要是针对项目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这是最早的一种管理模式,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已经围绕这一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应用。这种模式更多的依托于咨询工程师,同时还有业主所委托的建筑师,通过这两种专业人士对整个项目工程提供全程跟踪式的管理服务。通过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请建筑师或者咨询工程师针对整个工程的前期项目进行工作准备,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在整个工程项目经过了系统的评估,并最终立项后,在授权相关设计部门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开始准备工程项目招标的相关文件,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竞争型招标的方式将项目工程的施工授权给拥有相关从业资质而且价格最合适的施工承包方,在针对工程项目进行具体施工建设的环节中,依然是由受到业主授权的专业建筑师或者相关咨询工程师来主持相关的施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以及咨询工程师是直接受雇于工程业主,与相关工程项目的承包施工单位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更没有合同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工程建设进行相关的管理以及协调。这种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最普遍整理,并且最传统的模式,不仅如此在工程管理日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这种模式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国内的现状来看,这种PM模式在国内的工程管理中也有使用,只是管理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工程监理,不负责对工程进行前期策划。

1.2DB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设计—建造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一种最流行使用的管理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将这种模式解读为交钥匙工程,只要确定项目工程的具体详细的原则,业主就能够在确定唯一指定的DB承包建筑方后,将项目工程相关的一系列施工以及建筑工作全权交给承包方负责,DB承包方需要针对设计成本进行具体控制,并采用竞争招标的形式选择出最合适的承建单位,可以进行分包,同样也可以自己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具体施工,在设计环节中同样可以将这一任务转包他人,或者全权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工作。在这种模式的的合同中,整个工程的基本要求需要由业主亲自进行拟定,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对相关专业人士的授权,来替代业主进行施工相关工作的协调,并同时负责业主以及承包商之间的联络。在针对工程相关细节进行具体敲定的过程中,业主就需要加强与承包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紧密无间的合作来确定相关施工材料的准确无误。

1.3PMC模式

PMC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一种承包模式,通过委托和授权一家工程主管单位来代表业主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相关工作进行全权负责,PMC单位是受到业主的聘请,拥有业主的授权,能够行使业主所赋予的所有权利,并在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人才团队等优势,来代替业主完成项目工程的全部前期策划工作,同时还需要负责可行性分析以及项目定义,不仅如此,计划或者融资方案都在这一单位的负责范围内。在设计以及相关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同时还有施工以及试运行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PMC单位负责,不仅如此,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做好工程质量的具体控制,控制好工程进度以及相关施工成本的投入。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肩负起对于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并做好施工监督与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平稳实施,业主只要做好大方向上的掌控以及关键问题的决策就能够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2几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以及适用范围

2.1PM模式

在施工过程中选择PM模式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通过专业PM公司的管理,缓解业主的工作压力,减少了业主需要负责的工作量,同时还能够使得工程项目得到更加优化的管理,不仅如此,这种模式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没有过多的限制,能够自主选择授权的工作内容以及职权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业主能够充分兼顾到自身条件以及实际的工程需求,这样一来管理将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整理性,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以及规模的工程项目之中,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而且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全权交给专业公司负责,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来确定最终的授权项目阶段。

2.2DB模式

这种模式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业主就不必负责工程设计、项目施工以及施工原材料的具体采购工作,只要将工程项目的整体原则进行最终确定即可,不仅如此将相关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环节进行专业的委托,能够使得这几项环节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处理,使得这三项环节能够得到统筹兼顾不仅减缓业主压力,同时还使得工程项目能够更加符合专业化标准。这种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针对技术简单的工程,尤其是土木工程最合适,如道路桥梁工程、公共设施等。

2.3PCM模式

管理模式论文篇5

关键词:课程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受到普遍重视。课程论文是各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领域中的前沿理论或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写作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当前不少高校对课程论文教学还没有相应明晰的管理规范。教师对课程论文教学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甚至只对学生在字数或格式上有所要求,至于论文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则由学生自定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那些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但《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广,对于多数同学这种没明确写作目标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课程论文的教学质量。

(二)写作过程中投入不足。有质量的课程论文不仅写作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或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讨论后,认真撰写出来的。但现在在就业导向的推动下,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考证过级或考研课程的学习上,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特别是《管理学》这类学生们自认为可以完全看得懂教科书的课程。学生学习投入的不足造成其专业知识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系统性地检索和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应付,甚至直接提交的是网络上下载粘贴的内容。而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受高校科研导向的影响,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论文写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撰写专业课课程论文的任务也敷衍了事了。

(三)写作后评价体系不健全。关于课程论文的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而且《管理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对管理问题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要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对课程论文的评价,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判定成绩等级。多数教师会从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两个大方面来考查,而这其中又会有很多应该考查的指标。但各个任课教师根据自定标准来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片面性、主观性。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会影响课程论文写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且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二、系统控制的相关理论观点

控制作为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监视活动的进行,如果发生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活动按其作用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大类。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是指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同期控制,又称为现场控制、实时控制,是指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偏差出现,立即纠正偏差。同期控制的目的是要将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主要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各有优缺点。

(一)前馈控制的优点。前馈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偏差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措施对事不对人,不会引起被控对象的心理不满;适用性广,能用于各种组织的多种工作;有

利于促使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在计划执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前馈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运用起来比较复杂,只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作认真深入的分析,才能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二)同期控制的优点。同期控制的优点主要是能在偏差刚刚出现时,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减少偏差所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发现那些在实施中才会暴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可借助技术创新实现同期控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但现场控制对管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求较高;易造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矛盾;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现场控制系统成本高;有的工作难以实施同期控制。

(三)反馈控制的优点。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主要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但反馈控制是通过事后的检查活动才发现偏差,有滞后性,在纠偏前,偏差已出现,甚至损失已造成,无法挽回。

三、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

为解决当前课程论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借鉴系统控制理论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思路,构建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课程论文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前做好充分准备。

1.选择合适的时机。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环节之一,因此为了较好地配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安排课程论文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不同研究主题要选择不同的时机,但一般在《管理学》课程论文写作前,应已完成对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概述、管理的基础概念,以及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沿革这些内容,即在学生对课程总体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再开始进入课程论文环节。

2.精心设计研究主题。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能力,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筛选和精心设计。教师可先指定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然后在学生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在启发讨论氛围中,不断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课程论文主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明确写作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写作前对课程论文的写作目标、内容,以及基本写作规范等进行明确要求,还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参考书目。

4.将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写作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课程论文的成绩是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二)写作过程中做好指导。课程论文作为《管理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目的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相关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二手资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教师首先需要指导他们解决“找什么、哪里找、怎样找”的问题。文献找到后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述评。

2.拟定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虽然在写作前学生基本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可写的题目和论文的框架结构。在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下问题:“研究题目大小适中吗?研究有创新性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论述?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能收集到吗?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论文吗?”。当学生对这样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后,其论文的具体题目和框架也就产生了。

3.进一步明确写作规范。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论文格式;也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往届学生论文作范本,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4.开通师生互动平台,及时答疑解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通过面对面指导、邮件或其它交流平台和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疑惑。

(三)写作后科学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课程论文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通常可以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论文写作规范四大方面来确定二级指标和指标权重。

2.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最终成绩的评价,将学生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相结合。如果是以小组方式完成的课程论文,为避免任课老师由于信息不完全给课程论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则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对论文贡献率进行分配,有效避免小组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

3.反馈评价结果。当课程论文的最后成绩评定后,教师应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肯定学生们努力的同时,明确指出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四、结语《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课程论文教学不仅能以有形的论文形式显示作者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构建的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分别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课程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能有效促进课程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唐泳张强卢启程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云喜.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5,15:113~115

[2]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4,8:51~53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