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收集5篇)

时间:2024-07-28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市场区位;客源市场;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旅游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42-06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许多省市已经把旅游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但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因此,如何合理组织客源地旅游者进入目的地显得尤为重要。四川、河北、安徽等省份在“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均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空间布局及旅游中心城市,同时,不同省市旅游中心城市有数量和等级上的差异。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外在表现,受市场区位的影响,不同省份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存在差异,对应着不同省份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存在差异,对旅游市场区位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二者关系的阐述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的旅游研究,是一区域内旅游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在研究过程中侧重研究区域内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目的地和集散地之间、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2]。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中心地、旅游空间结构、旅游流等内容:(1)旅游中心地研究方面。中心地理论是旅游中心地研究的基础,Margaret应用中心地理论解释体育旅游带动目的地经济发展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3];Wen-Tai阐释了最优城市层次这种动态规划城市中心地的方法[4];柴彦威指出旅游中心地是能够面向城镇区域内的旅游吸引物或者城镇外的旅游者提供一定强度的旅游交通、接待、信息、管理等对外服务功能的城镇中心[5];李玲等分析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结构现状以及优化解决措施[6];朱清晓等提出河南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中心地,依托中心地的强力支撑[7];何调霞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进行分析[8]。(2)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面。吴泓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研究[9];陆大道提出空间结构组织中的“点-轴模式”,利用这一理论指导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10];汪宇明利用“中心-边缘”理论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式及应用[11];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行为进行的规律性总结[12]。(3)旅游流研究方面。国外的旅游流研究侧重于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以及空间影响方面[13],M.Dolores运用GIS和ESDA技术分析旅游流和对当地居民住宿的影响大小[14];Christian对国际游客进入南非市场的旅游流进行研究[15];Lew通过对路线空间模式的分析阐明旅游地在不同模式路线中的作用[16]。国内分析则侧重旅游流动特征和分布规律。赵伟采用年季变动指数等研究福建省入境旅游流的时间结构[17];刘法建运用QAP分析模型对相关矩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入境旅游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其动因[18];吴俊峰等对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的研究得到高斯分布型和指数分布型是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基本类型的结论;钟士恩等在对旅游流的理论分析中总结了圈层结构理论、中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19]。

目前,国内对区域分析多从个案分析、模型解释角度出发,而基于旅游市场区位的视角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试图将国内主要市场区位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进行归纳,并阐释其中的对应关系。

一、目的地市场区位分析

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目的地所接待的客源市场来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就全国整体客源地市场分布来看,章锦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旅游扩散场的地域结构呈东高、中次之、西低的阶梯状格局[20]。旅游目的地的层次具有多样性,本文研究将旅游目的地确定为“省域”层面。不同旅游目的地会吸引来自不同旅游客源地的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也同样具有多样性,将其主导客源地作为本文旅游客源地的分析依据,其主要有远距离跨省旅游、中距离邻省旅游、近距省内旅游三种类型。根据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省份间关系,将目的地市场区位划分为远距离跨省旅游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中距离邻省旅游的相邻型市场区位、近距离省内旅游的重合型市场区位。

(一)分离型市场区位

分离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间为跨省份的的市场区位类型。目的地旅游的国内客源市场地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往往在旅游客源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西部地区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东部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一格局属于典型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我国五大旅游集聚场之一)。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其旅游者本地所占的比重较低,为35.25%[21],其旅游对外省份的依赖性比较大。根据上述得到的4个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结论得知,云南省的旅游外来客源市场距离比较远。因此,云南省属于分离型市场区位。

(二)相邻型市场区位

相邻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间为相邻省份的市场区位类型。安徽位于我国东部,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省相邻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安徽省旅游的市场区位优势凸显。首先,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旅游需求十分旺盛;其次,安徽省毗邻湖北、河南、江西等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城市群经济不断发展,成为支撑安徽省旅游发展重要的潜在旅游客源市场。安徽省的主要客源市场来源与其相邻的省份地区,故安徽省符合相邻型市场区位。

(三)重合型市场区位

重合型市场区位是指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二者为同一省份的市场区位类型。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旅游的国内客源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来自于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在对客源市场进行进一步划分,浙江省一级客源市场为浙江省本省市场。浙江省位于长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加之浙江省各省市间地理距离近、交通极为便捷、经济交流紧密、文化差异小等,使得浙江省的省内旅游得到推动和发展。根据浙江省旅游局的旅游统计数据,2013年和2014年浙江省接待国内游客分布浙江本省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50.2%和47.7%,浙江省的主要客源市场来源于其本省地区。所以,本文认为浙江省为重合型市场区位。

二、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

空间组织模式是指以三维实体空间作为系统整体,为了达到某一组织目标,各空间组织要素之间形成组合方式中所蕴含的规律[22]。据此,将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定义为以区域旅游空间作为系统整体,为了更好地发展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空间组织要素之间形成的组合方式所蕴含的规律,分析旅游者到达区域内部后在区域内各点流动所形成的的一般性模式。根据定义,将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一)单一中心模式

不同旅游者在进入区域内通常选择某一中心城市,然后再通过该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其他旅游地。如图1所示,甲地和乙地在进入目的地区域都首先到达A城市,再通过A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的B、C、D等其他城市。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形波动起伏巨大,河流对地表的切割使得整个地形受到严重的分割,山间盆地、河谷、高原面等边缘的山地各不相连。人们生活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及其边缘山区,与外界联系受地形阻隔。云南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大,占全省总面积的94%,这一地形使得公路、铁路建设成本较高,每公里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而平均投入1亿元以上。①而建设支线机场只需要10亿元左右,两者一对比云南省的航空得到迅速发展,云南省形成了以昆明市为中心,连接省内与周边省际、国内主要城市以及国际主要目的地的航空网。以昆明市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主的机场网络群,到2011年为止,云南省共有机场12个,开通航线258条,其中昆明机场占有162条[23]。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来云南省旅游的外部客源市场首先集中于昆明,再由昆明向外辐射。外界进入云南省主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因此以航空为主,在路线的选择上从客源市场到达昆明市,再由昆明市通过支线机场到达云南省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云南省旅游集散地空间分布现有格局呈“一点一线”型,即昆明市大理市丽江香格里拉呈一条线,西双版纳是一个点[24]。其中昆明为云南省旅游中心城市。云南省的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符合本文所定义的单一中心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二)多中心模式

旅游者在进入该类型目的地区域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中心城市,通常这一旅游目的地省份会有一个以上的旅游中心城市。进入区域内后旅游者再通过这些中心城市的区域内交通到达区域内其他城市。如图2所示,甲地旅游者在进入目的地区域会把A作为旅游中心城市进行中转再去往其他地区,而乙地旅游者则把会B作为旅游中心城市进行中转再去往其他地区,旅游者会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旅游中心城市。

以安徽省为例。从区位角度来看,安徽省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客源地,随着中部崛起,中部城市群经济水平发展,中部邻省也将具体巨大的旅游需求潜力,安徽省的旅游市场主要为周边相邻省份。基于上述分析,一方面,由于客源地距离安徽距离适中,旅游者在进入时多采取高速和高铁两种交通方式;另一方面,进入安徽省的旅游者多为大尺度旅游者,旅游者在空间行为上表现为力图采取环状线路旅游[25],他们不会愿意绕道,更不愿走回头路。这种类型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选择旅游交通较为便捷地区作为中转,或者会直接到达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蒋作明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国内旅游客流在黄山市和其他旅游目的地间的空间流动多为杭州、上海、苏州等地[26]。安徽省的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符合本文所定义的多中心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类型。

(三)网状模式

旅游者进入区域内各城市的可能性差距较小,即没有具有中心集散地位的城市,旅游者在区域内的流动呈网络状没有固定模式。如图3所示,甲地或者乙地在进入目的地区域时的路线选择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而不需要中心城市进行中转。

浙江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者大多来自于本省地区,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浙江省的交通已经形成网状布局,区域内各地市之间以及省际之间交通网络发达。根据2013年浙江省各市公里里程及密度一览表(表1),浙江省杭州市的里程最长,占有区域中心优势;嘉兴市交通的密度最好,可进入性强;此外,湖州、嘉兴、宁波的高速公路密度也较高,金华市作为浙中枢纽交通网连接度高等[27]。根据浙江省分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资料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1个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占总量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杭州市22.4%,宁波市14.37%,温州市13.48%,绍兴市12.96%,台州市12.49%,金华市12.26%,湖州市12.21%,丽水市11.24%,嘉兴市11.05%,衢州市7.72%,舟山市6.96%。由此可以看出,各城市间差距小,没有绝对占主导地位的旅游中心城市。

三、目的地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作用方式

不同的目的地市场区位是其不同距离客源地的一种区分,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则是基于旅游者在进入目的地时所选择的行为流动规律。旅游者选择流动的方式和路径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距离的影响,一方面距离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距离影响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大尺度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力图去高级别旅游地、尽可能去多个数量旅游地,尽可能采取环状线路;而中小尺度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多为节点状路线。因此,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时首先进入的城市就会有区别。远客源市场的旅游者在到达目的地时通常会综合考虑时间、成本等各因素多选择航空这一交通,使得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多会首先到达该省份的经济水平较高、集散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近距离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多选择高速、高铁等模式,相对来说对中心城市依赖较小,通常在路线的选择上更多考虑便利性以及可达性。

(一)分离型市场区位――单一中心模式

云南省的国内客源分布中本省所占的比例较低,其主导客源市场为江浙沪地区。云南省为典型的分离型市场区位,由于市场距离目的地距离远,客源地客源在选择到达的交通方式时从多方因素考虑,多选择航空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目的地多大力发展具有集散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即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进入目的地省份首先到达中心城市,再通过区域内交通到达目的地省份的其他区域。到云南省旅游的旅游者首先依托航空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中心城市昆明,然后以昆明市为中心,依托地面交通或者二级航空交通,前往各个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活动(图4)。

图4云南省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

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形成图

(二)邻近型市场区位――多中心模式

安徽省客源主要来自于包括长三角、中部城市群在内的周边省份,为邻近市场区位。目的地与客源地为相邻省份表明客源距离目标市场较近。在交通上旅游者多选择高铁高速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通常在路线选择上更多考虑便利性及可达性,而对航空这一交通方式的依赖度较低,进而对具有集散功能的中心城市的依赖度低。在目的地省份旅游发展过程中因航空地位而发展旅游中心城市没有可行性。安徽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旅游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产生黄山、芜湖以及合肥三个中心城市。旅游者根据不同的客源地以及旅游需求在进入时会选择最优旅游中心城市(图5)。

图5安徽省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关系形成图

(三)重合型市场区位――网状模式

浙江省的旅游者来源主要为本省地区,这一区域为重合型市场区位。在交通上选择高铁、高速,相对来说对中心城市依赖极小,加之浙江省的交通网络化布局,游客在确定出游目的地后在交通路线的选择上不须考虑选择相对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市作为中转。此外,中小尺度的旅游者行为规律决定了节点状的旅游者行为规律,在目的地选择上并非多个数量统筹考虑而是直接前往目的地城市(图6)。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以云南省、安徽省、浙江省作为案例,分析了三者具有的不同市场区位、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并阐释其相对应的关系。根据目的地与主导客源地省份间关系,将目的地市场区位划分为远距离跨省旅游的分离型市场区位、中距离邻省旅游的相邻型市场区位、近距离省内旅游的重合型市场区位。根据旅游者在目的地区域不同的行为流动规律,本文总结了三种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分别为单一中心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多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和网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目的地市场区位直接影响交通方式的选择,进而对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分离型市场区位对应单一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邻近型市场区位对应多中心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重合型市场区位对应网状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

(二)讨论

本文尝试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安徽、云南、浙江这些省份具有典型意义,还有一些省份介于这些模式之间,需要根据实际加以分析,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定位。此外,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前提进行分析,尚未考虑旅游者个体特征、旅游者心理等影响因素,这些需要在今后展开更全面的分析。以定性方法为主的分析,缺乏实际数据作为支撑,虽讨论了市场区位与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的作用关系,但详细全面的作用机理亦未阐释,这些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陶卓民.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2]梁滨.区域旅游空间组织:时序演变与功能区划[J].经济问题,2009,(7):110-113.

[3]MargaretJ.Daniels.Centralplacetheoryandsporttourismimpac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2):332-347.

[4]Wen-TaiHsu.Optimalcityhierarchy:Adynamicprogrammingapproachtocentralplacetheor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

2014,(154):245-273.

[5]柴彦威,等.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6]李玲,等.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740-744.

[7]朱青晓.优化旅游中心地促进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J].河南科学,2005,23(1):153-156.

[8]何调霞.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职能优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9]吴泓,等.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10]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

2001,56(2):127-135.

[11]汪宇明.中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3(2):372-375.

[1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0-65.

[13]董淑倩.安徽国内旅游者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0,3(2):157-172.

[14]M.DoloresSarrión-Gavilán.SpatialdistributionoftourismsupplyinAndalusia[J].TourismManagementPerspectives,2015,

(15):29-45.

[15]ChristianM.RogersonandGustavVisser,InternationaltouristflowsandurbantourisminSouthAfrica[J].UrbanForum,2006,

(2):199-213.

[16]LewAlan,McKercherBob.Modelingtourismmovementsalocaldestinationanalysis.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6,33(2):

403-423.

[17]赵伟.福建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6):85-88.

[18]刘法建,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19]钟士恩.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J].人文地理,2010,(2):31-36.

[20]章锦河,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3):293-303.

[21]邱膑扬,等.开拓泛珠区域云南旅旅游者客源市场推进“十一五”旅游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6,(9):89-92.

[22]蒋巧璐.香港地铁站点地下公共空间区位及空间组织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3]王峰.西南边疆山区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关联机制及效应研究――以云南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4]王筱春,等.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99-102.

[25]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J].人文地理,1991,6(3):36-41.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房地产海南开发模式

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获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因此,从旅游视角思考房地产,已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010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对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做出了重点强调与明确规划。本文从海南省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主要的三种开发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对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与特征

1.海南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2005年至2009年海南全省游客总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持续上升,2009年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入境游客55.15万人次,旅游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4%(表1)。在旅游业稳步提升的拉动下,以“度假房产”、“生态房产”为着力点的旅游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外销率不断提高,房价持续走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全省房地产销售量560.34万m2,比上年增长50.5%,实现销售额351亿元,比上年增长73.2%。

数据来源: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资料整理。

海南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环境资源,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著名品牌酒店投资建设。如“国家海岸”――海棠湾首批建设的十几家酒店就包括凯宾斯基、朗豪、费尔蒙、希尔顿逸林、喜来登、君悦、香格里拉等著名品牌。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发展国际化的休闲度假旅游奠定了基础。目前,海南酒店客房有36578间,五星级或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已过180家,国际品牌酒店已达48家,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随着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旅游住宿设施等旅游房地产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据《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预测,到2023年,海南省旅游住宿酒店客房需求量约11.1万~13.2万间。

2.海南目前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总体空间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闹、西静、中隐”

东线的滨海度假地产以东线高速为串联,借助政府规划和优越的海岸条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地产资源,将单纯海景观光、商务会议客源转化为房地产客源。中线利用固有的热带雨林和温泉等资源,通过先期低端度假产品催热市场,大力发展养老度假休闲地产。西线为岛内保持原生态较为完整的地区,原生态的海岸和山地雨林资源丰富,最早规划为工业开发集中地带,旅游地产开发尚在初级阶段,将定位为原生态野趣旅游地产。

3.开发热点已跳出海口和三亚两个重点城市

从旅游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热点开发区域。但随着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逐步开发,中西部市县的旅游地产也风生水起,开始升温。海口、三亚踞海南岛南北两端,一直以来都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领军城市。在海口、三亚的竞争中,海南的二三线城市旅游房地产市场也悄然兴起,具有明显特征的开发热点区域已初步形成,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以热点城市为点,以东部海湾为线,向中部、西部全面发展的趋势。

4.旅游房地产产品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首先出现了分时度假酒店(产权酒店),由此形成了长久以来产权酒店“唱独角戏”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在市场的多种需求下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房地产产品。从项目地理位置看,有滨海、森林、山地等风景区旅游地产,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从经营模式看,有公寓式酒店、家庭旅馆、养老休闲社区等,尤其是养老休闲社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发展势头强劲。

5.开发商和购房顾客多元化

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房地产商纷纷入驻海南。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百强企业中已有超过60家在海南进行房地产开发,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房地产百强企业在国内某些一线城市的开发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岛房地产的客源更加多元化。据海南建设信息网的数据,2008年,海南房地产的客户范围已从以东北、北京等为主扩展到全国(图1)。

二、海南旅游房地产开发主要模式

1.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

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它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的是,多建于滨海、山野、峡谷、乡村、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市场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海南的度假酒店一直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力军,由早期建设的亚龙湾到近期规划建设的海棠湾、棋子湾等,均是以开发高档度假酒店为主。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首先是自然条件优越。如正在开发的海棠湾酒店项目,多数建在风景优美、海景资源丰富的海湾,占据了具有绝对优势的一线海景资源,为度假酒店的滨海观光、海上游乐等项目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品牌特色明显。吸纳国际性品牌酒店入驻海南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促进旅游接待条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首先达到国际化水准,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第三是目标客户明确。不论是前期规划还是后期建设,海南的度假酒店项目都是以国际、国内的高端客户为主要目标,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的获批,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必将为海南带来大批国际高端消费群体。

高星级酒店建设迅猛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严重、高端客源竞争激烈且市场淡旺季节明显,酒店未来收益面临严峻挑战。从海南接待游客的客源地结构来看,目前国内游客占全省游客总量的95%,境外游客仅占5%左右,且国内游客仍然是以观光为主,因此,低价、低品质竞争的低端化旅游市场运行模式仍在延续,难以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近年来三亚市亚龙湾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在48%―64%之间,而海口的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为46%―57%,酒店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表2)。

2.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

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热带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将这种资源与房地产融合在一起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情况看,三亚、海口、琼海依托强势的旅游资源,结合自身的城市配套优势,已成为海南旅游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力城市,并将这种以城市资源为卖点的居住地产、度假地产带入高速发展时期。

此类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在土地市场方面,一线海景用地开发殆尽,二线用地的度假、居住价值日益提升,因此未来的外城区将成为市场主要竞争地;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一线海景资源日益稀缺,房地产开发更加注重产品自身品质与特色的打造,在户型方面出现两极分化:一是面积在250―400m2的高端别墅;一是50―80m2的大众化小户型公寓。在房地产业内,小户型曾被多数人看作是一种过渡产品,时至今日,小户型产品丰富多样,功能不断完善,诸多小户型在提高其使用率、性价比、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其健康住宅的标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客户需求方面,市场为外向型市场,购房目的为旅游、度假、养老、投资等。如据《2010年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海口高端房地产客户购房的主要目的就是度假、养老、享受生活(表3)。

旅游居住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机性质的购房者占多数,由此造成了楼房空置率高、设施浪费、成本增加等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推出后,旅游房产价格被迅速拉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机购房,导致入住率很低。据统计,在海景房最集中的三亚湾等地,小区内的常住率仅20%左右;文昌某楼盘的入住率则10%都不到。同城市传统房地产相比较,旅游地产由于其时段性入住的特殊性,造成了“三浪费一增加”,即楼房空置浪费、社区基础设施浪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浪费及管理成本的增加。

3.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升级。与观光型旅游不同,休闲度假游往往会以某地为据点,将休闲、观光、运动、体验甚至商务等有机结合,是以慢节奏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所以休闲度假者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一般较长,对于这种较长时间的度假,光有景观和酒店远远不够。因此,海南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集酒店、度假公寓、住宅(第二居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

此类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在自然环境选择方面,与多数度假酒店相同,是以海景、湖景、山景、文化景观等风景资源为依托,同时重视康乐资源(如温泉资源)、旅游配套资源等;在产品构成方面,这是多种类型组合的旅游地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传统酒店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服务性,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则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消费者一个异域家的感觉;在目标客户方面,在丰富的旅游度假产品基础上,目标客户范围较广,主要是来自内地省份以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养老为主要需求的候鸟一族。同前两种开发模式相比,此类旅游房地产的优势最大。

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开发的产品多以酒店和小高层度假公寓、度假别墅为主,全部冠以养生度假、生态居所的宣传口号,核心竞争力无法体现。另外度假公寓、度假别墅基本以岛外客户为主,受海南旅游季节性明显的因素,旺季热销,淡季无人。

三、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应对之策

1.注重产品特色,灵活营销,增加客源

针对依托滨海、热带雨林、温泉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度假酒店开发模式,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首先应努力借鉴国外旅游度假胜地酒店业的开发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特色,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优势,突出休闲度假、养生、健康长寿、适于居住等主题,努力把海南建成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其次,灵活运用营销策略,如形成“度假权益”产品,就是将酒店的客房使用权按时段进行分解,用优惠的价格按份销售给固定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约定的年限内,每年拥有一段时间到该客房住宿、度假的权利,同时还享有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利以及对酒店其他服务设施的优惠使用权。众多高端酒店的兴建,并不意味着海南能从“国内岛”成功转型为“国际岛”,或从低水平的“观光目的地”转变为“度假休闲目的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客源才是问题的关键。

2.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入住率

针对以热点城市为主的旅游居住地产开发模式,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法律法规来控制楼房空置率,如取消空置房物业费打折,从1999年到2006年8月,海南关于空置房的物业收费一直是按50%来执行,2011年1月1日海南省物价局开始正式实施《海南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中的明确规定,房屋空置超3月,将全额缴纳物业费。物业费的提高对降低空置率,促使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正如国家欲在2012年出台的“房控税”一样,海南省也可以出台征收楼房空置费等政策,以此降低空置率。旅游房地产的核心是以其是否部分或全部执行旅游功能来界定的,因此一般性的投资房地产并不能称之为旅游房地产。但是,购房者在进行“二次销售”即将房屋时段性的使用权销售或出租给度假客人后,一般性房地产就可以转化为旅游房地产。建立相关法规,努力提高入住率,可以将房屋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分期的旅游度假收益,不仅可以帮助置业者快速收回投资,还可缓解海南旅游“淡旺”季节性的矛盾,从根本上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3.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集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由于其开发规模、投资、建筑面积较大,因此应该以提升房地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改善房产结构,促进房产的多元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以高品质休闲房产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家庭旅馆等其他度假产品为补充,满足高、中、低各类收入游客的旅游需求。另外,由于旅游地产的特殊性,购房者不会长期在海南居住,因此对周边的生活圈要求不高,但是对社区内的物业服务、社区文化生活、区内生活设施等一系列的软性指标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及素质,丰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从根本上让消费者体会到家的感觉。

四、结语

旅游房地产是伴随度假旅游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但反过来,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又支持和引导了度假旅游的深入开展。开发商需要寻找与旅游发展共赢的方式,将旅游房地产产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相融合,运用到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注重“借势”去发展旅游房地产,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等旅游资源,旅游房地产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组合了居住、度假、商务、养老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全新度假投资置业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岛外人士来海南旅游置业成为时尚。可以预期,海南的旅游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一定会呈现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年度报告[R].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2010.

[2]度假权益产业发展情况概述及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意义[R].海航酒店集团.2010.

[3]2010年海南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R].中国房产信息集团.2010.

[4]田良、张靖、申涛.海南省近年大中型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初步调查分析[J].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海南出版社,2010.5:419-423.

[5]高兵,林峰.从单一度假地产到综合性旅游地产开发[J].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2010.(10).

[6]baike.省略/view/2337538.htm.

[7]宋.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N].海南社会科学网.2009.11.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篇3

ZhangMin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430064)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WuchangBranch,Wuhan430064,China)

摘要:文章结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背景,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三亚开发蜜月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发展策略。

Abstract:InHainan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developmentbackground,basedontheSWOTmethod,thispaperanalyzesitsadvantages、disadvantages,development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Sanyahoneymoontourismmarketandproposesitsstrategy.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三亚蜜月旅游市场SWOT分析开发策略

Keywords:Hainan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Sanya;honeymoontourismmarket;SWOTanalysis;develop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57-02

0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上正轨。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三亚作为海南最南端的城市和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相对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比较发达的旅游行业,决定了三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1蜜月旅游市场特点

蜜月旅游通常是专为新婚夫妇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是其结婚过程的浪漫延伸。作为一个面向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从它的价格及其购买者的实际消费状况来看,均属于高端旅游产品。蜜月旅游市场有着自身的特点:出游时间长,消费能力强,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海滨旅游度假胜地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等特点[1]。据民政部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登记结婚人数为1241万对[2],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不含购房费用),每年结婚相关产业的总产值接近700亿元,蜜月旅游双人消费平均为9800元[3]。蜜月旅游市场正在成为极具诱惑力的一块大蛋糕。

2三亚开发蜜月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2.1优势

2.1.1资源优势三亚地处海南省最南端,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19个港湾,海中有40个岛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绿水青山,自然景色奇美,是中国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旅游胜地。集中了阳光、沙滩、海水、空气、蓝天、白云、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和田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并形成了山、城、沙、海、港结合在一起的奇特景观。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中国十大蜜月旅游胜地。

2.1.2交通优势三亚凤凰岛国际游轮港已于2006年11月9日建成并投入运营,岛上已建成10万吨级国际游轮码头,并配套设有8个边检通道的现代化客运年检楼,可一次性接待3000名国际游客入境。铁路方面,海南东环城际高速铁路贯通海口与三亚,全长302公里,已于2010年12月30日投入运营。公路方面,首条旅游公路将于2011年底开工,届时将串起海南“最美海岸线”,实现“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机场建设方面,2010年三亚凤凰机场已开通民用航空路线142条,其中国内航线116条。强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蜜月旅游者进入三亚。

2.1.3旅游配套设施齐全三亚旅游业起步早,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截至2010年底,全市列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22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1家,四星级宾馆22家,待评五星级宾馆24家。拥有客房39607间,拥有床位70710张。全市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10处,其中,5A景区2处,4A景区3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相当齐全,可以满足各种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1.4软环境优势三亚市被联合国誉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年平均气温25.4℃。同时也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天然氧吧”。1998年经国家旅游局评定成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2.2劣势

2.2.1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不足据环球游报网站统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大约有99%的新婚夫妇会选择蜜月游,其中分别有占其总体68%、85%、98%的新婚夫妇会选择出国度蜜月[4]。2010年三亚接待旅游过夜人数882.65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41.51万人次,仅占总数的4.7%,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不足。

2.2.2缺乏专营蜜月旅游产品的大型旅游运营商三亚许多旅行社推出蜜月旅游产品,但由于组团人数较少,大部分的旅行社难以组织专门的蜜月团,一般都随整个旅行团一起旅行,只在住宿条件上提供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新婚夫妇宁愿选择麻烦许多的自助游而舍弃更省事的团队游,这与国外大型旅游运营商千万百计设计蜜月游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2.3蜜月旅游缺乏品牌效应三亚观光旅游产品开发历史悠久,是发育成熟的旅游精品,产品营销效益好。出于对观光旅游产品利润的追逐,旅游经营者对开发蜜月旅游产品积极性不高,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满足蜜月旅游者需求,旅游者很少选择旅行社进行蜜月活动。由于参团人数少,旅行社也无法继续经营蜜月旅游产品,此类恶性循环使蜜月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2.2.4蜜月旅游人才匮乏蜜月旅游的复合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而三亚的蜜月旅游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专业人才稀缺,必然会制约蜜月旅游高速发展。

2.3机遇

2.3.1政策机遇近年来,三亚市政府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以“建设国际型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对外开发程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2011年,三亚市政府决定深入开发旅游产品,建设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2.3.2市场机遇随着婚庆市场日益火爆,三亚出现了很多婚庆公司,他们为顾客提供酒店会场、摄影摄像、婚纱服务、汽车租赁、美容护发、纺织服装、家具家装以及蜜月旅游等一条龙服务,处处为蜜月旅游者着想,能较大程度上满足蜜月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其次,三亚还拥有飞鹰旅游网等婚庆蜜月旅游网站,这对于关注蜜月旅游的游客来说无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其及时了解蜜月旅游的种种资讯。2010年12月12日,第十四届“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在三亚天涯海角隆重开幕,天涯海角成为了青年男女表达忠贞爱情的圣地。此外,日前三亚已推出“鹿城相聚”、“天涯结缘”、“南山祈福”、“西岛激情”、“东海寄情”等系统活动以及蜜月度假精品旅游线路,三亚蜜月市场旅游开发初具规模。

2.4威胁威胁主要来自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竞争。如在国内,有“亚洲婚庆旅游文化基地之称”的成都、“童话世界”九寨沟、“浪漫之都”珠海、大连以及“地上天堂之称”的苏杭等地,都纷纷抢滩蜜月旅游市场。在国外,如“爱神之岛”塞浦路斯、爱神丘比特的圣城雅典、“蜜月天堂”夏威夷,是出境蜜月游的首选。三亚想做大做强蜜月旅游市场,仍需要不断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开发独具特色的蜜月旅游产品。

3三亚蜜月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1抓住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为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海南国际旅游岛将在免签证、免税、航权开放、业等领域开始新一轮试水;同时将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开放的旅游政策、完善的旅游概念体系、优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高水平的配套设施将会吸引更多的蜜月旅游者。三亚应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3.2相关企业联手打造蜜月旅游产业链蜜月旅游产品各环节有较强的关联性,各相关企业应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好环境下,由政府牵头,对旅行社、婚庆公司、婚纱摄影、美容中心、宾馆酒店、花店、汽车租赁等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共同打造蜜月旅游产业链,为蜜月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3.3开发高品质的蜜月旅游产品结合蜜月旅游市场特点、蜜月旅游者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设计出不同价位、不同层次的蜜月旅游产品。在线路设计中,创新组合“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深度挖掘三亚丰富民俗文化和热带海滨旅游资源优势,可在蜜月旅游产品中安排特色婚礼(黎族婚礼、游轮婚礼、沙滩婚礼、海底婚礼)、海上垂钓、海上运动、海底观光、潜水等活动,丰富蜜月旅游生活。此外,可利用“非诚勿扰”拍摄基地和“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为主题设计蜜月旅游产品,吸引蜜月旅游者。

3.4培养高素质蜜月旅游专业人才蜜月旅游专业人才是蜜月旅游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三亚要大力发展蜜月旅游,必须高度重视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可以和岛内旅游院校合作培养蜜月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请业内专家对在职在岗人员进行培训或是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外成熟蜜月旅游目的地交流学习。

3.5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宣传首先,可以借助明星效应,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内外蜜月旅游者。如邀请大S及其夫婿汪小菲周年纪念日重回三亚,邀请奥运冠军杨威、杨云夫妇担任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形象代言人。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媒介作用,建立“天涯海角蜜月旅游网站”并在网站上关于三亚蜜月旅游产品信息。

4结论

三亚作为海南省最南端的城市和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蜜月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软硬件上,但其蜜月旅游市场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品牌效应和专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快速发展。因此,三亚要扬长避短,充分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迎接挑战,从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产品培育、人才培养、宣传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推进三亚蜜月旅游市场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珊,李享.蜜月游市场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针对北京常住居民蜜月游市场.旅游学刊,2006,21,(11):65-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mca.省略)2011-6-16.

[3]中国旅游周刊网站.蜜月旅游迅速升温旅行社何去何从[EB/OL].(省略)2005-09-13.

[4]环球游报网站.中国“蜜月游”蛋糕谁来做[EB/OL].(省略)2005-08-29.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旅游业;总收入;GDP;经济增长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自海南建省以来,海南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海南省GDP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1987年到2011年,海南省旅游业的国内收入从0.71亿元增长到299.47亿元,增长了近422倍.2011年国内外旅游人数为3001.34万人次是1987年旅游人数的40倍。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海南省1987年―2011年数据估计模型参数,进而说明海南旅游业总收入对海南经济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对海南旅游业与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影响旅游业收入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层面,很少有人对海南省GDP与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实证分析,而本文对海南省GDP和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实证分析,为海南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数据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了以海南省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采用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用当年的汇率把外汇收入转换为本币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加总求和得总收入作为衡量指标来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收集海南省1987年―2011年海南省GDP和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Eviews得到如下结果:

表1回归结果

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为:

(-0.2503)(49.5114)

由上述方程可知,所估计的参数,说明每增加1亿元旅游业收入,就导致海南省GDP增加7.6527亿元。的值为正值,表明海南省GDP随旅游业的增加而增加。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上图我们可知,可决系数,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旅游业总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南省GDP”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对回归参数进行t检验:原假设H0:,备择假设H1:

由上图可知值为,在a=0.05,自由度为n-2=25-2=23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为t0.025(23)=0.069,因为,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不拒绝备择假设,表明回归模型中旅游业总收入对海南省GDP是有显著影响的。

本文选用White法检验模型的异方差,通过EViews软件得出White检验为:

表2White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知,nR2=3.0691,在a=0.05下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为,因为,所以不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海南省旅游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73-03

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

海洋,作为人类星球最迷人的部分激发了人类旅游的向往和愿望,人类,不论距离远近、现在和未来,都不应该剥夺欣赏与享受海洋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机会。海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事业,成为除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类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众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和一种实践与发展的工具。

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论及海洋旅游发展时指出:“中国海洋旅游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在沿海开发建设了300多处海洋与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海洋产业。”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沿岸已开发有1500余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按照规划,中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中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

1.气候条件。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1750~2650小时,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海南囊括了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

2.海洋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已开发的海岛有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盈滨半岛、神舟半岛、鹿回头半岛、玉带滩半岛等。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618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目前海南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较著名的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香水湾、石梅湾、高隆湾、东寨港、棋子湾等。作为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南依托独特的海洋优势,必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基地。

3.人文资源。海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如黎苗族歌舞、琼剧、人偶同台木偶戏、儋州调声等,都是极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岛上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尤其是黎族,其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一年一度的欢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黎苗三月初三、国际椰子节、儋州民间歌节等也是市民喜闻乐见,游客津津乐道的民俗节庆。

4.客源市场。海南的客源主要以国外游客、港澳台游客以及内地游客构成。据海南统计局统计,2009年海南接待过夜人数合计2250.33万。其中外国人37.21万,香港同胞12.18万,澳门同胞0.56万,台湾同胞5.20万,国内旅游者2195.18万。境外旅游收入18.9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92.82亿元。

以三亚为例,据三亚统计局统计分析,2009年三亚外国游客按入境人数排序位居前五的依次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其中俄罗斯77210人次,占外国人游客的33.2%;日本23507人次,占10.1%;韩国19750人次,占8.5%;美国12624人次,占5.4%;德国10558人次,占4.5%。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497万美元。

5.硬件设施。(1)酒店。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海南共有星级宾馆2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4家,三星级宾馆117家。2009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达1706.64万,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9.18%。(2)交通。航空。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已开辟国际、国内外航线156条。俄罗斯、韩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开通了往返三亚的航班,直飞海南国际航班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25家。铁路。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2年正式开通。三亚至广州,三亚至上海,三亚至北京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通车后这南北两个城市间的乘车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公路。省内任何地方都有一级以上的公路连接。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海运。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琼山、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三亚纳入了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的停靠站点,美国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等三大邮轮公司,都已开辟了途径海南的定期航线。

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以及正在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越来越便捷。

6.国家政策。海南旅游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但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的支持,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成长。2000年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创新和安排,使得海南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优势的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拥有如此多的优越条件,海南海洋旅游产业将有一个更深远的发展。

(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海洋旅游活动范围,海洋旅游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目前海南海洋旅游的主要项目分为:

1.海洋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目前,海南有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4A级景区有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天崖海角风景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假日海滩、亚龙湾热带深林公园等。可以说,海南拥有众多海洋观光旅游资源,在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规范观光型旅游市场,让两者之间达到均衡状态。

2.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随着政府的不断建设,海南拥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海南生活节奏较慢,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月亮湾、崖州湾、红塘湾、榆林湾等众多海湾,其中建有一大批四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游泳、疗养、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2)海洋运动娱乐产品:潜水、海底观光、海岛历险、海上运动、垂钓等海上旅游项目。此外,海南有16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三亚拥有全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国际邮轮码头,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游艇会所――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游艇码头。可以通过发展海滨高端市场,为海南带来高消费,促进海南的海洋旅游。

3.海洋人文休闲旅游。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结合了海南本土的历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目。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开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旅游,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节事活动类(如:海南欢乐节、海洋文化节、沙滩音乐节、蓝丝带海洋保护节等)美丽赛事活动类(如:世界小姐、新丝路模特赛、兰花国际博览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类(如:槟榔谷旅游、呀诺达等)。

4.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海南省海洋主题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启动,目前已初步选址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面积1000多亩,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设大型综合性海洋主题公园。前期项目策划中,海洋公园区包括表演馆、热带海底世界、台风礁湖、水上乐园、海洋影院以及流动演出等各类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和航天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形成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海南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项目。

表1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海水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已经开发的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制作问卷调查表,针对前来海南旅游的100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游客当中男女各50名,年龄保持在15~50岁之间。基本情况(见上页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每年参与这些与海水亲密接触的海洋活动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

三、海南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立足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化。首先,应优先保护资源,做到旅游区域分层开发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源特性划分出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层次区域。层次化和片区化开发有利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旅游开发区可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划分出住宿、观光、游览、游乐、休憩、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片区,以方便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开展。其次,应实施立体开发,实现海岛海岸线资源利用综合化。海岸线是海岛特有的资源,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岛屿经济体发展所需要的海岛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海岛交通、海洋能源利用、海水养殖等诸多产业都依赖于海岸线资源,立体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对有限的海岸线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因此,海南省对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符合海滩和岸线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表现岸线景观的地理与文化特性,对岸线分配、景观布局、港址选择和用地等方面进行优化。

2.立足休闲度假,凸显海岛文化。度假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与趋势所在。海南省应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完备的度假旅游配套设施,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氛围。一方面在保护海岛资源的前提下,保留具有特色、原生态的休闲农场、村庄或者城镇,建设生态化的特色酒店、度假村、小木屋、游船码头以及海岛、海滩、海上的各种娱乐设施,提供民风民俗表演、岛民生活体验、渔家乐等互动性强的旅游活动,让海岛特色深入人心,让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海南省海岛文化,建设标志性海岛旅游设施。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海岛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功能上应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造型上可树立项目开发的独特风格,在形象上应成为海岛的代表性意象,在文化上应显示具有海南省特色的文化理念和特征。

3.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海洋资源是未来旅游开发的重点,它蕴涵极其丰富的资源且特色突出。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而难以恢复的礼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海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进行海洋开发时必须对开发的项目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按照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的,合理定位、开发和配置,取得整体的效益。不可盲目的开发和重复建设。以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让海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伦.旅游地理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红波,李悦铮.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J].海洋旅游与开发,2008,(10).

[3]慎丽华.海洋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4).

[4]张月芳,袁国宏.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

[5]姜鹏鹏.中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大连、青岛、厦门、三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