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账会计工作计划(收集5篇)
时间:2024-07-29
时间:2024-07-29
目前财政国库管理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级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相似的政府管理职责。其基本目的是怎么管好国库,主要是如何把国民缴给国家的钱用最简洁有效的手段缴入国库,并让缴款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他所缴的税、费已经进入了国库;另一方面是国库要如何把资金直接支付到最后的收款人。国库集中收付增加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透明度,目的是要让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得合理,用得适当。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制度”。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改革国库制度,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务院《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已经过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原则同意。“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什么是国库集中支付:
简单地说,就是由过去财政部门业务股室根据预算单位的年度预算代编用款计划,每月初一次性拨付全月的资金给预算单位,改为由预算单位根据年度预算提出分月用款计划,在计划范围内依据实际需要提出用款申请,由国库支付系统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具体来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财政性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相应的撤销各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的账户,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预算单位分散保存;
2、各预算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在批复的用款计划的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按有关规定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款项要通过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系统来支付;
3、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属于直接支付类型的支出,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属于授权支付类型的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为什么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1、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需要。
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都是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集中支付,这已形成了一种国际惯例。这种方式适应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国家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统一要求。
从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局来看,实行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下的国库集中支付,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
3、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解决我国现行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或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这种支付制度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容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
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
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预算执行的信息不能完整、准确反映。
根据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财政四项改革”会议精神,今年*县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必须达到**%的覆盖面。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县财政国库改革工作非常重视,*月**日召开了全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会议。因此,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势在必行。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可以消除现行国库管理制度的诸多弊端。
现行的以多重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收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二是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收入执行中征管不严,入库时间延滞,退库不规范,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时有发生。四是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难免出现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容易诱发腐败现象。
因此,现行的以多头设置账户为基础,分散进行的资金缴拨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发展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2、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内在要求。
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都属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的财政改革,这些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制度,这几项改革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它是整个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预算执行的制度性保障。
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
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但支出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各部门的资金分散管理,分散使用,攥不成拳头,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一方面财政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又存在一定量的闲置、沉淀资金。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预算内外资金集中在一起,政府和财政部门掌握了所有的财政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的季节性不均衡与支出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督。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预算执行实现了以支列支,保证了政府预算支出与单位财务支出的一致性;对单位财务管理从资金管理转移到指标控制,实现了指标、资金分离运行的管理模式;对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实施全程监控,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提供了准确依据;通过整理、对比和分析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使得我们有条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确保预算编制准确有效;财政管理、财务管理信息通畅、透明,有利于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提高办事效率。
5、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国库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中,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拨付,减少了中间环节,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从而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改变了资金由预算单位层层下拨,环节多、在途时间长、支付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方便各单位支出需要。
6、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廉政建设。
通过集中收付和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每项收支的审核,将所有县直部门和单位的财务账目、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全部纳入依法治理、规范管理的轨道,提高了收入来源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规范了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能够较好地杜绝不合理支出和各种违规、违纪支出,这样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廉政建设。
财政国库改革首先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按月编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按照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并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拨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下面主要分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了解。
1、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五类账户组成。涉及到预算单位的主要是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是县财政局在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该账户按收支类型设置分类账户,进行明细核算。该账户由预算单位使用和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监督。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办理转账、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专项账户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等,以及经县财政局批准的特殊款项。该账户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
2、预算单位的年度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前提,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是建立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之上。编制部门预算要结合上年实际,合理地预算当年单位实际可能实现的收入,科学地安排当年支出,并且所有的支出都要细化到目。年度单位部门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作调整。
3、用款计划的编报。预算单位应根据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或部门预算控制数)、非税收入缴库进度和项目进度,科学地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对于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还应按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规定同时编制政府采购用款计划。
分月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依据,预算单位用款计划分月编制,包括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和财政授权支付用款计划两部分。分月用款计划按照县财政局统一制定的《基层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表》和《基层预算单位分月政府采购计划表》编制。
经常性支出用款计划按照年度均衡性原则编制,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专项类支出用款计划按具体项目和项目实施进度编制,其他类支出用款计划按目级科目编制。
第一季度分月用款计划原则上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后三季度用款计划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编制。当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与预算控制数差距较大时,或非税收入缴库进度低于计划进度时,预算单位应当及时调整相关季度的分月用款计划。
预算单位于每月15日前报下月的用款计划。各预算单位编制本单位的用款计划,逐级审核上报,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总,编制《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汇总表》和《预算单位分月政府采购计划汇总表》,报县财政局主管业务股审核。
县财政局主管业务股室审核预算单位用款计划后,报送财政国库股审批;财政国库股将批复的用款计划抄送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和各主管业务股室,由国库收付中心按批复的用款计划执行;一级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批复的用款计划,逐级批复到基层预算单位。
县财政局根据部门预算于每月的1(节假日顺延)日前,批复下达一级预算单位本月用款计划。一级预算单位根据县财政局批准的用款计划及时下达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分月用款计划一般不作调整,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预算单位应在用款月度前10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报财政部门批准。年度财政预算执行中发生追加、追减等用款计划,财政部门应及时调整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
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分月用款计划,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用款申请和财政授权支付手续,不得超计划和超额度事项,应按规定的程序编制支付。
4、资金支付方式。资金支付方式分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
(1)财政直接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县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和服务采购支出。
财政直接支付适用的支出类型:
工资支出:由预算单位(经由工资统发系统)在财政拨款供养的在编人员范围内,提出用款申请,由国库支付中心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工资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账户;
工程采购支出:由预算单位依据年度预算、分月用款计划和有关支付凭证,经项目监理审核签字后提出项目支付申请,由国库支付中心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物品、服务采购支出:是按照政府采购的规定,由预算单位或政府采购机构提出采购支付申请,国库支付中心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
基层预算单位申请财政直接支付时,填写《基层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逐级审核上报。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总后,填写《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并附《基层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报县财政国库收付中心。
《基层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和《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按款分项填写,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专项类支出按项目填写。
县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审核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根据审核无误的汇总申请数据,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送银行办理资金支付业务。银行根据收到的《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及时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银行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办理资金支付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时送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作为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收到和付出相应款项的凭证。预算单位根据收到的支付凭证做好相应会计核算工作。
(2)财政授权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县财政局的授权,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县财政局批准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财政授权支付适用的支出类型:
财政授权支付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未列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的商品、服务采购支出;特别紧急支出;经县财政局批准的其他支出。财政授权支付包括转账支付和现金支付等结算方式。预算单位支用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时,开具县财政局统一印制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及时送银行。《财政授权支付凭证》要填写完整、清楚,印章齐全,不得涂改。
银行在审核《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各项内容和核对预算单位预留印鉴无误后,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时办理转账或现金支付。银行对预算单位填写无误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不得作退票处理;对预算单位超出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签发的支付指令,不予受理。
预算单位需要从银行支取现金时,必须从本单位零余额账户中提取,并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
5、会计核算。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仍执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根据国库支付改革会计核算的需要,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行政单位编号107,事业单位编号103)会计总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用于核算预算单位在财政下达授权支付额度内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本科目借方,登记收到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本科目贷方,登记授权支付的支出数;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未支用的授权支付额度。
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是零余额,所以“银行存款”账户始终为零。
6、对帐。财政国库收付中心与一级预算单位对账,对账内容为该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各级预算单位汇总的分“类”、“款”、“项”的财政性资金支出数,其中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数、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的额度数、支用数、余额数,对账单由县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提供。
预算单位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应就“单位零余额账户”与银行核对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数、支用数、结余数,对账单由银行提供。经双方签证后的对账单由预算单位随同月份合计报表逐级上报。
7、报表。每日终了,预算单位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
一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向县财政局报送汇总所属单位的月、季、年财政支出报表。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30.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34-02
一、国库集中支付概述
(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代了以往的实有资金账户体系,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记录、核算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活动,并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有关账户进行清算。财政资金先由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垫付,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然后从国库单一存款账户将垫付资金清算回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在国库集中支付形式下,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从国库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手中,避免了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可大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对预算的监督,增强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三)财政授权支付下预算单位支付代码的设置
目前,预算单位的会计科目代码设置主要是为了简化日常会计核算中大量凭证的录入工作、方便单位财务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系统中的科目编码不一致,不但不利于预算控制,且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国库授权支付下,预算单位应做好会计科目的规范设置,尽量同国库集中支付科目及代码相匹配,通过对支出科目按经济用途和经济功能进行分类设置,并进行12位的代码设置,使其能更科学、更合理地适应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首先,预算单位应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下按照预算管理类型分别设置“基本支出”科目(1)和“项目支出”科目(2),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分别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科目下进行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支出分类设置。如按功能分类设置行政运行、事业运行、机关服务、行政单位离退休、行政执法和业务管理等类款项,并对其设置7位明细代码;按经济分类设置工资福利、商品服务、个人家庭补助等类级科目,并对其设置3位明细代码;按支出类型设置货物政府采购、工程政府采购、服务政府采购等八类具体明细,并对其设置1位明细代码。其次,预算单位应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代码设为(401),“拨入专款”科目的代码设为(402),并分别相应设置商品服务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明细科目。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程序及会计核算
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有两种,即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二者的支付程序及会计核算存在诸多差异。
(一)财政直接支付
1.财政直接支付的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在财政直接支付下,基层预算单位使用的财政性资金不再通过主管部门层层划拨,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用途和用款额度,填写完整并签章齐全的《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国库收付中心对受理的《财政直接支付用款申请书》与系统接收的用款申请、单位预留印鉴、支付凭证相关附件等内容核对无误后进行初审、复审,审核无误后开具支付指令,并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
2.财政直接支付的会计核算
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提供者,预算单位只能办理转账业务不能支取现金。在直接支付方式下,预算单位应于收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时,按入账通知书中标明的进而确认收入。账务处理如下:
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行政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科目;失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材料、服务的款项,行政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科目;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材料”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行政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二)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授权支付的支付程序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预算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在财政部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自行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账户,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支付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预算单位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编报分月用款计划,申请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财政部门批准后,分别向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总行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书》;预算单位凭据《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确定的额度,再规定自行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指令,即通过在支付凭证“附加信息”栏或汇总凭证“附加信息及用途”栏填写包含预算管理类型、预算科目功能分类及经济分类代码、支出类型的12位代码作为支付指令,以此通知银行办理资金支付业务。
2.财政授权支付的会计核算
对每日发生的支付,预算单位应于收到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时,按到账通知书标明的额度确认收入,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贷记“拨入经费”科目或“财政补助收入”科目;行政事业单位购买物品、服务等支用额度时,借记“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材料”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属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同时,还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行政事业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时,借记“现金”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预算单位应在当日营业终了前由银行在财政部门批准内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三、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单位的额度结余是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归结,额度结余反映的是单位用款计划额度的结转数,只要单位用款计划经财政批复下达后,单位不管是否收到财政拨款,预算单位都得列为当年收入,并在年底结转到单位的额度结余。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预算单位的额度结余是通过在资产类科目中增设“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来归集,并区分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余与财政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余来分别归集。
1.财政直接支付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
年末收到财政支付中心开据的《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即为本年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以此确定当年直接支付指标的结余,次年使用结余时再列支出。在财政直接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余中,“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借方登记单位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分月用款计划核定数与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贷方登记下年度实际支出的冲减数。
2.财政授权支付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
鉴于国库集中支付下,国库资金特殊的账务处理方法,预算单位应做好对账工作。每月初,预算单位应与银行将上月的零余额账户收支情况进行核对;每年末,预算单位应与银行将全年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使用、余额等情况进行对账签证。在财政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余中,“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借方登记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年终结余数,贷方登记下年恢复额度数。由于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单位的经费支出严格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的控制,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不允许单位超计划使用资金,因此,年终该科目只有借方余额,反映单位额度的结余数,不存在贷方余额。
可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账务处理正确,才能保证本单位与财政部门款项的核对无误,提高本年度决算和下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能简化会计核算程序,提高计算机会计工作时效;对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对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会计信息可比性实现上做出了努力,使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有助于加强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还能提升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三、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表现(一)规范化的存货计价计价是存货会计的重点所在,大致的计价方法可分为两种,以是否以实际成本为基础来进行区分。采用实际成本计价的方法多应用在存货规格低、品种少的小型企业中。另一种以非实际成本进行计价的方法应用在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当中,这些企业的存活规格高、品种较多,对会计处理工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还对采购部门业绩的考核上有所帮助。但是,就目前看来计划成本法不容乐观。具体原因大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传统或实际成本的计价原则在计划成本法中仍有较多的体现。会计处理手续过程的简便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是会计人员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但会计领域内伴随计算机应用的广为普及,以往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渐渐的落后,自动化和高度集中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在使数据处理能力加强的同时,也使得数据处理的准确程度有了很好的保障,切实对会计核算的质量做出保证。(2)价格体制的改革。存货的价格在计划经济时期多由国家操作,没有很多的价格波动,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中,实际成本同计划成本之间的问题不是非常的明显。企业应在存货的计算方法上,适当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的状况做出调整,以在成本的计算上有更多的把握,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优质的服务。(二)规范化的成本分配在辅助生产当中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在实际处理中由于不同的产品成本程序而有所变化。分配方法上有按计划成本、按前后顺序、交互的形式、代数的形式和直接分配的形式。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中,出于简化计算手续的目的,通常在分配方法上选用直接分配的方式,但是它存在着很多假定因素,表现在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被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车间占用,不然的话就不适合这样的分配方法;计算简便是按照前后顺序作为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它要求辅助生产费各做一次性计算,可顺序在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对之后的车间费用负责,使得分配结果产生相关的影响;按照计划成本的分配形式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时,对计划单位成本要有很高的准确性,若在实际中的存在较大的差额脱离于计划之内,对企业的经济核算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影响到合理的会计核算资料的统计。使用代数形式的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在结果的输出上正确率最高,但对于一些较多辅助生产车间的企业而言,由于要进行繁琐的核算过程,不为企业广泛使用。总而言之,没有最好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与手工会计核算之内。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打破了这一不完善的僵局,即便有再多的车间,再多的未知数,都可轻松的运用代数形式的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在会计软件中的简便程度优于其它任意的一种,并且得到的结果也是最可信的。所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问题上,必须要注重代数分配法这一规范化的方法。(三)规范化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根据行业的不同有着很多的变化,这种定式同样存在于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所以说,要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规范好现行会记成本核算的制定,设计出结合计算机自身处理的特征、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思路上打破以往的惯性,把数据流转的减少作为设计的初衷,考虑的相关对象上不再把数据处理的具体时间做研究。传统手工会记核算上,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来对管理要求和企业生产的特点做出充分的适应。其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使用任一种方法,都要在成品、半成品的最终成本上做出相关计算。所以按照品种计算成本的方法做成本核算,是成本计算工作最本质、最基本的要求。(四)规范化的分类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做何种类型的选择,取决与企业的规模和单位的业务类型。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收款、转账和付款凭证是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记账的主要凭证方式,而整理记账凭证则作为小型企业的凭证方式。对会计记账凭证种类选择的科学性,对凭证的记账和汇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使会计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得到切实保障。信息化的环境下,以往这种分类的记账凭证没有了实际的意义,恰恰不同,过多种类的凭证类型,使计算机更多的对内容进行自动的判断,看上去对记账凭证的准确性、自动化做出了提高,但实际上不但多余,反而会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效率的降低。虽然现在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上都有记账凭证类型模块的出现,这也只是较多的在以往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的会计工作人员上做出适应。所以说,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尽量用规范化的整理记账凭证作为记账凭证的主要类型。(五)规范化的账务处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账、多栏式日记账的账务处理程序,是传统的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中常见的几种类型。进行实际的组织会记核算时,有管理的具体需要和会计业务的繁杂程度在其中灵活的做出选择。处理中必须要对工作量的多少做出思考,就使其夹带了过多手工处理的局限性。循环和重复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延迟的信息提供、较多误差的数据和工作量的巨大使会计工作人员不能承受。会计信息环境下,重要的是在会计处理目标上做出考虑,即从各种会计信息上获得到管理所需要的。所以,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已经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要改变成日记账务或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核算形式,对计算机会计处理程序做更好的适应。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化
(一)加快计算机会计工作的效率计算机替代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使之前的很多步骤显得复杂落后,经过上述规范化的操作之后,彻底改变了以往手工处理环境下形成的固定格式,会计人员能都在会计核算方法上有一个快速全面的了解,并熟悉了使用步骤。另外,还使得会计核算方法更好的同计算机处理相融合,数据流程更清晰明了,效率更上一层楼,在会计核算的步骤上做出更多优化,计算机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以充分提升。(二)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化的提高不可否认,现今外国的会计软件比我国自行设计的要领先很多,在广度、深度上都存在着不少的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软件发展的步伐较慢与技能掌握普遍欠缺的用户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国内复杂繁琐的会计核算方法,导致对软件做研发时,一些功能难以进行开发,比如就成本核算子系统而言,在操作中无法进行实际的应用,开发出来没有任何的意义,此类问题不进行有效解决必然会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势必要寻找出有共性的东西,在会计核算中进行提取,从而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普及带来更多有利的条件。(三)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按照相关规定提高会计核算资料做相互之间的可比性,是可比性原则的主要内容。实际的工作当中,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产生,使得会计制度的形成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多样化。试想让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相一致,并相互间进行竞争的两家上市公司作比较,会计处理方法在两个)明细总分类账户是对总账账户的补充及完善。该类账户能够更好的使企业的经济业务更好的进行分类与归纳,是对企业某一经纪业务进行明细核算的账户。该类账户是根据明细科目设置的,因而也叫明细账。通过本文的对比与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之间互有异同。其中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有明确的结构,反映资金形态的方式是动态还是静态以及设置是哦福有相关的统一规定等几个方面。而期相同支出主要在于账户是依科目而生的,因而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相同,名称一致,记录记录形式相似。
本文作者:彭赠工作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创新适合各地新农村发展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政府行为、村治结构、农村经济状况、村民权益意识是影响各地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变量。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国各地农村探索和创新了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村级经济具有社区性、封闭性、合作性、多样性的特征,使得各地农村在选择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时应考虑其差异性和适用性,不能追求统一模式,可以在以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1)村级会计委派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派制是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经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委派到辖区内村级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被委派单位领导,按制度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参与被委派村的内部管理。由于我国农村会计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农村很多地方纷纷实行了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对整顿农村会计工作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较好地解决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治理腐败现象等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村级会计委派制的适用范围有待完善,核算单位应考虑经济条件、经济业务量、交通状况、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差异,对是否适合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作出判断,看其是否能够确保会计核算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原则的实现。
(2)“村财双管”模式。村财双管即在保证村集体资金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财政所管理资金,经管部门管理账务,定期安排村会计到经管站报账,实行集中办公、两级记账(村会计记手工账,乡镇经管站将凭证审核后录入电脑生成电子账)和资金档案统管。该模式特点是“村管”和“乡管”各半,“手工”和“电算”并行。从制度设计来看,“村财双管”是很好的,财政和经管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当和存在严重漏洞。财政所只履行村级资金的拨付职能,一般不直接参与村级开支活动的监督;而经管部门既不了解村级真实收入实情,也管不了村级收入,难以监督村级财务实际收支情况,管的是“空账”。这就造成管收的无权管支,管支的也无权管收,使得名义上的村财由财政与经管“共管”变成了事实上的“空管”,甚至出现了一些矛盾,导致了新的财务混乱。为了能使财政和经管部门都履行好职责,共同监管好村财工作,可以对村财实行“分层共管”。上级拨来的资金先由乡镇财政所拨给乡镇经管部门,由经管部门实行事前监控,再由经管部门履行资金拨付和管理账务的职责。
(3)村级会计委托模式。村级会计委托是保证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会计中心代村组管理账务、资金和档案,村级财务实行报账制。中心实行统一财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票据管理、统一公开财务、统一建档管理。该模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管理经验,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村级会计委托应加强精细化管理,乡镇可以通过制定科学、详细的业务操作程序来实施对村级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其程序设计如下:一是依法委托代管,村委会与乡镇会计中心签订委托代管协议,注销各村原有银行账户,开设统一的乡镇村级财务银行账户,办妥财务移交手续。二是科学设岗,在乡镇财政所下设立会计中心,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兼审核会计)、核算会计、出纳(兼票证管理员)、档案员等岗位,村级设立报账员(村会计)、民主理财小组、财务领导(村主任)、村委会等岗位和机构。三是统一票证管理,各乡村必须统一使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乡镇村级财务基本银行账户支票全部实行“双面印鉴”管理,即支票正面银行预留印鉴为乡镇会计中心公章、乡镇会计中心主任和核算会计私章,支票背面银行预留印鉴为村委会公章和村委会主任私章,在取款时必须同时加盖双方印鉴才能有效,形成了双重管理,双方监督。四是规范财务流程,严格报账审批程序,所有款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开支采用统一的支出审批专用凭证。开支按照规定权限,实行分级审批。一般财务事项的报账审批程序:原始凭证经经办人、证明人签字报账员审核民主理财小组审签村主任审批报账员复核、报账,重大财务事项的报账审批程序:由村委会报乡镇会计中心审查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办人签字报账员审核民主理财小组审签村主任审批报账员复核、报账。村会计在报账时,必须填写统一的《收入报账单》和《支出报账单》,经乡镇会计中心核算会计初审、主任审核后,方能报账和签发“双面印鉴”支票,严把资金“出口”关。五是分村建账核算。乡镇会计中心分村设置现金(存款)日记账、总账、管理费用明细账、经济往来账、固定资产明细账。村级还必须同时设立现金(存款)日记账、内部往来登记簿、固定资产登记簿、劳务用工登记簿。核算会计填制的记账凭证需经乡镇会计中心主任、核算会计、村会计共同盖章。六是按季编报公开。核算会计编制的村级会计报表经乡镇会计中心主任和村委会主任审核后,再由村委会按季进行财务公开。
(4)中介机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介机构村级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是由中介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受村级组织的委托和授权代其建账、记账并进行财务管理。在此模式下,村级组织独立核算,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委托做账、授权管理”的原则介入村级组织的账目、资金、合同的管理。该模式是借鉴广东省佛山市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创新经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虽说其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机理虽不完全成熟,但是,在农村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中介组织的人才优势,对迅速建立和完善村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的要求,符合现代产权理论的实质,能有效地解决会计委派制模式与现代产权理论不符的法律理论问题。
各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是乡、村两级对财务人员、资金、证、物资、账目、档案等管理的范围和程度不一,各地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对财务人员、资金、证、物资、账目、档案等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开拓性地探索出能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财务管理模式。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规范,只有健全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稳定和谐。
(1)财务预算制度。村级财务活动要实行预算管理,其财务预算主要包括:财务收支预算;固定资产购建预算;农业基本建设预算;兴办企业及资源开发投资预算;收益分配预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预算;借款预算;其它预算。
(2)内部控制制度。村级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销售、采购、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借款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并采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财产保全、电子信息技术等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会计核算制度。村级组织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制度。村级组织应建立各类资产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本单位账内外资产的现状、价值和变动情况,加强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定期进行清产核资,依法界定资产所有权;集体账内资产要做到账实相符,账外资产要建立统计台账。
(5)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包括:村级组织应当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村级组织计划内数额较小的日常开支,由村级财务负责人审批;计划内数额较大的开支事项,由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审批;计划内的重大财务开支事项及计划外的支出,须经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级组织财务事项发生时,经办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村级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有异议的财务开支事项,交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6)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制定债权债务管理制度,了解村级组织的债权债务情况,包括债权债务的总额、构成、用途、债权清收方案、债务化解方案、还款计划、资金来源等,要定期、及时、专项公开,接受成员监督。
(7)职务消费定额管理制度。村级组织要建立职务消费定额管理制度,村干部的通讯费、用车、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要由乡镇制定消费定额标准,对于超过定额标准的费用,由相关人员自行负责。
(8)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管理制度。村级组织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对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村级组织的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包括集体土地的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须经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9)“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数额等事项要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本着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事前预算、上限控制的原则进行,并且筹资筹劳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村级道路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
(10)重要经济事项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村级资产和资源发包、租赁、出让等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
(11)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村级的各种经济合同和承包合同或协议,各项财务计划及收益分配方案,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会计人员交接清单,会计档案销毁清单,电子数据、会计软件等会计档案需按规定实行统一管理,归档保管。
(12)会计工作交接制度。村级组织的会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确需任免和调换的,须经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乡镇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区县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其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时,须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所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建全三级监督网络,强化村级财务监管体系
(1)强化会计监督。主要是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实物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等六个方面进行监督。
一、无偿划转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79年6月8日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的试行办法》和1979年7月6日财政部《关于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试行部分有偿调拨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在规定实行资产有偿调拨的同时,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无偿划转资产也做了相应规定。
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前,关于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1]257号)和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前者对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实为无偿划转)的行为审批做出了规定,为实体性规范;后者侧重于办理划转手续,为程序性规范。
国资委成立后,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无偿划转事项实质转变为企业产权关系调整。2005年8月29日,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有关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该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划入或划出一方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向境外划转及境外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实物资产等无偿划转参照本办法执行。”
2009年2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国资委又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该指引第二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作为划入方(划出方)。国有一人公司作为划入方(划出方)的,无偿划转事项由董事会审议;不设董事会的,由股东作出书面决议,并加盖股东印章。国有独资企业产权拟无偿划转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一人公司持有的,企业应当依法改制为公司。”
二、无偿划转涉及的资产及类别
在实务中,国有企业主要因改制、上市等目的而进行资产重组。所谓国有企业改制,简单而言是将企业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重要的内涵是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资本运营形式进行改革,以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机制。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过程中,通常会因历史原因存在许多实际使用但产权有瑕疵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与主业不符的资产以及因效益较差等原因而需要剥离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剥离通常采用无偿划转的方式进行,大的央企集团一般通过成立资产公司的形式接收和运营这些资产。
站在资产公司的角度,上述剥离的资产以无偿划转的形式划入资产公司。按照资产的形态划分,可将划入资产分为股权资产、债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其中股权资产包括参股股权和控股股权,控股股权一般为整建制公司,需要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股权资产的划转还要涉及国有产权和工商登记的变更。
三、接收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
鉴于上述资产的无偿划转一般是在同一个集团内进行,通常为其他公司向资产公司的单向剥离,资产公司进行接收和运营,属于同一控制下的资产流动,故各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上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资产进行计量。
(一)接收划转股权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符合合并条件、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投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在划转基准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小于等于零的,按照被合并方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后以零价值入账。
2.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联营或合营投资,原则上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但根据谨慎性原则,若划转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贬值,应按照评估报告、工商吊销证明、清算报告等证明材料确认的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在原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后入账。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同“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3.不纳入合并范围的、不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成本;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参照“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二)接收划转债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接收划转债权,按照划转债权在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的入账成本;若在划转基准日,划转债权的价值明细低于可回收金额,应取得判断依据,按照可回收金额作为入账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入账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接收划转固定资产,按照划转固定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分别确认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3.接收划转无形资产,按照划转无形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摊销分别确认无形资产原值和累计摊销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三)其他接收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参照上述处理。
四、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和工商变更相关规定
(一)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占有变更登记相关规定
目前,无偿划转资产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根据国资委2012年4月印发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9号,以下简称《登记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将产权登记的工作定位由界定权属的确权行为转变为对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将登记范围延伸到国家出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及其投资参股企业。所以无偿划转股权需要按照《登记办法》进行国有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具体程序
如下:
1.企业发生产权登记相关经济行为时,应当自相关经济行为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2.企业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按照填报要求,填写有关登记内容和相关经济行为合规性资料目录,逐级报送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负责对登记内容及相关经济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登记。同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管理的多个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同出资的企业,由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任一方均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由持股比例最大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各方持股比例相等的,由其共同推举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3.针对无偿划转行为,需要提交的资料有业务办理申请文件(用于说明无偿划转涉及产权变更的历史沿革和具体内容等)、经济行为决策或批复文件、无偿划转协议、无偿划转基准日审计报告、企业章程(变更后)。
4.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自国家出资企业报送产权登记信息1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登记要求的企业予以登记;对相关经济行为操作过程中存在瑕疵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向国家出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完成整改后予以登记。
(二)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工商登记变更
在办理完毕国有资产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后,即可到工商登记部门进行工商登记的股东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全民所有制企业需提供)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五、无偿划转相关账务、产权和工商变更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无偿划转方案设计时,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节点的把控。在整个无偿划转流程中,涉及的时间点比较多,包括无偿划转批复文件的下达时间、无偿划转基准日时间、审计报告时间、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时间、企业章程的变更时间、国有产权变更时间、工商变更时间和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在具体事务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一般来说,无偿划转基准日的时间一般与审计报告时间一致,简化起见,可以选用年末作为无偿划转基准日;
2.在进行国有产权变更前,要完成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和企业章程的变更,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3.公司制企业在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时,可不提供《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容易遗漏国有产权变更环节,需要在实务中注意;
4.从无偿划转文件下达到工商变更完成需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时会跨越会计年度,要注意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同时在同一控制下的两企业,剥离与划入应于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并尽量保持会计政策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2]《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操作指南》
上一篇:代账会计工作总结(收集5篇)
下一篇:校本课程主要内容(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