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职责(收集5篇)
时间:2024-12-08
时间:2024-12-08
一、疟疾防治现状
市疟疾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关怀,解放前,市属高疟区,发病人数达5万人之多,解放后,我市坚持实施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有效控制了疟疾流行。1990年经省级验收,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县标准。1991年市被列为疟疾基本消灭监测试点县,多年来,市一直控制在达到消除疟疾标准范围内。近年来,随着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我市输入性病例有所增加,特别是自2009年报告53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感染途径不明本地病例1例,我市疟疾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二、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监察部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确保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各综合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及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综合医院相关检验人员,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3)全市综合医院从事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专业的医生,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村卫生室医生,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诊断,治疗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1年达到80%以上,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4)出入境管理机构和外出务工中介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1)到2012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各综合医院都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
(2)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2012年达到90%以上,2015年达到100%。
(3)以乡镇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全市年疟原虫血检的总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其中疟疾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
(4)到2012年,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接受实验室检查的比例达到100%;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得到基因检测的比例达到75%,2015年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到2012年,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达到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处置率达到100%。
5、健康宣传教育
(1)到2012年,全市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卫生检疫相关工作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2)在出入境管理机构和外出务工中介等场所放置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的比例,2012年达到90%,2015年达到100%。
(三)到2015年需实现的指标
1、完成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2、各级领导疟疾病人实验室诊断
(1)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具备疟原虫血检设施和能力。
(2)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得到实验室疟原虫血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省、部级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策略和措施
采取以控制疟疾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疟疾防治的能力建设。实施以加强监测和输入病例处置,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和健康教育,防止继发传播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疟疾病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三热”(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病人疟原虫血检制度,及时对“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纸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均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3、疫情报告与病例核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包括确诊病例、临床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报告疟疾病例。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城市于12小时以内,农村于24小时以内应通过网络上报,暂时不具备直报条件的单位应按要求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对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立即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血片,应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网络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实验室病原学确认和基因分析。
4、疫点处置。在出现疟疾病例并具有传播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筛查,并对疫点所有居家采取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同时,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5、休止期根治。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加强媒介防制
1、防蚊灭蚊。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提倡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加强健康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按照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媒体宣传教育。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出入境管理机构要设置疟疾防控宣传栏、在显眼位置放置疟疾防治宣传资料,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4、社区宣传教育。在医院候诊大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或宣传画,定期更新内容。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教育部门应当对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中小学校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通过开设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公开课或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学生向家长和周围人群开展宣传,不断扩大疟疾防治知识的传播范围。
(四)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市级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工作交流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
2、加强出境人员疟疾知识宣传和防护工作。出入境管理机构应当对出境人员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提供咨询服务。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当督促旅行社、劳务派出机构等有关单位为出境人员提供搞疟药品和防蚊设施,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出境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
3、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信息追踪。根据出入境管理机构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疟疾筛查信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同行返回人员进行追踪随访。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
4、做好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并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公安、卫生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的沟通等工作。
(五)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疟疾实验室网络的建立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疟疾病原学实验室,负责对辖区内所有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人血片进行复核,并抽查复核5%以上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和复查全部阳性血片。
(2)各医疗机构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三热”病人血检。
2、病例主动侦查。由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于流行季节在疫点周围每月开展一次病例主动侦查,探索疟疾病例和疑似病例;对发热病人以及近期内发热史者进行疟原虫检查。
3、媒介监测。按照省、市要求建立媒介监测哨点,每年5-10月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以及杀虫剂敏感性监测。
4、人群抗体水平检测。按照省、市要求开展人群疟疾抗体水平检测采样工作,评估我市疟疾流行程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消除疟疾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村(社区)应将消除疟疾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经研究,决定成立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各村(社区)应加强领导,制订规划,落实任务。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的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没胆实现工作目标的,要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行政责任。
(二)强化部门职责,建立协调机制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消除疟疾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规划及技术方案、人员培训、器材和抗疟药品配置、疫情监测、疫点调查处置、疟疾的诊断与治疗,并做好与各部门的衔接与协调工作。发改、财政部门应将疟疾消除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消除疟疾专项经费,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电部门负责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科技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抗疟药品、试剂的生产供应。
(三)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开展防治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设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明确专门科室负责疟疾防治工作,并配备专职疟疾防治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经费和物质保障
各村(社区)要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疟疾防治工作投入,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地方财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医疗机构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做好显微镜和实验器材的配置,确保疟疾镜检工作的质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抗疟药储备,建立抗疟药分发、信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负责抗疟药品的管理,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
六、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关键词:疾控中心;社会价值;内部控制;成本核算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保障的不断重视,区级疾控中心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尤其在建设公共卫生信息能力、应急能力、防病能力、宣教能力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区级疾控中心进行了从一个疲于防御、无策防御、被动出机的疾病防御模式到现在的从容有序、系统化应对、主动出击的一体化防御体系的华丽转变,逐渐拥有最前延的技术能力和最完善的防御措施,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够有一锤定音,及时到位的应急处置能力。而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将是疾控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实际的财务核算管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着疾控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外部环境问题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疾控防疫工作的不断重视,财政对疾控中心的拨款力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将资金的保障支撑到位情况纳入项目考核完成度的指标之中,大大提升了项目的执行效率。但是重大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载体,区级疾控中心在基本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经费上未得到完全保障,目前仍需要靠创收来提供,该基本支出来源模式未能明确政府在民生领域作用,以及政府承担的职能权重被弱化。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在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之下,目前模式未能体现政府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一)财政支出投入缺口较大,相关资源配置分散化
对于区级疾控中心,收支保障中最大的问题是基本日常公用经费,日常性质的项目经费和人员经费财政保障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与支出存在较大差距,缺口资金只能由机构自筹经费来解决,中心的基本资源配置取决于创收的市场效益。在这样以收定支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为保障能够正常办公需求得到满足、日常性质的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项目得到有序开展,区级疾控中心不得不保留一些营利性收费项目,集中一定的资源精力于一些市场化的投资经营中,无法真正做到将公共卫生事业和资源投入到公共资源之中。
(二)区级疾控中心的收入模式与政府职能相违背
区级疾控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公益事业类单位,主要承担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职能,属于政府的最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切实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民生需求是重中之重。区级疾控中心的存在是需要政府依靠社会管理和配置资源来实现,而不是的依靠疾控中心自身的市场效益创收效益分配来实现。当下的收支模式是与疾控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叠加,使得疾病防治工作在职能本质和工作属性上相违背,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疾控中心职能弱化,权重偏移
将疾控公益职能实现建立在社会化投资经营职能实现的基础上将使得疾控中心职能的本末倒置。在区级疾控支出占比中,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和正常公用经费有50%以上靠机构自筹经费社会化创收取得,疾控中心只能通过自身创收自筹经费实现后才能来满足全额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工资,以及日常的疾控防治和公共卫生职能。当创收经费没有达到预算额度时,人员工资将无法顺利得到保障,甚至日常性质的疾控防治项目也是无经费可以开展。创收的实现变成了疾控中心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让人无法分辨疾控的主要职能是创收还是公益卫生保障。这是一种轻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收支模式,是一种轻视卫生防控工作的权重偏移体现。
二、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
(一)支出预算难以有效化制定,甚至大部分失效
区级疾控中心项目本身的开展,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预算的数字之上,而是应该在预算建立之时,就已经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金额只是方案的数字化体现。项目本身的预算建立不只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闭门造车,应该是各科室的资源配置产生的资金流向的具体分配,财务人员是数据的汇总者,不是数据的创造制定者。
以收定支的收入模式会导致部分预算无效。一般情况下,财政职能实现的经费预算是有政府保障力度的,根据经费用途开展的本身需求来调整预算的。区级疾控中心的预算存在着较高比例是通过自筹经费的实现来体现的。用创收资金来承担创收成本,每年的创收经费取决于市场的资源配置,存在变数较大,假如收入减少,相关的必要变动成本也是随之减少的,但是正常的疾控防治项目和人员经费是不会减少的,这就导致了正常的疾控防治项目存在无资金支持开展的被动局面,创收减少部分提供资金来源的支出预算可以说是失效的。
(二)成本核算难以科学化归集
作为最基层的疾控中心,区级疾控中心往往是各个项目的最前沿实施者。疾控中心的财务工作开展,需要加强成本的核算,在各个项目、各个科室之间进行归集。业务科室往往对项目成本核算意识较低,甚至有些科室不知道相关经费的存在。业务科室对成本控制意识的淡薄,难以高度重视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限的资金未能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化效益。将社会化经营支出和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支出的共存,加大了相关成本的归集核算难度。两者支出存在着一定必要联系,比如人员成本、办公成本、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密不可分的,无法精确的进行成本核算分摊。简单的通过项目经费的金额来分辨成本实际是失真的。
(三)资产管理难度大
进行收支两线核算的区级疾控中心,主要资产就是实有的固定资产。由于疾控中心本身属性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医疗检测仪器以及冷链维护设备。目前区级疾控中心的资产管理问题较多,不能仅仅停留在财政资金的流向,忽视财政设备的后期维护管理。由于旧会计制度的存在,固定资产不存在折旧计提情况,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存在着无法对号入座的现象,当地财政对固定资产的报废流程比较模版规章化,个别电子化帐套前的资产无法查询相关购买记录,实物却早已经报废的现象无法核销;固定资产在调拨制度上也有待完善,个别冷链设备已经调拨给基层基层接种单位,未办理相关调拨手续;个别科室也存在资产管理的责任不清、监管职能未发挥到位、采购计划模糊流程不合规、医用设备带故障运行、设备报废折旧管理不清等现象,资产的管理难度较大。
(四)财务集中核算停留在核算流程表面,未能达到有效财务核算
会计集中化核算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明确分开,避免了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作假行为。具体核算中,取消了单位本身的会计和出纳,只是设立报账人员。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报账人员往往承担了第一手单据的制表人、审核人、传递人、记账凭证的制单人、经济业务的付款人、单据归档人多重身份,可以说是已经把会计和出纳的工作都纳入囊中,缺少对单据真实性的审核人。
在原有会计监督职能后面增加了集中核算的审核人,外单位对单据审核无法从经济业务真实性出发审核,只能审核流程的合规性,无法审核真实性,无法起到真正的会计出纳相互制约的功能。同时,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脱离单位,无法准确的了解单位业务、费用等相关开支的信息,更无法进行项目的成本归集核算,无法准确的对单位财务进行真实的监督和管理,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核算中心只负责核算,无法进行项目成本分析和归集,导致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工作相互脱节,单位无法了解最新财务支出情况,核算中心无法了解真实的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工作失去管控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区级疾控中心的单据审核在通过财政单位核算中心审核的同时,增加了主管单位核算中心的审核,其实两者审核都是在审核经济业务的流程合规性,存在重复性。报账人员后面设置了六个岗位人员的审核,却无法解决真实性审核和财务管理成本归集的问题,反而增加了基层财务工作的工作流程,对本就编制不足的疾控中心是雪上加霜。
三、相关解决措施
(一)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保障相关经费支出
区级疾控中心的财政保障问题是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今日的轻视将会明日更大的经费投入。区级疾控中心应该切实落实政府的公共职能,满足民生需求。在经费来源方面应该通过整体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来满足,建立完善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预算由全额保障所需经费,实现以全民资源服务于全民的模式。明确疾控中心的职能组成,逐步退出由一些营利性收费项目创收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模式。
(二)强化全体人员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区级疾控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职能建设的本身,还要对职能实现成本高度重视。随着当下疾控中心开展的项目增多,项目本身开展的特殊性和成本归集核算成为项目落实情况的重要内容。因此,全体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提高财务核算的敏感性,合规性,真实科学高效的反应各个项目资金的流动走向,建立全面合规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努力提高成本核算能力。
(三)全面建设资产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加强财务核算,全面建设资产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首先,对于科室之间的成本核算,要纳入年初预算管理。各个项目资金应该明确相关的项目负责人、负责科室,制定相关年初科室支出计划,定期对计划执行项目信息进行收集总结,做到项目资金合理优化的分配使用,做到资源支出的不铺张与不浪费,做到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时时更近、及时调整。其次,在固定资产从采购计划到采购到位、入库、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整一个流程化管理,采购做到符合政府采购流程,成本核算符合折旧摊销规定,维护符合及时发现处理原则。
(四)加大推行集中核算财务职能转变,高效化调整核算流程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中,核算中心和应该加强对相关单位的资金流向真实性审核,对相关的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资金使用状态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核算单位强化分工,避免不兼容岗位由同一个人负责的现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核算,保障单位资金能够最优最高效的使用,使得会计集中核算从单纯的记账和支付职能向更加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能转变。
集中核算,应该根据疾控中心的实际情况和财务开支特殊性,建立符合单位要求的开支标准和开支制度,在保障整体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的流程,确保工作高效开展。(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探究
1引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的一个社会福利组织,其主要工作就是控制突发疾病、为公共卫生提供服务,预防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就更有必要性。内部控制的作用,一是对突发疾病的反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合理控制相关成本。比如,针对疾病控制的管理制度,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已经对医疗器械、疫苗的采购和使用的控制以及对中心各部门行为的规范。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心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对中心能否有效管理各部门的业务量和成本起着关键作用,还可以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内部控制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2.1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环境
良好环境是构成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特殊性,其承担的职责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对疾病的预防,还包括对公共卫生的监管;此外,中心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经费来源,这就给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带来了一定困难。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没有市场竞争带来的效益方面的压力,使得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这些都导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体系难度很大,即使有一部分已经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来保证相关制度的有效运行。
2.2财务管理薄弱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很多职责都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比如国家免疫规划、重大疾病控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等。而在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围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相对应的,给其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在传统的职责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工作要求。比如,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然都制订了相对完善的会计制度,但是其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无法准确了解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业务的流程,而且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对中心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的支出实施控制,导致很多业务难以落到实处,阻碍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公共职能。
2.3对资产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资产就是和医疗相关的物资,如疫苗、试剂等。但是中心对这些资产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手段,财务部门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仅仅负责在核算环节和付款环节监控。也就是说,财务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领用或采购情况在账簿上记录,而对于是否想成坏账、呆账等情况,财务部门甚少关注。虽然现在很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采用政府采购制度后,物质在采购环节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对于使用环节的控制依然很不理想。“管物不管账、管账不管物”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在收到相关部门调拨的物质后,不能及时入账,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定期盘点,对于疫苗和试剂不能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保存,导致疫苗、试剂的变质。
2.4不能有效控制费用支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多种经费来源渠道,处理财政拨款之外,还包括自身业务的相关收入以及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这些都构成了中心的经费来源。正是这种经费来源的多样性,而且中心本身缺乏对资金的管理制度,导致其资金使用情况比较混乱,使用标准不明确、不完善。比如,在费用报销的时候,只需要领导的签字即可,这种制度导致中心内部资金浪费、流失,以及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给疾病预防控制心的资金管理带来挑战,进而影响其发展和职能的发挥。
3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说,如果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在中心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对中心领导层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教育,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除了对管理层加强教育之外,对于普通员工,应该采用一系列手段宣传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和重要性,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在中心内部上下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观念,以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实施,并保证制度的实施效果和效率。比如,在对一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审查时,查出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出现违规现象,资金不合理使用现象严重。对此,该中心对内部管理层、财务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针对在审查中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其执行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有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而针对内部控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等问题,进行评价,找出控制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和补救措施。
3.2加强对物资支出和采购的控制
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物资的采购和支出管理薄弱的现象,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这方面的控制。和普通企业以及其他机构不同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的物资主要是疫苗、试剂这类有效期较短而且价格较高的特殊物品。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测性,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在采购物资的时候,采购的数额以及采购时间的选择都需要经过认真分析。针对这一特殊情况,为了确保中心采购业务的顺利进行,要求中心在内部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将采购的所有过程都建立相应的审批制度。以疫苗的购买为例,在采购之前,需要建立采购审核制度,根据中心的实际情况分析需要疫苗的数量以及对质量的要求,以此来保证疫苗的采购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并在整个采购的过程中,成立由纪检检查、财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的小组,共同参与、分工明确,共同管理。在物资使用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授权,根据情况的不同,分为普通决策和特殊决策,在针对特别事件的时候,还应该采用集体决策。
3.3加大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产的主要特点就是,其来源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拨款购买或上级拨付,只有很少一部分价值不高的资产由自己采购。比如,像实验设备等高价值资产都是由上级单位拨付,并有财务部门和相关技术部门验收。当验收完成之后,交由资产管理部门并登记在册。在拥有资产期间,还要对资产的维护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上报相应单位并及时解决。另外,在加强中心资产管理和控制方面,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加强对中心内部专业人员的管理知识培训。比如在实验设备的管理中,要求相关人员在对设备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设备经常性的维护。同时,规范操作人员操作设备的行为,尽量避免由于不规范操作导致的设备损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验收完固定资产之后,管理人员还应该以账务记录作为一句,编制固定资产明细表,并由财务人员根据账册上数量对实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保证账实相符,防止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3.4加强对资金的控制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来源的多样性,这给其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对这种情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以此加强对中心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控制。首先,在中心内部建立资金使用的审批和授权制度并严格执行,确定资金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职责和权限。其次,建立和执行现金盘点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盘点,确保没有违规使用资金现象的发生。如果发生违规现象,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相应问题,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最后,对于中心大额资金的使用,需要相关部门的集体决策,只要经过集体决策同意之后,方可批准对大额资金使用。
4结论
国内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内部控制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很普遍。不仅阻碍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福利。因此,作为现代管理的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部控制建设,以保证中心能够实现其任务目标,保护国家财产,并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夏会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8).
[2]范淑芳.浅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15(4).
[3]刘福生.关于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4).
[4]王明艳.关于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4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我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1],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们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融合医疗、健康教育、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种,是城市卫生工作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卫生保健的最基本环节[2]。为了加强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我市决定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本文中笔者调查了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探讨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意义、发展方向及职责。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在我市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
1.2方法①现场调查横断面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等情况进行调查。②通过开展专家咨询、评议活动,或召开专家讨论会,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发展方向及应有的职责。找出影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
2结果
2.1基本情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建立在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
2.2人员配备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医师和实验室检验人员。
2.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成立的目的、现阶段职责及发展方向。
2.3.1目的实现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区域化管理,让人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面的、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2.3.2现阶段主要职责积极参与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防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及时控制,避免事态进一步地扩大化。
2.3.3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充分地利用本市公共卫生资源,建立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网络,全面提升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2.3.4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场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消毒设备。
3讨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3.1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措施时,应体现大卫生的观念[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放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4]。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使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管理上实现了区域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3.2本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主要的任务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可以对突发事件就地及时解决,克服了因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同时更便利地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及样品采集等问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为我市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通过专家咨询及专家评议,可以得出:制约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验室设备、现场检测设备、消毒设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现阶段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包括检测仪器、办公设备等。通过配备仪器。可以满足处理突发事件时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和日常办公需要。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我市卫生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项新探索。以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现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业勤.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0-212.
[2]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10(2):123-125.
[中图分类号]R17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54-01
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实践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事业机构,负责全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监测检验、预防性健康体检、结核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地方病、慢性病和职业病的防治,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本文调查了我中心在职职工现况,目的是为今后人才培养的引进,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提升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保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又好又快更好更快为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将有关资料予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职工基本资料由中心办公室提供,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心有在职职工82人。
1.2资料处理和分析使用Excel软件,分析原始资料。
2结果
2.1内设机构及领导干部职数中心现有主任1人,副主任1人,纪检组长1人;现有科长10人,副科长3人。内设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地方病防治科、慢性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科、卫生监测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科、中心办公室、财务科、预防医学门诊共计12个科室。
2.2人员队伍机构情况中心现有在职人员82人,其中管理人员15人,专业技术人员57人,工勤人员1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8.29%、69.51%、12.20%。
2.3职工学历分布研究生2人,占中心职工总人数的2.4%;大学本科37人,占45.12%;大专16人,占19.51%;中专以下27人,占32.93%。
2.4职工技术职称分布中心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2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8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2.28%、38.60%、49.12%。
2.5职工年龄分布中心现有82人中,35岁以下23人,占28.05%;36-45岁的26人,占31.71%;46-55岁的29人,占35.37%;56岁以上的4人,占4.88%。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42.19岁。
3存在问题
3.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中心,服务人口750多万,却仅有编制89个。按照中编办和卫生部制定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制规定》(征求意见稿):“辖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标准,服务人口大于700万,编制为190人以上”。由于受到总编制的限制,所需专业技术人员进不来,从根本上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建设和发展。
3.2岗位设置下达指标过低,严重制约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遵市人事[2010]6号文件核准遵义市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岗位:高级9个,占专业技术岗位的15.25%,中级24个,占专业技术岗位的40.68%,由于受到岗位比例的限制,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应职称位置上降格聘用。中心现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10人,聘用7人;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29人,聘用22人。
3.3人员青黄不接,技术断层现象严重,导致整个疾控队伍疾病防控综合能力减弱由于进人计划的严格控制,市疾控中心近几年职工退休又相对集中,大批专业技术骨干从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下来,人员队伍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愈来愈明显。由于受到人员数量的制约,我中心一人负责一个或多个专业技术工作,一人一个岗位是固定的。由于没有接班人选,往往产生一个专业技术骨干一退休,这项工作就成了空白。
3.4疾控系统职工的经济待遇较低,失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疾控系统与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职工的收入相比,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由于收入较低,失去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首选的是医疗机构。前几年全市疾控系统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取得职业医师资格,随即又跳槽到医疗机构工作。长此下去,将会对疾控机构队伍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4对策与建议
4.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宽松环境,促进疾控事业的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兴衰,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作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4.2努力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服务保障政府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乃至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指数,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赋予的职能,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尽快重新核定增大疾控机构编制人数,逐步壮大发展疾控队伍。
4.3搞活机制,大胆下放用人自在进人机制上,应力求改变过去统一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群体,用相同的一套题目进行考核把关的模式。在不同行业范围内确保公平、竞争、择优的前提下,把更多的用人自放给用人单位。同时,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建议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职称岗位比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使更多精通业务,吃苦耐劳,热爱疾控事业,勤于奉献的人们主动进入疾控机构,从而尽快扭转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技术断层、结构不合理的被动局面。
4.4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通过“绿色通道”扎根基层疾控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频繁流动,促进基层疾控事业稳步发展。
4.5深化改革,建立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高度重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具有激励作用,鼓励人才创新的多种分配形式和激励机制。
4.6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理人才竞争机制在人力建设方面,要根据职责,注重效能,定专业、定职责、定人员、真正使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职责与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体现公平化,在职称晋升、干部任用、学科带头人的选拨等方面,打破各种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政,于竞进,郝模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5):395-398.
[2]潘先海.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J].公共卫生,2004,20(10):1260-1261.
[3]苏华,安志杰.对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制的深层次反思[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4):291-293.
上一篇:无偿献血注意事项(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