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学反思(收集5篇)

时间:2024-12-25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1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拿到课本,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学,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取长补短,交流思想,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有些态度很好,很想努力学好,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为此,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只唯书”,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也存在谬误。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2

第一步,“1+1>2”模式构建教师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资紧张等现实情况,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主任除了承担学校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本级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每个级部都要根据县教研室和学校部署的教师培训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报学校教导处审批。

在日常的校级培训过程中,学校校委会都要根据每个级部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量化赋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的落实、培训笔记的撰写和培训效果等;在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每个级部本学期培训量化分和本级部学期内的教科研成果给每个级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级部量化考核总分。

级部负责制,是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本学期开始,镇小学的业务归中心小学负责,全镇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每个学期初都要制定制定学期计划,报学校校委会审批。本学期,镇小学除完成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各级教科研活动以外,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的业务学习,和不少于四次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合并初始,领导们发现,很多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接触过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教学事实及反映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就不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在申请课题前,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申报要求,让教师们做到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长处选题,严格把好申报关。教师在申请课题后,立即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审批书,提交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方案、审批书的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统一编写课题号,写出同意并组织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期阶段性研究计划,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我们一般按照“个人申报-学校审批-成果展示一教师应用-撰写体会”的程序进行。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都会安排年轻、思想超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外出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往往只是简单的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没有很好的进行反思内化,导致了“外出学习私有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以外,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一)学习反思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外出学习后的反思汇报。学校根据教师自学反思情况、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学科特点,择优选派外出学习人员。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

(二)实践升华

外出学习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三)研讨拓展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在教研组研讨会上,要求参与教师集体评课、集体研讨交流,集本组集体智慧与一体后由外出学习教师执笔,撰写出整个活动的经验性材料,在周五学校召开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全员深化

全体教师在听取介绍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内消外用,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去,使外出学习的成果得到全面深化,使学校的教师得到全员性的发展。

四、三步走策略初现成效

我校的三步走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较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三步走策略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教研的积极性,现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老带青、青教老,学习风气浓厚。

二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有效的策略,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年来,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30余项,结题率95%;县教研室去年下学期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创新燎原奖评选中,我校3人次活动一等奖;去年年底学校“安全管理”科研课题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结题,校长也被评为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校长;本学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深化课题意识、课题带动教育教学已经深入学校学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一年来,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100多篇获奖或发表,其中省市获奖达20篇,自编出版了校本教材、教育专著5部。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低年级;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39-02

反思,即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反思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技能,更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反思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反思意识薄弱、反思方法匮乏、反思效果较差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小学生反思能力发展相对迟缓,他们无法对自身的学习进行主动、全面的反思,处在被动反思阶段,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通过规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反思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反思意识。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反思意识。《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问题解决’中通过‘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评价与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思维的一种监控和调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教学时,重视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到“评价和反思”的必要性和益处,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反思的意识。

2.依据教材的要求,规范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反思意识。人教版(2012)教科书为“解决问题”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1)理解情境,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教材用“你知道了什么?”提示)。(2)分析问题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3)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教材的步骤,规范教学,对“检验、回顾与反思”环节与传统的“审题”、“分析、解答”环节同样重视,使学生从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开始,就明确“反思”是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步骤,从而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深刻地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二、丰富检验问题的经验,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反思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习惯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规律,循序渐进,有丰富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反思能力。我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多种反思方法,丰富检验问题的经验,为学生反思活动积累充分的经验和素材。

1.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学习反思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就是说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缺少的初级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定伴随着许多模仿行为。反思方法的学习,我也让学生从模仿开始。第一次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给学生做示范:“先看:信息找对了吗?左边3只兔子,右边4只兔子。再看:方法对不对?要求一共几只兔子,要把左边的3只和右边的4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最后看:计算结果对吗?3+4=7(只)解答正确。”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去回顾反思。这样的模仿学习,学生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模仿加以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经验性的经历,继而形成自动化的操作活动,从而学会简单的反思方法。

2.用语言外化,让学生展示反思方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又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所以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要通过语言外化,通过“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年级的学生对反思无从下手,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外部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学“反思与检验”环节时,我先用准确规范、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的数学语言展示反思的过程,如:“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有用信息?为什么用加法(减法)解决?计算结果正确吗?”然后要求学生学着“说一说”,让规范、精练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反思。每次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说”反思:说给老师听,说给同桌听,说给爸爸妈妈听,在不断“说”的过程中,用数学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展示学生的反思方法,教师也能从学生“说”反思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纠正。经过一段的训练,先是教师提问学生反思,再到学生自我提问自我反思,在丰富的语言反思训练中,逐渐让学生从语言的“外化反思”向思维的“内化反思”发展。

3.提供多种经验,让学生选择反思方法。解决问题的检验、反思有多种方法,教学中,我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方法,让学生有方法可选,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反思。低年级教给学生简单的检验、反思方法,如:(1)复算法:指导学生按原来的题意,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检验是否正确。如第一次教学解决问题的反思方法,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刚才题目中数学信息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结果对吗?(2)倒推法:从算出的答案开始,结合题意,逐步向前倒推,看看结果是否与题意符合。如:“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学生用多种策略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检验:“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3)操作法:以操作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后,回顾与反思:请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她穿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4)另解法:用多种不同的解法来解答,如果不同解答方法的结果相同,那么解答正确。如:“三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学生用列表格的方法解答。

检验反思时,可以用加法检验:6+6+6=18(个)。两种解答方法结果相同,解答正确。一道问题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要因题而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方法,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与反思。

三、反复训练,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

心理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对反思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处在被动反思阶段,但是他们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可塑性强,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强化学生反思行为,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反思习惯。

1.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反思训练。教师在学生的反思活动中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反思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课前合理预设反思环节,课堂中加强引导和练习,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反思,使反思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逐步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

2.家长督促下的家庭反思训练。首先在解决问题的作业安排上,减少作业量,尽量腾出反思的时间,把反思的机会还给学生;接着请家长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倾听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课外反思进行督促和帮助。家长可以提醒学生反思:“今天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哪些策略?”、“最难的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家长成为学生反思训练的合作者。

总而言之,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学习中反思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低年级要充分利用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4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在对老师同学朗读的听读中学会自己不会的字,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律,体验感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合作记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在完成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后,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翔超市”、“快乐大本营”、“大风车”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作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作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作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当学生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后,教师点拨提出“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子,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一年级教学反思篇5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第一课

一天的垃圾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一、从学生出发,处理教材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纠结谁去分捡垃圾,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另外教室学习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并用卡纸片记下每种垃圾的名称和重量。课堂教学时,分拣、分类垃圾活动就变成分拣分类垃圾卡纸活动,改变了学生对垃圾厌恶心理又能进行实际操练。虽然垃圾卡片不能给学生带来嗅觉恶心,但ppt中垃圾图片却能给很大的视觉恶心感。

二、结合STEAM观念,落实新课标

利用新课标STEAM观点,与数学学科结合,利用数学中的统计和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数量多。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可以换算成一个教室相当于装多少吨,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一系列数字变成比较直接形象的空间,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工程技术的结合在本课得以体现。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