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全总结归纳(收集5篇)
时间:2024-12-17
时间:2024-12-17
一、词汇复习
英语学习中,词汇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单词记忆的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应在复习中依据话题所用词汇归类,设计任务。
1.以某一单词为中心,写出与中心相关的词汇。如在复习9AUnit6Detectivestories时,我要求学生4人一组,以crimesandcriminals为中心词,写出与“犯罪”相关的词汇,如theft,thief,murder,murderer,kidnap,kidnapper,kidnapping,shoplift,shoplifter,shoplifting等。
2.罗列单词并按要求归类。如在复习8AUnit1Friends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
(1)Writedowntheadjectivesaboutone’spersonalitythatyouthinkwillmakeagoodfriend.
(2)Writedowntheadjectiveaboutone’spersonalitythatyouthinkcan’tmakeagoodfriend.
要求学生4人1组,联想出描述人的个性特点的形容词,并把这些词归类。他们把下列词汇归为第一组:polite,kind,fair,elegant,businesslike,successful,wise,outgoing,active,patient,modest,practical等;把下列词汇归为第二组:silly,lazy,stubborn,impatient,selfish,unfair,slow,dull等。
3.归纳易混淆的词语。如在复习“穿”时,我设计这样的任务:writedownthewordswehavelearnedandthedifferenceamongthem.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就是学生通过讨论和查询资料得到的结论:(1)wear(wore,worn)穿着,戴着,表示状态;(2)puton穿,戴,表示动作;(3)dress/oneself给某人/自己穿衣,表示动作;(4)dressup(as)装扮(成);(5)bedressedin穿着,戴着,表示状态;(6)(be)in穿着,戴着,表示状态;(7)onsb穿在某人身上。
二、课文复习
课文复习,要在语境中熟练运用所学短语、句型,理清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1.复述课文。各小组根据关键字、短语提示,负责复述课文的段落。小组活动中,语言能力强的同学在复述时帮助语言能力弱的同学。可以是两两附属,也可以是轮流复述,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作段落复述的展示。
2.完成课文梗概。根据课文内容,将相关的词、短语填入上下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写下答案,最后由学生自己核对答案,在全班朗读并自觉订正。
3.问答游戏。要求学生使用课文材料在小组内进行问答,可以是一个学生问,其他学生答,也可以是交叉问答,或轮流问答,以理解课文内容,并自觉使用课文中出现的短语和句型。游戏规则是不能简单用“Yes或No”回答问题,游戏可以用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中新学的短语和句型。小组活动,每人问答若干短语,不能重复。一轮下来,学生至少复习了20多个短语,且都是学生主动复习、归纳的。
三、语法复习
语法复习,要求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1.口语练习。复习现在完成时,在归纳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时候,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别有哪些词,然后分别用每组词造句。在学生上台展示时,一位学生用非延续性动词造句,另一位学生将它改为延续性动词的句子。例如:
StudentA:Icametothisschoolthreeyearsago.
StudentB:Ihavebeenthisschoolforthreeyears.
StudentA:HejoinedtheReadingClubtwoyearsago.
StudentB:HehasbeenamemberoftheReadingClubfortwoyears.
又如,在复习“begoingto”句型时,我给学生展示一幅图。上面有5个衣着各异的人,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画上各人的年龄、表情、衣着和神态等外部特征猜他们分别要做什么事情,进行讨论(用“begoingto”),并解释理由。然后让各组的组长轮流向大家做个小结,再让学生听相关的录音。最后教师做个总结,看哪个组的预测结果跟答案最接近。这样不仅练习了口语,而且通过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关键词]演绎法归纳法英语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079-03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语言的教学逐渐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课堂,改善了教学效果。演绎法、归纳法作为基础的外语课堂教学策略也逐渐倍受推崇,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演绎法和归纳法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语言教学课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英语语音语调教学
《英语语音》是英语专业必修基础技能课程,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是学生从高中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基本和核心课程。该课程在英语专业的系统教学中起着奠基作用,能为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石。英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英语语音、语调知识,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英语音素的发音、正确把握词与词之间的过渡,熟悉并会使用单词的强读式和弱读式、连贯流畅地连接同意群词语、正确把握句子重音、话语节奏规律、语流的规律,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调、基本上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能表达思想进行交际。通过使用正确语音语调达到得体交际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英语语调在语音教学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教学重点大都放在音素发音练习上,导致部分学生音标发音正确,却在真实语境交流时无法得体表达。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指出:语音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语义依托语音而存在。仅有准确的音素发音并非话语可懂性的唯一参数,掌握音素的准确发音已经不是语音教学的主要目标,恰当得体的使用语音语调才能进行语言有效交际。因而英语语调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演绎法与归纳法的教学特点和模式
在纷繁众多的二语习得教学方法中,演绎法和归纳法较为被推崇。演绎法本质上是一种始于建立基本概念、理念、理论、假设、命题等由表及里的推理活动,其有效性是假设的和未经证实的,这是一个从一般规律到具体案例的心理活动过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归纳法的本质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推理过程,要从现象的综合归纳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规律。
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演绎法的优势是经济省时:将总结出来的语言规律展示说明,学生只须记忆和运用;归纳法则是让学生在读、听、写、说中模仿和重复,自行归纳出语言规则。难点在于学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通过语言实践才能理解、领悟、归纳出语言规则,相对于演绎法而言要相对费时。专业英语语音教学目的是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又能得体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综合应用演绎法和归纳法会对学生语音语调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演绎法和归纳法在英语语调课堂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一)教学内容导入
1.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1-12单元音素、音节、重音、节奏、连读一系列语音基本知识和发音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调学习。如Whatissyllable?Whatisstress?HowmanyvowelsinEnglishlanguage?教师引导学生就每个概念说出例句例词。
2.问答活动。教师基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提出导入问题:Whatisourpurposeoflanguagelearn?鄄ing?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总结: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并引导总结出: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是通过词或句表达态度、观点和情感。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提问:Canweexpressattitudes/opinions/motionswithoutspeaking?Arethereanyotherwaystoex?鄄pressattitudes/opinions/motions?问答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拘泥于都持同意观点,引导不同意见表达。
3.多媒体试听。播放音乐和MTV片段,提问学生:Canyoufeelkindofemotions/feelingsfromthesesongs?引导学生阐述从音乐中听到的不同情绪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概况,得出结论:Songsshowusemotionswithoutex?鄄actwords.Inotherwords,melodyhelpssongsexpressfeel?鄄ings.
4.对比分析。延续媒体试听的概况,引导学生思考:Howaboutthemelodyoflanguage?Doeslanguagehasmelody?在这个环节运用contrastiveanalysis(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中文语言里的字“去”为例子,让学生分别用中文四声表达“去”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总结:Differenttones/pitchesindicatesdifferentemotionsinmelodyandChineselanguage.
5.主题导入。在多媒体试听和中文语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结论:MusicandChineselanguagemayusepitchchanges/tonechangestodelivervariousemotions.Aretheretone/pitchchangesinEnglish?学生通过导入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之前累积的理解概括出:话语中声调高低的变化,就是语调。
(二)课文主要内容讲解
1.听辨练习。教师设置两组例句,每组8-10句,每个句子都对应一个典型的句型。分别让学生听,同时提出要求,辨别出音调的区别和音调发生变化的地方。由听辨练习入手,可以使学习者首先接触正确发音,一开始就能自觉地模仿正确音调,有利于进一步模仿练习。辨音的实践,让学生充分思考,进入学习内容。
2.模仿练习。学生模仿跟读例句,集体跟读后给予一定时间自由练习,这个部分的口语练习,可以供学生单独练习,也可以小组练习互相听音、纠音。
3.理论归纳。在听、说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降调、升调的语调变化、语调特征,帮助指引学生完成理论总结:英语的降调表示确定和完整,即说话人认为这句话已经完满。根据例句,总结使用规则:降调主要用在陈述句、特殊疑问句、表示命令的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子中。升调表示不确定、不完整,也表示我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或有待研究,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也应用升调。
4.口语练习。这个部分有两个阶段:首先练习分别使用降调和升调表达的例句;然后通过对话形式练习。选取包含升调和降调的对话,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通过对话形式的口语练习能使学习者自然、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对话练习应围绕某个特定的语言功能而展开,目的是达到活用语音知识,鼓励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得体交流。避免了枯燥生硬的孤立操练,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教学融入有意义、带语言情景的语言练习和任务型语言训练环境。
以上步骤设计基于归纳法,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降调和升调,延续课堂的导入部分,可引导学生从较为熟悉的语言实践中辨析、发现规律从而归纳概念。语言教学中使用归纳法是指先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某个语言知识的语料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取、加工,进而从中总结、归纳出其规则和特性。有利于学生发现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内容的难点是升降调。降升调在中文鲜有使用,是EFL学生较不熟悉的内容,笔者在课堂多次试验发现,即使学生听到升降调表达的话语,也几乎不能捕捉到正确的话语信息,往往会误会说话人的态度。这说明升降调的讲解应当有别于降调和升调。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拟采用以下演绎法设计教学。
1.问答提示。教师提出问题,Canweusebothfallingintonationandrisingintonationinanutterance?Ifweusebothfallingandrisingintonationinanutterance,whatdoesitmean?
2.理论讲解。基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解释:升降调就是把降调与升调联合,表示对某件事肯定、有把握,同时附加一些保留、让步或暗含的对比。常用于含有对比的陈述句、含保留意见的陈述句、含警告口吻的祈使句等。
3.听辨练习。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选取使用升降调表达言外之意的生动例句,在听力练习中让学生接触正确语调,为模仿练习打下基础。除了多媒体听音,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教师分别用降调、升调和升降调朗读同样内容的例句,学生根据理论和特征,快速判断何种语调类型,表达了何种态度、情感。
4.口语交流。口语活动通过班级活动的方式进行。即教师为学生播放电影片段,消去原声让学生分组模仿表演对白,学生互评成绩,选出最能恰当地运用语音语调表达情感的小组。在语言教学中使用演绎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先呈现语言实例和表象规律,然后通过提供给学生大量这一语言规律的语料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验证这些规律,加深对语言规则和内涵的认识、理解。演绎法由理论到实践,直接明了,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综合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使英语语音课程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沟通渠道畅通,改变了英语语音课程简单操练、枯燥重复的教学现状。对学生而言提高了语言应用的交际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五、结论
当教师分析和描述一门语言时,对于生理和认知方面较成熟、学习动机较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采用归纳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从参与的语言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当面临较复杂的语言知识时,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来说,演绎法应比归纳法更有效,这样才能让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有效性,达到语言学习的良好效果。因此,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综合运用一方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理解掌握理论的同时,能自主参与语言实践,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自主思考归纳总结理论规律的良好行为,能培养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一旦学习者对语言知识有了全面的理解,并能够以有意义的话语形式反馈,就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旦学习者能够培养这样的学习思维,就能够熟悉和理解语言规则,在不同语言、文化、交际场合中也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所以教师应该在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对学习者本身的了解之下,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结合掌握,从而实现语音语调的教学目标:进行真实有意义的有效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H.DouglasBrown.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ForeignLanguagTea?鄄
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Howard,GeorgeS.BasicResearchMethodsintheSocialS?鄄
ciences[M].Glenview,Illinois:Scott,ForesmanandCom?鄄pany,1985.
[3]Krashen,StephenD.“Applicationofpsycholinguisticresear?鄄
chtotheclassroom.”Ed.Long,MichaelHandJackC.Richards.MethodologyinTESOL:BookofReading[M].NewYork:NewburyHouse,1987.
[4]Lightbown,P.M.&Spada,N.HowLanguagesareLearned[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5]Nun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Heinle&Heinle/ThomsonLearningAsia,2003.
[6]纪玉华.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7]罗立胜,张莱湘.英语语音教学的回顾及对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几点建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8]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归纳;讨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1-1一、提纲挈领,梳理归纳
在结束一节课前,教师可采用归纳总结式的形式来梳理课堂所讲述的内容。此时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采用名词术语的方式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知识点的概括,以便于学生学习后续的内容。如:在授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BookOne的语法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依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归纳,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将其呈现:1.定语从句与其他作定语的形式有哪些差异性?2.that和which在引导定语从句时的异同点有哪些?3.如何巧妙地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的定语从句等。教师可将这些内容用多媒体为学生一一呈现,结合课堂中所举的实例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概念。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Unit3的Project部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用关键词语阐述如何保持健康。不少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用healthyeating,regularexercise,enoughsleep三个形容词的短语便将全文内容的主题归纳,并根据这些短语用浅近的话语进行概括。如:
Healthyeating:rice,bread,vegetables,fruitandalotofwater
Regularexercise:spendatleastminutesexercisingeveryday,walkingandridingandschoolsports
Enoughsleep:eighttotenhoursofsleepeachnight
用这样的形式作为一节课的终极,既简洁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展开讨论,明辨是非
每次结课都应有重点和难点,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应告诫学生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互相讨论,这不仅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真正弄懂课堂所学内容。如: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Unit1的课文后,教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明辨公益性广告和商业性广告的不同差异性。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Unit2的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Whatshouldwechoosefirstdevelopingtheeconomyorprotectingtheenvironment?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性的讨论,依据课文所提供的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可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列于黑板上供学生参照。如:produce,damage,resultin,pollute,control,protect,save等。通过这些关键性词语的使用,让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明确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应放在首位。这样的结课形式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设置悬念,启发探究
“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与对这些问题的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设计一些悬念让学生对此产生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去遐想,这样的结课形式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追根究底,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Unit1的课文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飞碟的画面,并要求学生探究是否有飞碟的存在,为何到现在还未发现其真实的证据。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去作一番搜索,并在下一节课上作简单的陈述,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且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以归纳段落中心思想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1.群集互动
比如,在归纳段落的中心思想时,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各组分配不同的段落进行讨论,再让每组组长收集讨论结果。
2.密语互动
对归纳能力强的学生,可采用密语互动的方式,由一名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全班学生,而后一起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由该学生把总结的意见向教师反馈,最后由教师予以相应点评,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
3.单线沟通
这种方式适于小群体教学。如,一个学生在纸上写出中心思想,然后传给后面一位学生,由其提炼与总结,接着传至前一位学生,最后传给教师。这样让学生了解沟通中信息缺失的原因,还可看出不同的归纳风格,但这种方式比较耗费时间。
4.随机互动
这一模式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比如,以电脑软件来抽取学生的学号。如果无PPT教学,可随机点名,让学生解答,之后随机请其他学生加以小结归纳。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归纳得不足,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通过讨论获得最后的意见,由学生向教师反馈。这一方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但若时间控制不好,则难以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互动模式的开展策略
1.巧设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生活实际为素材,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抑或让学生自主探究。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通常好动、爱玩,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围绕教材知识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并进行知识运用,实现信息、情感、思维的积极互动。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设计多种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3.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体验也是开展互动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因而,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4.假设思考训练
关键词:阅读理解设题分类解题技巧
一、阅读的地位、考查特点及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一)阅读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高考英语命题在此方面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阅读培养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集中呈现在读的方面。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无疑是考查的重点,能否做好阅读理解,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二)阅读理解的考查特点
高考试题选材真实地道,题材广泛,涵盖人文、科技、社会、教育、文化、环保、体育等各方面;材料选择注重思想性和实用性,兼具时代性和新颖性,同时关注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关系,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语篇、语境的整体把握和深层理解。
(三)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是: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如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命题者应根据大纲及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题,题目应有据可依。另外,测试专家们对测试的内容选择、文章长度及高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都做出了相应验证,这就为教学及命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考阅读设题分类及做题技巧
根据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六项要求,命题者们一般将阅读理解题归纳为以下几类: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综合推理题、概括归纳题、词义句意理解题、作者态度与观点类等。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的几大重点,分别谈谈其设题方式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首先要做到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它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就像是一棵大树,你应从树干看起,俯瞰或是仰视,不要被它的枝繁叶茂所迷惑而一一去啃树叶。学生要想充分的理解主题句,需要会“”主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死啃哪片“叶子”。
解题时,首先应抓住主题句。他们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就是说每段的首句或尾句都有可能是重点句。同时,对于每段文章的中心句进行总结。其次,应抓住文章的逻辑线索,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寻找上下文的思路。
(二)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进行辨认和理解。其信息一般都设在原文的某一段落中,在文中可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答案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完全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做题时需要回视原文找到信息点,并对其进行信息加工,选出答案。
细节理解题一般分为两类:
1.事实细节题。
2.细节推理题。
教材的编辑在所选文章中也会兼顾细节和推理这两点,如牛津版模块八阅读部分设计了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感兴趣,却不足以向我们揭示整个故事,在设计练习时,C1练习中就细节理解涉及一些习题,而一系列悬念还需要去设想和推理。因此,根据细节进行推理是进一步的技能考查,这类题型要在浏览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排查和推理。拿2010重庆卷为例,细节题共9个,其中细节推理题三个,足见其重要性。
(三)词义理解题
词义理解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词义理解与否往往会影响到对全文的准确把握程度。鉴于这类题型往往只要求考生能够对短文中的某个生词、熟词(熟词新义)、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并选出准确的定义,或者确定原文中某个代词的指代含义。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对于不妨碍全文理解和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汇,就跳过去,以免影响速度,做题时只需查找该词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可。
常见题型如:Theunderlinedwords“leisureindustry”inparagraph3referto.(2010高考全国IIC篇第52题)
A.transporttoskiresorts
B.productionoffamilycars
C.businessofprovidingsparetimeenjoyments
D.part-timeworkforpeoplelivinginthesuburbs
对于学生而言,“leisure”即为陌生词汇,但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利用上下文语境、常识和语篇中反复出现的ski,resort,craze等词汇,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
(四)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文章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语篇逻辑关系,从而领会细节的暗示,通过已知信息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判断文章寓意等,或由某一细节或描述推导出多选题的选项。
以2010年江苏高考卷为例,一共8道推理判断题,占阅读理解总分的一半以上,而其他省市此类题也不亚于5~6个,常见的提问方式:Accordingtothepassage,theancestorsofthePotterfamilymostprobably
.(2010年江苏卷57题)
A.ownedordroveacart
B.madethingswithmetals
C.madekitchentoolsorcontains
D.builthousesandfurniture
解题时由于文中第六段最后提到姓氏是Potter的人可能制作锅、盘之类的东西,再结合下段内容可推测这种姓氏的祖先很可能制作厨房用具或容器,因而答案为C选项。
(五)概括归纳题
在词义与句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总结归纳段落大意,对于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全文结构都是很重要的,它重在考查读者的概括理解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有:
1.归纳一段大意
如Whatcanweconcludefromparagraph2?
2.归纳多段大意或细节总结
Whatcanweinferfromthesecondandthirdparagraphs?
解题方法指导:(1)锁定相关段落,缩小范围;(2)抓住文章中连词,如then、although、however等承接或转折词及序数词等提示性语句。
其余题型还有如:作者态度和观点类题、人物评价题型、计算推理题、指代替代关系题、文章出处及线索题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仅就几种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探索其设题与解题技巧。
三、解读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设题技巧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选择应多样化,题材要新颖,篇幅不宜过长,要根据各省市的教育发展状况设题。
1.下面就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与干扰项进行分析。答案项一般设置如下
(1)原文中所含信息;(2)原文中可排除的信息;(3)原文词句的近义词或相反结构;(4)对某生词、长句或难句的诠释;(5)对原文难句的推断或某种事实的归因分析;(6)对原文作者态度的判断;(7)对某种结果的计算;(8)对某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大意总结。
2.一般情况下,干扰项有如下几个特点,学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1)吻合原文信息,但答非所问,或在推理判断题中出现,但此信息无需推断;(2)符合日常生活常识或伦理,但与文章内容无关;(3)与原句内容近乎相似,但却有所变动;(4)整个句子一半正确,一半错误;(5)与原文不矛盾,但却不能完全满足题目要求,未能切中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维模式,以偏概全,或没有立足原文,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正确答案应该切中题目主旨,与原文意义一致,不能似是而非,应有所依据,不能主观臆造。
总之,高考题目虽然题材新颖,变幻多端,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平时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水平,扩大阅读的知识量,再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就会拥有一双慧眼,“胸有伟略”,临阵不慌,在高考中取得辉煌战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考试研究(201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巡察党组汇报材料(收集5篇)
下一篇:医疗活动策划方案(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