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范例(3篇)

时间:2024-09-25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青岛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新授课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每一步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

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建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下面浅谈这种体系的结构以及运用它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方法。

1青岛市“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的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划分为如下由大到小四个层次,即: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师生交流模式,从而构成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

1.1整体模式。所谓“整体模式”就是贯穿在一节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几个部分,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一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整体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步骤所组成:整——分——合——补——测;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整:从整体上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②分:将一节课的新授内容合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逐次分别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通过小结,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课堂留白),找到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反馈模式。所谓“反馈模式”就是在进行新课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模式。这是在整体模式对一节课主体部分(如上述五环节模式中的“分”环节)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反馈结构上的规划,可以使我们将主体部分变成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二步。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反馈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①教学程序: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反馈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将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一节课探究三个问题为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上述五环节模式中“分”这一课堂教学主环节的操作程序规划如图所示。②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在探究一节课的几个新授问题时,逐次进行。在探究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探究、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授课过程。这样,通过探究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3探究模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那样去学习一节课的新知识,这是新课改课堂主环节的主要教学方式。所谓“探究模式”就是进行这些探究问题的操作程序、方法策略。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三步。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主体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实验——归纳探究模式”。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探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探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才能起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过程的效果。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100个左右的探究问题,仅仅靠上述这一个探究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现今已经独创、建构出200多个不同风格、思维过程迥异的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像200多个不同的劳动工具,以供探究劳动者随意选用和组合,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下面介绍几个青岛市初中物理常用的探究模式:

1.3.1“实验——归纳探究模式”——培根的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模式):

1.3.1.1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1.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去检验猜想。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实验现象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1.3.2“经验——假说探究模式”——巴尔末、门捷列夫的方法:

1.3.2.1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2.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有关的事例、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事实,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研究问题的假说。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1.3.3“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刘徽、伽利略的方法:

1.3.3.1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1.3.3.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③渐进实验:由于猜想无法直接检验,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并进行实验。④理想化推理:根据渐进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⑤得出结论:通过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1.3.4“资料——归纳探究模式”——祖冲之、徐光启的方法:

1.3.4.1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3.4.2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③归纳分析: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4师生交流模。所谓“师生交流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地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地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一节课的所有问题。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四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采用的师生交流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透镜式教学模式”:

1.4.1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而将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则透镜式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4.2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透镜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通过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变换着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从而,将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

1.4.3教学策略及具体操作程序:由于透镜式教学模式更像一种教学思想,因此,要实现上述教学过程,就必须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操作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而它的操作方法则是更加具体的“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一节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前三个设计层次中的所有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讨论(或思考),然后收回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思维小循环,从而实现透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下列图示说明:

2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运用上述“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规划设计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如下四步:①第一步:用整体模式规划教学全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阶段,并将本节新授内容部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②第二步:用反馈模式规划教学主体部分,将要学习的几个探究问题变成一个或几个反馈循环;③第三步:用不同的探究模式规划每一个探究问题的具体环节步骤;④第四步:在上述三步规划的基础上,用师生交流模式将一节课从头到尾规划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这些小问题最好首尾相连),设计每一个小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使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生思维从发散到会聚的过程。通过上述四步,就可以将一节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节新授课——《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规划、设计过程为例,介绍“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在设计一节课中的应用。

首先清楚《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教学目标:实验探究声音由振动发生,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根据上述目标规划本节课如下:

3.1第一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本课划分为五个部分:①整:从整体上介绍声的现象,然后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本节课。②分: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本节新知识划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由振动发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逐次、分别探究上述三个问题。③合:小结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树。总结用到的科学方法,如转换法、渐进实验法、理想化推理法、比较法等。④补:学生各自找出自己还不清楚之处,师生之间通过个别交流或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⑤测: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检测。

3.2第二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本课“分”环节中的三个探究问题划分为三个反馈循环。

3.2.1第一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一:声音由振动发生;②反馈练习一:声音由振动发生。

3.2.2第二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②探究问题三:由“探究二”,派生出“探究三”——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③反馈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2.3第三小循环:①探究问题四: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②反馈练习三: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可见,由于有派生问题,因此,三个问题变成了四个探究点。

3.3第三步: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分别规划四个探究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3.1用“实验——归纳探究模式”探究“声音的发生”:①提出问题:声音如何形成?②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振动、碰撞等产生声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各种发声实验、并进行这些实验。④得出结论: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结为同一的原因——振动。最终,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3.3.2用“经验——假说探究模式”探究“固液气三态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传声的事例,演示有关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学生根据将这些现象归纳,分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运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了假说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3.3.3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能否传播?②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可以,有的认为不行。③渐进实验:由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在容器中放入一个电铃。用抽气机不断从容器中抽气,使容器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进行实验,学生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④理想化推理:根据上述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若能将容器内的空气全部抽出来,变成真空,将听不到任何铃声。⑤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3.3.4用“资料——归纳探究模式”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①提出问题: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是否相同?②收集资料:阅读本节的声速表,搜集不同的声速值。③归纳分析:分析声速表,并从传播介质、声速大小等角度对这些数值分类、比较。④得出结论:得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4第四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从日常声现象引入本课)——小问题2(猜想声音产生原因)——小问题3(实验检验)——小问题4(反馈练习一)——小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小问题6(形成假说)——小问题7(实验检验)——小问题8(真空传说猜想)——小问题9(渐进实验)——小问题10(理想化推理)——小问题11(反馈练)——小问题12(阅读声速表)——小问题13(分类比较)——小问题14(反馈练习三)——小问题15(本课小结)——小问题16(课堂补漏)——小问题17(本节检测)。

通过设计具体过程,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就是学生所感受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感受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小循环多反馈等前三个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它包括了前三个层次的规划。《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这样,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和层次,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

4“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模式从整体和全局锁定一节课,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探究模式锁定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探究思路,师生交流模式从细节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可见,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从而尽可能地将未知(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变为已知(规划),尽可能地预测(备课)未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上述四类教学模式中,探究模式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它是直接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他三类教学模式都是为它服务的:整体模式、反馈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环境条件(空间和时间),师生交流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具体办法)。它们都是为探究模式和探究过程服务的,都要通过运用探究模式所进行的探究教学过程体现出来。因此,探究模式及其实施,是一节新授课的核心和关键。

附:“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课堂观察量表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王.透镜式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范文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浮力”内容教学中,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多媒体展示海面上的轮船等,再出示沉在水中的物体(铝块、铁块等),引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等。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目标,以探究性视角去挖掘教材知识的问题情境,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二、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导

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

(3)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4)分析与评价:收集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5)在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题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学生会有各种实验方案,电路设计如下图: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缺陷,使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或设计更合理的方案,否则探究活动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洞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的精髓。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范文

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更加突出“为未来的发展而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倡导为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而教学。以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增长,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增长并得到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科教学目标。学生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以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教学过程充满“探索”、“研究”气息,学习活动更加富生气、学习过程以“问题与探究——构建认知结构——应用与拓展”为基本活动程序展开,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情绪饱满、高度兴奋,多种感官并用,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感受“探究”的刺激、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其情感、积累其经验、升华其认识。

3、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上不刻意追求新潮的名词,不刻板套用他人的做法,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为出发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各种教法配合运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明智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式、互动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自由、宽松、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师与生组成共同努力的学习团队,共同推崇开放的学习氛围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共同追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教学效果实现整体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结构

探究式教学类似于科学研究但不等同于科学研究,它既要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能力,更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不必用过多过细过精的环节使探究教学戴上神秘的面纱而使广大教师望而生畏、缚住手脚、不敢涉猎,笔者赞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结构粗犷些好,可以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创新的空间,从而使探究式教学有更强的生命力。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其精髓是“探究”。因此以“问题”为轴线构成其教学的一般结构可以简约为“问题与探究——构建认知结构——应用与拓展”。

1、问题与探究。本环节有两重使命,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对问题解决进行论证。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凡高质量的教学课,“提出问题”并不仅指开课部分,而是按“问题一探究一问题的筛选或深入一探究的深入……”的顺序将问题与探究相互缠绕,探究活动自始至终均由问题引导。这也是将“问题与探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的原因之所在。

大家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也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在小学教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给予高度重视,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直觉的批判性,让学生学习用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的方式根据学生自主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

A、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B、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情景中选择并提出问题:

C、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以上三种问题提出的方式都可以组织起高效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不能简单地判定孰优孰劣。不必过分强求要等学生完全独立地提出问题再开展探究活动,由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开放性地提出数个问题并逐步筛选优化集中,使其成为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这是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

“探究”是学生根据问题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主动地进行反复的假设和论证,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实验、讨论、修正等方式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不同途径、采用不同手段,经历收集数据或事实,并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辨析的科学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已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其知觉的创造性可以得到足够的培养。教师的任务就是正确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这一过程,什么情况下要给予恰当指导,什么情况下应加大指导的力度。其基本策略是:给学生时间、耐心等待,不要怕“冷场”,着重思考怎样投一“石”以激起千重“浪”。如:简单几何平面、立体图形的特征、积(商)的变化规律等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论证,而比的意义、倍数和约数、简易方程等内容则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2、构建知识结构。本环节也含有双重使命,一是围绕问题探究的初步结论开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调整、完善、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掌握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引导学生对前面所进行的探究活动进行概括总结,采用讨论、辨析、评价等交流方式,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再认识,总结探究学习的规律和经验,使学生的基础学力水平达到更高的层面。

3、应用与拓展。本环节是探究式教学的深化阶段。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它不只是依靠“重现”来巩固新知,而更多的是在如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研究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如在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试一试,计算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这看似好象跨越了知识的顺序(还没有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的数学活动中,既要运用刚形成的有关长方体特征的知识,又要尝试运用观察、操作、实验、解释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调整,在实际的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了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实践中,要将三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问题”、“探究”、“发展”三个要素贯穿始终。还要处理好三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在“问题与探究”、“应用与拓展”中,学生思维涉猎的领域可以是无限的,在“构建认知结构中”,学生的思维应紧跟于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和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上。这样“放”与“收”相互作用、相互支持,既重视了学习的过程,也重视了学习的结果,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

三、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个动力可以表示为“探究欲十成功感”。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就是广义探究的天性,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这种天性逐步转化对知识主动探究的需要,在转化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形成个性稳定保持下来。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