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6篇)

时间:2024-10-30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1

企业文化资本的形成既是货币形式投资的结果,又是思想意识重塑的结果。如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和有关文体活动来建立文化思维秩序和规范、设计企业形象等,以形成组织的主导价值观;通过领导风格、领导的集中关注度等,以形成组织的日常观念。文化资本直接影响组织核心理念、凝聚力和有效战斗力的形成和发育,而且,影响着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组织结构正常运行以及组织结构效能的有效发挥。

在传统经济学理中,很少将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但随着社会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却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及其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就是一个最有力的实证。

从文化资本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角度看,企业卓越的文化价值必然造就诚信合作、有进取精神、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而且,在同质化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易成本会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会相对降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有期可图。

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氛围日益显著,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摒弃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正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因素,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伦理文化领域。经济的文化含量与文化的经济价值有机渗透、交叉融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源于经济与文化的整合而形成的经济文化力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

传统意识理念里,通常只把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视作资本,这种思维方式是很不科学的。要知道,任何技术都源自于创新,企业的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群体的创新精神,而企业的创新精神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至于人才,其真正的价值决定于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人才效应的功能,而人尽其才的哲学思维也正是企业人才观的核心思想,也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发展与持续于否决定于人才,而人才的集聚于稳定、人才效用的不断开启与挖掘取决于一个适度的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体,企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因果循环流程。企业制度、企业创新活力、企业人际信任机制、企业生态伦理文化等等企业文化因子都不同程度、无时无刻不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卓越与否。企业文化所表达的形象性资本、规范性资本、气质性资本也正是企业发展过程复杂、动态的因果循环所需。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2

时代的进步,历史在变迁,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是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将使会计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1.1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本文由收集整理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1.2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1.3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

2.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2.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

2.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

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4会计核算法制化

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2.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

3.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3.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3.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

3.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

3.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

3.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4.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对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它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魂。

纵观我们党80多年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思想文化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回顾、总结这些实践和探索,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通过建设先进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落后的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大力弘扬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实践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文化发展也因为缺少重要的精神源泉而在其发展中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共同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如果只讲物质,不讲理想和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的正确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对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新的概括,是思想理论上的一大提升。构成其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有过十分丰富的论述。《决定》把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完整体系,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新的动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思想文化从未有过的时代重任。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和谐社会的发展、前进以无限的活力。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成员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保证和深度的精神支撑。《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的灵魂,这就给和谐文化为社会提供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作用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强大的动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崇尚和谐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极其可贵的文化自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等方面及其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日益全面性的人。这就从客观上对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把根本点和着眼点锁定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他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蕴涵了文化建设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强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明确把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新的执政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高目标所作的最为科学的概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尽一切可能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而全面地创造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实践证明,人要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使自身达到全面性,需要有进行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最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提供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思想文化的新的模式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模式,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既同政治、经济模式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模式的形成、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思想文化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思想文化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模式;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逐步形成、确立起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价值取向为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的思想文化新模式。这是我们党深化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成果。这个思想文化模式之所以“新”,就在于它显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体现了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崇高目标。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时代赋予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现阶段,我国呈现转型期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化的局面,然而,这种情况决不可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置于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首位,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而其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现阶段思想文化的又一特点,即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4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关注的重心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和亚当•斯密(Adam•Smith)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后,随着经济学新古典框架的构建,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织起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心是价格制度对于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非价格制度协调专业化和分工的功能,这使得经济研究的重点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也无法阐释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含义,因此,在它之后,人们又分别发展了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等多个经济学学科的分支理论,以填补以上空白。这使得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分支学科,存在理论核心的内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决这些经济理论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经济学家们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采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人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水平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上。通过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互相独立的分支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的内在核心,并成功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

综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杨格(Allyn•Young)又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赖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揭示了分工的网络效应,分工网络效应是基于个体网络决策的,而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则需要采用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当马歇尔在19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受到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点解①和相关的超边际分析。马歇尔对需求与供给的边际分析,使他在取得对资源分配问题形式化的成功时,同时也遗憾地导致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主流学派中地位的逐渐丧失。通过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过程。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这本著名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洞见,即古典的经济组织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价格理论。由于当时还缺少处理角点解的数学工具,马歇尔不能用一个数学框架将他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洞见数学化;而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在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数学处理时则非常得心应手,这使得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数学化,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种科学,更接近一代代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经济学的主流。而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之核心的专业化和分工这一深刻的经济思想却被淡忘了。

到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他的这本教科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就是马歇尔对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这本被无数大学用做标准教科书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表示象征性重视的文字了。这样,在萨缪尔森之后,关于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及其对分工网络决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市场协调分工职能的研究,在主流经济学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需要不同的经济学分支理论来给予解释。例如,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比较经济学、增长理论以及产权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企业理论等的产生,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学科分支之间,理论核心彼此不一致的反映。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理论内核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一些经济学家质疑并致力于解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新兴古典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支最新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它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深入展开了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的研究,并成功地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分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它有三个特点:(1)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需求和供给,并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础。因此,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市场的存在及市场的大小也是外生给定的;(2)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厂商的生产条件主要由厂商的生产函数代表,而生产函数是产出和投入的关系,生产力与厂商规模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假定最优决策不可能是角点解,而进行的一种对内点解②的分析。这些研究前提和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较大差异而遭到质疑。细想这些研究特点的产生,在分工与市场互为前提的条件下,个体网络决策决定分工的网络效应,因此,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受当时个体网络决策研究手段的局限,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前提的理论假定,导致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这也导致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对分工研究的淡弃。

1962年,Buchanan和Stubblebine提出了超边际分析的概念,超边际分析方法为个体网络决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具体说来,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首先是对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所产生的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不同角点之间进行总效用——成本分析,并最终决定市场的均衡结构。由此产生的所有关于超边际决策(或任意一对参与者是否相联通)的信息称为“组织的拓扑性质”,而所有关于资源分配边际决策的信息只同商品流量大小有关,它被称为“组织的非拓扑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将超边际分析应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仍然遵循马歇尔关于纯消费者和厂商截然两分的假定。在这个假定下,角点解是一个例外,而内点解则是一个通例;并且,经济组织的均衡拓扑性质不能严格定义。

直到20世纪末,由张五常和文玫完成了文定理的证明,才极大地推动了对分工网络效应的研究。张五常和文玫等人证明:如果采用一个斯密框架,则内点解就决不可能是最优均衡,而角点解则成为一个通例,其结果正好与外生给定的纯消费者与厂商截然两分前提条件下的结果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揭示分工网络效应的含义,边际分析就不够了,超边际分析成为必需。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基础上,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遵循以上思路,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入手,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并成功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所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这一理论学派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在不同个体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都将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此后,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对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入研究,使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得以在具有新数学模型的现代躯体中复活。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库恩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Lakatos,1978)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按照拉卡托斯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由种种辅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不难发现,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古典范式的内核是: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亚当•斯密的阐释,其内容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但不幸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没有一个好的数学框架来组织,随后的一场致力于将经济学发展成为精密科学的边际革命,则将这一核心问题逐渐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就由经济组织问题逐渐转向资源配置问题。

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其带来的结果是:(1)经济研究的重点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转向给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分配问题。经济组织为什么会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和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复杂等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无从解释;(2)由于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假定,使得专业化经济概念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专业化经济概念被规模经济概念所替代。事实上,专业化和企业规模是相关但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专业化的增加与活动范围的缩减有关,而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专业化与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经济相对应,而不同于规模经济;(3)在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框架中,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和均衡总是同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边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均衡的总合生产力不再有增加的余地。这个框架不能用来解释古典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什么在生产函数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分工水平的提高却能提高总合生产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协调分工从而促进经济进步的?还有很多经济现象也都无法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来解释,比如:城市的出现、货币的出现、市场的扩大、生产力的提高、比较优势和贸易依存度的变化等等。

其实,马歇尔也曾注意到供给和需求边际分析的弱点,他因此提出用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分工的经济效果。但是,美国经济学家杨格(1928)指出,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杨格的学生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1925)也指出,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因为对所有企业都是外部性的规模经济,不过是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而已。但是,杨格也无法将他的思想数学化,因而他的思想也一直不能通过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流传下来。

直到20世纪50年代,数学家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为处理分工和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角点解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武器。一批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兴古典经济学用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及个人决策如何交互作用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遵循这一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的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将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来促进全社会分工水平的发展,从而不断地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于一个给定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这种给定分工水平下的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局部均衡,而整体帕累托最优包括了最优资源配置和最优分工结构两部分内容,它被称为全部均衡。全部均衡是所有局部均衡中效用最大的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吻合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意味着生产力最大化。但在新兴古典的框架中,由于存在着分工好处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在交易效率不高时,帕累托最优不会是最高分工水平。只有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均衡才会越来越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意味着,交易效率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当交易效率改进时,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减少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市场决定最优分工水平和结构的功能更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决定的参与市场行为的组织效率上,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给定产品的相对生产和消费量的情况下,分工水平和结构达到最优。而资源配置效率则只是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生产力水平或稀缺性一定时)对相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最优折衷。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1)每个决策者都是一个消费者——生产者,他们用边际分析对每个贸易模式计算资源分配,然后用总成本——收益分析法来从众多的角点解中选择最优的贸易模式和专业化水平。这两步决策程序,就被称为超边际分析。最优决策总是一个角点解而非内点解;(2)生产函数是对每个消费者——生产者设定的,且代表每个人对所有可能的生产活动边干边学的能力。企业制度是随着在当个体决定去选择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并且用劳动市场来协调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之间的分工时才会出现。同时,作为个体生产函数组合的企业生产函数也在事后出现。整个行业呈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工网络,使得一般递增报酬和分工的网络效果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是相容的。由于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帕累托最优效用边界可能不同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在竞争性均衡中,边际成本定价法不再成立。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所有有规模经济的模型;(3)交易费用对均衡的分工网络大小有着重要的含义。随着交易费用系数下降,均衡的分工网络规模扩大,总合生产力和社会福利会提高,而总交易费用也会提高。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内生了市场结构和分工水平,从而推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从关注资源配置问题向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转换。在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内,它逐步解释了分工的发展是如何引起市场的出现、企业和货币的产生以及失业和景气循环交替的原因,它解释了新产品、新行业如何由于分工在迂回生产部门的加深而出现,保险业如何为解决分工加深后交易可靠性下降的问题而产生,分层金字塔交易组织如何由于分工加深而为提高交易效率而产生和不断演进……这些不但扩展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围,而且重新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互相孤立的经济学分支,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等,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统一起来,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的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5

摘要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成为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对推进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建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推进建议

一、企业在绿色财务管理推进中的作为

1.加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转变观念,培养企业循环经济思维模式

目前,大部分企业存在一些错误观念。企业只看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责任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成本负担,没有看到企业和社会的依存关系,没有看到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时赢得巨大回报;甚至有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大企业的事情。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企业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意识,承担起必要的和更多的社会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加强企业循环经济的绿色财务文化建设,构建绿色财务价值观

财务文化是理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理财行为的内生变量。财务文化价值观对财务行为的形成和方式都有直接影响。财务价值观为财务主体的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指导思想,在财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理财活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绿色财务管理中嵌入“绿色文化”因子,有助于企业循环经济下绿色财务管理的正确实施,提高企业理财效率和水平,实现企业的顺利过渡。

3.加强企业统计、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实现系统的顺利运行。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相互作用的综合协调成为必然。

3.1核算活动的协调

财务管理与统计核算、会计核算的协调体现在四类活动的协调上,即统计核算活动、业务核算、会计核算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

3.2核算层次的协调

绿色财务管理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统计核算各种生态资产,反映生态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化;第二个层次是反映生态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总量变化;第三个层次是转换,将统计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第四个层次是各种会计信息应用到财务管理活动中。绿色财务核算的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3.3核算主体的协调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核算的种类和层次使得核算主体多样化。每一个核算主体都要参与到数据的形成过程。财务部门参加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生态资产会计核算、投融资、财务评价活动;工厂或车间、废物处理部门、购销部门参加经济资产统计活动、生态资产统计活动和业务核算活动。所有职能部门信息集合传递总经理,如有必要总经理呈递给股东大会,保证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实施。

二、政府在绿色财务管理推进中的作为

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淮河全流域污染、黄河严重断流、长江流域连年水灾……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我国的环境法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重环境污染防治、轻自然资源保护、重污染轻控制、环境立法存在着空白,甚至没有专门的环境司法机构(环境司法是由司法机关中相应机关进行),环保工作“无法可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实现立法的合理转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主义”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与自然环境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颁布于1989年的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法律的精神应反映时代的精神,法律要有助于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环境能够立法制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制度嵌入其中;明确可持续发展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的提高;加速实现经济转型,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议。

1.1修改《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纳入其中,从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既搭建了循环经济的依据,又可以起到政策宣示的作用,对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尤为重要。

1.2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综合性法律

综合性法律是带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对各专门法涉及的共同问题做出综合性规定。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部统筹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解决目前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互相脱节,法律相对分割的问题。

1.3制定和完善专门法律法规

不同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有很大的差别,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有必有对大类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做具体的规定。应尽快制定如下几项专业法:

第一,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与循环利用法;

第二,危险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第三,建筑材料与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第四,废旧产品再制造法;

第五,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法。

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上的空白。如废弃物的运输、储存、以及废弃物处理企业的管理等一些具体问题

1.4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还有一些法律,从法理的角度考虑,不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但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切。如关于税收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等。中国应尽快制定《绿色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比或优先采购的产品种类。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法》,规定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有市场准入优先权。

1.5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

地方性法规可以是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必要补充,或是国家法律在当地更有操作性,也可一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

2.部门政策

为了更加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基础之上成立国家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同时,建议在各政府设置循环经济主管机构,协调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决策效率。

3.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产业分为两类。第一是针对所有产业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政策;第二是直接针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在生产业的政策。第一类政策要强调建立物质流核算制度,为废弃物管理提供数据信息,建立重点行业和中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制度。第二类政策要加快行业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防止第二次污染。

4.财税和金融政策

(1)对循环经济产品出口全面退税;全面停止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对循环经济企业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建立资源(包括进口资源)消费税,加快从增值税向消费税的转换步伐。借鉴欧盟的经验,开征废弃物排放税。

(2)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采购政策,在优先采购领域列入循环经济产品。

(3)尽快研究制定对国家和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建立循环经济基金。由政府制定基金的管理章程、审计制度和使用方法,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

5.管理政策

(1)制定和循环经济产品标志。

(2)建立以生产者责任为主导的废旧物品回收政策。

(3)对部分回收困难和回收成本较高的产品,征收资源回收费。

(4)全面提高包括污水、垃圾在内的废弃物处理收费标准,给低收入人群相应的补贴。

(5)建立生态和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

(6)制定资源和能源设备的市场准入机制。

6.规模经济政策

(1)推进单个生产企业以最佳规模进行生产。

(2)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规模化。

(3)推进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效应。

7.技术政策

(1)鼓励技术创新。

(2)强制淘汰落后技术的政策。

(3)促进先进技术引用和利用政策。

参考文献:

[1]王雍君,陈灵主编.循环经济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规模经济思想的核心篇6

一,干劲足,这是我们共同抓好经济工作的基础;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发展的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现有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了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忧的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且运行质量不高,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大项目较少,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工作难度在增大,形势不容乐观。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正视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安排和部署加快工业发展的任务及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重点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工业突破年”活动,切实把发展工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以项目建设为带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狠抓管理,克服困难,为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3.9%,工业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6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实现税收大幅增加,产销衔接良好,工业增势强劲。但从目前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1-7月份,我县工业增幅落后于**,距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工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非常严峻。工业经济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有些乡镇对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不够紧、不够死,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上半年萧县、砀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都超过20家,灵璧县接近20家。由于我们的基础工作没做到位,一部分可以进入规模以上行列的企业未能及时上报,我县新增规模企业只有13家。同时,部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个别企业存有漏报、瞒报问题,无报表或报表数字与实际情况远不相符,也对我们的工业增速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搞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对我们各乡镇、各部门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开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新增1-3家规模以上企业。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对接为突破口,在加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

规模总量小是当前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把扩大投入、膨胀总量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扩大投入这个“牛鼻子”不放,充分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有利条件和机遇,千方百计抓投入、上项目,努力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以大投入促大发展。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寻求项目对接点,以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吸引外来企业采取独资、合资、买断、租赁、联合等方式,来**县新建或嫁接改造一些项目,带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膨胀。以大大投入,拉动经济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工业经济规模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快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尽快争取项目投入全部到位,及早进行工程招标和开工建设,力争尽快投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培植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膨胀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上求突破。没有一批骨干企业,就无法实现资本的大投入和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整体跨越。近几年,我县通过大力培植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促进了工业投入的大幅增长和工业总量的快速膨胀。要针对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优势不突出的实际,继续坚持把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振兴我县工业经济的根本举措来抓,以现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扩张名牌、优势产品为目标,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的生产要求,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要按照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素质提高的思路,采取骨干运营、深化改革、加强对外经济合作,集中力量,尽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工业跨跃式发展的主力军。对有一定基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效益较好的重点骨干企业,鼓励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外部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根据我县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板材加工、面粉粉丝生产、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力争培育出一批产值超5000万元、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为全县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要深入挖潜,力争在规模以上工业数量上寻求突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是监测工业经济动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为确保实现工业突破的目标,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每个乡镇都要新增1-3户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半年上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乡镇完成的情况不是很好,一些乡镇没有上报一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目标任务的压力很大。各乡镇加大调研力度,对企业的规模、用工人数、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用电量等进行详细摸排,摸清底数,切实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列统”工作。对于达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紧完善完善相关报表和手续,及时上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对新列入统计的企业,要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

(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推进企业创新上求突破。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当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来抓,积极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创立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创建品牌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加快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努力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求突破,

(五)以实现双赢为目的,在落实银企合作项目上求突破。我县、宿州是金融高风险区,融资难、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县企业规模扩大、快速发展的瓶颈。自去年以来,虽然市县多次开展较大规模的银企对接活动,部分企业和银行签订了合作意向,但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真正落实到位的资金并不多。抓好这些项目和资金的落实,对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至关重要。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要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为此,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主动与金融部门搞好衔接,畅通企业融资平台,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狠抓资金到位协调解决资金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取得银行的支持,确保把这些项目和资金尽快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督促各金融部门深入开展调研,积极主动地寻求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扩大信贷投入。从企业自身而言,融资渠道应该多元化,不能单纯的依靠贷款进行融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拿出优质资产,通过品牌、市场、技术合作等形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知名企业,实施嫁接重组,激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投入。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工业生产的各项任务目标

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工业发展面临艰巨任务,认真研究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任务、目标和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形成大干工业、干大工业的浓厚氛围,力争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强化领导,真抓实干。为加强对工业项目突破年活动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工业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业突破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责工业突破年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乡镇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切实把主要精力向工业倾斜。要进一步充实领导力量,把精兵强将调集到工业战线,在全县形成重视工业、大干工业的良好局面。县委、县政府对重点项目实行了县级领导帮扶制度,并从相关部门选派一批懂管理、懂经营的领导干部到企业驻点帮扶。各乡镇也要对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实行一套班子、一套人马、集中力量,限时完成。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广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主动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现场办公,调度生产运营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严格落实责任,加强调度考核。年初,县政府各项经济指标下达了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能否顺利实现,主要体现在工业上,重点在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工业的压力非常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各自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月进行落实,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确保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要切实加强监督调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及时了解情况,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及时总结经验,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各乡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通报,年底考核汇总,对做出突破贡献的乡镇、经济主管部门和规模以上企业将给予奖励,对完不成年度发展任务给予批评。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