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范例(3篇)

时间:2024-11-28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北京大学;融入;时代特征;文脉传承;庭院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122-04

1引言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是笔者与同事(建筑师张祺、班润、史秋实等)在2006年共同创作的建筑作品,在与国内其他五家设计单位的设计竞标中,获专家评审及学校公投第一名,并于2007年1月被定为实施方案,2012年建成。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位于北大未名湖东北侧,基本建在原镜春园旧址上,毗邻朗润园、鸣鹤园和淑春园,园内分散有需要保留的古树三十余棵,属于燕园建筑风貌保护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47hm2,用地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约204m,东西长约145m。总建筑面积约20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5000m2,地下建筑面积约5000m2。由1号楼(接待中心)、2号楼(哲学院)、3号楼(研修中心)、4号楼(图书馆)、5号楼(史学院)、6号楼(文学院)共6栋建筑通过地上连廊、地下通道有机的组成一个建筑群。它的建成将满足北大文、史、哲三系教学、科研、办公、会议和图书阅览等综合要求(见图1―3)。

2追本溯源――前期研究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燕园建筑才是整个校园的代表,北大的文科院系现在大都聚集在燕园的老区,在这里形成了学校重要的学术场所。相应的,这里也成为容纳北大精神的新载体,从而使得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它们之中得以传承、发展。鉴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199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区内新建人文大楼使得该项目十分敏感,如何将人文大楼融入燕园建筑风貌,体现北大特有的文化历史气息,是方案设计的难点。既要考虑到新的功能要求,保证建筑风貌与现有燕园建筑风貌相协调,又要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因此,我们在工作前先对燕园园林体系以及用地范围(镜春园旧址)进行了考证,探索燕园的历史、挖掘蕴涵其中的价值成为我们开始设计工作的切入点。

2.1燕园园林体系及建筑风格

燕园园林体系(图4)包括蔚秀园、朗润园(图5)、鸣鹤园(图6)、镜春园、淑春园、勺园、燕南园、燕东园以及中关园。燕园建筑风貌保护区大致是指历史上的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淑春园以及燕南园几个园林,即现在北大校园内未名湖周边的广大地区。

在建筑风格上,燕园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明清风格),显著的手法就是“红柱白墙”(现存北大校园内的古建中“红柱白墙”大都是墨菲的建筑作品)。“红柱白墙的三合院”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燕京大学建筑风格的总体构架。五十年代,“红柱白墙”发展成“红柱灰砖”,北大南门一组建筑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

2.2镜春园旧址

镜春园和鸣鹤园,原为一个园区,园最初名“春熙院”,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为大学士和的漱春园一部份。自嘉庆七年(1802)因和被治罪,漱春园被内务府籍没。为了改做宅用,才将该园分为两部份,东部园区赐给嘉庆四女庄静公主居住,后改名为镜春园。西部园区较大,赏赐给嘉庆第五皇子绵愉(即惠亲王),改名为鸣鹤园,形成东西两园鼎立(图7、8)。

样式雷所绘镜春园平面图(图9)大致可以将镜春园历史原貌恢复。镜春园园门在园东南侧,建歇山式宫门三楹。进宫门后向西进园门,建倒坐回事房各五间。全园布局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沿园门阜道向西,水道北侧有一组较大建筑组群,为全园中心建筑,院落坐北朝南,建大式歇山顶宫门三楹,宫门东西两侧各建回事房三间。再进为二宫门,进门后正北建大式歇山顶殿堂七楹,前廊后厦。两山建顺山廊,东西配殿各三间,在东西配殿后,各建别院一座,向东建小宫门三楹,南北各建方形小院两座。再进为三进院落,东西各建两层三楹楼阁各一座,两楼对称,雄伟壮观。正北有殿巍然,大式卷棚歇山顶五楹,殿东南角建梢间两间,这样布局十分独特。这组中心建筑四周原有碧水环绕,略成圆形,很像一面镜子,因名镜春园。现在只有西面的小湖依然如旧,就位于通往朗润园大路的东侧。进园门有榆柳夹道南北土阜一条,土阜东侧,建别院三处,有厅房二十余楹。在镜春园西北角另有别院一处,南侧有厅五楹,为大式歇山顶,前廊后厦,后厅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四周布折角廊相通。

3继往开来――后期设计

3.1设计要点

人文大楼的规划设计需高度关注未名湖文物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建筑采用四合式院落的布局方式,形成错动生韵的庭院空间,与周边建筑神态相依,情态颇具。

梳理湖岸空间,对地段内的水系参照明、清时的风貌适当扩建,为未名湖北侧朝向东南敞开一道风景,藏风得水。

规划保留了现状的古松、古木,建筑见缝插针、随境而成,使建筑错落有致的掩映在林荫之中,生意盎然。

强调车行外环的交通模式,在建筑的东、西两侧依据不同的车流及人流特点,给于不同的尺度处理,强调有弹性的建筑布局,使整体有机生长。

强调人文学院历史与文化特征,对“镜春园”的历史原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布局上与之呼应,以恢复其在历史上的风貌,并与新建筑相得益彰。

依据人文大楼的使用要求,不仅满足现代教学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适用、经济,并力求体现其人文、历史、生态、绿色的特质。

3.2整体布局

整个建筑群共六组建筑,围绕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布置,每栋楼各自形成自己的组团。1号楼位于场地西南角,东、南、西三面建筑围合成内院。2号楼位于场地的东南角,南、北、中各一组建筑形成工字形。3号楼位于场地中部,两条轴线的交点上,为九栋建筑围合的四合院(复原的镜春园核心建筑),主入口建筑为三开间歇山建筑,两侧倒座房为硬山屋面,西配房为三开间硬山建筑,一进院正房为五开间歇山建筑。正房两侧设门洞通向二进院,二进院正房为二层五开间歇山建筑,前廊后厦。东西两厢为二层三开间硬山建筑。北侧接复廊通向正房。以厢房为轴二进院西侧建有一座跨院,院内均为单层硬山建筑,整座院落形成了南北向为主,东西向为辅两条轴线。4号楼位于场地中部东侧,为东西向一字形建筑。5号楼位于场地的西北角,南、北、中各一组建筑形成工字形。6号楼位于场地东北角,是由五栋建筑组合而成。1号楼、2号楼、3号楼围合形成了南广场,作为人文大楼园区的主人口。5号楼、6号楼围合成了北广场,六栋建筑相互围合,与整理后的水系构成了整个园区完整的庭院空间(如图10―13)。

3.3景观绿化

规划设计了贯穿园区的南北景观轴线,由南向北,以景观绿化将各园区串接起来,并形成了多个景观节点。结合古园的历史价值,力求延续和展现人文学院的文化特色。

设计充分保留了园区内的古树,并结合建筑群落布局,适当增加草坪和树木,在建筑内院和下沉庭院中植入景观树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

同时,结合本方案的特色,建立一条南北轴线,贯穿整个规划,以增强园区的历史观和文化感。在恢复、保留原有景观、绿化的基础上,规划了多个景观节点,轴线尽端以“历史人文园”作为收尾,将保留的古建作为“小型陈列馆”结合保留古树和绿化,将成为园区内一处陶冶情操,缅怀历史的幽静之所。

规划的水系将现有的水系扩展和延伸,使湖水与未名湖的景观相连,使其成为一个连通的水渠,流水潺潺,树影婆娑,将为园区增加灵动之秀美。保留园区内有价值的古树,使规划建筑随境而生,相映成趣,很好的延续了园区的历史风貌。

各个院系均拥有独立的院落,享有各自独立的院落景观,方便各个院系的人们独立使用与交流。与园区的庭园景观相互呼应,互为因借,使整个园区成为一个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学院(如图14―17)。

3.4建筑形态

建筑外观采用明、清古建筑的型式,满足文物部门对文物保护区的特殊要求,尊重北京大学校园人文性质及文脉特征,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和方案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布局和内外空间上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充分满足了文科学院的日常教学和使用要求。方案沿袭了明、清建筑的形制和尺度,在限高的控制前提下,充分结合使用功能,力求使建筑既能反映历史特色又能保证新功能的良好使用。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为六组仿古建筑,其中3号楼为复原镜春园四合院建筑,整体为清式建筑风格。立面外墙采用古建砖(停泥砖)干摆丝缝,页岩砖背里。屋面分硬山及歇山两种形式。歇山屋面有带正脊及歇山卷棚脊两种,戗脊置戗兽及小跑。均为黑活筒瓦屋面。外门为中式木门,外窗为双层窗,外侧为中式木窗,内侧为断桥铝合金镀塑平开窗。外檐梁柱均做一麻五灰地仗,红色油漆,椽望做四道灰地仗。南北轴线上的歇山建筑做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跨院内建筑檐口做苏式金线包袱彩画。其他楼檐口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挑板,下部贴木质椽子、飞头,檐口做旋子彩画,柱为红色油漆(图18)。1号楼为接待及会议功能,南面为两层,七开间硬山建筑,入口在东面,为一层三开间硬山建筑。西面为五开间大学术报告厅,采用勾连搭的屋顶形式。2、5、6号建筑外观采用清式建筑的型式和尺度,严格遵守限高。中间主体建筑采用歇山屋面,两侧附属建筑采用硬山屋面(图19、20)。4号楼为中心图书馆建筑,为园区最高建筑,采用大式歇山屋顶(图21)。

东、西两面依据用地特点和周边环境现状,建筑做了不同尺度的处理,目的在于梳理校园空间,整合建筑尺度关系,使校园整体更加有机和谐。规划中建筑群落东高西低,东密西疏。东侧面向北大科技园西路,建筑形象完整、威严,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和历史感,结合主人口广场设计,成为园区的主要形象点。西侧由于面向未名湖,以景观绿化为主,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图22―25)。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范文

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占地20ha,是外交学院跨入新时代的起点,“对外有中国特色,对内有外交特色”,这是新校园被赋予的独特定位。

1.绿带纵穿

绿色走廊是大学城总体规划的重要景观要素,也是大学城安全避难通道。外交学院用地中包含了大学城绿色走廊的南端用地,在“控规”调整后,该用地已由城市绿地变性为建设用地。但在该用地上是否可以建设房屋,成为本次规划最具争议的设计要点。通过对控制性规划的查询和追溯,得到了审批部门的明确答复――即“为维护大学城整体设计思想,该用地虽为建设用地,但只可作为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使用”。绿带纵穿为规划增加了设计难度,但也成为实现“极目乾坤”,放大校园空间的规划切入点。

2.道路、交通

20ha的校园被35m宽的城市道路分为两段。本设计将考虑该道路的开放管理和封闭管理的双重性。

在“控规”中校际轻轨交通从本用地的东侧高架经过,为校区提供了便捷的城市交通,但也对校园东侧的建筑功能造成了景观、噪声和视线的干扰。由此,本规划采用双向主入口布局,外来主要车行人流与校内主要轻轨人流分置,对外建筑功能区与对内建筑功能区分置。

3.用地、建设周期

外交学院在规模上属于中小型校园,长约600m、宽约300m的用地尺度相当于周边院校的一个组团。以用地中心为起始点,5分钟步行半径能够覆盖整个校园。对于本用地尺度的正确理解,使规划走出了过分强调建筑功能之间距离远近的误区,并确立了在有限的校园用地内创造无限空间感受的设计目标。

规划布局对于建设周期构成了间接的影响。在用地现状中,东为村落,西为农田,即使同时征地,受拆迁的影响必然会呈现出东慢西快的现象。本方案提出东西用地均衡布局,避免了重心偏于东侧用地所暗藏的风险,争取开工时间。

总体规划构思

外交学院沙河新校园被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极目乾坤,和谐天下,砥砺学问”,是新校园被赋予的精彩而准确的文学概括。

本设计在构思中将其巧妙转化为规划设计语言,“极目乾坤”转化为空间视线语言,“和谐天下”转化为规划布局语言,“砥砺学问”转化为校园风貌语言,从而使文学精神与建筑精神融合在一起。

1.极目乾坤

极目乾坤表达了外交学院放眼世界的豪情,然而过于简单的大围合、单轴线布局,使空间缺乏层次,一目了然无法实现小中见大的目标。本方案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以中心大围合为基础,创造出四轴、双人口在有限的用地中运用多重轴线延展出无限的空间层次。

(1)无尽的南北轴线

本方案结合“绿带纵穿”开辟了南向礼仪主人口,引发出南北校园轴线。入口两侧的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面南分置,展现给城市更为宽广的500m校园重要建筑的正立面。主入口朝南,所有建筑围绕轴线同样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的东西向房间被有效避免。南人口面对的不是传统布局中的中心建筑,而是一望无际,向北数公里的绿色走廊。整个大学城的景观被外交学院巧妙借用。置身校园的南人口,20ha的校园纵深恍然问被延伸,极目乾坤的豪情在进入校园的一瞬间即得以体现。

(2)多彩的东西三轴

校园的南入口被作为对外礼仪人口,接待机动车流,而东侧主人口则被作为对内主人口,接待轻轨交通带来的步行人流。

顺应步行人流方向,单轴演变为三轴,自东向西展开多彩的校园生活。大礼堂成为东入口的主角,使主要建筑南移后,东立面依然富有庄重的表情。人流进入后首先感受到的是600m长的校园景观,南侧的教学信息区和北侧的宿舍区怀抱着百米中心绿带,图书馆以及其后的操场看台,成为校园轴线的对景。在校园主轴线的一南一北,又分别延展了两条辅轴。南辅轴靠近大学城外缘,为以动为主的教学轴,从东侧的教学区一直连接至西侧的办公区,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在这条街道上展开。北辅轴靠近北侧大学城内核为以静为主的生活轴,校际林荫道和邻近的购物中心为生活轴带来便利。在两排居住建筑之间围合出一条与教学轴性格迥异的街道餐饮中心、运动中心坐落其间,学生的居住生活在这条街道上展开。

(3)丰富的空间层次

多轴线的设置,目的是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和层次。同时本方案受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启发,充分运用对景、借景和框景的造园手法,并将里侧建筑适当降低高度、减弱体量。置身中心绿地,充分感受到各个建筑和空间的存在;置身某个场所,又能够感受到其他空间的引导和召唤。校园得以小中见大。

(4)最长的校舍风景

本方案在布局上提出均衡利用东西用地,将教学和宿舍功能沿东西长边匀质展开,面向城市,展示最长的校园建筑画卷,身处建筑之中,消除空间死角,创造更多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2.和谐天下

和谐天下表达了外交事业的真谛,在国际交往中,和谐是平等、平衡与尊重,在规划设计中,和谐表现了城市环境、文化、历史、使用、技术以及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1)和谐的院落肌理

院落文化以其包容、含蓄、静谧、可生长之美,极富东方建筑美学色彩,同时也能够与西方建筑美学相融合。

本规划整体为一个大的院落,各建筑体共同围合出个中心庭院。在大的院落之中嵌套着北三院、南三院共六座小的院落,院落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并衍生出两条贯穿院落的街道空间,共同编织出个既统一又富变化的具有中国书院气质的院落肌理。

(2)和谐的功能关系

南三院为教学、办公区,沿教学轴依次排列。院系办公、教学楼,功能规整而居外,图书馆、信息楼,功能生动而居内。教学和信息楼在东用地集中围合成两个院落,西院为一期东院为二期。而在西用地上的办公楼脱离开教学区,避免办公人流、外来人流与校内人流的互扰,由于步行距离仅为3分钟,办公与教学的关系又不松散。

北三院为生活区,沿生活轴依次排列。西院为留学生宿舍、接待中心、餐饮中心区,东院为学生宿舍区。

会堂、图书馆作为校园的主角和灵魂,居于校园东西主轴的两个端点,几乎能够被校园各个重要位置所感知。餐饮中心位于北三院中,既考虑了办公、教学区就餐的距离,又方便了厨房供给线,避免干扰校园内部环境。运动区位于校园的最西端,风雨操场为抵抗冬季的北风,放置在西北角。各类小球场或集中或分散,洒落在运动区和居住区之中。各个主要功能之间步行尺度适宜,既均匀、灵活又紧凑、合理。

(3)和谐的交通组织

本校园因其规模易于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围绕校园外侧配合周边式建筑布局,设置7m宽双向环形机

动车道,内部路网仅为步行路、消防车道或临时机动车道路。中间纵穿的城市道路在本设计中将其铺装美化,作为中心绿地的一部份。在日后的封闭管理时,作为步行路或休闲广场使用,杜绝机动车穿越。

地下车库与院系办公楼结合在一起,出入口紧邻外环道路。地面停车场可结合外环道路,采用路边停车的方式灵活且不干扰校园内部的生活。此外自行车系统在校园中需要重点考虑,由于从宿舍步行至教学楼较近,故结合宿舍区设置自行车停放处即可。

(4)和谐的园林环境

本方案结合院落体系,创造出四个层次的校园环境空间。第一层次是南北中央生态带,与整个大学城的绿廊浑然一体;第二层次是南三院和北三院之间的百米中心绿地,第三层次是教学区内与生活区内两条生机勃勃的内街;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采光庭院。四个层次的环境空间相互渗透,延展了空间长度。

(5)和谐的绿色校园在规划中科学组织气流在校园及建筑中的运行轨迹,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开窗面积,应用建筑通风、遮阳的措施,配合园林绿化、屋顶绿化,注重雨水回收、中水回收,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倡导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大学校园。

3.砥砺学问

砥砺学问表达了外交学子的治学精神,优秀的规划、建筑设计不单纯是一个混凝土的躯壳,其独到的建筑文化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1)独特的交流场所

规划和建筑为学子们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场所,使其寓教于其中。中心广场位于礼堂的西侧,万余平方米的空间可以满足几千人的集会、庆典活动,其他特色公共活动领域,包括南北绿色走廊、餐厅前广场、尤其是两条校园街道。此外,在规划中结合建筑,还有意识设置更小的集体领域和个人领域,创造出不同层次、不同气氛的交流场所。

(2)浓郁的人文色彩

在多层次的交流领域中,适当点缀外交学院独特的历史、文化素材,为每一个场所赋予励志的主题。墙面细节、铺地方式、雕塑小品,都将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舞台,就像那飞翔在校园中心上空的和平鸽,屹立在校园东门的像,如画龙点睛,永远激励着外交学子的求学精神,并表述出外交学院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气质。

结语

以上所有的设计表现,都将成为校园记忆的一部份。渗透中国学府气息的院落肌理,城市、校园、教学和生活的四轴关系,清晰合理的功能布局,构成了外交学院整体之美,极目乾坤的山水走廊,典雅、纯净的校园灵魂,即图书馆和礼堂,充满生气的校园街道,飞翔上空的和平鸽构成了外交学院特色之美;简洁大气的虚实对比,带有中国学府气质的灰砖饰面,节约成本但不失高贵的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构成了外交学院朴素、自然之美。众美叠加,构成了外交学院留给人们的深刻记忆。

学府气息与外交氛围在此相结合,理性与感性在此相结合,在有限的场地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受,在有限的投资内建造出优质的新时代大学校园,用设计语言将“求和谐天下、做天下学问”的外交学院精神发扬光大。

方案设计:刘淼、陈光、费曦强、翟昊、吴瀚、王超、高博、喻晓、刘辉、邓健、赵展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设用地:178204m2

总建筑面积:一期79930m2;一、二期合计110980m2

容积率:0.62

建筑密度:19.74%

校园楼道文化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宏观思维;微观思维;设计方式;具体应用

前言

现代教育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应当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求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反映学生的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规划建筑形式,这是进行设计的关键。校园规划和建筑的风格会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更是代代已毕业了的学子们的永久回忆。校园建筑虽然有比较多的类型,有其各自的特色风格,但是也要注意加强建筑的群体效应,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再求变化。在设计时要注重校园建筑的整体性,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良好效果,向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空间体验,融于当地的学习生活,跳出学校的共性之外又能回归学校的机理之中。所以我们在规划建筑设计中,必须应用宏观和微观思维的设计方式.

宏观思维设计方式

规划结构确定

本案位于兴国县主城区东南,用地北侧市政道路为主城区高速路,东侧为在建的公路,西侧为规划道路。用地内东面有两个小山丘,以山丘为圆心,向西方向逐步降低,内有一个池塘和小溪间隔分布的自然水系从南北向用地贯穿。用地的南侧为一条景色优美的小河。场地整体为地形东高西低,地形变化较大,规划从基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布局,合理改造和利用丘陵地形及天然水系良好的自然条件。

经过多轮方案比较,我们认为,主出入口――校门应该设在东侧,因为东侧道路的车流量相对较小,学生从此出入应该最为安全。其次,符合“紫气东来”寓意,暗示本校所处的兴国悠久的文化底蕴。校门位置的确定意味着贯穿校区的主要轴线的走向,沿主轴线的南北两侧,布置相对安静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和相对活跃的艺术楼、办公楼及体育设施,更适合教学活动的开展。

通过分析,我们最终形成的“一轴、三区”的规划结构,这样的规划结构最能与用地现状契合,也最能满足教育园区的使用需求。

①“一轴”

用地的北侧,为一条城市过境道路――模范西大道,这里本来环境较嘈杂且不适合开出入口,但作为目前本校区唯一的沿线公路,在这个方向也设置了一个主要出入口,我们称之为形象主入口,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外展示形象和方便办公楼的对外联系以及方便搭乘公交车的师生出入,平时并不作为学生的主要通行路线。

而在用地的西侧,规划为一条城市次要公路,我们在这个方向预留开设一个次要出入口,主要满足教工宿舍和食堂的对外联系。

我们将体育场馆等公建安排在靠模范西大道路边。这样可以将外部干扰进行阻隔,且大型公共建筑能够对外展示学校的形象,起到宣传学校、宣传城市的效果,同时考虑了学校的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使用的问题。

学生食堂布置在体育场南侧,位于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之间,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用餐,同时兴国县的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这样布置可以将厨房烟气的影响减到最低。食堂采用南北轴向布置,与运动场共同形成校区内的次要南北轴线,也丰富了校区的轴网格局。

三个出入口以联系核心区的内环道路及校区外环道路连接,形成内、外双环的校区内路网结构。

②“三区”

在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功能集约化的总平面设计方式,将用地根据功能分为三个大区,每个大区再细分为两到三个小区,每个小功能区的建筑体量相对集中,以空出宝贵的活动、休闲空间。

这三个大功能区分别是教学办公区、体育活动区和后勤生活区,这三个大区按学校设计常用的“黄金三角”布置手法,各区间联系方便,满足中学日常活动需求。

景观生态结构确定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的城市的高中,良好的绿化更能真切地体现城市特色。

本案用地略显紧张,但我们仍然“挤出了”中央绿地,保留了用地内的山丘、池塘和水系,并创造性地设计出上、中、下立体绿化网络。

首先,保留用地内的山丘良好的原始植被并予以局部改造,使之更加舒适、安全。建筑尽量设置屋顶绿化,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其次,在地面尽可能地减小硬地对空间的挤占,空出场地布置绿化。绿化系统采取树木与草坪相结合的手法,其间点缀以自然建筑小品。在平面布置上,采取点、线、面相互穿插的构图方式。校内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全面细致地考虑师生的各类教学活动,同时使环境具有领域感和可识别性。道路绿化多选用常绿乔木,部分选择落叶乔木为道路行道遮阳树种,创造“夏有荫,冬有阳”的生态空间。

最后,本着土方平衡的原则,保留中央水池和贯穿校园的水系。同时将位于较低标高上的教学区采用局部架空的方式,保留原始土壤地表用于绿化、小品,在减低对环境影响的同时,留给师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微观的细部问题

建筑平面设计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式城市普通高级中学,有他自身的一些特点,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规定,以下罗列一些主要的方面:

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等

以上楼房作为高级中学主要的教学用房,每班按50人考虑。普通教室轴线尺寸为9.3米×7.8米;实验室(理、生、化)、计算机教室、科技活动室等轴线尺寸为12米×8.7米,并配备准备室。各楼层高均为3.9米,并控制在5层以下。

2、图书馆

采用局部三层的退台式建筑体量,我们主要以其总平面位置和灵活的造型来强调他的重要性,而非体量,这区别于大学校园。

3、运动综合馆

主运动场严格满足体育场正南北向的朝向要求和标书规定的10000人观众坐席的要求,运动场为一个标准8条400米环形塑胶田径场。

主运动场东侧为大面积的室外运动场地,内含篮球场16个,排球场10个,羽毛球场16个及若干个乒乓球台,满足标书要求。

其他

在对其他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也处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例如:

室外水系的深度均在50厘米以内,保证学生安全。在校内水系和南侧河边设立栏杆,保护学生的安全。

加强校区管理,在各个出入口附近设置停车场,平时不允许车辆在校内通行,保证校内的交通安全。

校园内所有的楼梯均采用两跑楼梯,避免扇形踏步,栏杆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内墙、方柱的阳角均做成金属圆角,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建筑立面设计

作为一个全新设计的中学,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都将应用在方案设计中,才能设计出美观实用的、与时俱进的建筑。

本案的建筑主色调是砖红色和白色,我们在设计中注意校园的整体形象符合高级中学的定位,设计重点是校园色彩及建筑顶部、端头的造型。

建筑造型与地形相呼应,设计注重塑造群体形态的可识别性,设计精致入微,吸收现代建筑造型设计的精华,并通过提炼,注重细致的刻划,同时通过群体空间组合体现整体造型艺术美,使校区成为兴国县一个新的建筑景观示范区;动感、高贵、典雅是建筑造型设计的主题,设计中运用细腻、精致的细部和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强调虚实对比。

建筑在形体创作时强调了城市的外部空间环境和突出建筑的品质感和高贵感。整个建筑轮廓线丰富,建筑空间形态组合关系有机协调,建筑有机的体量组合及其光影变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容相统一,风格端庄大方,高雅脱俗又清朗简洁、新颖夺目,创造了完整的建筑形体和气势,丰富了兴国县新城区的城市轮廓线。

运动区体育馆作为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外立面采用钢结构及大面积膜结构遮阳顶,光亮透明又明快、亲切;强烈的虚实对比,造型优美,使整个建筑形态更加生动丰富。人们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其超乎寻常的灵感想象与艺术发挥。综合馆的屋顶,呈弧形略向上翘起,优雅的曲线与综合馆体形十分相合。宛如两片张开的翅膀,振翅欲飞,象征了兴国教育园区的腾飞。

建筑节能、环保设计。

采用先进的“绿色生态建筑”概念,在建筑材料上的处理措施有:选用良好的外墙、屋面保温材料,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选用节能灯具。另外在建筑立面处理上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并且使得建筑拥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将建筑自身能耗降到最低,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目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观念,设计满足国家现行的节能规范。在教学楼等建筑的窗户中上部增设一块铝合金多孔遮阳板,减低教室的直射眩光,窗户下面预设铝合金百叶空调机位,尽可能地为今后学校设备升级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一些被动的节能、环保措施以外,在设计中更强调应用新技术、新理念,用超前的眼光来解决问题。

在节约水资源方面,我们设计了完善的水处理、利用系统。对屋面和地面的雨水进行收集,经过简单沉淀后用于屋顶花园和地面植被的灌溉用水。将建筑自生污水通过管道收集,经过处理后,统一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

在环保景观设计方面,校园规划尊重兴国地域环境,呼应地形环境和地域文化。基地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包括丘陵、池塘和溪流。三个小山丘位于基地的东侧,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保留丘陵并加以利用,使这个丘陵成为校园的绿色制高点;利用池塘和小溪的良好景观,把水岸建设成为景色优美的休闲区,并与校园内部园林相互渗透融合,为师生提供一个宜人的交往场所。

着重考虑山水因素,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并以环境为主导进行一体化设计。校园建筑依势而建,利用山体做背景,在谷地营造中心园林,形成“建筑――丘陵――建筑”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校园布局。同时校园建筑均以校内水系为纽带连接,有机融合,形成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校园空间。

在树种选择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种。兴国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气候区,具有优越的城市小气候环境,土壤较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设计主要选择以下树种:

景观树种:银杏、棕榈、假槟榔、罗汉松、紫荆、红叶李等;

滞尘树种:枇杷、广玉兰、黄山栾等;

抗二氧化硫树种:大叶黄杨、紫荆等。

总结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