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创意理念范例(3篇)
时间:2024-12-19
时间:2024-12-1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路径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是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在抽象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帮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将人工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体现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审美功能,科学、经济以及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方面的建设内容,既包含了建筑设施、环境景观等实体建筑的建设,又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导向、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建设、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协调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种方面,积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更好相处的环境,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营造校园设施文化的公益性
校园设施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各类具有宣传功能的窗口、海报、校园雕塑、绿化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种功能的设施建设,是文化建筑类别的一种。对于公益性方面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普惠师生。各种校园设施文化建筑为师生提供了文化服务,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特征的最大体现。第二表现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更多的以便利师生生活,贴近师生生活为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师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第三,感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外,还体现了设计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师生在享受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第四,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需要师生的参与性,也需要具有满足师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所的要求。
(二)弘扬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
1.体现时代特点。不同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师生的时代需求,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场所。2.灵活性特点。除了在满足师生对于开展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的使用特点,要更多地具备适用性和灵活性,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建筑的利用率。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更多地依靠群众和突出的校园建筑特色。
(三)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
校园艺术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以创造性的思维美化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艺术文化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一方面表现在将现有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将零碎知识理论形成系统的能力,还有是对于具体环境设计的分析能力;第二是思维对多向思考能力,体现在发散思考,思路的转换,优化选择等方面;第三是思维的独创性,不拘于俗套,善于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路径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是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平台。目的性、实践参考文献:性、规律性、情感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保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涉及的对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态性,在对设计系统的生态环保方面,努力营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其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与目前的发展状态中的国情相结合,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各种行业的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经济的实用性,把物为其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多地把服务对象放到师生身上。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精神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重点之一,是对师生传达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功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特色,建设更多展现学校的校风;注重审美情趣,注重美的创造,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不脱离自然环境的本身;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功能。
四、结语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决定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又在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效果表达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荣智.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97-101.
[2]刘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J].中国艺术,2011(2):210-211.
[3]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156-157.
[4]漆波,许国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15.
[5]张洋.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10):272.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文化特征强、易于宣传推广的产品占主流。根据调查显示,购买群体以学院师生为主,在设计定位上重点考虑易于推广、需求量大、性价比高的文化产品,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群,满足校园文化的传播功能。
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定位
根据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不同种类的消费人群来分类为:大一新生所需要的新生手册、大四同学所需要的毕业纪念册、校园风景、校园建筑明信片集、用来与校外作交流的商务礼品套盒等。
(一)新生手册
新生手册,包括新生进入校园生活的需求为设计原点。比如学校的手绘地图,可以让新同学更快了解我们的校园,及早进入大学生活的状态。当然,衣食住行是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可以在手绘地图中加入了一些生活元素,如学校周边比较有特色的小店,以及对这些小店的推荐原由,让同学们快速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口味。针对学院所在的地理区位,宣传城市文化。如:武汉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及历史。作为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新同学们肯定是又欣喜又好奇,新生手册里面会有大武汉的推荐游玩地点,还会有极力推荐的小吃,以及到达该位置的详细地址及乘坐方式。还可以约上同在武汉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去游历武汉,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上加上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赴各大高校的乘车方式、学校所在城市的风景名胜、文化旅游地、吃喝玩乐地图推荐等等。
(二)毕业纪念册
毕业纪念册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大四学子,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对青春岁月充满缅怀,在设计上,会通过一些形式感让他们一看到就会回想起母校。其中包括校园风景明信片、校园生活明信片、校园台历等。将校园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四季风景、学生活动等精选整理成系列明信片来唤醒记忆。同时还可以配套设计一些校园贴纸、校园印章等文化辅助产品。留出DIY的空间,定制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三)商务礼品套盒
商务礼品套盒是为了加强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更好的相互交流,最主要体现高校自身特色,把校园文化、建校历史和教育教学特色等展现出来。商务礼品套盒多为兄弟院校往来馈赠之用,可搭配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笔、名片夹等内容。力求以实用、好用的形式展示校园文化。(四)个性礼品各个方面展开设计,在定位上以日用消耗品为主,考虑普遍性与实用性。例如校园文化的文具系列设计,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些个性零钱包、文艺布袋等产品。此外,装饰品也可以纳入个性礼品这一栏,校园文化装饰品的设计要注意其摆设的环境,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办公环境、家居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的装饰品既要外形材质美观,尺寸又要适用于办公环境,这并非是限制其设计尺寸,而是要注意其摆放方式如在书橱里、办公桌上、还是落地的墙边或角落。其设计要求相对比较严肃、庄重适于办公场所。而对于适宜摆放在室内环境的校园文化装饰品设计则可以相对设计得活泼轻松、愉悦。在尺寸上也应有相应考量,如:大学宿舍环境一般相对狭小,在设计尺寸上考虑适应性,如果是尺寸偏大的产品,则考虑壁挂式的结构,以节约空间。
三、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理念
对内传播文化,对外彰显学校的办学和品牌形象,这是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主旨。校园文化是多维度、不断往前发展的,校园文化产品自动承担起对内宣传、对外展示的功能。
(一)教育导向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对社会最前沿的信息有着超常的敏锐性,透过社会的本质将从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校园文化产品可以引导学院师生更好的了解,追求新的思想、精神追求,促进学校发展。通过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呈现,引导学子更好的认识校园,爱我校园。
(二)传承创新
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场所,广义的解释是“土地”或“脉络”,而场所精神则是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表达。场所不仅仅是纯物质形式的表现,更多的是传承与发扬其特定的内涵意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2]。场所精神对山地景观设计的启示。“场所精神”的概念在建筑研究领域的研究颇多并且有较长历史,而在山地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却历史不长。山地景观的规划原则之一就是要考虑场所的整体性表达。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我们可以知道,场所精神是通过经验主义的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启示和遗产。它所强调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就是经验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精神,认为自然的理念来源于每人每天对于场地的不同交流与感悟。山地校园景观就是基于自然环境之上追求与场所的和谐与共生。然而,现在许多山地校园景观追求的更多是“形式景观”,只求富有视觉效果的花架子,而并没有真正让其根植于土地,根植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所以,“场所精神”的形成与体现不是由某一景观元素或是设计亮点,而是提炼并融合了多种环境空间与文脉特征。可以说山地是校园景观规划与场所精神表达的灵魂基础,其对山地校园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场所精神在山地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1场所精神的激发与延伸
校园景观规划空间应是具有“场所精神”的文化殿堂,而山地形态环境则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范围与环境,其孕育的地域文化及属性也不同,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场所精神。同时,人们会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山地景观形式与文化面貌。山地校园的山地场所往往是通过山地集体实践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会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3]。地域精神是山地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环境空间所具有的“精气神”。师生在此景观空间中彼此进行交流与环境感悟,应能迅速认知、认同、习惯这个环境空间。比如,山地景观会通过场地高差变化,形成相对私密单独的围合空间,给人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因此,如何使山地景观设计全面的体现其地域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山地校园的景观设计注重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保护了该校园甚至是更大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4]。
2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如今的学生时代,对校园交往空间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在校学生的整体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学生整体品质的提高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所谓环境育人,就是校园环境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营造出为提升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更应该渗透进学生的每处活动空间。例如,山地校园多以步行为主要交通体系,园路周边的植被多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优秀的山地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赖的更多可能的交往空间。
体现山地校园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手法
1注重整体性设计
景观小品作为山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与外部的空间环境的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一味的处理单体的景观元素,还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与山地校园的整体规划风格相协调。再有,在功能的配置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互补与统一。不管是从空间尺度,或是色彩、材料、质感、形式等都应与整体环境协调融合,营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效果的山水校园空间。
2提倡人性化空间
由于山地地形表面起伏大,再加上用地紧张,因此,山地校园景观在空间规划的选择上,多以小环境空间为主,依山就势灵活布置。因此对待山地景观的创作不能单纯地套用平地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但同时制约性又可引发创造性。但也正是由于地形的这种特殊性为山地景观的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丰富空间层次和创造独特风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规划上,多遵循“小、散、隐”的设计原则,将山地“化整为零”“布局宜疏不易密”。但是,过于分散的景观规划其整体性不强,结构与流线也难以清晰体现。所以这要我们在对山地进行景观规划时,尽量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有机分散与集中,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使校园成为融入环境中的有机景观,让更多的师生对其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也让山地景观的场所精神得以传承与延伸。
3追求山水意境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视觉和感官上的需要,同时要应提供人精神的体验。那么,在追求人的精神体验之中,山地景观的意境表达就是重中之重。意境通常采用隐喻的设计语言的手法表达,通过对整体山水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塑造,体现其本质蕴含着的文化与品味,与人产生共鸣与感染,最终使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所在。比如有些校园设置一些富有文化与纪念意义的校园广场或者景观雕塑艺术作品,就是通过意境的追求来体现山地校园独特的场所精神。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6篇)
下一篇:医用耗材管控措施(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