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时间:2024-12-21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语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Inelementaryschoollanguageteaching,innovationabilityraise

WeiYonggui

【Abstract】Inthelanguageclassroominstruction,howtorais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Usingasksthedifferentthoughtthattheassociationtocarryontrainsthestudenttoinnovate.Trainsthestudenttofollowcloseonthenewtimesthestep,becomesthenewcenturyinnovationtalentedpersontobuildthesolidfoundation.

【Keywords】Whisperingteaching;Innovationability;Raise

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就曾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敢说敢想,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与教学领导、老师共同探讨。

1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索创新的方法,摸索创新的途径,体会创新的甜头,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创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今天,还是对他们的未来,也无论是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对综合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他们所渴望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法国教育家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教给学生方法,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创新是否合理有用,只要学生想象创造的东西只有一份合理性,就应表示支持和赞赏,点燃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使学生想去创造,敢于去创造,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就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有人问爱因期坦,他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回答说,首先是因为“我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而产生的。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对身边大量的现象要持去“理解”的态度,看一个事物或看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还是司空见惯,都不妨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每事问”的好习惯。因此,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他们去探索,去创新。而现在有许多老师通常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向教师提问。教师提出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比较被动。学生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学生质疑设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设问,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而不要怕学生“乱说”耽误了教学时间而不放手让学生提问。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有的学生质疑,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难道敌人闻不到棉布焦味吗?如果敌人闻到棉布焦味,不是暴露目标了吗?还有“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那火烧着,别的战士也在附近,不可能没有被火烧吧?”学生提出的新的见解有时可能是幼稚的,但往往不乏创造性的火花。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3利用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创新

挖掘课文中的创新资源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司马光》一文中,我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砸碎缸太可惜了,可以用大胶管把缸里的水抽出来,另一个学生说,拿一个救生圈给掉在缸里的小孩等,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引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常规而求异。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读《凡卡》一文中,问学生:如果他爷爷收到他的信以后,爷爷怎样给凡卡回信?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为什么?读《两只小狮子》,问学生:懒狮子以后会勤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能力。

4利用联想,激励创新

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的思维方法。联想是创造、创新的翅膀,联想越广阔,越丰富,就越富有创造、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联想素材。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其意境,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课文,又培养了想象力。对于留有联想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幻想。如读了《狼和小羊》,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小羊,碰到凶恶的狼你该怎么办?如读了《苦柚》,让学生说说,如果小姑娘卖的是味道香甜的柚子,故事的结果又会怎样呢?例如:让学生说出水的用途:水可以洗衣服,可以养鱼,可以浇花,可以人喝,用茶叶放变成茶水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幻想,哪是异想天开,练写意识。在读写实践中展开联想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5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的课文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诗歌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读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和情节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学生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善于并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培养,从而使其素质教育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养》.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年12月

[2]郭文靖,刘昕主编.《学会思维》.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4月

[3]教师随笔.2002年第7期总239期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2.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篇3

伴随着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将相和》一文,在揭题时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纷纷举手问:我想知道“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事闹不和的?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又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结尾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在问:“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又如在阅读《晏子使楚》一文时,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为自己国家赢得尊严,令学生赞叹不已。于是,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当学生气氛活跃时,教师接着问:“楚王又想侮辱晏子了,怎么办?”学生根据“晏子使楚,楚王瞧不起”这一事实,又主动自编了几场内容不同的“侮辱戏”和“反驳戏”,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巧设练习,不仅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国,会发生什么事?”让生自由发挥想像,写一个片断,结果学生充满兴趣,个别写得还蛮有哲理性。又如教完《穷人》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桑娜抱回孩子后”,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些作业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拓宽了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动口诵读、动手操作、提笔书写,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古诗《长歌行》,学生学后已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季节江上的美丽景色的诗歌,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么美的图画,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欣赏?”学生听了便跃跃欲试,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结合诗文,把它画下来;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配乐模仿吟唱《长歌行》;最后,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编写相声《长歌行》,让生上台表演,切身体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的真正含义。通过这些表演,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