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览馆设计案例范例(3篇)
时间:2024-12-25
时间:2024-12-25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基础上,结合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质,构思适宜导览义工教育的整体规划模式,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及环节:
1.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考察
美术馆不仅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资源会所,还是一个环境优雅、现代设施齐备的、可自主学习的场域。美术馆以视觉艺术品为沟通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直接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机会;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设备,将单纯的展示空间拓展为公众教育信息的立体网络。例如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策展人采用高新科学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空间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体验环境。展厅中央设计了一条斜形通道,一眼望去透视感极强,该设计立体的展示“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直观感受这一人类文明的魅力。而且在展厅现场,美术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影音资料,使观众对展览的概况、主旨,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和框架性地了解。美术馆内免费开放的电子浏览室和艺术图书室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美术馆的网站和工坊也是大家汇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到新的知识、交流想法,也增进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学习者综合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习者情况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两个部分。了解学习者综合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专门开设一堂自由交流课,增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间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提供参考。综合分析导览义工的角色可发现,他们集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角色于一身。当他们接受美术馆教育培训时,是一个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的学习者;当他们在展厅为观众作导览讲解时,则是一个孜孜不倦、妙语连生的教育者。他们接受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培训,并把所学回馈于观众。因此,对导览员义工的教育具有多米诺效应般的影响力。美术馆应该将义工的导览水平,当作映射美术馆教育综合水准的一面镜子,以提高导览义工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美术馆社会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
3.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指导,并提供评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尺度。开展导览义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育美术馆导览生力军,因此,他们要具备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美术馆教育人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呢?早在1987年的丹佛会议以“博物馆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为题展开讨论,[3]对美术馆教育人员所必须具备特质达成以下共识:(1)具备推动博物馆及艺术教育的热忱;(2)从事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教学;(3)能够直接回应参观者的兴趣,成为一个好听众;(4)具有对参观者学习能力与需求的了解与敏感度;(5)能够示范视觉感受与思考的技巧去领会艺术品精髓;(6)提供机会给观众去领会这些技巧;(7)依据观众的理解力选择性地提供资讯;(8)使观众更易于领会博物馆经验与艺术接触;(9)以观众的角度欣赏,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10)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如发问及提供讯息、引导讨论;(11)激励观众发现新意。可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些特质:即怀有对美术馆事业及其教育推广的热诚;具备在艺术品及艺术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具有灵活的导览技巧和一定的教育方法。因此,这些特质的培养是导览义工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4.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三方面。美国博物馆界学者EllieBourdonCaston提出博物馆教育应视为由博物馆、教育及专业学科三部分统整与结合的教育观点。以此观点推导可得出下面的教学模式:要推动美术馆教育就必须全盘考量美术馆、美术以及美术馆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因此,导览义工教学课程应打破以往导览培训课程“就展说展”的、只涉及专场展览和作品内容的惯例,还应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例如中西美术简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内容,以扩大义工的艺术知识面。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具有美术馆教育涵义的导览知识和方法,以及实践这些导览知识和方法的导览演练。要培养一个优秀称职的导览工作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所以,在制定导览义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时,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者要同时兼顾。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策略。
5.制定教育活动的评鉴计划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深入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做好县级以上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的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场所建设工作,临沧市,及8县(区)将政务信息查询工作纳入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别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县(区)公共场所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的推进工作。其中,档案馆及主管部门档案局、公共图书馆及主管部门文化局,都将政务信息查询服务纳入工作职责,明确分管领导,指定本单位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政务信息查询场所建设日常工作,并指定专人按照要求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对主动公开的信息进行督办,从而保障了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务信息查询场所建设工作有组织领导、有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承办,各科室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全面加强政务信息查询场所设施建设工作
搞好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是确保档案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查询服务的基础。临沧市高度重视,在地方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安排资金支持推进此项工作,切实加大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力度。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建立了市图书馆网站和档案馆档案管理查询中心局域网;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全市到县(区)、乡(镇)的信息数据资源库,并建立电子阅览室,开设政府信息查阅查询窗口、提供触摸屏,以便于为公众开展查询服务。所辖8县(区)也陆续建立了档案信息网、图书馆网之类的信息查询网;为了便于咨询,设立了多个政务信息查询和资料检索点的电子阅览室;设置了多个信息公告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查询工作。目前,全市正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运用好全省统一的可实现共享的档案管理软件,完善电子公文录入和接收工作,建立并完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数据库,方便公众查询。
(二)对原有档案馆、图书馆内部档案目录查询局域网软件、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更新,创建了功能较齐全的服务平台。新购置了电子触摸屏和专用政务信息查询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新增多个可提供政务公开查询的阅览室,并配齐一定数量的桌椅板凳、存放公开信息的柜架等基础设施。全市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共有电脑46台可用于政务信息查询。目前,正在着手改造或新建多个政务信息查询阅览室,其中临翔区正在计划新建综合档案馆4015平方米,项目规划总投资1571.5万元。
(三)充分利用借阅窗口,让公众自选自查所需文献信息。临沧市档案馆、图书馆除电子阅览室外,还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地方文献、特殊人员、书库、报刊库等借阅窗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推行365天开放服务,档案馆实行工作日上班时间对外公开开放,积极为广大公众开展网站查阅、下载、复印、翻拍资料等服务,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四)编发《决策参考》等多种刊物,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广泛收(征)集特色鲜明,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料(图片)、实物,并明确专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强化参观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干部思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其中,临翔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截止目前共接待参观7批共1359人次。
(五)多种形式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宣传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科普宣传日等节日为契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举办书展向读者推荐好的书目,利用橱窗公告栏设置信息公告,开展新购政务书刊推介宣传,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各类政策法规等。
(六)进一步完善档案移送工作机制。全市、县(区)各行政机关严格按照“安全保密、便于利用”和“谁发文,谁负责”的原则,对移送的材料先由主要领导提出是否公开意见后,及时准确地移送本级档案馆,同时,市、县(区)各部门及时向当地档案馆和公共图书馆移送政府公报等公共刊物,方便公众查阅。(七)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健全信息登记、汇总、分类、整理、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对接收的纸质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进一步简化信息查阅手续(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只需持个人身份证或者阅览证就可以直接查询所需政府公开信息),编制服务指南,开放政府信息公共文件目录,从而使政务信息查询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0__年,通过以上的开展上述建设工作,市档案馆累计提供了291人次、5991件次的政府信息公开文件查询。市图书馆就为社会公众15669人次提供信息服务,借阅书刊、查询资料等6万余册(件)。
截至目前,8县(区)档案馆已建有135万余条的档案机读目录,优先建立重点部门全宗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有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目录数据2万余条,婚姻、林改文书、各类普查等特色专门档案目录7万余条。扫描老照片、历史书籍(民国档案)500余卷。20__年,全年共接待公众7千余人次,提调档案上万卷。比往年高出很多;8县(区)图书馆累计共接待读者高达12万余人次,借阅图书、期刊4万多册次。
三、加大检查指导力度,保障工作措施落实
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政务信息查询设施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县(区)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保密、文化、档案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别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一次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从而使工该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顺利推进。同时,要求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将政府信息移送工作和公开服务工作列入档案执法检查范围,对工作不重视、不及时、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年终给予行政问责。
四、存在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安排
[关键词]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95-03
文物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标本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传统的具体载体,就是一种物化的感情,保护好文物标本就是在保护历史、保护人们的文化记忆。①
众所周知,每一个博物馆都要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标本,运用合适的设备,采取一定的形式展览,供人参观、学习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陈列展览固然重要,而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可以说,保护是展览研究的基础,展览研究又是保护的目的,在明确了陈列展览与文物保护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之后,有必要对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保护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必须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事物本质的认识有赖于与其相近事物的比较,抓住其本质的特征。就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来说,它是文物保护这个大概念的分支。比较而言,库房文物保管侧重于一般条件下文物的保护,强调文物的完好性,为研究展览提供物质基础;而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则必须在发挥展览功能原则的同时,搞好文物的保护工作。从分析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前提是明确不利因素,然后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在陈列展览中,影响文物完好性、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环境因素
从陈列展览的基本功能出发,陈列展览是形式,服务于供人参加、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而进行陈列展览必须要将藏品由库房移至展厅,保管条件将发生许多变化。
1.温、湿度的变化
在文物库房内应当严格地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使之变动不宜过大,相对湿度要求在50%~60%,一天之内的变动不能超过3%~5%。②同时,与此相关的温度要求是18~25℃。在文物库房内这种温、湿度要求在硬件具备的情况下,操作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在陈列展览中,温、湿度变化就具有许多人为因素。观众人数的增多、展厅内敞窗开门等因素会给室内温、湿度调节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业界公认的博物馆内环境气候标准数值是: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在此数值范围内缓慢波动对文物保护是相对适宜的,倘若超过这个界限,文物就容易发生病害。③
2.光线条件因素的变化
陈列展览是以视觉感受为主要接受方式的,因此,环境的光线是否符合人们正常生活中所习惯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参观效果。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许多文物对光线的照射十分敏感,日光中的紫外线对文物均有破坏性,光照对纤维的破坏性极大,光照568小时后,丝、棉、麻、羊毛的强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日光灯、白炽灯等人工光源的光线照射对文物也同样具有破坏作用,这样就给陈列展览中的光源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条文)》的相关规定,陈列厅照明对高敏感物体照度不应超过50LUX/H,每年对展品的总曝光量不应超过12万LUX/H。④
3.灰尘的影响
在陈列展览中,有些文物陈列展柜密封性能不好,势必会对展品造成损害。此外,观众的衣服、毛发、鞋底等处不可避免地附着灰尘颗粒,也会对文物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这些灰尘颗粒又会在陈列室的空气、地面上留存,而一些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寄生、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霉菌的孢子、虫卵附着在灰尘上留在展厅中,对展品同样会造成损害。
4.地震、洪水、雪灾、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文物损坏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文物损坏以其不可预测性增加了防范的难度。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自然灾害对陈展文物的损坏,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二)人为因素
陈列展览过程中,除自然因素发生变化外,文物由库房移至展厅,必然带来一系列保管方式与手段的变化。同时,许多参观者文化素养、道德水准、法律意识参差不齐,给陈列展览中的文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1.部分文博从业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文物在搬运过程中出现问题
在文物的搬运过程中,许多丝质、木质、青铜质的文物或标本,由于年代久远,内部结构已经在密度、坚固程度等方面发生了量甚至质的变化。如果不能精心搬运,极易使文物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甚至断裂。另外,一些对汗液较为敏感的文物(如书画、邮票等),也较容易造成无意识的触碰,造成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害。
2.一些特殊群体在参观中容易给文物带来无意识的人为损坏
对于来到博物馆的多数人来说,都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博知识,因此趴在玻璃展柜或触、碰露天展览文物的现象较为普遍,稍不小心,就容易使文物展柜受到损坏,影响文物安全。例如福建省博物院在对市民免费开放后出现了部分敞开式展出的动物标本有被移动或拉伤、剐伤的痕迹,参观者的无序致使部分仿真演示展具失去演示功能,固定的穿山甲标本也被顽皮的孩子挪了位置。⑤
3.防止不法之徒的偷盗等违法行为
对许多博物馆来说,文物展柜多数采用木质或玻璃质地,有些展品是外露的,在方便展览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例如开封博物馆被盗,就是犯罪分子通过多次踩点,了解情况后实施偷盗的。另据2005年2月22日《新京报》报道,2004年全国发生文物被盗案件(不含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倒卖文物等案件)40起,丢失文物222件,博物馆发生被盗案件11起,占发案总数的27.5%,这些案件的发生给文物安全敲响了警钟。
二
如果不认真对待,上述陈列展览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文物安全的因素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认真制定实施相应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
要尽可能确保文物能够处在50%~65%的湿度环境中,温度应控制在18~25℃。陈列室的硬件建设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安装自动调温和调湿装置,通过电脑控制,使陈列室的温、湿度变化值分别不超出2~5℃和3%~5%的范围。如果没有条件配备档次较高的温、湿度自动调节设备,应该结合实际,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吸热法等来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例如旅顺博物馆为加强馆藏新疆文物木乃伊的科学保护,改善木乃伊的展示效果,专辟“木乃伊特展”展厅。除在厅内铺设地毯外,还在灯光设置、灰尘处理,温、湿度调控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如安装了恒温、恒湿空调机,对展厅窗户实施密闭处理,控制参观人数,设置观众参观隔离带,布设专人疏导游客等方式,防止木乃伊受损。
(二)科学设定光线环境
在克服光线对文物的损害方面,必须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选择上遵照科学的标准。其中对光特别敏感的藏品,如纺织品、中国画、水彩画、水墨画、版画、拓片、文献、手稿、邮票、图片、像片、壁画、彩塑等文物的照明度必须小于或等于50LX;对光敏感的展品,如油画、蛋清画、不染色的皮革、骨制品、竹木制品的照明度要小于或等于150LX;对光不敏感的展品,如青铜器、铁器、金银器、各类兵器、砚台、化石、珠宝、彩色玻璃制品的照明度要小于或等于300LX。这无疑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文物照明设计提供了科学标准。在此基础上,严格进行照明设计、施工、维护,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文物受光线的损害。以旅顺博物馆为例,对玉器、新疆出土文物等展室的柜内照明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展柜内均采用达标光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保证了游客参观时有足够的照度。
(三)保证陈展环境的清洁度
对文物展柜环境进行控制,尤其是木制柜使用前要进行充分杀菌处理,用调湿新材料有效调节展柜内的湿度。如挪威奥斯陆的海盗船博物馆长期使用饱和硝酸钙溶液来控制展柜湿度,硝酸钙饱和溶液已在展柜内使用了30多年,文物保护效果良好。⑥
要在展室内设置消除灰尘设施,对空气中的尘粒进行吸附,在展室门厅设置吸尘地毯或塑料地踏,减少地面及空气中的浮尘。
对于特别珍贵的文物,如果必须展出,可采取人工吸附参观者衣服上的灰尘并佩戴一次性防尘帽等做法,以此来减轻展室内灰尘的数量,减少孢子借助灰尘在展室内繁衍的机会。
(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
首先,要对博物馆建筑本身进行基础加固,同时要加强避雷、消防、安防设施建设。笔者所在的旅顺博物馆,针对馆舍建筑的避雷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减小了遭受雷击的风险。其次,对陈展易碎文物(陶瓷器、玉器、佛像等)进行特殊加固处理,增强了文物抗震系数。此外,为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的能力,四川大地震后的几天内,旅顺博物馆就对全馆职工进行了突发事件演练,通过现场练兵、预案演练,使全体干部职工熟悉防盗、防火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五)强化安全保护措施
在安全保护措施方面,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要将陈列展览文物确立固定部门选派专人负责。陈列展览文物的交接手续要健全,责任要明确,要建立必要的文物单据、账目和卡片,建立定期清点陈列展览文物制度;对陈展文物要及时进行保养,文物的归还入库要确立明确的记录责任制度。针对搬运文物过程中易出现的挤、压、触、碰等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心问题;其次,要使用专门设备,比如文物专用手推车、盛装文物的柜架、文物匣囊等。为防止文物失窃,必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的要求,完善并严格执行保卫制度,堵塞安全漏洞,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三
综上所述,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涉及能否发挥博物馆保藏、教育、研究功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对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加以重视,认真研究对策严格贯彻实施相关措施,不但无法体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基础性的保护收藏功能。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针对陈列展览过程中的文物保护自然条件的变化及安全保卫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并认真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注释]
①张伟:《从总理殷切要求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想到的》,《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30日。
②高荣斌:《中国博物馆学纲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③④艾晶:《陈列厅内文物的科学保护》,《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4期,第52页。
上一篇:农业科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农村水利工作总结(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