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沟通技巧范例(3篇)

时间:2025-07-06

护理教学沟通技巧范文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作为一门集专业理论、技能、爱心为一体的专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患者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是刚刚踏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一方面,新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她们未形成护理专业所需的素质、人生价值和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她们社会阅历低,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差,尤其服务的对象是一群身体或心理有疾患的特殊群体。为了让她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转变,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要求,降低因新护士操作技术不熟练带来的负面影响,除需要对她们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术等硬技能培训外,还必须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护士礼仪规范和服务规范等护理软技能方面的培训。

1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

1.1护理语言技巧的培训:护理语言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从接待患者入院到出院时的卫生宣教,无不与交谈密切相关。护士的语言已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患者把医疗作为一种高消费而要求高水准服务的今天,许多护患纠纷的产生恰恰是因为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有关资料表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有50%以上来自服务性活动,而与技术活动无关[1]。语言的好与否能使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变化,良好的语言能促进治疗;相反,刺激性的语言能导致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恶化。所以,在治疗和护理活动中,护士的语言应当符合语言礼仪规范。与患者以礼相待,热情的态度、恰当的称呼、柔和的语言、关切的语调都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建立护患信任关系,降低患者对新护士的不信任感,有利于各项护理操作、治疗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护士的工作环境和角色决定了护士对患者的自尊有很强的影响力,人性化服务的提供,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尊[2],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与新护士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新护士的满意度。

1.2非语言技巧的培训:在进行语言性沟通技巧培训的同时,还应注重一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培训,应用Caris6种非语言技巧包括直接的眼神接触、肯定的点头、微笑、倾听、关心或触摸、工作式抚触等技巧[3],充分发挥新护士作为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温柔的情感特点,教会新护士如何把这些技巧应用于询问病史、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活动中,培养新护士能从细节方面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配合语言性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也有助于减少患者对新护士因工作经验不足带来的不信任感。

1.3设计摹拟场景给新护士提供实践交流的训练:大多新护士缺乏应对护患冲突的能力,她们在面对护患冲突和患者的拒绝时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处理。摹拟场景则给新护士提供了在遇到矛盾时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训练机会,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两种沟通技巧的作用,体验与患者交流的过程,提高其遇到具体情况时从容应对的能力。经过培训后上岗的护士能缓解初入社会与患者交流的紧张,能较从容、自信地控制护患交流的过程,语言表达自然、适度,而且还善于观察判断患者非语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灵活应对,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2护士礼仪规范培训

2.1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也是在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4],对新护士礼仪方面的培训包括护士的仪表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交往礼仪、语言礼仪等。在工作中要求使用礼貌用语,禁用行业忌语,要注意护理语言的礼貌性、规范性、情感性、保密性等特点。仪表仪容方面要求着装整齐、端庄大方、举止文明、着淡妆。接待患者时要求态度热情、和蔼,能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沟通,有问必答,有请必到。礼仪规范的培训能提升新护士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她们的应变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操作技术经验方面的不足。转贴于

2.2加强新护士的基本美学教育:视人为美,视身心健康为美是护理专业追求美的境界。教育新护士不仅要有端庄大方的仪表、优雅的举止,还应把美学的观点应用到日常护理操作中。把护理技术之精和操作艺术之美溶为一体。护士的端庄、文雅、大方、沉稳,力求表现一种赏心悦目的职业美感。例如:在抢救患者需快走时,注意保持上身的平稳,步履快而有序,肌肉放松舒展自然,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护士工作忙而不乱,感到安全而由衷地信任她们。加强新护士的美学教育,旨在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人文护理环境,不仅能使患者在一种轻松、舒适、宜人的环境中愉悦地接受护理和治疗,而且更使新护士能尽快地投入到护士的角色之中。

3规范服务的培训

3.1培养新护士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随着患者医疗期望值的不断增高、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在就医时更加注重的是医疗的服务性。对新护士的培训在模式上就必须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加强她们的护理软技能的培训;规范其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技巧,增强服务意识。新护士必须摆正护患关系的位置,以服务理念作为工作的指导,用一颗博爱之心、同情之心、宽容之心来接纳患者,以“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病人”为宗旨,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3.2加强新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新护士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加强其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性的教育,并切实应用于指导日常护理工作,提升新护士的护理品质。总之,针对新护士的特点,加强护理软技能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她们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环境,而且有利于她们专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另一方面,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完善新护士的培训机制,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任珍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5.

[2]张俊娥.患者的自尊水平及其提高的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2,10(18):58.

护理教学沟通技巧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的原因,探讨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的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11年1~12月8例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儿科护患沟通不良因素为护士沟通技巧、穿刺技术、评估能力及患儿家长期望值等因素,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2012年全年仅发生1例投诉。结论: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护士沟通技巧及穿刺技术,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92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儿科护士面临工作压力大、强度大、风险大、被伤害可能性大的多种不良局面。良好的沟通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取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笔者对儿科8例护理投诉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2月儿科发生的8例投诉案例。其中因为护士沟通不良2例,未及时巡视1例,穿刺技术不良导致不满有1例,对患儿医疗费用不满而护士解释不到位1例,对医院就诊流程不满1例,因病程未清楚告知1例,护士服务态度差1例。

2儿科门诊护患沟通不良主要因素

2.1护士沟通技巧差护士的知识层次、表达能力、工作年限和阅历等是沟通技巧的重要因素,在儿科门诊特别是遇到血管情况较差时,护士不能耐心解释取得家长的理解,不能巧妙地用共情护理服务化解矛盾。而患儿的病情变化很快,一旦有不良倾向,家属就会不满意护士的工作而造成纠纷。

2.2护士评估能力不足为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医院大量招聘年轻护士补充人力,但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患儿的病情评估不到位,对家长的心态、反应和要求不能正确评估和观察,不能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先兆,不能及时解释和沟通,让家长的不满不断叠加。

2.3护士穿刺技术差儿科门诊治疗工作量大,头皮静脉穿刺技术至关重要,而年轻护士的穿刺技巧短期内难以提高,部分家长也不信任年轻护士为患儿穿刺,从而导致年轻护士惧怕穿刺,惧怕投诉的恶性循环。护士的穿刺技术不足,还会导致在抢救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2.4护士服务态度差面对儿科病房中吵闹、嘈杂的环境,以及个别家属的过高要求,个别护士还是会出现冷着脸,不搭理人、不说话等不良表现,甚至会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等。

2.5工作模式不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我院护士负责的治疗工作主要是用药和雾化治疗,以前采取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护士分片区工作,配液护士只管加药,穿刺护士只管穿刺,只为完成工作任务,没有考虑患儿和家长的归属感,家长不清楚工作流程,感觉茫然、不信任。

2.6疾病知识宣教不到位护士在健康教育时,不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告知患儿和家长相关疾病知识,或者专业术语使用过多,都会让家长遵医行为减弱。

3对策

3.1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将功能制护理改变为责任制护理,每天安排1名高年资护士担任沟通组长负责工作分配和巡查,下分4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每个小组由1名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制完成所分配患儿所有的治疗、用药、处置及健康宣教工作。家长来到护士站,由沟通组长根据情况分配给责任小组,责任组长与家长见面后立即带到自己分管区域,介绍治疗流程,进行护患沟通,让家长有归属感,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可以找谁帮助。

3.2加强培训利用传帮带的方法,高年资护士所担任的沟通组长承担培训和指导任务,每月举办1次“沟通小故事”分享会,每人分享自己遇到的特殊事件,让低年资护士从别人的经验和实践工作中提高沟通能力、评估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每月1次的分享和故事记录,总结出表达对患儿的喜爱、赞美可以获得家长的认可,在穿刺前用玩具或糖果可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少哭闹,对年长儿以平等的态度进行解释和征求意见等。制定儿科护士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流程,如面对暴怒的家长发生争执甚至出手打人,应如何立即离开现场自保、如何寻求帮助、其他人员如何立即给予支持、如何报告等,均采用流程化培训,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3.3提高技术水平我院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培训门诊儿科穿刺能手。选拔意愿性强、悟性高的低年资护士,在责任组长带领下专门负责穿刺工作,通过半年培养出一批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的护士担任穿刺能手。此外,还加强了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面对突发情况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从而赢得家长信任,提升护士专业形象。

3.4改善服务态度当护士与家长沟通时多换位思考,尽量理解家长的心情,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2],加强护士的专业精神培养。多从优质护理的理念以及对患儿的同理心和对护理专业的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教育,及时观察和调节护士情绪,人力配置时选拔开朗、活泼、有童心的护士进入儿科。

3.5主动服务护理人员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在观察液体是否通畅的同时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了解患儿的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等等[3]。为保证临床工作,除加强人力配备,改变工作模式,还采取弹性排班、中午加强和建立机动护士等方法,改善患儿输液时、换液高峰期护士不能及时巡视、主动换液的不足,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病情观察。

3.6预见性沟通为减少护理纠纷,对于性格急躁的家长,责任护士在各种操作前耐心讲明操作流程,克服交流方面的困难,降低家长的期望值以减少可能的纠纷发生。

3.7采用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是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士掌握其生理、病理知识及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根据患儿及家长的年龄、文化、职业选择适当的称呼[4],拉近与患儿以及家长的距离。

3.8健康知识宣教采取个别交谈、集中演示、多媒体讲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指导正确喂养、服药等,对患儿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及预防措施等进行讲解,指导家属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防病能力[5]。

4小结

做好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既能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感,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消除彼此间的误解,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1]。同时,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护士沟通技巧,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和护理质量,根据不同的护理需求,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唐静.护患沟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99-100.

[2]李德兰,王楠.儿科护患沟通技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2808-2809.

[3]李娟.护患沟通艺术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8):128-129.

[4]李忠玲.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181-182.

[5]李金荣.儿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11):3576-3577.

护理教学沟通技巧范文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病人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护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仅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与患者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据调查,近年来我国由实习生引起的医患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临床带教老师和实习生以及教学医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临床实习又是护理学生必须的学习经历,如何更好的提高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学习,减少医疗纠纷构和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1培养护理实习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医疗纠纷,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而是由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的。由于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不够,致使患者或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加强护患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解答疑惑,又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护理实习生经过几年的医学学习,对临床各种知识即感到陌生,又充满了好奇,但又源于临床知识的匮乏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加强护理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1.2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利于临床实践护理实习生在收集病史及其他护理操作中,要善于与病人沟通,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言语宜通俗易懂,切忌生硬;各种护理操作要注意人性化,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动作要轻柔,对病人有疑问的地方,要耐心解释,打消病人疑虑,为自己临床实践争取更多、更自由的空间。

2护理实习生在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医疗纠纷发生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护理实习生在实习前一直在校园里,没有进入社会而与之打交道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相对来说环境比较简单,未能亲身体验目前医疗环境的严峻状况,对医疗纠纷的发生缺乏有效的心理准备,对沟通在预防医疗纠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

2.2在校期间缺乏系统学习有关课程以及对相关课程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医学知识传授,由于课程安排,护理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要学完所有医学相关课程,不仅要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还要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护理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护理伦理、护理心理学、社会学等交流沟通能力的教育及实践,即使学校开设有相关课程因学校安排也是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来学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工作岗位后沟通能力欠缺,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护理实习生是平时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务人员,刚接触患者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尤其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加上医疗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不愿接受其各项检查和护理操作。

2.3病人或家属对护理实习生存在偏见由于病人或家属认为护理实习生还是一个学生,缺乏临床经验,普遍对护理实习生存在不信任,不愿意让护理实习生进行诊疗,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导致实习生减少了医患沟通的机会。

3加强护理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3.1加强岗前培训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对护理实习生进行职业素质、日常工作流程、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法律及医疗纠纷防范等教育,帮助实习生充分认识目前的医疗形势,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教育护理实习生深入病房,学会沟通技巧,尽可能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用诚心换取患者的信任,为以后临床工作争取更多机会。

3.2重视临床带教带教老师是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的领路人,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她们的实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表率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做到言传身教,注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关注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有效沟通。同时,带教老师要尊重学生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带教老师应重视对护患沟通能力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带教老师在进行护患沟通前将沟通的内容及技巧预先告知实习生,并鼓励实习生积极与病人进行沟通,沟通结束及时了解沟通的结果,对沟通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整补充,对实习生进行的护患沟通工作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实习生沟通的自信心。

3.3完善相关课程设置,重视护患沟通能力培养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为了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应逐步完善和重视相关课程,改变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体系,增设人文科学课程,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应开展社会实践、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沟通的内容和技巧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