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例(3篇)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护理干预;康复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病起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1]。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7±3.1)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症状。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7例。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1.2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如: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萎靡,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真诚、热情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2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入院后要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和,防止肢体痉挛、关节脱位变形。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经常性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应为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帮助、指导患者活动瘫肢,给予床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如各关节部的伸屈、抬高、内外旋转,外展、抬臂、持物等。待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3]。训练时间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避免劳累。
1.2.3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导致身体的代谢降低,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偏瘫患者的饮食要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热量,以调节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且要叮嘱患者尽量多咀嚼,以加强消化吸收。
1.2.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穿衣、写字、梳洗、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人员从旁协助,视患者康复程度逐渐脱离帮助。
1.2.5出院指导
脑梗塞偏瘫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日常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和监督。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知识宣教,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等,且要注重后期的随访,帮助适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修正康复护理计划。
1.3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上、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显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刷牙、穿衣需他人帮助下完成。有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完全丧失。无效:症状虽有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经上述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基本痊愈32例(69.6%),显效8例(17.4%),有效4例(8.7%),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康复护理后疗效显著。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导致人体内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管壁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极易引发脑梗塞[4]。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由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护理在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正常新陈代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患肢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宏志,裴小红,李洁.健康教育在老年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04,6(1):75.
[2]农红群.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8):123.
后,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家属参与式;生活自理能力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79
脑梗死发病急、致残率和病死率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致死率明显降低,但是其致残率依然很高,很多存活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吞咽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2]。而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肢体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院对41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8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心肝肾器质性病变、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66~82岁,平均年龄(69.6±5.4)岁;
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轻度21例,中度16例,重度4例;肌力等级:1级11例,2级12例,3级13例,4级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68~80岁,平均年龄(70.4±
5.5)岁;肢体运动障碍程度:轻度19例,中度17例,重度5例;肌力等级:1级13例,2级10例,3级14例,4级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整体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护方法,护士组织家属培训,康复训练由家属及责任护士共同实施、主要为家属操作,护士每日指导及纠正并设定目标,由护士负责监督及更换训练项目等。具体方法如下。
1.2.1护理指导患者以健侧卧位-平卧位交替为主,每2小时更换一次,在翻身时不能暴力牵拉瘫痪上肢,尽量减轻对瘫痪肢体的受压,翻身时保护好患侧关节功能。
1.2.2被动训练患者无意识状态时期,护理人员在发病后第2天开始给患者开展被动运动,头部的按摩,然后依次进行上肢、下肢的按摩,每次按摩完均进行按摩效果的评估。再进行上肢肩部、肘关节、腕关节的被动运动,下肢的膝关节、髋关节被动运动。指导家属给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增强血液循环,也增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交流,有助于患者树立自信心[3]。
1.2.3主动运动从患者发病后第3天即可开始被动运动,并辅助开展助力运动。首先从手指开始,指导患者如何通过健侧手指来协助患侧手指进行握拳运动等。当患者的患肢肌力达到2级时,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如: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协助患肢翻身、左右移动躯体等,开展坐位训练时,护理人员先将床头抬高,帮助患者在床上坐起,然后逐渐改为下地坐轮椅,首次训练为5min,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增加训练的时间。当患者的肌力达到3级时,可以进行站立训练,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站立,首次站立1min,逐渐增加时间,并且搀扶者要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支撑力,并且鼓励患者从轮椅中慢慢站起来,并扶墙、柜子等支撑物站立,最后直到患者可以徒手站立起来。当肌力达到4级时患者可以开展行走训练,护理人员搀扶着患者的患侧,护士用内侧腿带动患者的患侧下肢行走,逐渐达到患者可以自行行走[4-6]。
1.2.4预防并发症①褥疮。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卫生、干燥,反投V黾沂舳ㄊ备患者翻身,每隔1h或是2h翻身一次,并给家属示范如何翻身,在翻身后保持功能位,直到家属可以自主完成对患者的准确翻身。要求家属对患者受压部位使用红花油按摩,2~3次/d[7]。②肺部感染。多数患者的呼吸系统会出现障碍,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因此对于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多喝水、深呼吸、用力咳嗽等,指导家属在陪伴患者过程中经常要求患者饮水,并遵医嘱进行深呼吸训练等,通过用力咳嗽、叩背等措施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8-10]。两组患者均在护理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采用Ashworth法进行肌力的恢复,分成1级、2级、3级、4级,分级越高则表明肌力越强)、生活自理能力(使用ADL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肌力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病理上表现为动脉硬化,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无法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11]。而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早期行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2]。
本院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由医护人员对家属开展系统的培训,由家属给患者实施各项康复训练护理措施,增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沟通,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纾解,同时家属也在持续性的学习和指导患者训练中提高认知水平,更好的照护患者,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而且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13-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家属参与式个案康复训练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2]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9-1960.
[3]孙艳军,张雁,宋英华,等.家属参与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床边肢体康复训练效果观察.中国老年学,2011,31(7):1249-1250.
[4]丁瑛瑛.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1-202.
[5]孙迪,汪亚群,杨桂芬,等.头皮针抽提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20例.浙江中医杂志,2013,48(7):526-527.
[6]汤杰杰.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疗效影响研究.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5):231-232.
[7]刘雪莲,蒋茶英,陈闯宏,等.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53-755.
[8]夏瑜.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36-237.
[9]刘翠,刘庆红,石艳琴,等.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中国康复护理学术高峰论坛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280-284.
[10]刚光霞,杨建学,黄丽娜.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疗效^察.中国实用医药,2007,2(23):98-99.
[11]赵习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57-1358.
[12]温立杰.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12):170.
[13]骆莉,王淑秀.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中医药导报,2014(9):88-89.
[14]胡群芳.早期康复锻炼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当代护士旬刊,2009(6):18-19.
[15]石霞,耿建英,葛许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7):61-62.
[16]陈启英.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9):88-89.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塞;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糖尿病(disbetesmellitus,DM)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而脑梗塞是DM患者慢性并发症中较常见的。脑梗塞因其致残率高,不仅造成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心里负担,更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不仅坚持糖尿病饮食、药物治疗外,应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仅要求医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外,做好患者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院对3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病例均来自我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病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及脑梗塞诊断标准[3]。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钱性别、年龄、病程、Barthel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两组康复训练期间均给予正常护理,干预组在正常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1.2.1个性化康复教育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生活环境及康复训练环境;强调糖尿病饮食的作用及意义。经与患者或陪护人员沟通,了解病史、治疗及康复过程以及康复期望值,并评价患者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orphysicalADL,PADL),以及康复资源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通过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讲座,了解各项康复训练和护理目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陪护人员主动参与意识。
1.2.2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及康复训练室的温度、湿度。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加强皮肤护理:对于注射胰岛素患者,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对足部皮肤的清洗,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防止在热疗过程中因感觉减退或丧失而烫伤。
1.2.3心理护理因突然造成的偏瘫或语言功能的缺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失去生活的信心,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士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常给予关爱与帮助,并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康复训练前后PADL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P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4]评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两组PADL比较组内训练前后Ridit分析表明,康复训练对PADL改善均有显著效果(P
2.2护理满意度两组护理满意度经Ridit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3讨论
DM患者是造成脑梗塞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征性改变为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管病变基础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致使血栓形成,诱发脑梗塞[5,6]。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7]。然而突然造成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的丧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抑郁、甚至轻生等负面情绪。临床康复训练多以功能恢复治疗为主,容易忽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若康复训练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PADL,与正常康复训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andC1assifycationofdiabetesmel1itus.ReportofaWHOconclusion[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9:18.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林蓓蕾,张振香,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ADL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7-9.
[5]张涛.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07-108.
上一篇:中外教育管理史知识点(6篇)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总结(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