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范例(3篇)

时间:2025-10-09

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范文

身为一名幼儿园一线教师我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生活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以下笔者就结合平日开展的阅读活动浅谈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选择有趣适合的绘本教学内容。

《纲要》中指出,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应该是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可以多维度地帮助幼儿在学习阅读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也为幼儿提供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整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教师在选择绘本教学内容时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教学内容。

我选择了应彩云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阅读”作为教材,这套绘本不仅画面唯美生动,语言诙谐有趣,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故事情节却超乎想象,而且每本绘本中都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还鼓动家长每学期期初初为幼儿精选5本绘本,可以是幼儿已读过喜爱的或者未读过的,内容必须涉及不同领域的,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书中获取到不同领域的信息,而且这些书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幼儿阅读的欲望,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绘本画面内容,获取信息。

幼儿就像一张白纸,绘本作为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精神食粮,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一定要慎重筛选。《指南》解读中指出:选择适合幼儿需要的学习内容,是我国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图画书是幼儿阅读学习的最为合适的内容,选择高质量的图画书并构建成为幼儿园早期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南》还指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早期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通过图画书来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绘本教学《艾玛捉迷藏》为例,这个故事围绕动物之间捉迷藏贯穿整个故事,故事最有特色的是每一页里都有一个小洞洞,透过这个小洞洞幼儿可以搜索到捉迷藏的秘密与乐趣,同时还让幼儿感受了相近色。阅读封面很重要,刚开始通过提问:故事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谁捉谁藏?这几个问题抛出后,让幼儿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并且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幼儿带着问题在画面中寻找答案,通过观察,幼儿很快就能找到故事的主角――小鸟与大象,大象将半个身子藏于树丛中,结合捉迷藏的经验,幼儿知道是小鸟捉,大象藏,仔细的孩子也能通过小鸟用翅膀捂住眼睛来判断谁捉谁藏。这样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来寻找答案,提高了幼儿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有效的提问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提问作为活动的导入,而如何设计问题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围绕活动的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有助于突破活动的重难点,利于幼儿理解绘本的重难点。2.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幼儿不假思索便能够回答,那么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意的现象。问题设置也不能太难,这样不利于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自主阅读能够得到答案,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

以小班阅读活动《云朵棉花糖》为例,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阅读后提出问题:1.故事中都是谁,(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2.他们分别住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帮助幼儿回顾了故事的前半段,理清了绘本的主要人物,对于小班幼儿也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做出回答。最后阅读完后半段,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小老鼠把棉花糖分光了最后还是很开心,这个问题是对这个阅读活动的升华,有益于幼儿理解重点: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积极开展绘本延伸活动,让幼儿在绘本中探索乐趣。

每个绘本内容都蕴藏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教师巧妙设计绘本延伸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发展了幼儿其他的技能与情感体验。

以《月亮的味道》为例,在绘本阅读后我发现幼儿对于小动物们层层叠高最后吃到月亮这个环节感到兴奋不已,于是在课后我在益智区设计了叠罗汉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摆弄小动物的位置吃到各种水果,孩子们对于这个操作材料十分感兴趣,玩的十分投入_心。通过了延伸活动,再让幼儿回到绘本内容中,幼儿会帮助故事中的小动物想出更多的办法吃到月亮,幼儿常常几个孩子围着绘本讨论各种动物的排列方法。通过延伸活动幼儿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范文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重新认识了新的课程观,让我明白: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它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我努力将一些知识以直接经验呈现给幼儿,通过游戏、日常活动及相关事物的辅助作用,使幼儿所学习的知识更实际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实践型”教师转变为一名“反思型”教师,重视观察孩子、学会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动,

我都会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体。

能坚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能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善于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能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使每个家长安心工作。能积极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能据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计划,及时的记录好反馈信息;能深刻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实践;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顾过去的一年,虽不曾有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

工作中,我认真学习《规程》、《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二期课改的精神,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规程》和《纲要》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创设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的环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每个孩子获得发展。

本学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反复学习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并向其他几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又参加了赵赫老师的托班教育的研讨班的学习,努力走进2—3岁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开汽车,我就利用孩子的兴趣,结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经验,为孩子设计了开汽车的教学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加好”喜欢的“汽油”,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汽油”在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迹,还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动地积极投入,得到了组内老师的肯定。

作为家教指导员,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仔细作好家访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筹划、组织、实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导活动。在0—3岁社区婴幼儿家教活动县级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师一起设计组织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动,还和其他老师进行了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指导行为的现场教研,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今年,我和徐金叶、施云豪两位老师结成师徒带教关系。为了使两位老师更快地成长,使我们共同进步,在平时我们密切配合,相互观摩,切磋教育教学的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徐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较强,我们就一起探讨课件制作等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施老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特征能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活动。我就向她请教有关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帮助他们的课题顺利开展。

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民办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04-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6月至9月,笔者选取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宣汉等地区的21所民办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调查问卷“达州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230份,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新手型教师偏多、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具有较强教学反思意识但教学反思能力不强等问题。民办幼儿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如大多数被调查幼儿园都是实行的“一教一保”制。教师和保育员两个人承担一日活动的全部保教工作,较少有休息和学习时间,工作量较大;相较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机会较少。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各种职后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另外,学前教育研究者应该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以及怎样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真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知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智慧。而行动研究恰好能将教师的知识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关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较少,主要从教师的观察能力、实践智慧等维度探讨行动研究前后教师能力发生的变化,对今后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蒲月娟通过对40名来自不同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的分析和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角色游戏观察中存在观察意识弱、观察随意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榜样激励法、参与式培训、世界咖啡馆分享法、案例对比法、手册推进法等方法,帮助幼儿教师有计划地在反复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的习惯,获得观察的方法,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能力。对于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结构,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申继亮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二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加以自我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吴卫东认为,教学反思能力主要由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两大部分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较强,但教学反思能力不足。因此,应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以达州市小红帽幼儿园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行动研究。

2.研究程序

首先,通过被试已有的反思日记和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其教学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其次,对现有问题提出行动研究方案,引入专家讲座,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对比法,以反思日记的记录和分享作为载体.反复训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及结果反思的能力,并制定反思能力提升机会,让教师进行反复实践和调整。一方面,训练她们反思日记记录的框架,包括讨论反思日记记录的原因、记录事件的选择、分析的几个层次、改进的措施。另一方面,引入优质课观摩,让两位教师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某一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等进行观察并写下反思日记,比较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授课者和听课者在教学反思中的差异,帮助幼儿教师找到自身的原因,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停留在有语境的表面内容。缺乏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

对16位教师的16篇日常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主要借鉴Joplin.L等人提出的“2×2表:日记陈述一反思层次”,以日记陈述作为横轴(包括内容和过程),反思层次作为纵轴(包括表面反思和分析反思),把教学反思分为4个象限:A象限(表面内容,没有情绪语境)、B象限(表面内容,包括情绪语境)、C象限(对内容的复杂理解)、D象限(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见表1。

对16位幼儿教师反思日记记录的层次进行分析,87.5%的教师都存在着记录停留在表面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和分析的现象,这可能与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龄分布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前期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仅占47.8%,毕业于学前教育R档挠锥教师还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而其他的专业所占比例多达52.2%,这影响了教师在职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另外,民办幼儿园中,新手型教师居多,他们的职业发展尚处于经验累积阶段,而教学反思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形成。

2.反思日记的结构上.缺乏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

16篇反思日记中有9篇提出了改进措施,主要有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教学设计的修改、关注幼儿的个别化需要等,其分布频率见表2。

在16位幼儿教师的反思日记中。仍有43.75%的教师的反思日记在结构上缺乏改进措施这一环节,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虽然反思日记写作没有统一的规范结构,但笔者认为,从反思的层次上看,应该有原因的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的提出。

在有改进措施的9篇反思日记中,有的出现了教师所预设的反思措施名称,但是对于“具体的做法”提及甚少。例如,一位教师提到“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这个点的反思只是笼统的描述,就像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要做个好孩子”一样,对于好孩子应该有哪些行为却没有具体标准。从这点看,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专业培训有所更新,但却没有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往往使反思的效果落不到实处,停留在表面上。

3.幼儿教师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教师,对同一个教学活动“野猫的城市”进行观摩,教师1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并完成反思日记,教师2在活动结束之后。对活动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日记,探讨反思日记的记录时机对反思效果的影响。

案例1:不同时机教师的反思

教师1:即时记录

“这位教师出示封面中的野猫,提问画面中有谁?可能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大多数说出了答案――野猫。有的孩子说野猫想找小朋友玩,有的说野猫在树林里散步……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第二部分讲述故事的时候,让孩子用动作表示城市的美,很形象生动……第四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城市时,一个孩子说自己的城市很美丽,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很多垃圾箱,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凤凰山……应该让孩子两个一组,互相介绍,这样就能让大多数孩子有机会说话。”

教师2:回忆记录

“活动开始时,老师采用了图片导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很普通,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图片上。老师的语言很生动,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回忆故事的内容。我认为这位老师的优点是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多。”

这两位教师针对同一活动的反思记录,应该说体现了记录时机存在的差异,教师1(即时记录)能更多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幼儿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幼儿差异性的回答进行思考,并延伸出一些孩子想象力相关的分析。当然,这位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是哪些行为促成了幼儿有想象力的回答,以及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师提问时鼓励的语气、教师给予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肯定等,通过这些分析.对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专业化有更大的帮助。

教师2(回忆记录)则是概览性的记录,像记日记一样概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其优缺点,细节性的描述和反思较少,可能会丧失对一个教学活动价值的挖掘和反思。回忆记录会受到记忆力的影响。容易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4.授课者与听课者反思日记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老师,教师1是授课者,组织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教师2是听课者,对教师1的活动进行观摩和评价,探讨授课和听课两种角色的教学反思特点和角色对反思效果产生的影响。

案例2:不同角色教师的反思

教师1:授课者的反思

“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开始听得很认真,但坚持不了多久就开始东张西望了。他们很喜欢故事中的斑马,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河马说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

教师2:听课者的反思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孩子们很专注: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我喜欢她的这种方式,我要向她学习。”

以上两位老师,针对同一活动的教学,站在授课者和听课者的角度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文字进行分析,有情境的分析,如故事讲述的方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的语言等。但是,两位老师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1(授课者)更关注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因为这是影响评课者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位教师对于幼儿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以及根据这些原因怎样调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位置安排等缺乏深刻分析,教学反思仍然停留在表面。

教师2(听课者)关注点在于教师的语言、体态等,结合自身缺点进行反思,他们的反思与自身的实际联系更多,属于取长补短式的观察和反思。但是,^少关注授课者的其他信息,反思深度也不够,仅仅是点到为止的几句话,未涉及具体的改进措施。当然,这两种视角也反映了大多数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因为角色的不同,反思点也存在差异。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