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就业前景范例(3篇)
时间:2025-10-09
时间:2025-10-09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环境保护;方法;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构筑与城市布局及交通需求走廊相一致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强化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1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
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小汽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但是轨道交通仍然占据着交通运输业非常大的比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以伦敦和东京为例,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都是轨道交通,而且比例分别承担了71%和86%的客运量。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墨西哥城为例,该国于1966年动工兴建地铁,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有10条线路,总长为178km的地铁,总运客量居于世界第3位,仅次于莫斯科和东京。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才采用浅埋开挖法修建了我国首条地下铁道线路并于1969年10月建成,即目前的北京地铁1号线。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准确及适时地提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指出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因此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掀起了各地兴建轨道交通的高峰。截至2010年,我国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模近10000亿,规划线路总长度为2400公里,未来陆续还会加大投资力度。现阶段,各有关方面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而且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才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现出了比常规的公共交通更高的运输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大气、噪声和震动等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在轨道交通施工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一直是相关者(例如轨道沿线居民、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轨道交通的施工的高峰期,各地因轨道施工产生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2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要求较大,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情况比较特殊:地面建筑较多,地下上下水纷繁复杂,煤气、电力、热力和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加之市民环保意识也有待于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铁和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修建难度。
因此我国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一方面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致使环境遭受破坏,影响自然的和谐。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技术施工人员对于环境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及改进施工的方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将保护环境也放在重要地位,另外一方面也要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施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型施工,实现轨道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
3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保护环境的方法及实践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间,要对环境做出良好的测评并采取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措施,1998年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在区域内,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积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环境背景的分析和调查说明,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二是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出预防及减轻施工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对策。如果施工单位不遵守该例,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10以下的罚款。
3.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分析
环境背景分析与调查主要是调查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具体包括其受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起因等都要详细指出并列表说明。此外,个别的轨道交通建设可能会对减少一些污染有利,因此施工及设计人员应对于施工新引起的环境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做出与原环境情况的对比分析,进而采取双赢的有利对策,合理支付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环境治理费。
3.2预防及减轻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施工范围大,施工周期长、路线长,影响范围大、涉及面广。虽然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方法有所创新,建筑设备有所改进,建筑机械有所改进,轨道交通的综合施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地面建筑林立,地下上下水、电力、热力、煤气、通讯等管道设施繁多,地面轨道交通的建筑,包括挖掘、打桩、回填等一系列施工作业,仍不可避免地会给对当地的交通、管道、河流,尤其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将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
3.2.1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合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更有利于环境的优化,一般来说,地铁的暗挖法施工要比明挖法施工对环境响小得多。因此,根据土壤加固改良的方法和地质情况,车站和线区间均可采用矿山法施工。近年来,盾构法修建区间道也越来越普遍,由于暗挖法可能导致变形或地表沉降,因此设计与施工前,设计和施工人员都要有详细计算与监测,尽量控制与避免土体沉降或过量变形对已有建筑和路及面的破坏。明挖法施工可从减少扬尘、控制噪声及处理废水几个方面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详见表1。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挖地铁隧道和降、排水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失衡;使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乃至损伤和破坏等。因此,进行地铁施工前,设计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的整体环境进行全面测评。近年来,国内桩基施工技术发展较快,如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和广州地铁一、二、三期工程等都采用了桩基托换技术,上面建筑有几十层,地铁从基础下通过。盾构开挖时,桩基被切断,整个建筑骨架受力引起变化,如控制不当,就可能会造成应力失衡,最终造成建筑物沉降、开裂、或倾斜。因此,针对桩基托换施工的风险性、技术性很高的特点,施工人员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技术,做到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方可保证桩基托换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此外,施工过程中对于降、排水方法还需进行充分论证,因为许多城市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此时,技术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潜水承压水要研究其回灌问题;对上层滞水要研究水的循环和利用问题,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水的浪费;尤其是当施工线路穿过农田、湿地乃至郊区线路时,技术人员更要处理好灌溉和湿地保护的关系,兼顾环境保护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3.2.2施工泥浆要换代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桩、墙施工,施工时要用泥浆稳定钻掘壁面。目前,国内多采用皂土(也称膨润土)泥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材料的进步,国外与香港、台湾都已逐渐研制出一种具有更具粘合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胺超泥浆稳定液。这种泥浆与水拌合后产生膨胀效果,具有高的水的粘滞度优点,因此可在钻掘壁面形成一层富有韧性的胶质薄膜,防止钻掘平面崩塌,达到稳定孔洞与沟槽的目的。而且此中材料更易于与泥浆拌合具有无粉尘污染、不需泥浆搅拌池、沉淀池,能促使悬浮泥沙产生凝絮,加速沉淀,并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优点。北京地区一些水利工程连续墙施工和市内道路、立交桥旋挖桩施工,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工程浦东南路地下连续墙施工,都已有采用超泥浆的案例。
3.2.3控制地铁爆破震动的影响我国的个别城市修建地铁时可能会面临有部分或多处线段通过岩石地层的情况,此种情况下,以当前的技术条件,爆破法算是开挖岩石隧道最经济适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控制爆破震动影响范围,降低爆破震动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降低爆破震源的爆炸能量,以控制爆破震动的危害程度;阻断震动波传播扩大,减少爆破震动波的影响范围,因此决定采用爆破法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获得当地爆破衰减规律及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受害影响程度。
4结论与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因为其是保持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面对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尽可能减轻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才算是处理好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打造成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目前我国轨道交通施工日趋成熟,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还需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春宇.环境保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科技信息,2010(5).
[2]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09(2).
[3]广晓平,马昌喜.创新型国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eb/ol].中国交通技术网,2009(6).
【关键词】城轨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8-01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提出:“选择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单位。”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方向。
依据《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9年)》,乌鲁木齐市远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12公里。到2022年乌鲁木齐地铁需要轨道类专业技术人员4200人以上。2014年,我院与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订单培养城轨各专业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院开展城轨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培养满足新疆城市轨道产业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
二、实施内容
1.探索城轨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学院首先与乌市城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人才培养规模及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学院先完成招生工作,第一学年按轨道类专业宽口径培养,第一学年末按照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和乌市城轨提供的标准进行选拔,组成城轨班,学生与城轨公司签订学徒协议,实现学生、学徒双身份;同时签订学生(家长)、学院与企业三方协议,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校企将学校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学徒的学习采用“1.5+0.5+0.5+0.5”工学交替的形式。一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项目实训”或“轮岗实训”(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然后在学校进行半年时间的专业知识提升,最后半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根据专业特点,1个师傅带3-5个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的技能。
3.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
4.建设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的实训基地
学院建设了城轨实训基地,并与乌市城轨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资源,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教学基地。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施对我院城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挑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深切感到存在着很大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保障不健全;工学结合深度不够,达不到真正意义的标准以及工作时间难以固定安排,学生在外工作管理困难等。
以上问题形成了现今学徒制的困局,使得在高职院校中没有被广泛运用到人才培养中。笔者通过本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以下思考: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障企业参与的政策制度、明确现代学徒制地位的制度(正规教育体系的关系、文凭证书的效力与等价性)。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的各方责任,和分工合作关系,明确学生在校和在企业的权利利益,为学生提供就业要求以及保障。
2.深化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实现“五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和双评价)。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本保障。
3.构建相对灵活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相对灵活的课程体系,包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校企课程模块,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企业情况进行模块调整。同时实施学分制,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与学分相互置换,让企业灵活处理,加入到给学生评分考核当中,加强学生实习的责任感,从而也适应企业的需求。
4.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徒制管理的工作方案,规定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制定严密的学生工作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单位组建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建议
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1、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近期城市数量已达668个;其中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已达37个,而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也已有15个。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人口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在我国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道路阻塞、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严重等问题。
尽管近10多年来,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各个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交通供需矛盾依然比较严重。
关于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即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大城市发展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捷舒适、安全节能、污染轻、占地少等特点。国内外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截至目前,全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城市建成了144km地铁线路。2001年底,长春14.6km的轻轨线路也已经开通。另外2002年底,线路长度为40.7km的北京城市铁路及线路长度为46.7km的大连轨道交通3号线,也将开通。除上述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外,目前全国有2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30多条地铁或轻轨线路;预计在未来20年内,全国将建成约850k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而在最近的5年内,全国将在10多个城市建成近20条约400公里线路,总投资达数千亿。国家在“十五计划”关于交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在城市交通方面,要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说,我国的城市轨道事业已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3、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我国人均城市轨道交通的拥有量仅是发达国家的1/12,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客运量的比例也较小(北京约占15%左右),离50%的目标数字还相差很大。造成我国这种落后现状的原因是缓慢的建设速度,而在影响我国城市轨道建设速度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高昂的工程造价”。
最近,上海、广州新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其每公里综合造价大约为7~8亿人民币,如此高的造价,多数大城市的经济是难以承受的,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不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不把其工程造价将下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计划就难以实现,大城市的交通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上一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范例(3篇)
下一篇:骨科护理科普知识大全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