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小技巧范例(3篇)

时间:2025-10-23

家务劳动小技巧范文

关键词:小学;任务驱动;劳技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于对劳动与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我在小学劳技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任务驱动法呢?任务驱动法是指将学科知识融入为学习这门课程而编制的若干学习任务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若干学习任务的展示,与学生一起通过理解、动手、观察,从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创新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我在劳技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内置在具体任务之中,让学生围绕要完成的任务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我认为,“任务驱动法”完全符合劳技教学设计的原则。

任务驱动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使其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依据学生个性,精心设计任务

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转换或调换,即揉合任务。由于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科上的层次性、差异性很大,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并积累大量案例素材,为设置教学情境,即设计任务所用。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决定着教学目标,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做法是把教材中每一单元内容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如,三年级学生学习第二单元《拼接玩具》时,教师首先展示几件制作精美的七巧板、八巧板等拼成的作品,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上几届三年级学生创作的拼接作品,你们想不想也学着做一做?或许你们做得比他们更出色。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布置具体任务:要求每一位同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举一反三,制作出不同形态的小鸟作品。此任务中含着本单元的6个知识点:(1)了解拼图玩具的有关历史。(2)认识常见的拼图玩具。(3)掌握常见的拼接方法。(4)了解拼接玩具的一般过程。(5)学会模仿制作简单的拼接玩具。(6)学习设计和制作拼接玩具。把这6个知识点隐含在6个具体任务中,根据需要再把每个具体任务分成若干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个具体任务是了解拼图玩具的有关历史,其中隐含着2个小知识点(更小的任务),即:①拼图玩具的种类;②拼图玩具的拼接方法(剪切、组拼、粘贴)。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如,“拼图玩具的种类”这个小任务,假设学生基础较好,就可一带而过。无论是大任务还是具体任务,要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确。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操作都要围绕任务展开。设计“具体任务”时,知识点不可涉及太多,因为劳动与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第一次学习常见的各种几何图形的拼接方法时,教师应尽量多做示范,详细讲解拼接要领,让学生多练习几次,直到学生能随意拼摆组合时,再布置下一个任务。

二、引导学生剖析任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也正是学生想要知道的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时,老师再和他们一同学习新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缝布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多种多样的环保布袋,再让学生说一说环保袋的用处,并问:2008年6月1日起,限制使用塑料袋,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回答:(1)使用塑料袋太浪费,很多人只使用一次塑料袋就扔掉了。(2)塑料袋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等等。布置任务:每位同学缝制一个布袋。教师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有学生说,经过前几节劳技课的学习,穿针打结会了,缝的方法也掌握了,就是不知道布袋要做多大才合适。这时,我提示学生,要根据布袋所藏东西的大小来定,所以要画样、放样。对类似这种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需要教师适时进行详细讲解。在学生缝制时,及时教育学生:“线不能太长,否则容易绕结。”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会缝布袋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当然,在实行之初,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开始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教学。对于某些任务,学生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只有学生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根据实际的任务,适时进行点拨

提出任务之后,就需要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有的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合作探索;有的甚至要求教师先做示范。劳动与技术课实践性非常强,“百看不如一练”,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每节课教师总的讲授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其余时间尽量让学生操作即完成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任务。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指导和点拨。如,教学《小风车》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动手尝试制作。学生在尝试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我鼓励学生记录问题,并自己先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把学生碰到的普遍问题和创新的点子记下来,以利于稍后的点拨。以下是我点拨学生时的一段对话:

师:谁来把你的制作方法介绍一下?

生1:先用纸杯做发电房,挖好门窗,再做风车支柱,然后盖上屋顶,最后做风车框和风叶。

师: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觉得把门挖掉不好看,应该把一边连着,然后向外折一折,变成半开的门。

师:这个创意真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们做的时候,用筷子很难戳进纸杯,后来换用穿豆腐干的棒子,有个尖尖头,比较好戳进去。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其他小组还有金点子吗?或者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4:也可以用吸管代替。

生5:用剪刀先戳个洞。

生6:用空水笔芯。

……

生7:我想提醒大家的问题,是风叶的大小,刚开始我随手做了一个风叶,结果钉到木筷上,发现大得把风车框给遮住了。然后想到,风车框先不要戳上去,用风车框的小口在纸上画个圆,在这个圆里画风叶,再剪下来就不会太大了。

师:你真细心,谢谢你!

……

四、关注任务完成,以“评”促“学”

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对学生的劳动作品进行评价,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劳动与技术教学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还可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客观、全面地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每完成一个课堂目标后就对学生进行测评,这是“任务驱动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在学了《纸杯娃娃》后,将学生做的纸杯娃娃放在一个展柜上展出,让全体学生细细品味,再在学生中选出几个小评委,评选优秀作品,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环保奖”。实践证明,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的一块墙报,专门用来张贴劳技课的作品,让别的学生也来学习同学作品的精美之处,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适时总结归纳任务,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虽然把一些知识点分配到具体的任务中了,但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此情况下形成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因此,在学生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我觉得在每堂课的开始,应复结上节课的内容,课堂结束前应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找到解决劳动与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的知识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认识、运用逐步深入。

总之,在劳技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把传统的听讲模式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的释放,也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堂劳动与技术课,只要教师的“任务”设计精巧,活动安排合理,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与欢乐!

参考文献:

[1]黄露,韩金龙.任务教学法与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J].外语界,2009(05).

[2]史国琦.让学生学会从动手制作到动脑制作[J].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10(01).

家务劳动小技巧范文篇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摘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凝聚了黑格尔《美学》视阈与叙事的独创性及其价值关怀。该命题的内涵包括:艺术起源于手工艺劳动;艺术技巧与手工艺技能相似同构;“艺术”理应自觉“接近手工业”劳动。该命题是对古希腊排斥手工技能的“模仿”文艺观的颠覆,也蕴含着对近代艺术“糊涂观念”的批判。“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表征了黑格尔所处时代“艺术”与“手工业”疏离的现实,以及黑格尔力图在“美学”领域弥合之的理想。身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时代的马克思受此启发,面对完全丧失“半艺术性”的“异化劳动”现象,提出了旨在使劳动主体和劳动过程都“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手工业;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较早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之间的生成关系。“手工业”不仅被他追溯为艺术的起源所在,而且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艺术技巧的本质特征与魅力所在。“艺术很接近手工业”是凝聚黑格尔相关思考的基本命题。该命题贯穿于黑格尔的艺术史叙述,鲜明表征了其美学视阈、研究方法、价值关怀的独创性与时代特色。马克思指出中世纪“手工”劳动具有“半艺术”性质,①并以此为参照,将完全丧失“半艺术”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称为“异化劳动”。马克思还由此提出一个关于人类理想劳动的著名观点:“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如果说黑格尔是由研究“艺术”而沉思“手工业”,那么马克思则主要由探寻“异化劳动”出路而提出其美学理想。②黑格尔该命题迄今鲜受注意,本文因以提出讨论。

一、“艺术”起点与“手工业”劳动

黑格尔一段代表性论述如下:

艺术创作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中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不至于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③

黑格尔这里由考察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之处而聚焦于艺术“技巧”,由此揭示它“很接近手工业”的性质,这个思路首先表明,黑格尔是从重视艺术技巧的视角而提出“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论断。艺术技巧在今天的美学阐释中被视为艺术“本体”所在,据此可说,黑格尔该论断触及的是艺术“本体”问题。黑格尔美学的最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该命题的基本意蕴是:在艺术创作中,“理念”作为人的精神必须通过“感性”形式才能显现。而“感性的即物质的”;④因而,“感性”的艺术实践,也就是“驾御外在材料”的活动,这个活动显然主要通过人的“手工”而进行。由此可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这个论断与黑格尔最基本美学命题有逻辑关联。

黑格尔《美学》整体上主要通过对艺术发展的历史叙述而展开,这个过程的先后阶段与环节呈现为一系列逻辑进程。黑格尔叙述的艺术史递次经历三个阶段:象征型(建筑艺术为代表)、古典型(雕刻艺术为代表)、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为代表)。在这个进程中,各阶段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感性”的物质因素不断降低,而“理念”的精神因素不断提升;最终是“理念”脱离“感性”的物质形式而导致艺术“终结”。这个过程与上引黑格尔论各类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程度序列相吻合:象征型的建筑艺术的物质成分最多最大,古典型的雕刻艺术其次,而在浪漫型的图画、音乐、以及诗歌中,“感性物质”成分不但最少而且递减。由此又可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是贯穿于黑格尔关于艺术史的叙述中,其具体表现则是与“感性物质”相联系的“手工”成分的不断递减。换言之,最接近“手工业”的是最初物质形体巨大的“象征型”艺术,艺术发展史则呈现为一个不断摆脱和最终脱离“手工业”的趋向“浪漫型”的过程。

“手工业”这个词通常指谓用手工进行制作的劳动,人手是人类进行所有劳动的主要器官,在这个意义上,“手工业”诚可谓代表和象征人类劳动。“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意味着对劳动的重视。“象征型”的建筑艺术在黑格尔所举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最多的“物质”、“手工”与“劳动”性质,黑格尔的艺术史叙述起始于“建筑”门类并非偶然。黑格尔以前的西方美学史很少关注“建筑”,更鲜有对它专门考察;与此鲜明对照的是,黑格尔《美学》关于“建筑”的论述不仅是其全部论述的起点,而且形成容量颇大的专章,其篇幅长达近百页之多。黑格尔推举为建筑艺术之典范的是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等古老文明国的著名金字塔与地上、地下的宫殿等。这些建筑规模极其宏大,物质材料十分沉重,它们的建造过程凝聚了巨大规模和数量的手工劳动。黑格尔写道:“这类作品的建造花费过整个时代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和劳动。”⑤

黑格尔对埃及的建筑艺术有如下评论:

“如果要找最完满的例子来说明象征型的艺术在它所特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都达到完善,我们就得到埃及艺术中去找。”

“埃及人在前此提到的几个民族之中要算是真正的艺术的民族。”

“这个奇特国家的人民不仅是从事农业的,而且也从事建筑的。这个民族从各个角落里翻动土壤,挖湖开运河;凭借艺术本能,他们不仅在阳光下建成一些庞大无比的建筑物,而且还在地心中大力进行极大面积的建筑工程。⑥

黑格尔不仅把最具体力性的手工建筑的劳动纳入了艺术考察范围,也不仅将之作为人类艺术史的起点,还把创造了“庞大无比的建筑物”的民族称为“真正的艺术的民族”,乃至把这个民族的建筑劳动视为出于“艺术本能”的活动,这在西方美学史上是首创而耐人寻味。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的意味显然不仅在于指出一种以往未所关注的历史事实,而且包含新的价值判断。它表征了黑格尔对人类劳动、尤其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在艺术起源意义上的重视。黑格尔由此对更早的希腊神话的分析也别有所见,他特别重视的是其中一些与手工艺相关的“诸神”:

“普罗米修斯把火带给人类,使人类有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从事发展各种技艺;从此技艺才不再是自然的东西,过去巨灵族好象和技艺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⑦

“普罗米修斯把火带人类,但是技艺却是由赫斐斯陀斯和她的女助手雅典娜带给人类的。这里可见出火与就生糙材料加工的技艺是分得很清楚的,只有火才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⑧黑格尔推崇普罗米修斯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这位神给人类带来火,使人类走出了生食自然产品的原始阶段;而是因为他带来的火使人类获得了“从事发展各种技艺”,即进行手工劳动的必要条件。赫斐斯陀斯是执掌铁匠与火的神;雅典娜既是雅典城邦的守护神,也是执掌纺织技艺的神。我们知道,希腊艺术的基础是手工艺,其时的手工艺主要是制造铁器和从事纺织;而铁器的制造直接需要用火冶炼,纺织器的制造也需要用火锻造的金属工具。因此,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对于希腊“手工业”具有前提条件的意义。显然,黑格尔将并无特别技艺、却为人类带来火的普罗米修斯,与执掌冶炼技艺的赫斐斯陀斯,以及执掌纺织技艺的雅典娜这三位希腊神相提并论,其关注点在于说明“手工艺”的起源条件。黑格尔讨论美学课题而特别分析这三位希腊神的相互关系,这是基于他“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论断和思路。

这一分析思路也贯彻于黑格尔对更早时代神话的阐释中。黑格尔认为,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是大自然崇拜,这种崇拜意味着人类生活还停留在直接索取自然产品的阶段,人类还没有学会依靠自己劳动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因此,“对自然事物的素朴的崇拜,即拜自然和拜物的习俗,还不是艺术。”⑨黑格尔认为,最早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劳动的崇拜。在说明这种崇拜劳动之意识的起源时,他特别引述了古代波斯教中一个“金剑劈地”的神话:受崇拜的部落首领将一把黄金制作的剑传授给他的儿子,儿子用这把剑在大地上划分出三百个地区,并用它劈开大地,“他这一劈就替该地人民带来了幸福,于是家畜野兽和人群都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奔跑。”黑格尔接着对该神话加以如下阐释:

用剑劈地是暗指农业,这在该故事中固然没有明白说出,故事中并不曾把劈地和耕种生产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一个动作显然除掉翻土松地之外还有更多的意义,不免令人从中去寻找它的象征意义。⑩

这个阐释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该神话的意蕴涉及农业劳动的创始,而农业“翻土松地”的劳动不同于前此单纯索取自然产品的活动,它是人类有意识地生产农作物的活动,因此它本身是一种需要“技艺”的劳动。其二,该神话所崇拜的是发明农耕技艺、开创农业劳动的原始部落首领人,而非被人索取的自然对象;因此它与“不是艺术”的自然崇拜不同,已经进入“象征意义”的艺术阶段。我们还可循此思路进一步补充,这个神话传说提到了“用剑劈地”,而剑这个工具本身是手工劳动的产品。因此,该神话与“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吻合。

有趣的是,黑格尔从艺术起源角度对该神话的阐释,与中国古汉语“”字本义不谋而合。古汉语“艺”()字之义有三:其一是指农业种植活动,《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W,不能艺蜀黍”;其二指各种形而下的技艺,《论语•子罕》有曰:“吾不试,故艺”;其三是泛指所有活动的法度规则,《左传•文公六年》:“陈之艺极,引之表征”,注曰:“艺,也”。B11可见在中国古代早期语言中,“艺”最初与农艺直接相关,而后与各种实用技艺相关;由于“艺”指合乎规律的制作技能,因此它又引申指各门类领域中的法度规则。换言之,黑格尔所提示的“艺术”最初起源于与农耕相关的技艺,在中国古代可得佐证。

二、“艺术技巧”与“手工艺技能”同源同构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也提示着“艺术”与“手工业”的某种区别,黑格尔使用“接近”显然经过斟酌。事实上,黑格尔《美学》确实多次谈论艺术与手工业的区别,例如他写道:

“艺术应该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排除一切欲望。”B12

“艺术不是单纯的机械工作,不是单凭感觉的熟练手腕所达到的那种漫不经心的轻巧操作……在艺术创造中,心灵方面和感性方面必须统一起来。”B13

这里,黑格尔至少指出了艺术与手工业的两个不同:一是就内容而言,心灵表现是“艺术”的必要甚至主要的旨趣所在,而在“手工业”中,心灵表现则通常处于次要的、服从实用目的或“欲望”的地位。二是就技巧而言,“艺术”不仅应该追求娴熟巧妙的境界,而且这种娴熟巧妙必须也同时是“心灵”旨趣;而在“手工业”中,熟练的技巧常常导致“漫不经心”的操作,手工技巧也因此沦为某种“单纯机械工作”。

然而黑格尔对艺术的实际考察表明,他所谓的这种区别是相对的,换言之,在“艺术”与“手工业”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分别的界限。就“艺术”而言,它的任何一个门类或样式,其创作或制作都需要某种“手工”技巧,因而“艺术”都有某种“手工”成分;就“手工业”而言,任何一门手工艺都需要特殊技巧,手工艺者也都可能达到技巧的娴熟与圆熟,其制作过程也都可能臻于“心灵灌注”境界,因而“手工业”蕴含“艺术”的天地。黑格尔对古典型艺术与象征型艺术之关系的分析,清晰揭示并凸出了两者的同构关系。两者都包含“手工艺”技巧,并且都有巧拙之别:

“这种手艺成规必须先已存在(尽管还有些拙劣离奇),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可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造,使它到达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经不再成为困难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这中间实际的练习

同时也就是一种深造或改进。”B14

黑格尔一方面将埃及建筑和希腊雕刻同视为真正的“艺术”史对象而叙述,另一方面又指出两者之间整体上有着从“机械的熟练”到“技巧的完美”的区别与联系。埃及建筑作为一种最初的“象征型”艺术,其中“机械的熟练”成分较多;希腊雕刻作为一种典范的“古典型”艺术,已经达到“技巧的完美”。两者之间在手工技巧上,是一个从比较简单、粗糙、机械,而逐渐发展到复杂、精致、娴熟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当一种“艺术”包含的手工技巧比较简单时,这种艺术是接近于“手工艺”;当一种“手工艺”发展到完美境界时,这种手工艺便无异于“艺术”。

由此,一种通常被视为“手工艺”的活动也完全有理由纳入“艺术”的讨论范围。正因此,黑格尔《美学》将一些在以往、当时和今天看来都属“手工艺”的门类纳入其“艺术”论域。例如除“建筑艺术”外,他还谈论过“园林艺术”,指出其中蕴含“整齐一律”的艺术法则;B15他又谈论过“裁缝艺术”,强调“具有艺术性的服装有一个原则:这就是它也要象建筑作品那样来处理”。B16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关于服装艺术的有趣观点,他将古希腊罗马的典范服装与其当时所见的“近代服装”加以比较后作了如下褒贬:

我们近代衣服比较起古代的较富于观念性的服装,确实是很不艺术,很平凡乏味。这两种服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着遮蔽身体。但是古代艺术所表现的服装本身多少是一种无形式的平面,只是因紧贴身体,例如肩膀,才得到某种确定的形式。这样确定的形式见出服装外表只表现出身体上所显现的心灵的变化,所以服装的某一特殊形式,皱折,下垂和上耸,都完全取决于内在生命,适应某一顷刻的某种姿态或运动――这样取得的确定形式就形成了古代服装的观念性。我们近代的服装却不然。近代服装的形式一般固然取决于四肢构造的形状,但是它只是拙劣地模仿体形,或是按陈规,趋时尚,对人体加以歪曲,一次剪裁制成了就始终是那样僵硬,姿态和运动都不能影响它的形状。(中略)B17

译者朱光潜注:“希腊罗马衣服不是量身体而制作,而是一整幅布披在身体上,所以较易于随身体姿势而变更形态。”黑格尔贬斥的“近代服装”姑且撇开不论,他所推崇的古希腊“一整幅布披在身体上”那样的服装,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过于简陋单调。现当代服装艺术较之古希腊罗马服装,无论在质料、颜色、款式等方面,无疑都要千百倍地丰富多彩。不过这里重要的是,首先,黑格尔把能否贴切表现身体姿态和心灵变化作为服装艺术的评价尺度,这符合他“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法则;因为在他看来,身体及其姿态是属于“理念”范畴的心灵精神的感性显现。其次,根据这一法则,服装之美在于表现心灵、精神或气质方面;在这个意义上,今天人们千姿百态的服装至少是人们不同个性及其喜好的“感性显现”,因而符合黑格尔美学法则。更重要的是,黑格尔对于裁衣制服这门直接关乎日常生活的“手工业”如此兴趣盎然予以讨论,并提出依据其美学法则的独特见解,这足以表明他所谓的“艺术”,不仅在理论上包含了服装艺术之类的“手工业”,而且在实际展开的具体阐释中,也实践了他的内涵独特的“艺术”观。由此观之,他的“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也意味着“手工业很接近艺术”;换言之,“艺术”与“手工业”是同构而互文足义。

把手工业也视为艺术,确切地说,把达到精神表现境界的手工业视为艺术,这样的艺术观在中国古典中并非没有。例如在庄子著名的“庖丁解牛”寓言中,那位庖丁的解牛技巧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解牛时的一招一式都宛若舞蹈(“合于《桑林》之舞”);发出的声音合于节奏,近乎音乐(“奏刀d然,莫不中音”);解牛完毕后又满怀享受的喜悦(“踌躇满志”);更重要的是,这位庖丁本人也把“解牛”过程视为享受乃至“养生”之道,而非辛苦乏味的谋生活动:“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个寓言完美表现了一种工艺活动可以达到完美艺术的境界。庄子的其他寓言,诸如“梓庆削木为L”、“北宫奢制钟”、“工旋而盖(尚)规矩”、“Y偻承蜩”等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各种“手工业”劳动都可以达到堪称“艺术”极致的境界。B18

既然艺术与手工业之间并没有截然分别的界限,那么在艺术天才与精湛的手工艺技能之间也不是截然隔离。黑格尔指出,所谓“艺术天才”并不限于诗歌音乐等“纯艺术”领域,它也可能出现于手工劳动中;“艺术天才”也并非仅仅来自天赋,它的形成条件包括类似手工艺制作的娴熟技巧。他举青铜器冶炼技术为例说明:

在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因此能熔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御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成因素。B19

一方面,“天才”的超级能力可以显现于某种手工业作品的“难以置信的精巧”中;另一方面,“技巧和手艺”本身是“天才的组成因素”。这段论说包含着对一种流行的偏颇观念的纠正。在黑格尔之前的西方美学史上,长期流行的“艺术天才”的观点是,或者剔除“技巧和手艺”,将之完全归结于“天赋”之类;或者排除“手工业”,将之限定于非实用领域。例如最早的柏拉图把“天才”视为诗人受神灵凭附后“代神说话”的能力,它与“手工业”技巧风马牛不相干。而离黑格尔不远的康德则断言:“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天然资禀”,“天才只限于美的艺术”,而“纯粹美”只属于那种“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之类的形式。B20黑格尔则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强度很大、具有实用目的、与“诗人”创作距离甚远的“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也能够达到“难以置信的精巧”境界,从而毫无愧色地接受“天才”称呼;即便是在康德所谓与实用目的全然无关的“纯粹美”领域,“天才”也需要类似手工艺技巧的“熟练才能”。

因此,甚至在“诗”这个“感性物质材料”最稀薄的艺术门类中,黑格尔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制作”性。他在界说艺术作品与自然产品之区别时,特别以诗歌这一样式为例:

一般说来,诗按它的名字所含的意义,是一种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由人产生出来的,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在上面加工,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B21

黑格尔这里从语源上强调“诗”与“制作”的原初关系,今查西方语言中的“诗”:英语为“poem”,法语为“poème”,拉丁语为“poema”,其共同语源为希腊语的“poêma”;后者又源于古希腊语“poieō”,英语对该词本义的解释是“tomake”。B22可见西方语言中“诗”的最初本义确实是“制作”。这个事实有力证明了至少在西方最初观念中,诗歌艺术与手工制作的技艺是同一回事。黑格尔对于“诗”之“制作”本义的强调所提示的是,连诗歌这种“感性物质材料”最稀薄的“纯艺术”门类,都具有“制作”性,并且在起源时就被以“制作”命名,遑论其他艺术门类。

黑格尔这个诗学观点似乎极其独特乃至听来怪异,其实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可得某种印证。例如被赞誉为“体大思深”的刘勰《文心雕龙》,其书名是以“雕龙”比喻诗文创作:“雕”为雕刻,“龙”喻想象之物;“雕龙”者,谓诗文技巧与雕刻技能本质相通也。《文心雕龙•神思》因此又有“独照之匠,窥意像而运斤”之类的比喻。在比《文心雕龙》早出的晋代陆机《文赋》中,也将诗歌创作比喻为“操斧伐柯”、“意司契而为匠”的手工劳动。一般认为,《文心雕龙》与《文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发展到“自觉”阶段,而其中仍然将诗文技巧视为其本质与手工技艺相通,乃至非以“雕”、“匠”之类标志手工劳动的词语比喻之,就不足以揭示其特质。“艺术”与“手工艺”的同源同构之关系,由此又可见并非只限于西方文艺之范围。

三、近代艺术的“模糊观念”与“强加暴力”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提法容易引起一种联想,即无论如何,艺术总是高于手工艺。这种联想也是基于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学观,然而黑格尔认为它也未必不可质疑。黑格尔特意将实用目标的“技术发明”与纯粹游戏的“模仿艺术”作如下比较:

一般地说,模仿的熟练所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得到的乐趣,就比较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个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也要比模仿高。一个人发明了斧子钉子之类的东西,比起做了一个模仿的巧戏法,也应该更值得骄傲。这种在模仿上争一技之长的勾当就好比一个人学会百无一失地把豆粒掷过小孔的那种把戏,这人有一次在亚历山大面前献技,亚历山大为了酬劳他的这种空洞无用的熟练把戏,就赏了他一斗豆子。B23

技术发明虽然是一种有功利目标的活动,但是它也需要独创性和想象力,它也是发明者的个性、才智乃至情志的对象化成果,因此它也完全符合“理念之感性显现”的美学法则。而“模仿的巧戏法”虽然也有技巧难度,却是限于“熟练”,止于“模仿”,满足于“空洞无用”。黑格尔这里把显然具有实用目标的“技术发明”置于“模仿性艺术”之上,这个褒贬在西方美学史上堪称破天荒,并蕴含针对性的颠覆意味。

众所周知,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长期把艺术称为“模仿”。然而较少意识到的是,该专用术语最初正是为了将史诗戏剧等“文艺”活动与手工艺类的“制作”加以截然分隔而提出。西方美学的奠基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后人称为“文艺”的对象归于“模仿”名目之下。柏拉图《理想国》中明确地界定工匠是“制造者”,而画家、悲剧诗人等则是“模仿者”。B24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史诗、悲剧等都被归类为“模仿”活动。英国近代美学家鲍桑葵《美学史》对此变化有专门分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当时的概括方法可以充分证明这一原则是多么深入人心,他们两人都把我们今天所谓美的艺术归在“模仿性的”,即“制造形象的”技艺名目之下。这首先是同“制作性的”,即“制造物品的”技艺相对立的。B25

据此看来,上引黑格尔对“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与“模仿的巧戏法”的比较与褒贬,确实是颠覆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来“深入人心”的美学原则,后者则是打破了更早的“艺术”观念。在古希腊最初观念中,“制造形象的”技艺与“制造物品的”技艺,两者并无区别与褒贬。“艺术”(tekhne)一词在古希腊的最初含义与后人指谓文学艺术的“艺术”迥然不同,它泛指一切需要专门知识或技艺的活动: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固然是“艺术”,手工艺、农艺、医术、烹调乃至骑马射箭等也是“艺术”。B26古希腊最初的“艺术”观不仅包括精神生产领域中的创作活动,而且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技艺性工作;确切地说,最初并无“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中国古代汉语中的“”字本义最初是指农耕技艺,后来泛指各种技能活动的法度规则。而作为复合词的“艺术”的出现相对较晚,其本义也是泛指各种形而下的实用技能。例如《后汉书》卷二六“伏无忌传》:“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巫”。《晋书•艺术传序》:“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B27可见,中国古代“艺术”一词不仅也是指谓各种实用技艺,而且也曾被视为“小道”。

古希腊柏拉图等学者何以要把当时已经约定成俗的“艺术”观与史诗戏剧类的“模仿”活动加以区分?朱光潜的分析是:“古希腊时代的雕刻、图画之类艺术活动,与手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是由奴隶和劳苦平民去做,奴隶主贵族不屑于做这类事情,因此后者通常鄙视‘艺术’活动。”B28这一解释不无道理。例如在柏拉图构造的“理想国”图式中,从事“制作”实用产品的手工艺者是位列最低下等级。亚里士多德则直接将主要从事手工艺劳动的奴隶界定为“一切工具中最完善的工具”;B29他还多处强调:“奴隶是活的工具”,B30“一个公民不应该过一个匠人的或者农夫的生活,因为这样一种生活是不光彩的”。B31显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新造“模仿”一词替代原先使用的“艺术”,之所以将“制造形象”与“制造物品”两者加以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希腊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黑格尔一方面将早已被古希腊哲学家剔除于文艺之外的“手工业”重新纳入其《美学》叙事,另一方面批评他所处时代的流行“艺术”观为“模糊观念”,甚至是“艺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一种暴力”:

我们如果坚持近代关于理想艺术的模糊观念,就会觉得艺术好象应该和这种相对事物(即手工业制作等活动,引者按)的世界割断联系,因为这外部世界的各方面比起心灵和它的内在世界来都是低劣的、无价值的。按照这种看法,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能使人完全超越生活需要、必然性和依存性的领域,艺术不应降低身份来管这个低劣领域中的事。但是对于理想性的艺术来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是没有勇气去应付外在世界的近代主体性格的高度抽象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一种暴力。B32

所谓“关于艺术的模糊观念”显然是指排斥和轻视“手工业”的艺术观念。黑格尔严厉批评这种“模糊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暴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心目中的“理想艺术”与他如下的艺术价值观相连:

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的听众,他们须不用走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术不是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B33

由此观之,黑格尔“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这一命题的潜在意蕴还在于:艺术应当“很接近”主要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显而易见,这一思想与后来的马克思美学已经“很接近”;换言之,黑格尔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四、“艺术很接近手工业”与“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然而,黑格尔虽然看到了“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一面,提出了前者不应疏远和排斥后者的美学理据,乃至批评流行的“近代艺术观”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暴力”,但是他却并没有指出这种“强加的暴力”乃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使然,是人类劳动分裂成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与必然的结果,因而它本身具有其“合理”性。而根据黑格尔本人的一个著名命题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应该不难发现“艺术”与“手工业”相分离的“合理”逻辑。

黑格尔的片面性还在于,他仅仅试图在观念领域内力图弥合“艺术”与“手工业”的疏远与分离,而没有意识到观念领域中的努力至少是效果有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是切中肯契的:“他看出了劳动的本质”(即“手工业”与“艺术”的本源与同构关系);但是“黑格尔只承认劳动的一种方式,即抽象的心灵劳动。”B34

并且,即便在黑格尔关于美学的“心灵劳动”中,其叙述也包含内在矛盾:一方面,他把物质与精神达到平衡相融一致的古希腊雕刻推崇为“理想艺术”之典范,另一方面却又把以精神摆脱物质为标志的“浪漫型”艺术视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对于这个最后的艺术阶段来说,古典理想的美,亦即形象最适合于艺术的美,就不是最后的(最高的)美了。”B35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他的“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蕴含某种艺术理想的因素,那么根据他的“历史与逻辑一致”的美学史叙事法则,这种理想因素也只能属于“古典型”艺术时代,而无法在后来的“浪漫型”时代回归。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早已成为类似古希腊艺术与莎士比亚戏剧那样的,后人“不可企及”的艺术范型了。

黑格尔“艺术”观的片面性更在于,他把“诗”这一显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艺术形式之一的门类宣称为艺术发展到“浪漫型”的最后阶段,乃至该最后阶段的终点:“建筑家、雕刻家、画家和音乐家所运用的都是完全具体的感性材料(物质媒介),他们必须通过这些材料来表现他们的内容。……诗则无须通过一种特殊的物质媒介。”B36因此,把“诗”这一无须与“物质媒介”打交道的艺术样式置于艺术史的终结点乃至“最高美”之上,这在逻辑上意味着所有其他必须通过“物质媒介”而显现的艺术已经历史地成为相对低级的艺术,更意味着直接与“物质媒介”打交道的手工业劳动不再值得美学关注。黑格尔通过这一自相矛盾、牵强附会的艺术“终结”论,可谓是亲自割断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艺术”与“手工业”本来具有、理应保持,乃至坚守发扬的“很接近”关系。

黑格尔在他的时代未能也不可能充分看到和意识到,当他主张“艺术”应该保持古典时代那种“很接近手工业”的优秀传统时,现实历史进程中的“手工业”已经开始逐渐瓦解,而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机器劳动”所替代。后者的赢利法则导致劳动过程日益疏远乃至丧失“手工业”时代的劳动所可能具有和享有的“半艺术性”,马克思由此而称之为“异化劳动”,由此而提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人类劳动的理想。因此,如果说“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在黑格尔时代具有揭示“艺术”与“手工业”分离的美学矛盾的现实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在马克思所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时代则已经趋于衰微,因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本身已经衰微。

正是在黑格尔美学的这个有局限的终结点上,也正是在黑格尔所仅仅关注的“抽象的心灵劳动”之外,马克思意识到具体而现实的劳动状况与美学观念的相关性。马克思由此进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开始研究人类劳动与审美活动相“异化”的现实机制,以及人类劳动如何可能实现“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理想。B37

①马克思《致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4页。

②参见陆晓光《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本体――关于马克思美学的思想资源》一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④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⑤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⑥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9页。

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⑧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00页。

⑨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页。

⑩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1页。

B11参见《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B1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B1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B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73页。

B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6页。

B1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1页。

B17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B18参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庄子”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B19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B2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6页。

B2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B22[英]DellaThompson编《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B2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B24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1页。

B25[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页。

B2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B27参见《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B2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B29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5页。

B30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7页。

B31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9页。

B3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3页。

B3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B34马克思《为神圣家族写的准备性论文》,转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页。

B3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5页。

B3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2页。

B37参见陆晓光《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重读〈资本论〉》,《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ArtIsVerySimilartoHandicraft"

-OnOneofHegel'sAestheticProposition

LUXiao-guang

(ChineseDepart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Abstract:Thepropositionthat"Artisverysimilartohandicraft"embodiestheoriginalityandvaluesolicitude.Thepropositionincludes:artoriginatesfromhandicraftlabor;artskillsaresimilartohandicraftskills;"art"shouldconsciously"approachhandicraft"labor.Thepropositionisthesubversionof"imitation"artinwhichAncientGreeksrejecthandicraftskillsanditalsocontainsthecriticismupon"confusion"ofmodernart.Thepropositionthat"artisverysimilartohandicraft"representstherealityofalienationbetween"art"and"handicraft"inHegel'stimeandHegel'sidealtointegratethemin"aestheticism".Marxin"theCapitalistmachineproduction"erawasenlightenedbyHegel'sideas;Confrontedwiththephenomenonof"alienatedlabor"completelydeprivedof"halfartisticity",Marxputforwardhisartidealthatboththelaborsubjectandthelaborprocess"construct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beauty".

家务劳动小技巧范文

【关键词】彰显;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兴趣;魅力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即动手操作能力。目前这种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享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因而更须把劳动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知识的挖掘及身体素质、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均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的技能训练?

一、诱发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情感的定向表现,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符合人的意愿,便产生愉快、满意、喜欢等积极情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参加技能训练的内动力。所以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刺绣训练中,我在小黑板上事先绣好的一幅《玫瑰花》作品,那红花、绿叶正似刚开放的绚丽的鲜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老师问:“这幅玫瑰刺绣美不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美!”“你们喜欢吗?”齐声说:“喜欢!”并告诉大家:“这幅玫瑰花是老师亲手绣的。你们个个聪明能干,只要认真学,一定能绣出美丽的鲜花,绣出各式各样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看一看,比一比,看谁绣的好!我们准备办一个小小的作品展览会,让全校师生来欣赏我们的杰作。”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要求学习刺绣。连写字也要用放大镜的郑强同学也一定要叫妈妈买花绷和白布。全班学生很快准备齐了刺绣的工具和用品,要求学习刺绣的欲望习非常强烈。

又如在教《小鸡出壳》的作品制作时,我让学生先讲讲:“小鸡出壳”的情形是怎样的?你见过吗?接着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鸡出壳》的样品,然后动手操作。并指出直连杆往下推动时,“蛋壳”张开了,“小鸡”头部抬起,显示破壳而出的样了;当连杆向上拉动时,“蛋壳”复合,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趁热打铁,激趣问:要使连杆能灵活自如地转动,关键在于什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又问:“你们想做这个作品吗?”齐答:“想!”这时学生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兴趣诱发起来了,学习积极性也非常之高涨。我顺水推舟,立刻发下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

由于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手工制作速度快,质量高,每个学生都爱好上劳动与技术课。

二、加强实践性

劳动与技术课,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的一门学科。学生掌握了劳动的本领,就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穿刺绣针的训练中,由于刺绣针短而细,刺绣线要穿进空心管从针尖出来,需要手、眼协调配合,而学生的智商差异较大,有些孩子的手、眼极不协调,有的甚至是斜视。因穿刺绣针对有些孩子确实难度较大,我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巧妙的穿针方法,就是线穿进刺绣针一半时,用嘴巴轻轻地吸出线头,可是学生们针放进嘴巴不会吸线,反而戳破了舌头。看到舌头有血就不敢再练。这时我就鼓励大家切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才能学会穿针。为了学会这个吸线动作,我先让学生用塑料吸管反复训练吸线,再过渡为穿刺绣针的训练。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较快地学会穿针。学会了穿针后再在碎布上练习刺绣、缝补。通过劳动训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校时扭扣掉了自己会钉,上体育课时,衣裤扯破了自己会缝补。

除此以外,在劳动与技术课上,我还进行编织围巾、袜子、衣服等的训练,传授怎样起头,怎样收边,怎样打上下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心灵手巧的劳动者。

根据现在孩子劳动观念薄弱这一现象,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教育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洗红领巾、手帕;洗洗碗、扫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告奋勇地去做。通过教师的教育,同学们学会了烧饭,煮菜,发煤饼炉等家务劳动,深受家长们的好评。

三、提升创新性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小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水果拼盘比赛。课内30分钟进行设计动手操作自己的拼盘。比一比;谁的拼盘式样多,造型新颖。班内评出最佳选手参加年级组比赛,前三名获得者给予发奖鼓励。由于课外同学们积极去请教有经验的厨师,有意收看生活百事的节目,反复练习拼盘,比赛结果,全班同学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别拼出了“金鱼戏水”、“蝴蝶采花”、“众星盼月”等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看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冷盘,会使人食欲大增,更使人深深地钦佩同学们心灵手巧。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