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逻辑思维能力(6篇)
时间:2025-10-31
时间:2025-10-31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是一件长期、细致的教学工作。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和证明等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能进行正确、合理的思考的能力。
由于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中其他能力的核心,运算、想象、观察、记忆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因为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也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也要注意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征,教学时还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起来,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下面,就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1.平面几何是一门比较“典型”的逻辑模型
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形式逻辑中的有关部分,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有利的,也是可行的。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意识地从初一代数教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到学几何时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做也有利于解决学几何的“开头难”问题。
(2)要注意解决几何开头难的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解决语言难在解决推理难的过程中的作用。
(3)教学中要适当地渗透一些有关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如概念的定义、演绎推理(特别是三段式)、论证方法及其规则、依据等。
2.教学中要注意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中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之转化为逻辑思维。一般来说,要做到:首先,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其次,形成概念、判断,完成形象思维阶段,最后,摆脱形象思维使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要加强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活动,即达到以“词”为主要对象的思维活动。
3.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学生
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的语言要合乎逻辑,以此来影响学生。教师的板书也要做到有逻辑性。在作业的批改、回答学生的问题中,不论用什么形式都要做到逻辑性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说没有根据和模棱两可的话。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论在作业中、答卷上、回答问题时都要做到有错必纠。
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在人的头脑中创造出某种未曾感知过的事物或现象的思维活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学中的空间想象力更多的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有关情境的想象能力。课程标准中规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必要的。如在建筑设计时,就需要在没有建造出大厦之前想象出它的形状、构造,并画在图纸上。在中学安排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内容,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供了基本阵地。但它们不是唯一的阵地。在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教学中也担负着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必须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另外,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教学中是离不开实物、模型、电脑动画等的帮助的,对于教具和动画的制作、使用都要认真加以研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对于客观存在着的空间模型,能在头脑中正确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要形成空间观念
2.能够将空间模型按照统一的规定绘出平面图形。反过来也能够对于已有的图形,想象出它所表达的空间模型
3.在空间想象中,不但能进行逻辑思维,还能根据图形进行形象思维
有人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通过立体几何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实空间也包括一维和二维空间。事实上,没有对一维、二维空间的想象,三维空间的想象又从何谈起呢?况且想象又不都是形状的想象,也可以是对那些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物体、现象、情境的想象。所以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内容是很多的,如数轴、坐标系、函数图象等,都是通过数量分析来想象图形的。反之,从图形也可以转化为对数量的分析。如代数教学中“比较x2和x的大小”的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函数图象来解决。作函数y=x2-x的图象,由图象可知:①当x<0时或x>1时,y>0,故x2>x;②当x=0或x=1时,y=0,故x2=x;③当0<x<1时,y<0,故x2<x。
三、猜想能力的培养
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和科学原理对一未知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种推测性的想象称为猜想。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复杂过程。这样,人们就需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事物作出某种猜想,从而为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种方向和线索,再进一步去验证或论证或这一猜想。如果经验证或论证猜想是真的,猜想便成为规律或定理,否则该猜想就不能成立,就需要对该事物作出新的解释,也可作出新的猜想。这样,也就推动着人们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
猜想,不是凭空地臆想,要通过观察和研究某一对象的各种情况,以便占有各种材料,然后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占有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猜想。最后对所提猜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如验证、论证、修正、抛弃。
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才能的各种人才。这些人要勇于探索,善于独立思考。他们在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由直觉思维“猜想”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维验证或论证。创造才能较强的人,都具有良好的直觉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强弱往往与中学教育联系极为紧密。猜想在直觉思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直觉思维具有飞跃性,猜想就是直觉思维的翅膀,猜想可以打破旧有的逻辑格式,拓宽思路,使一些已经固定的观念有可能过渡到其他新的、独创的观念。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就是冲破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框框而开创了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每一个创造都离不开猜想,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至关重要,它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开创型的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千古教育的真谛。没有举一反三的联想与猜想的思维倾向是学不好任何知识的。但思维的灵活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我们才不至于想入非非,胡乱猜想。猜想出来的东西还要靠实践检验和广博的知识去论证。因此,创造离不开发散性的“思”,猜想离不开收敛性的“学”。科学的创造就是在这样经常不断地学与思,猜想与论证中,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来的。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论证。可以由一些特殊事例猜想一般规律;也可以通过类比,由甲事物的性质想到乙事物的性质。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而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强调专业教育到强调通才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又适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但是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全面贯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地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能力”的注重。通过普通逻辑的学习,能够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科学研究,谈不上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发明。所以,在普通逻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逻辑学教师必须明确,逻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少数逻辑学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逻辑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技巧,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作为一种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因此,逻辑学教学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善于从思维的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思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精简对理论内容的阐释,适当增加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普通逻辑,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往往有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消化。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求知的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逻辑学科的教学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四点:
第一,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趣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情趣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内在联系密切,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导,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上从理论到理论的呆板教学方法,寓抽象的逻辑理论于现实事例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教师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绝不能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逻辑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或含有问题的材料,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个“要”,即: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大胆猜测,要让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要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要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要适时做出问题总结,使学生明确讨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或有关方法。比如,在讲授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A、E、I、O四种命题在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四种关系下的真假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就会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练习题入手,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发散、假设等多种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解题。鼓励学生对解题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改进、优化,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讲实例以理论为指导,讲理论以应用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逻辑基础知识竞赛、逻辑推理智力竞赛、组织法庭辩论观摩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逻辑教学的目标。
第四,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钱伟长说:“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所以,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逻辑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讲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那么学生学完了逻辑学也就只能知道这些。逻辑学本身是最讲求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论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题、推理的知识当然应当讲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为什么概念是逻辑起点,如何明确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何构成判断,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成推理;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什么含在概念间的关系里,推理的规则为什么含在判断的逻辑性质里等。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结方式的分析与教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他们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普通逻辑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释:
①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钱伟长:《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新华文摘》,2001(4)。
关键词素质教育逻辑思维德育功能教学实用性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重要任务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对学生实行全面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而青少年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应当注重逻辑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逻辑思维训练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正确思维习惯。因此逻辑具有思维教育的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抽象形式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发展创新思维需要逻辑思维来引导或纠正青少年的形式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从而更好地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必然成正比,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逻辑思维做支撑。逻辑对创新思维的帮助在于它为思维提供了创新的方式、方法及规律。比如:(1)演绎。在创新方面表现为从我们已知的事物或规律中去发现其本身所蕴涵的我们未知的部分。例如:罗素的集合论悖论等就是运用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发现的。(2)归纳。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结论超出前提的一种创新。近现代各种发明创造及新发现有许多都运用归纳推理。(3)类比。从一般到一般或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鲁班发明了锯就是利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得以实现的。(4)逻辑中的三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任何思维都需遵守它。创新思维是合逻辑的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做支撑。
2逻辑品德教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青少年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品德教育中。逻辑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不是为学生提供品德规范内容,而是以一种外力作用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
在我国,青少年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等。这些德育的内容都需要青少年有一定的耐心与自控能力去遵守去实行,逻辑则为德育增加了保障。
逻辑能培养人的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坚持真理和科学的品质。逻辑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在青少年的德育中尤为重要。逻辑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形式化、公理化的科学,具有高度的严密精确性,学习逻辑本身就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所以它能培养人们的毅力,增强自信心。这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自控能力都有很大扩展,使它们更好地在德育方面得到很好的利用。
3逻辑知识实用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提高
青少年学习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逻辑在知识层面的实用性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3.1逻辑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
各门学科内容依赖于运用词项、命题、推理等逻辑要素来构建,教学内容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推理方式的过程;任何教学理论都要以逻辑为原则;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外归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式教学法,指把学科知识或理论在力求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论证讲解。教学注重论证知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二是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认知的逻辑过程。在“教”的实现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知识,反过来说,逻辑促进了知识“教”的实现,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3.2逻辑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性
逻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都能运用到,利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起来会相对轻松。例如: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题就可以借助逻辑证明方法,如,反证法,肯定原命题题设,由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出发,推出不合理或荒谬的命题来肯定原命题的结论。例:在ABC中∠B=∠C则AB=AC。借助逻辑中的反证法,证明∠B=∠C则AB≠AC不成立,从而证明AB=AC。逻辑知识的运用具有工具性,因此青少年利用逻辑这一工具能够更好地学习各学科知识。
4逻辑语言表达功能对素质教育的拓展
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认知、思维及语言表达方面。逻辑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辅助工具,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正确的推理能够获得新的认知,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知客观世界。逻辑就是帮助人们自觉遵守思维规律,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发现问题。思维内容的表达则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和语言中的词、词组,思维中的简单判断、论证与篇章来表现,主要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组合。因此,逻辑作为认识、思维、表达的工具是青少年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逻辑是基础学科,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比如教育逻辑,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
[2]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
逻辑学是高校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训练和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逻辑学也是提高全民族索质的重要手段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必备的工具性学科。因此,加强商校逻辑学教学改革的进路研究意义重大。笔者认为高校逻辑学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应注,理辑学应用研究
在以往的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把传授系统的传统逻辑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逻辑学所特有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其价值不只是在于学术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对高校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习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日常思维技能,为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间题提供完善的逻辑学知识,而不是重点研究逻辑学理论。
逻辑学科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就是要把所学的逻辑知识真正用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桩就在于加强迈辑学应用性研究。目前很多的逻辑教材存在片面追求演绎系统化、符号化,侧!于介绍理论化的逻辑系统,在内容体系与教学目标上有着不一致性。为了让逻辑贴近思维现实,发挥其提供思维训练方法的基本功能,在具体的逻辑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把逻辑提供的思维方法、原则与思维训练应用相结合,增加逻辑研究与逻辑知识应用相结合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开放的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地吸纳逻辑理论的应用内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多个领域。
二、教学内容改革要翻乎学科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就是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任何教学改革都要面对客观实际,要遵循教育规律。高校逻辑学的教学改革也一样。对于刚刚进人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逻辑知识上可谓是一片空白。而现代逻辑利用数学演算和人工语言研究有效推理,追求必然思维,是形式化的推演,这种思维方式不属于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是高级的科学思维方式,更适合尖端性高深科学研究的需要。从教学规律而言,顺乎学科发展,也并不是说要废止传统逻辑而只要现代逻辑。没有学好传统逻辑是学不好现代逻辑的,相反,学习好了传统逻辑可以激发对逻辑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使已掌握的传统逻辑知识成为学习现代逻辑的敲门砖。
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和用途,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应该重视,但并不是说只有废止了传统逻辑才能重视现代逻辑,不废止传统逻辑同样可以重视现代逻辑,高校可以让学生先学习传统逻辑知识,而后有选择性地学习现代逻辑。再说,一般高校的逻辑学教学主要的目的也并不是要培养出逻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把它当成一门工具来使用,为将来学习其它学科和工作提供帮助。
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加强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手段,是为了“过河”而必须很好地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五项措施:
其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并总结出这样一个程式,即课堂教学三部曲:第一部,从古今中外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逻辑事例切人;第二部,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抽象概括出逻辑原理;第三部,指导学生在逻辑原理规范下进行系统的逻辑训练。学生反映:这样学逻辑,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进人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二,运用偷快教学法。愉快教育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我在教学中注重溶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偷快的心理状态下,尽可能获得大面积丰收,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气氛;概念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所以讲清概念对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
3.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学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老师在这方面要多加关注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06):32-3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本质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性,分析学生思维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知识的转换过程,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一堂好的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但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发展有比较大的潜力。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展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数10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10个小木棒,让学生将这10根木棒进行分组,看看同学们能够有几种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找到多种答案,引导学生观察,在完成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重视学习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是由问题为基础的,数学只是获得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提出,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开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疑问与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问题,这些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也不要太简单,那样就达不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状况,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小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内在的动力。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要传授的知识精心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补割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析推导,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探究是思维形成的重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设计适当的练习题。数学的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有利于机枪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力。因此数学的习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系的时候,要注重习题的选择,要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相一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系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要大部分的学生通过思考都能够解决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还要走注重在课后为学生创造锻炼与时间的机会,不断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斯文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理念等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06):32-33.
[2]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4,32(09):112-113.
[3]谷新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78(11):75-76.
上一篇:文化教育行业(6篇)
下一篇:科技创新的目的(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