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时间:2025-11-03

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策略;技术

一、绿色建筑最基本的要素

2008中国住交会第四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暨中国之家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11月3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会议主题围绕生态人居展开,将有关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各方面的经验,绿色建筑的设备等介绍给大家、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来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基本要素也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个方面,从我这方面理解、也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手段和措施,在降低建筑能耗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同时合理使用和分配能源供给,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即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来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历史与现实表明,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观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观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鲜明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观是与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建筑观。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观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却存在三个方面的重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观漠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仅把自然环境当作建筑的外在变量,建筑作为一种人工之物与自然之物相对立,人正是通过建筑的功能来与自然抗争。二是割断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内在关联。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坚决主张抛弃历史上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样式,认为它们是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保守的、落后的,只有放弃沉重的历史文化的包袱,割断历史与文脉,才能自由地进行建筑设计与创造。三是导致了建筑意义的丧失。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

二、绿色建筑的策略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人类如何应对呢?让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来提出几个策略:第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是碳减排,比如说京东意见书对气体排放量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水资源和固体的再生,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其结果是碳减排;第三应对能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其结果也是碳减排;第四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策略是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化补偿,其结果是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碳吸收、碳综合的目标。可以看出这几项策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碳减排,这是大的背景;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特点,第一是生态化补偿技术的应用。第二是优化结构体系。第三是节能环保的外来结构。第四是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室内环境控制。第五是低碳的能源系统;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这是绿色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加大建筑间距、集中绿地、加强绿化、并采用了较大的人工水景布置(使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小区室外地面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道路及景观铺地等采用新型透水材料,补充了小区的地下水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小区的热岛效应。

三、绿色建筑技术理念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来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中、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中绿色建筑的目标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荷,避免施工中的严惩浪费现象,项目在施工开始就制定了绿色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目标网络图和绿色建筑施工保证体系,具体由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施工员)、组员(安全员、材料员、后勤管理员、质检员)落花流水实岗位责任,保证实施到位;屋顶绿化是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结合,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还具有隔热、保温、积蓄雨水及保护屋顶建筑物等功能,同时为居民提供巨大的“氧气库”和赏心悦目的外部休憩环境,因地制宜的内涵之一是绿色建筑要与本地的建筑文化相结合。良诸地域文化悠久,建有良渚文化博物院。本项目规划设计中,除雕塑、小品外,尚在景观平台、沿河走廊、楼间花池、木伐台等处展现良渚文化。

总结:

在现今的社会里,发展绿色建筑已将慢慢的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扮演了一个最最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绿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无愧于现在,也必将无愧于后人。

参考文献:

[1]住宅:跨世纪发展热点聚焦.99中国住宅发展论坛文集[A].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戴林琳盖世杰:“泛绿效应”下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若干转变[J].建筑经济,2007(12专刊)

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环保;生态环境;绿色经济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建筑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80757亿元,足以见得建筑业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6年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到2022年,我国将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这意味着,绿色建筑等环保产业将进入新一轮政策期。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绿色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从而为建筑业提供更为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它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和关键。是在当前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发展理念下所形成的建筑设计风格。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基于无污染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所设计的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蓝图,所以绿色建筑设计涵盖了环保的设计理念[1]。

1.2特点

(1)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预测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环保、绿色的特征。(2)绿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绿色节能建筑的形成,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例如:现阶段的小区公园会栽种一些花木,这些花木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人们营造适宜的环境。最后,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它属于建筑的事前工作。

1.3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专业里的思路及合理运用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例如荷兰的房屋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到房屋的能源使用以及生态性,所以荷兰的房屋建筑以风能为主要能源,同时屋顶的材料选择草料,这便是绿色建筑设计思路的完美再现。

2绿色节能建筑

2.1内涵

绿色节能建筑正成为世界潮流,也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总之,绿色节能建筑是一种不同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既节能又环保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2特点

(1)从建筑能耗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及对建筑各个环节最大允许能耗标准的控制,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节能效益的前提。(2)针对中国人居资源禀赋和目前住房消费存在的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这是有与绿色节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可再生资源利用所绝对的。

2.3绿色节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绿色节能建筑要求应用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如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内涵、特点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联系与区别。而我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身材深层次把握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联系

(1)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都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它们都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们具有一致性。(2)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是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遵循,它需要绿色建筑设计来指导,从而有力地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区别

(1)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但是它并没有明确提到节约资源、能源,而绿色节能建筑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2)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从设计图纸方面来体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而绿色节能建筑主要指的是从具体施工过程和功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能源的节约与利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基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纵然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达到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云.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地关系[J].低碳世界,2016,2(18):119~120.

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色施工,BIM,LEED

绿色建筑与色施工

推进“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修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其含义有二:

第一,从效果特征上看,绿色建筑对于使用者来说,应该是舒适、健康和安全的;

第二,从运行特征上看,绿色建筑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建筑施工”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组织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机具和物料,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将图纸上的“建筑”进行物质实现的生产过程。“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所以,“绿色施工”不再只是传统施工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施工技术的要求,而是要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依据“四节一保”的理念,去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当前绿色施工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材料替代。将高资源消耗、高能耗材料替换为更为绿色的工程材料和施工材料;

二是加强循环。模板、施工用水,通过更过循环次数使用,减少了施工资源消耗;

三是用新施工技术、施工工具代替老技术、老工艺。减少工程材料损耗与浪费,如:NZ高分子内置管模;

四是资源利用。如:地源热泵。

其他类似方法较多,不一而足。以上方法都是用较传统的方法在做绿色建造,存在几点不足:

一是某些方法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上海东盟项目地源热泵总造价为1.2亿),往往只存在于示范工程在用,难于推广;

二是绿色建造很大的一个突破口未予以重视,即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整个施工建造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类似于制造业的精细化施工,从而减少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这样的一个策略,可以获得比以往传统方法更好的效率。

二、BIM在LEED中的实证分析

下面将采取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以实现绿色施工为目标,绿色施工做法作为操作层,LEED评分准则为基准层论证建立层次模型(见下页)。

根据《LEED-NC绿色建筑评估体系》2.2版(适用于新建和重大改建工程)中工程检查表中:可持续性场址(SS)-14分,节水(WE)-5分,能源和大气(EA)-17分,材料与资源(MR)-13分,室内环境(IEQ)-15分,创新设计(IDP)-5分。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层次分析模型:

表一基准层判断矩阵

可持续性场址节水能源循环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创新设计

可持续性场址1.002.800.821.080.932.80

节水0.361.000.290.380.331.00

能源循环1.213.401.001.311.133.40

材料与资源0.932.600.761.000.872.60

室内环境1.073.000.881.151.003.00

创新设计0.361.000.290.380.331.00

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5.91,最大特征向量为Wi=(0.2,0.07,0.25,0.19,0.22,0.07)T;

C.I.=(λmax-n)/(n-1)=(5.91-6)/5=-0.018,

RI查相关表,n=6时RI=1.24,

C.R.=|C.I.|/R.I=0.018/1.24=0.015

再进一步评价上述5中绿色施工方法在不同指标下的优劣评价顺序,用LEED工程检查表中6个评分指标按其影响程度分别构建判断矩阵。具体见表二、表三、表四、表五、表六和表七。

表二可持续性场址(SS)的层次单排序

SS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1.000.500.500.25

循环利用1.001.000.500.500.25

新技术、新工艺2.002.001.001.000.50

资源利用2.002.001.001.000.50

BIM4.004.002.002.0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SS=(0.1,0.1,0.2,0.2,0.4)T;

λmax=5,C.I.=0,CR=0

表三节水(WE)的层次单排序

WE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0.250.500.500.33

循环利用4.001.002.002.001.33

新技术、新工艺2.000.501.001.000.67

资源利用2.000.501.001.000.67

BIM3.000.751.501.5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WE=(0.08,0.33,0.17,0.17,0.25)T;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四能源和大气(EA)的层次单排序

EA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0.200.501.000.33

循环利用5.001.002.505.001.67

新技术、新工艺2.000.401.002.000.67

资源利用1.000.200.501.000.33

BIM3.000.601.503.0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EA=(0.08,0.42,0.17,0.08,0.25)T;

λmax=5.01,C.I.=-0.001,CR=0.001

表五材料和资源(MR)的层次单排序

MR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1.000.250.500.50

循环利用1.001.000.250.500.50

新技术、新工艺4.004.001.002.002.00

资源利用2.002.000.501.001.00

BIM2.002.000.501.0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MR=(0.1,0.1,0.4,0.2,0.2)T;

λmax=5.0,C.I.=0,CR=0

表六室内环境(IEQ)的层次单排序

IEQ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2.000.501.001.00

循环利用0.501.000.250.500.50

新技术、新工艺2.004.001.002.002.00

资源利用1.002.000.501.001.00

BIM1.002.000.501.0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IEQ=(0.18,0.09,0.36,0.18,0.18)T;

λmax=5.0,C.I.=0,CR=0

表七创新设计(IDP)的层次单排序

IDP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BIM

材料替代1.002.000.501.001.00

循环利用0.501.000.250.500.50

新技术、新工艺2.004.001.002.002.00

资源利用1.002.000.501.001.00

BIM1.002.000.501.001.00

最大特征值向量WIDP=(0.08,0.17,0.17,0.17,0.42)T;

λmax=5.0,C.I.=0,CR=0

表八综合评分表

SSWEEAMRIEQIPD综合评分

材料替代0.100.080.080.100.180.080.128

循环利用0.100.330.420.100.090.170.088

新技术、新工艺0.200.170.170.400.360.170.361

资源利用0.200.170.080.200.180.170.188

BIM0.400.250.250.200.180.420.369

(备注:上表造表依据为各指标层次单排序的最大特征值,综合评分为上述举证与基准层判断矩阵Wi相乘得出。)

综上所述,在LEED体系中各方法得分为:BIM>新技术、新工艺>资源利用>材料代替>循环利用。故采用BIM技术使用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不失为绿色施工的有效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BIM在绿色施工时代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符合国家建筑业十二五规划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将算量过程中建好的BIM为项目管理全过程创造巨大价值,为进一步深化ERP打好基础,BIM技术将为建企总部改进项目体管理模式,提高建企总部利润率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杨宝明.信息化是绿色建造一大突破点.鲁班咨询.2011(1)

耿跃云.李勤.朱洲江.BIM在建筑环境领域的综合应用.建筑技艺杂志.2011(3)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建设报.2011(27)

PaulTeichols.BIMHandbook2nd.2010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