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理论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6-21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案例中心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迅速成为高校中的显学和年轻人心中的香饽饽,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争相报考。但在实际运作中,各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由于理念、资源、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结果却大相径庭。名牌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炙手可热,地方普通高校(本文所指的地方普通高校为非重点高校,主要是在高考录取时的二批和三批次学校)却存在学科发展缓慢、专业建设滞后、学生就业面临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教育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脱离社会实践的缘故。

一、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就是用真实生动的商业事实材料服务管理教学,使之所蕴涵的管理知识、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达到预想目标的一种教学范式。

案例教学没有正确答案,只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勇气与决心。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总结,汇总大家的智慧,总结集体的经验。

从教学内容看,案例教学不但可传递更多信息,扩大学生视野,而且能深化课授内容,拓展教材知识;从教学过程看,它强调全员参与,彻底打破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情感沟通,思想交汇,对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大有裨益;从能力培养看,它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信息摄取加工、方案设计、比较分析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是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

西方的案例教学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以哈佛案例库为核心,以毅伟(RichardIvey)案例库、欧洲案例交流中心等为补充的案例库体系。1920年,哈佛成立案例开发中心,次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教学始终是哈佛商学院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哈佛商学院每年大概编写350个案例,涉及各种科目,覆盖了商业问题中广大区域。从1923年起,毅伟商学院就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其案例库现有2200多个案例,并以每年300~400个的速度在更新。案例已交流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00多家大型企业,每年向校外读者出版销售案例拷贝约50万个[1]。

国内最早推广案例教学和进行案例库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成立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经过十几年积累,已收有教学案例900多篇,覆盖工商与经济类课程24门,主编《管理案例教学研究》内部期刊21期,公开出版专辑18本推广案例教学法,共举办30多期案例教学与编写培训与研讨班[2]。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更是借助北大品牌,通过科学运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讲座,创办《北大商业评论》杂志,出版了32本案例和管理类书籍,主办了包括“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管理学院奖”等评选,为国防大学等所有军队系统学院示范案例教学,发起了囊括中国顶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与50余家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建立了紧密合作。北大案例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案例库。

国内其他高校如清华大学等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教学案例库,对于促进管理教育和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地方高校建立案例中心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类学院与企业、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没有好的案例,没有一个在学科、企业规模、企业性质、行业、区域、案例功能等齐全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案例教学,工商管理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联系企业实际。

目前国外案例很难让学生进入情景,找到真实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使用国外案例存在对案例背景的理解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知名跨国公司的案例和大型组织、国际化问题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中小企业案例则使学生兴趣索然。

地方普通院校虽然在诸多资源方面受到限制,但应主动向名牌高校学习,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敢于超越名牌高校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有必要组建以本土企业实践为基础的地方普通高校管理专业案例中心,以“促进管理教育,提炼管理思想,提升管理水平”为使命,立足本土,面向全国,通过案例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收集、整理、管理河南本土案例资料的平台,以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服务。

案例中心将统一编选、制作本土案例,重点放在本土企业,不断及时更新案例,使入库案例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系统性,并形成大量企业素材积累,从而为教师和学生使用案例和企业研究提供方便。中心将与其他院校案例中心、培训机构以及商业报社等进行案例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案例的使用范围。通过整合师生、企业等资源,使案例不断得到教学检验和市场检验,从而使案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总结提炼本土企业成功的精髓与失败的教训,形成本土特色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对于促进管理专业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咨询,提升本土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四、建设案例中心的关键要素

要建设好地方普通高校管理类案例中心,至少需要有六种资源:

1.精神资源。案例中心的建设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院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哈佛商学院、毅伟(RichardIvey)商学院等案例库之所以成功,是院方对案例教学高度重视的结果。案例中心的建设需要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案例中心的建设有一种精神动力。案例中心全体成员要清醒意识到案例中心建设对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对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使命感;案例中心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使案例中心人员在案例采写过程中得到锻炼,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案例中心建设要有明确的远景和目标,从而发挥远景和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组织资源。为了推动案例中心建设,必须有一个由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坚强组织。这个组织并不需要庞大编制,而是一种精干的网络型结构,主要依托工商管理学院的丰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作用。这些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但包括案例采写、编辑与整理,案例查询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而且包括和其他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媒体的日常联络、交流等工作。国内有些案例库完全依靠个别老师推动,其未来发展是缺乏动力的。只有形成组织,才能持续坚定地推动案例库建设。

3.资金资源。案例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成本包括差旅费和劳务费。具体费用包括案例开发费用、案例储存费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办公费用等。其中案例开发费用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包括差旅费、教授指导和写作人员劳务费,由于案例采写对写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因此人力成本相当高。而且,一个优秀案例需要反复修改,这也导致案例采写成本的上升。

4.素材资源。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案例之源。改革开放30年来,一批批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没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为案例中心建设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资源。但是,要成功开发管理案例必须解决好企业的合作问题。因此案例中心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逐渐调动企业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传播案例教学成果,在社会上营造一个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把企业(公关)需求和案例采写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使企业感受到案例采写能够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企业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中国管理教育和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赢得企业的认同和支持,使企业消除顾虑,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案例采写和调研。

5.市场资源。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对管理教育的庞大需求,社会公众、学生以及企业,都在管理知识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案例中心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市场资源及市场化运作,这对案例中心建设和案例教学推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是检验案例库建设成败的最终标准,市场化运作有助于解决案例中心建设的资金缺口和人力资源缺口,有助于加强工商管理学院及教师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那里获得有益建议,教师通过对更多企业的研究,可以增长企业经验,加深对企业运作的理解,从而提高案例教学和研究水平。

6.品牌资源。品牌是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案例中心的建设决不是权宜之计,应充分发挥传统优势,整合工商管理学科的各种资源,千方百计努力把案例中心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工商管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定期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或担任客座教授,主动联合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研究,努力向企业推介我们学院的教师及其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案例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其打造成为学院的一张名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早日组建案例中心,是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搞好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对于提升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学校的兴旺发达,乃至本土企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希望各高校管理学科的决策者们早做决策。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篇2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

这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因为这种模式程序简单、针对性强,所以被较多地应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就是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高校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校企项目合作,对于MBA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中,更加明确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和重心,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往往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四: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

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管理人才。企业会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深造,以期日后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接受委托方之间分别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毕业后学生重回企业。这些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直接将来自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学校,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其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委培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往往会因为委培学生资质条件的参差不齐和攻读MBA的基础和动机等复杂原因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二、校企联合培养MBA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上述几大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具有互补性,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首先,无论哪类培养模式都离不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缺少连续性,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够有效得到配置,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对企业所紧缺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满足,形成高校和企业存在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较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逐渐固化下来,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浪费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次,联合培养模式都离不开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他们对联合培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考查导师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考查。由于校内导师长期扎根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业绩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但对于校外导师,他们的时间不固定,而且其科研及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不易衡量,同时对于校外导师又不能强制约束,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要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制度保障。最后,校企联合培养MBA的动力不足,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在联合办学体制还没完全成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处于被动位置,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而企业会基于某种考虑而被动答应。校企联合的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通,遇到问题时没能有合适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问题,导致合作培养名存实亡。同时,在进行双导师、共建培养基地或者项目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联合培养标准,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不规范,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或缺乏校企合作特色等而造成课程执行不力、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

三、校企联合培养MBA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培养MBA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且每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切实做到多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从全程入手,切实加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建议如下。一是要注重把握研究生招生质量。为保证质量,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特别是注重研究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在招生之前应大力宣传招生规则,认真考核每个生源的入学条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入学成绩,还要从态度、认知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二是慎重甄选校企合作伙伴。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应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考虑,选择注重实际能力应用型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关注企业的用人动向和用工标准,建立企业的人员档案,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课程或合作项目,既要发挥企业对培养基地或合作项目的建设作用,又能体现高校的科研能力,使得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达到高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问题,不能拿校内导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遴选标准可以先从简单的设置开始,再逐渐扩大到深层次的考核标准,比如导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或导师对科研成果指导的贡献等方面。对校外导师候选人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指导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型思维等方面的考核。密切关注其教学过程,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提出意见让其修正,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导师评价体系。四是狠抓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逐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好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关。应明确联合培养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企业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与展望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篇3

1.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理论与方法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理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既要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又要在未来的工作中面临各种实践问题(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所学的专业理论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相当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工商管理既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另一方面,要求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管理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教师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多元化需求。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1.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偏理论化,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工商企业相关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新型管理人才。但是,西方经济学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日趋完善,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还是凯恩斯理论,都是理论基础扎实且推理严谨。对于未来从事应用型工作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化程度太高。而且,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教学内容中出现大量的数学模型、推理、公式和图形,也使得西方经济学课程过于偏重理论化,适合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却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偏知识性,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知识点都比较多。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各知识环节环环相扣,如果学生未掌握前面章节的知识,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就相当有难度。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只能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仅仅阐述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下,虽然教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与管理有关的基本能力(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提升。

3.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化,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分析中使用了科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简化,其理论总是建立在给定的前提或假设基础之上的。在此前提或假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结论。如果脱离这些前提或假定,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毫无意义。此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虽然从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却致使原本理论性很强的西方经济学更加脱离实际。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所提示的经济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间接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直接采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较为困难。由于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滞后,收集或撰写中国经济案例费时费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省事往往直接采用了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西方国家案例,就进一步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繁杂原理深奥,传统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各学派林立并存。在不断补充、发展、演化甚至分化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形成了“经济学帝国,深奥难懂。以宏观经济学为例,经济学家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争论不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理论学派与主张市场自由的自由主义学派各执一词、相互抨击,难以达成共识。仅自由主义学派就包括货币主义学派、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等,各个学派都自成体系,内容繁杂。这从客观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泛泛讲解,学生难以掌握这些理论的精髓;而讲得深一些,由于课时有限,势必有些重要内容被遗漏。为了规避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吃力不讨好的风险,一些教师仅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虽然从表面上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甚至抓不住学习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数理化趋势与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矛盾,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数学在经济学中大量应用使得经济学大厦更加严密,表达更加准确,数理化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是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其中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以及推导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对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讲解较少,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精力,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6.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目前的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为了实现标准化,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计算、简答、画图分析、论述等。这种考试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轻个性、“重客观性试题轻主观性试题的倾向,存在有以下弊病:教和学的目的为了考试而不是培养全面素质;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相对欠缺;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考核方式扼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多样化的培养。

三、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西方经济学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到以下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切实地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原理分析中国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要求开展。(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注重结果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注重过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能力得到提升。在重过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精选教学内容

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初具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目标。对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往往是60个课时左右,大量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方面,教师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追踪与工商管理密切相关的最前沿的理论及实践、政策热点,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比如,除了包含经典经济学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沿理论也应包含在教学内容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学内容要适当包括一些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以提高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的适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西方经济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教师可以学生上大学的例子进行说明。既然选择了上大学,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4年外出打工的总收入。(2)讨论教学法。教师给学生指定问题,让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比如,在讲到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什么短期内即使亏损仍在生产,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讨论,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中的短期均衡。(3)案例教学法。尽可能选用适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财政政策时,教师可以采用我国政府在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这个案例,分析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时机、措施、影响以及利弊。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让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外部影响时,用盛产冬虫夏草的三江源草原生态恶化或大学生宿舍里的“二手烟的例子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消极外部影响的理解;在讲到市场结构时,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为例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垄断及其弊端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应正确对待经济学中的数理化趋势,授课时不应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推导上,更应讲授构建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从而让复杂的数学模型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5.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是考试的内容之一,但好的考核方式要兼顾甚至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应改革考核方式,做到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又注重能力考核。逐步改革一考定学业成绩的传统做法,以逐步提高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可尝试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过去的20%提至50%。西方经济学的平时成绩不但包括课堂出勤与作业完成情况,还应当包括课堂发言、案例讨论、课堂讨论、资料收集、经典文献阅读、调查报告等。提高平时成绩比重的方式可以化难为简,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助于解决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问题。此外,期末考试也可以突破传统的闭卷方式,采取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核的比重,满足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6.加强师生间课后的交流

由于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时间不能保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还需要课后的师生互动与沟通。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手段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课后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与学生直接进行答疑和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将当前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热门经济事件及时出来,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使这些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享学习成果的有益工具。通过进一步拓展西方经济学教学时空,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促进教学互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篇4

毕业论文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是不行的,选题太小太简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应从实际出发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小编采编了工商管理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

1.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国际认证研究

2.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贵州)招生启动

3.从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看AMBA认证的价值诉求、实施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4.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过程与要点

5.国企当自强——访华彩咨询集团董事、工商管理博士白万纲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

10.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7.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8.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9.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2.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3.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4.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6.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9.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30.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5.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6.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7.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8.对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

39.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41.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4.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7.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8.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9.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50.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51.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2.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3.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4.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5.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6.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7.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8.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9.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60.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1.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2.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3.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5.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6.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7.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8.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9.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0.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7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2.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4.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5.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6.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7.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8.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9.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80.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81.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3.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4.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5.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6.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7.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8.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9.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9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3.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5.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6.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7.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8.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9.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10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02.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10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

104.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10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06.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规范化八个问题

107.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08.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09.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10.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1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12.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11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1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5.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6.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17.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118.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

119.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0.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121.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机遇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12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123.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

124.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125.浅析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6.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127.浅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28.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篇5

1.专业培养内容和社会需求现实相脱离

目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教育模式,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根据一项大型的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和就业之后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这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的这个专业上的教育方向存在严重的偏差,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表达技能的培养。这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时间教育上尤为突出,实践教育内容僵化,过程形式化,学生积极性不高,都体现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实践教育的教学目的和预设的要求渐行渐远。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就业之前,对于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运功和了解,对于其就业的砝码的增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并无法实现和满足这一需求。

2.教育模式落后,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生源人数的不断增加,就拿工商管理专业人数而言,逐年增加的人数给学校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教育实践的教育基地和师资力量都跟不上学生的扩招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的,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实践教育阶段中,需要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意外,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工商管理的实操阅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在实践教育的环节中,将社会上实际需要和会遇到的问题带给学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学校加大对于实践教育的重视和资源投入

针对长期以来,高校注重硬件设备的投入,但是对于软件的投入却相对缺乏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对于“教学软件”的学习的需求性是非常高的。高校应该在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的投入和强化的同时。加强学校软件设施的投入,尽可能满足逐年增多的学生资源的需求

2.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核心

创新教学的教育理念,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学生对于企业营销现实的了解和真实案例的实践,通过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沟通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推广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教育推到社会的一线实践中,而不是仅仅是学校的模拟场或者是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跟学实践教育过程中,知识体系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为高校而言,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凸显教学内容和实践功能的相互协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模拟管理能力,适当增添一些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对教学内容中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进行合理西瓜的调整。做到专业技能的合理培养。

3.培养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

教学师资力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正如前面所说,工商管理师资力量不但要求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丰富的社会实践阅历,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教室队伍的建设性而言,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过程,面对国内外目前人才大量内流的现状,可以从高要求来进行选择,避免过去仅仅从学历上来甄选教师,而需要在面试的阶段中引入适当的社会工商管理阅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带好学生,将更多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同时,一线教师必须保证持有“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独立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选择时,必须保证对教学课程含有职业资格证中包含的技能和知识,区分秘书类、营销师类、人力资源师类的职业资格证持有教师的课程教学的选派。

三、小结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