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硕士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6-27
时间:2024-06-27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07-02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拟计划在2015年,实现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数量达到1∶1的比例。因此,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受教育群体特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部分有工作经历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思想独立性强、年龄跨度大,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具有分散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总体上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比较大,呈现复杂化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殊。目前,从事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要由两课教师、校内外导师、辅导员组成。由于他们第二年便要进入企业工作站,多与校外导师和辅导员联系,思政老师和校内导师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大。但校外导师大多工作繁忙,对研究生常常疏于管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限,而且年龄较为年轻,所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在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不同,专业硕士目前的培养方式为第一年在校内接受课程教学,完成课程任务后于第二年进入企业工作站,他们将会根据现场工作情况分散到各个工作单位和现场进行研究和学习,与两课教师、辅导员和校内导师之间距离远,不能参加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也难以组织班级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当前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不明显。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将《自然辩证法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必修课程,但从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贴近当代研究生思想状况,对研究生关注的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涉及不多,学生兴趣不浓;二是研究生多半有学术科研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部分研究生重视科研和重要的专业课程,对政治理论学习漠不关心;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两百人左右的大课教学,课堂纪律差,交流互动少,考试多采用大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要求比较随意。
2.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不明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文件的相关要求,高校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要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但在工作中,实施效果不明显,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完成人还是辅导员。
三、提升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针对专业硕士提前进入社会的实际,结合社会大环境和所学专业的背景,增加新颖的、热点的观念和内容,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同时,注重教育内容的社会性、科学性、历史性、政治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突出教育重点,增强他们的可接受性。
2.加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活的环境主要在校外,而且分布较为分散,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考虑这一特点,采用一些可行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习讨论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入平台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时给与引导,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亦可以通过举办主题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如践行雷锋精神、评选诚信楷模和学术之星等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发展与集体、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理论教育收到实效。
关键词:培养类型;学术型;应用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95-04
Abstract:Inviewoftherealityconflictbetweenincreasingdemandforhigh-levelapplication-orientedsportstalentsandcurrentacademic-orientedcultivationmodel,basisontheanalyzingthestatusquo,thepaper,combinedacertaindivisionofprinciple,hasdrawnuptwokindsofcultivationmodelsforthesportsMasterdegreecandidatethe―academic-orientationandapplication-orientationconsideringtheessentialcharacteristicsofsportsMastergraduateeducation,thepurposeofoureducationandsportsMastergraduateeducation,thedevelopmenttrendofsportsandsportsscience,thedevelopmentdemandofgraduateeducationandsocialwithaviewtooptimizethecultivationmodelforsportsMasterdegreecandidatetomeetsociety′sneedsandimproveefficiencyofeducationalresources.
Keywords:cultivationmodel;academic-orientation;application-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
目前我国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庞大,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学术型人才),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特殊的国情相吻合,具有中国特色。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原先本科层次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适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于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2005年3月1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8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专业学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进一步深思目前我国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研究型人才“过剩问题”所带来的问题。所以,改革目前我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尤为急迫。故需要从目前我国学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入手,探究“学术学位”体制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及其特征,以符合社会需求的要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1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现状
研究生培养类型是指按照研究生的某种共性而培养的不同层次研究生的种类。通过对50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单位的培养类型以学术型为主,仅有少量单位为应用型(如表1所示),而通过对50家用人单位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需求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类型以应用型为主(如表2所示)。这一现状是导致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当今,需重新审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并规定内在特征。
2培养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影响因素
人才培养类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与人才培养类型及其特征来看,本质特征是人才类型及其特征确定的基础;从教育目的与人才类型(培养类型)的关系上看,教育的目的决定人才培养类型的选择。但是人才培养类型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类型还受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对象―体育及其现象、学科基础―体育学、社会发展和需要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众多因素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做到科学划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需要对所有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2.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规定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最本质的内涵,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和层次教育的根本和独特原因,保证其本质的源头所在[1],同时也是确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及其特征的根本。根据相关研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以体育及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学为学科基础的专业性教育;带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双重色彩的时代性教育;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精英性、创新性教育[2],这一定位为确定培养类型及其特征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2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的预期效果,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教育目标有显明的时代标签,不同的时期,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即不同时期,培养类型不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人才培养类型受教育这个大系统影响。教育的目标规定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划定的方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是在研究生教育目标基础上确定的。当前我国教育目标体现在时展阶段上就是教育方针。
2.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作为研究生教育目标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划分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当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在推动体育和体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划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时必然体现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2.4体育学的发展趋势
以体育学为学科基础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在体育学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的类型受体育学这门学科影响。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即是体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当前体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体育学在体育实践应用过程中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体育学的实践过程,需要一批掌握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去实现体育学在社会系统的实践,一方面促进体育学的一些理论具体应用到实践领域,推动体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体育现象,并在分析新现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和新的学科。
2.5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加之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人才的积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原有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教育科研人才的历史任务。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且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当前绝大多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条件下将走向社会,在社会具体实践岗位上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逐渐由学术型教育向应用型教育方向发展。
3培养类型划分的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人才类型的划分是在分析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系统开展的结果,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3.2规范性原则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划分的规范性原则是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类型的划分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形成比较规范的类型,以更好的推进在此基础上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规范性,要求人才培养类型划分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划分出来的标准符合一定的规定,既能体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又能和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文件、规定相符合,做到有章可循。
3.3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体现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必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类型要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相符合。作为高层次教育之一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也就表现为人才类型的划分要适应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类型要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类型的需要。
3.4动态性原则
我国社会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需要类型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是由于体育、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等众多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还将继续发展变化下去,社会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上应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人才类型的划分。
3.5效率性原则
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存在着①个人经济效益;②个人非经济效益;③社会经济效益;④社会非经济效益这样四种效益。强调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划分的效率性原则,就是体现在既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划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效率,实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本人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
3.6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类型的划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构成因素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方向选择上,做到最大程度上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的特点、爱好以及个人知识体系,在具体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同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划分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涉及的各个因素以及评价和淘汰体系的选择上发挥导向作用。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划分的各个原则是一个整体,各个原则一起共同构成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原则,其中任何一个原则不能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划分过程中实现好,都会影响到其它原则在划分过程中的应用,并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类型划分的科学性。坚持人才类型划分原则的统一、协调,是实现科学划分的基础。
4培养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
在明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和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划分的因素(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划分类型影响系统),遵循人才培养培养类型划分有关原则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可以将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类是应用型(实践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4.1学术型(研究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是目前以及以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类型,在一定时期内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唯一类型。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历史任务正在发生蜕变。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任务应该而且一直渗透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始终,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其总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作为继续博士研究深造或者就业单位主要为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发展方向为体育研究人员的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当前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4.1.1坚实而广博的理论知识
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为继续深造,或者可以说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储备人才。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具备坚实的本专业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已经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发展的过程不断产生新的体育现象,而作为学科基础的体育学,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并在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学科。与之相适应,研究生的知识体系要宽广,应具有坚实而广博的理论知识。
4.1.2一定的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素质
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广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素质。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完善并产生新的理论知识。作为研究体育及其现象和运行规律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所研究的理论知识,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素质是其从事学术研究实践的基础。对于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素质是一个包含多项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体,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能够迅速发现问题,科学、合理选择研究课题;二是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和实验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刻剖析而撰写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三是评判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对研究结论是否符合既有研究目标及解决问题效果的判断力。据此可见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包含多重能力的学术研究实践操作素质。
4.1.3具有体育某一方面的研究专长
研究生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并且建立在一定研究方向之上,尤其是最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在某一个研究领域内开展的。作为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储备人才的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坚实广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体育某一方面具有研究专长,即对体育领域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向具有持续深入研究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体育研究中有所突破,在理论上有所造诣,成为体育领域中某一个或者几个方向的研究专家。
4.2应用型(实践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一些需要进一步接受高层次体育教育但是又不继续从事体育科学研究这类人的需要。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也和体育、体育学、体育学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吻合。社会的发展使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对于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当前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4.2.1扎实的理论知识
对于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目前体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作用,实现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更好的把握体育发展的趋势,推动体育的发展,对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发现体育运行中的规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应用型体育学研究生只能成为一种高级技师,并且会在体育不断发展的潮流中被时代抛弃。
4.2.2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就业方向是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具体行业,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素质是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性人才的关键。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对具体实践的掌控、把握和实现能力。对于体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来说,需要在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体育以及因体育产生的各种行业发展需要的具体岗位上具有实际操作素质。
4.2.3具有体育某一方面的特长技能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需要的是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对于体育学应用型研究生来说,就是需要掌握体育的某种技能,如具有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赛事的解说能力、体育新闻的撰写能力、体育赛事的运作能力、体育产业的经营能力、体育健身的指导能力、某种运动项目的技能等等,这是立足于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体育发展的方向。
5结束语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两种类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把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的同时并不排除兼有两者能力的人才。这一划分方式只是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避免因培养方向的不确定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进而引起就业困难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9,(5).
[3]杜彦良,江舒,张爱淑等.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10-31.
【关键词】:培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法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学科,在我国属于法学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只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层次中开设单独的学科专业。二级学科“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宪法学、比较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行政法学。其中中国宪法学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比较宪法学方向主要研究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宪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宪法案例,既作国别性的研究,亦作比较性的研究;中国行政法学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实践问题;比较行政法学方向主要研究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宪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重大案例,既作国别性的研究,亦作比较性的研究。主要培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理论研究人才、高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师及实际部门的高级研究人员。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敬业精神,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立志为祖国的法制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法学教学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包括律师、法官、公务员、企业法务人员和教师等)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熟悉法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法学理论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应熟练掌握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养成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熟练运用法律推理、解释和论证方法;应当具有撰写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仲裁裁决书等法律文书以及相关公文的写作能力;应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专业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系统而牢固地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能够熟练运用法学研究方法,并能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独立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
(三)工具性知识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熟悉各种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热爱法学专业,形成牢固的守法观念和尊重程序的意识;具有独立的学术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崇尚科学精神,对法学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将一般性法学理论观点上升为系统法学理论体系的修养及能力;能够将法律思维方法和学术创新精神贯彻到各项法学研究过程中。法学硕士生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潜心法学理论素养的积淀,学习目的和动机端正,具有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感。
(二)学术道德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护宪法,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法学硕士生应当恪守学术规范,崇尚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修身正己,忠于真理,学风严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摒弃抄袭剽窃,切忌弄虚作假,避免粗制滥造和重复研究,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四、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备运用多种科研工具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外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本学科领域主流、经典、前沿的专业主文献,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具有通过法律实践、学术交流、文献检索等其他途径获取知识的良好能力;熟练掌握法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能运用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等基本原理分析法律现象,提出和解决问题;具有中国问题意识和解决中国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備自主地查阅、搜集、处理、归纳学术资料和信息的能力,能追踪学科知识前沿,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撰写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初步发现和辨别学术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的法律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工作实践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或其他专业技术和社会服务的素质和潜力,应当具备综合应用法律专业知识判断、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组织、实施实证性调查研究的能力,能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完成基本的法律接待、法律谈判和法律咨询等实际业务。
(四)学术交流的能力
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硕士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能熟练运用法律专业术语进行学术交流,具备与各法律实务部门接洽、联系的技巧和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水平。
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硕士研究生正常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以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武夷山.促进交叉学科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6.(1).
[2]孙国祥.张书琴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性展开与破解[J].当代法学.2009(2):147一153
[3]冀祥德.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之转型—从以培养法学硕士为主转向以法律硕士为主[J].环球法律评论.2012(5):141一151
关键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7-0075-04
AStudyontheExist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theEducationofSportsMaster'sDegreeinChina
LIJing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In2005,theStateCouncilAcademicDegreesCommitteeadoptedthe“SportMaster'sDegreeProgram”anddecidedtosetupsportmaster'sdegreeandenrollmasterstudentsinthemajor.Withthemethodofliteraturereviewandonthespotinvestigation,thepaper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inthismajorand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sportmaster'sdegree;edu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仅1999年至2005年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依次达到23.49%、27.57%、26.47%。这种快速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05]8号文件通知,经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这标志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又一次重要转变,同时也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截止到目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21个,他们几经努力,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此同时,一些培养中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专业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特别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理念与定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
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特点
1.1职业性特点国务院学位办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必然具有体育工作职业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于体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以体育领域的职业为依据,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四个职业背景的专业领域。
1.2实践应用性特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其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与评价、指导教师等方面。
培养目标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5年下发的学位[2005]8号文件中,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掌握某体育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招生对象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培养方式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培养为主,“进校不离岗”,强调学校与体育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学位授予标准方面,专业学位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体育工作岗位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论文内容强调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大众健身指导等实际
投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李静,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中的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应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类。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论文选题与评价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方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1.3招生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体育各领域的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大众体育健身指导者等。而学术型学教育的招生对象包括体育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有工作经历者。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2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招生考试办法不合理只有科学地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招生考试办法。如艺术专业,它们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的技能技术方面,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术理论水平。因此,对体育专业水平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入学考试的办法和标准上能够得以体现。从2005年的招生办法看,没有把专业技能技术摆在重要位置,而过多的看理论考核,尤其是外语。如外语不过关,专业技能考试的机会就没有,而外语要求明显过高,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0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结果排序”中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外语分数的最低控制线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法律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的外语控制线,这也许正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首次招生未能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同时,没有考虑东西部地区的实际,录取标准全国一刀切,而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在其他专业学位招生录取中都有明显体现,这些都是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招生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相脱节从前面所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角度上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应与之相对应。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不同,学员应具有该职业特有的、更高层次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学员至少要有相关的这种职业经历,经过系统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开发创新,这不仅是专业学位教育职业性的特点,也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本质。从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来看,是以招收高级教练员、高级运动员、高级裁判员为主要对象。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工作人员,所对应的职业应当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他们除了掌握专门的知识外,还应掌握本领域高层次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体育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为体育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说,更应突出职业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标志。不具有该特征,背离培养目标,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
从2005、2006、2007、2008年报考人数所占百分比看(表1),考生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历年教师所占百分比已达为84.8%、84.9%、83.9%、81%;而在其他人员(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中,前三年每年报考人数所占比例均不超过9%。2008年其他人员报考比例为11%,其中单独统计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报名人数也不过是6%。由此可见,以往学员整体职业经历、技能水平一般,可培养性、可塑性比较差,未来职业的高级性特点不突出,与培养目标出现脱节的现象。
表12005-2008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考生来源统计
入学年份2005人数比例/%2006人数比例/%2007人数比例/%2008人数比例/%教师228284.8344184.94308583.99305081行政干部1856.82125.231845.002266科技人员230.85220.54742.01371其他人员1786.63328.202937.9818911现役军人220.81441.09371.023712.3定位模糊,与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重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体育学学术型学位是同一层次上两个不同的学位,两者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招生对象、学位论文等方面均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当前某些学校和单位仍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教育,两者没有区别对待,而是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应用型、专业型体育高层次人才对知识需要和能力需求,这说明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体育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2.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特色不突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按领域划分,共分四个,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竞赛组织。目前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并没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反映不出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还始终难以跳出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框架;另一方面反映不出各领域特色。由于报考领域多数集中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领域,许多培养单位基本上是将这两个领域混在一起培养。从表2可以看出,历年报考体育教学领域人数比例超过60%,这些学员基本上来自于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工作,学员们毕业后又在重复着普通教学,导致形成的培养结果仅仅是满足了学员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满足了各高、中等学校对在职教师学位层次的要求,并没有突出各专业领域应有的特色。
2.5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相对于体育学术学位来说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各学校不同领域的课程设置资料,总结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情况(表3)。我国目前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领域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知识,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比较薄弱。虽然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方案的写作,但是平时实践性课程训练的缺乏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提高自身实践探索和解决实际领域问题的能力。
表22005-2008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专业统计
入学年份2005人数比例/%2006人数比例/%2007人数比例/%2008人数比例/%体育教学161660245460.60224061248466运动训练82331121730.04117532105528社会体育指导16661964.8414741133竞赛组织8531834.5211031133表3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公共课程自然辨证法、逻辑学、科研方法、外语、计算机15专业核心课程
(任选一领域)体育教学领域:体育课程导论、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12运动训练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12竞赛组织领域: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12社会体育领域: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12选修课程高校体育改革、教育心理学、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摄像与运动技术分析、教育技术学5学位论文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22.6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学术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形式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几乎没有典型案例分析和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的论文,找不出专业学位论文的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还发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普遍较低,可能与不脱岗的学习性质有关,其时间跨度长,平时工作中接触的科学研究少,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与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式、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
2.7缺少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前还欠缺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和相应的监督调控机制。特别对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总结和评价近几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关于质量评价体系还是非常欠缺的,不论是从人才竞争的角度,社会需求的角度,还是开放视野、面向国际的水准,都迫切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培养监督机制,否则办学声誉、学术声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制约我国今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3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策
3.1调整招生结构和考试办法历年招生中的问题是生源结构不合理,真正想招的人招不进来。体育教学领域报考比例过大,反映出结构上的不平衡。事实上,运动训练、竞赛管理才是更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主体是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一线管理人员,因此,在招生政策上要向这一方倾斜,吸引和解决更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报考。对少数优秀人才实行特殊办法,单独划线,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建议对“优秀运动员”录取办法进行调整,方法上可采取加分、实战问答等考试内容,吸收专业技术特别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学员,把真正想招的人招进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
3.2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于2005年起在全国全面展开,确立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非常关键。因此,培养模式的制定要有科学性,既要现实又不能偏离专业学位的特征。要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学位的特点,针对各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3.3突出专业领域特色专业领域的设置宜精不宜多,关键特色要突出。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他们在一定的职业背景下,具备较好的体能训练、技术与战术训练、运动队队伍管理、比赛临场指导等实践应用能力,各培养单位应该在针对培养对象实际特点的同时,结合本领域自身特点,在所设置的领域制定出具有本领域特色的培养方案,不同的领域要突出不同的培养特色,可以反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等方面。
3.4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最优化,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培养目标要求体育专业学位教育必须注重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应用的有机联系。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其基础性、实践性、科学性。突破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单位应选择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单位,使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3.5加强专业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且鼓励论文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提交,但选题必须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强调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着重评价学位论文的实践价值。可聘请体育领域相关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参与教学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检查制度。
3.6建立符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培养质量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第一主题,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生命线。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培养监督机制十分必要。要充分发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的作用,建立定期评估机制,通过评估,在各试点各单位之间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竞争机制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逐步推进规范化培养,从而保证培养和学位教育的质量。
3.7注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要善于借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熟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更科学、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要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激发体育硕士教育工作者开展体育教育改革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通过不断改革与总结,逐步形成较为完善、更加科学的中国特色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道路。
4结束语
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无章可循”,大部分培养单位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在实践中尝试,不断交流和总结。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仍然面对许多困惑。笔者愿更多学者关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转向[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高玉英,张春合.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3):60-61.
[3]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教育部学位(2005)8号文件.
[5]娄方平,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98-100.
[6]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孙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5-77.
[7]李国栋,关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04-105.
[8]高玉英,张春合.影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因素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42-443.
[9]曹健,芮国强,曹光龙.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23-125.
[10]钮力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33-35.
[11]谢桂华,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7-208.
[12]午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1]。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上一篇:社会保险论文(收集5篇)
下一篇:精品教师(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