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硕士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04
时间:2024-07-04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考核体系
一、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环节考核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自1997年起,我国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独立担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尤其重要。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评价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是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通过解决专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培养工程硕士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硕士职业素养的目标。
因此,加强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环节的考核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程硕士重视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促进工程硕士能力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工程硕士工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二、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考核体系
专业实践贯穿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两项工作,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因此,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工程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工程硕士实行校内课程学习和企业专业实践分段式培养,受限于企业导师的责任心、重视度等因素,学生专业实践存在指导不力、监管不足、考核缺失等问题。特别是专业实践考核,形式化现象较突出,一般是由学生在实践结束时撰写一份实践报告,校内外导师根据报告给定成绩。这种方式的考核并不能真正衡量工程硕士的工程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亟须构建科学有效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
1.严格专业实践考核,凸显专业实践重要性。
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考核以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将工程理论运用情况、工程技能掌握情况、实践计划完成情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通过实践是否掌握了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是否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等。对专业实践的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成绩合格及合格以上者,取得相应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参加实践学习。研究生实践成绩记入研究生个人成绩档案。凡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明确校内外导师考核职责,加强实践监管。
专业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专业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在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使工程硕士在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应建立常态沟通渠道,保证信息共享、交通畅通,形成有效的实践环节指导和监管机制。研究生根据企业实践情况,按时填写实践周志,总结实习经验和心得,并按月提交给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评阅;两位导师根据实践周志对学生进行考评,全面了解实践过程,及时调整实践内容及进度,共同完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3.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全面性。
对专业实践的考核应由过程考核和终期考核综合评定。过程考核主要以研究生实践工作量、出勤情况、实习周志、工作表现及态度等为考核依据;终期考核主要以实践报告、企业导师考核鉴定材料、实践单位意见等为考核依据,校内组织实践学习成果汇报会,校内外导师及同行专家参照研究生详细记录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实践成果等情况进行最终的考核。通过对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的过程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既可以加强对研究生的监管,强化实践效果,又可以充分保证专业实践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
三、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考核体系
学位论文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环节。作为一种检验手段,学位论文评价既是对工程硕士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衡量,又是对其实践能力、工程经验及职业素养的全面测评。因此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应加强质量把关。
1.加强论文工作监督,实行全程考核。
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分企业专业实践和返校集中撰写两个阶段,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论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考核。
高校应通过组织开题报告论证会,成立由校内外导师、同行专家组成的审核小组,对工程硕士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其后,高校应组织考核专家针对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中期检查,针对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保证论文工作顺利开展。在工程硕士参加答辩前,高校应组织同行业专家进行论文评审,根据对研究生综合运用理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论文成果实际效益的评价,做出是否同意答辩的结论。论文答辩环节,高校应邀请其他高校、企业具有深厚理论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研究生实际答辩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进行鉴定,并给出是否通过答辩的结论。
2.制订论文评价指标,明确考核标准。
制订科学、合理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有利于规范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从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应重点突出对论文选题的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考核,对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进行评价,对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进行鉴定。
表一学位论文评价指标及权重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不同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论文形式其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应各有侧重。
表二不同学位论文形式的评价观测点
3.明确考核职责,确保考核力度。
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中,应明确学校、培养学院、导师的考核职责。学校、培养学院负责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度和形式进行督促和检查,校内外指导教师负责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检查指导和评审。通过建立起学校、培养学院、校内外导师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论文考核力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研[200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
[2]盛伟,申爱兵,等.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俞继仙,苏玉亮,等.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考核与激励体系的构建[C].2012.
[4]王武义,于文男,等.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探讨[会议论文].2010.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项目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计划与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①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②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③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④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责任;⑤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选题与开题阶段。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①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最终确定论文选题。②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收集资料,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③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④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研究与写作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审核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评阅与答辩。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②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③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收尾与结束。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少走歪路;②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③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②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由学科组织预审,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④把好开题评议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重新开题。
3.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②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把好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②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③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④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①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39-41.
[2]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卢有杰,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8.
Abstract:Ba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thequalityevaluationofpracticalmaster'sthesisonmanagement,thispaperanalysesthereasonsforproblemsinacademicdissertationqualityevaluationand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andcharacteristicsofpracticalmaster'sthesisonmanagement,makesanevaluationindexsystemwhichevaluatestheacademicdissertationqualityfromthreeaspects:teachingconditionsandmanagement,teachingprocessandtheeffect.
关键词: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论文质量;评价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Keywords:practicalmasteronmanagement;academicdissertation;qualityofthethesis;currentevaluationsituation;evaluationindex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69-02
0引言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MBA和MPM等专业学位,管理类应用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直接反映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领域研究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反映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因此,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便于实施的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1]。
1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现状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大多数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虽然基本能够对学位论文进行基本评价,但是由于应用型学位论文与学术型学位论文写作的方法、目标的不一致,导致评价指标上的差异。
1.1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问题随着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制定的有关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的瓶颈,目前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有:①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开题仅看开题报告,评价论文选题如何;中期审查大多也只是查看中期报告,不能检查监督论文内容完成程度;答辩看重的是论文成果,忽视论文产出过程,对提高论文质量难起作用。②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硕士学位论文都是由专家评审,因为每个专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很容易出现评价的论文相同而结果不同的结果[2]。③指标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特点考虑不够充分。比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实用价值[3];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往的评价体系都没有体现这些特点。
1.2学位论文评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论文质量相关的评价因素随着硕士论文的实际状况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下面就从几方面分别阐述论文质量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应用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缺失[4]。现在的硕士学位论文评价基本上沿用了以往学术型论文评价体系,针对学术型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因此,并不符合应用型学位论文的特点和要求。②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制度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以往学位论文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完善的学位论文产生评价制度,能够严格论文产出过程,提高论文质量。③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由于评价制度的执行过程缺少相应的检查和监督,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5]。④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环境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6]。
2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管理类应用型硕士的培养特色,结合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和特点,将学位论文评价因素分为学位论文教学条件及管理、学位论文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效果3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指标,建立如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评价总分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标准划分为A、B、C、D四档,表中只给出A、C两档的标准,低于A高于C为B,低于C为D;每项得分=分值×等级系数(等级系数:1.0?芏A>0.85、0.85?芏B>0.7、0.7?芏C>0.4、0.4?芏D?芏0);评价总分为每项得分之和。根据建立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可以对某一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从3个一级指标以及下设的各二级、三级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一个总评分。
3结论
评价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不仅是对学位论文本身的评价,客观、公正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学位论文教学条件及管理、学位论文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效果三个方面。根据本文建立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某一高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相应的得分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已达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的改进仍未结束,仍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征航,毛旭东,刘万科,陈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79-180.
[2]朱霞,卢润德.浅议经济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J].各界文论,2007(6):53-54.
[3]王桂荣、赵敏.管理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2(3):62-65.
[4]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9-22.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对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72-03
我国自1991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迅速,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育部2009年《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意见,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目前,我国已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工程硕士等39种专业学位[1],累计招生达到100余万人,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未来。为了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必须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现状,积累经验,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改革制度,采取措施。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能够为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设计了工程硕士导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两种。工程硕士导师问卷共1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导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学位论文形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问卷共3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本情况、培养情况、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汇总表
回收的141份全日制工程硕士调查问卷,涉及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光学工程12个工程领域,各领域被调查人数如表2所示。
表2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领域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汇总表
问卷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选择题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各选项的频数和频率并进行比较;对于问答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建议和问题。本文将导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有选择地删减部分问题,并将问卷的一些选项进行合并和归类。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在基本情况方面,主要了解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的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工程硕士认为自己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23%的工程硕士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80.3%的工程硕士认为,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特色“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67.4%的工程硕士认为,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考核内容“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专业学位人才选拔的特点。可见,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报考前对专业学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工程硕士认为所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很适应”或“基本适应”,也有41.2%的工程硕士认为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太适应”或“不适应”,如表3所示。在课程教授方式上,对于“你所学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主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可多选)”的答题中,73%的工程硕士选择“课堂讲授”,42.6%的工程硕士选择“案例教学”,46.8%的工程硕士选择“实验、实践”;在同一问题调查教师时,80.6%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55.6%的教师选择“案例教学”,52.8%的教师选择“实验、实践”。由此可见,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在对教师的“您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和给学术型研究生上课有何不同(多选)”的问题时,33.3%的教师选择“没有不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表4所示。在“你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亟待加强的课程”选项中,59.6%的工程硕士和38.9%的教师选择“加强实践类课程”,31%的教师选择“增加专业基础课”,超过20%的工程硕士选择“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的合理性比较一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并增加人文社科知识,构建具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
表3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情况
表4教师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上课的不同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1]。在“学校、学院以及导师方面是否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问题中,58.9%的工程硕士选择“否”,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选择有实践机会的41.1%的工程硕士中,只有57.7%的工程硕士选择提供的实践时间为“2个月以上”。在“你认为实习或实践对你哪些方面提升比较明显”时,“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工作的适应”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排在前三位。通过调查发现,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既有导师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原因,也存在缺乏能够有效实习实践机会的企业的原因。
(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研究生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让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丰富基础理论及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行业部门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关于导师的调查中,所有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符合双导师制的要求。在对指导效果的调查中,有76.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回答“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几乎没有指导”,这直接反映出目前企业导师形同虚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应该有别于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你的学位论文或者你了解到的本领域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形式”的问题中,选择“科研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设计方案”的分别占53.2%、17.7%、15.6%、13.5%,这也与工程硕士教指委要求的“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导意见相一致。因全日制工程硕士还没有毕业生,因此,没有设置学位论文质量的题目。
(六)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
这部分主要调查研究生对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以及实践环节的满意程度。在这四个方面,分别有85.1%、78.7%、92.2%、54.4%的工程硕士选择“满意”或者“基本满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方式枯燥化,导师的指导不多以及实践对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等。可见,虽然大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工程硕士教育满意度比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否快速高效发展,主要取决于广大研究生导师和各级管理干部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取决于广大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在“您对自己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满意”的问答中,32.2%的导师回答“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只有导师的观念中形成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共识,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专业学位低于学术型学位的偏见。因此,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导师培训会、导师以及研究生座谈会、管理干部培训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和宣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使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自觉运用新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和衡量新型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要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工程硕士学位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认识误区,要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市场结合紧密、职业性强、应用性强[2]。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目前,学校导师虽然已经分类建设,但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校外导师理论基础薄弱,缺少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已提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思路:把学校的教师培养成工程师,把校外的工程师培养成教师。此外,对于校外导师要在工作时间上有保障,对导师的职责包括授课、讲座、论文指导、教育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
(三)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教学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性不足、实践性不强、课程量不够、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等问题。通过第五次全校性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关于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工程导向,双师指导,模块设计,强化实践,提高素养”的修订原则。从各学院提交的培养方案分析,新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能够有机结合,能够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在工程概论和技术前沿方面设置2学分32学时,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课程;设立综合素养模块,课程包括工程伦理案例分析、西格玛管理、统计分析方法、生产作业管理、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知识产权与法规等,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人文知识素养,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工程硕士还应该加强专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中给予政策倾斜。
(四)重视实践教学,广泛建立产学研基地
在新修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1年,2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0.5年。”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实践环节仍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薄弱环节。目前,学校已经建立18个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企业达到70余家,但远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通过挖潜和扩容等方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努力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加强对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校外产学研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积极地位[3]。
(五)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规章制度
要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必须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重视过程管理,实施动态控制,使管理者重视培养质量的意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大政方针与宏观管理层面上,要遵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的领导,日常管理则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执行。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特个性”的专业学位体系,因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政策咨询和质量监督。教育指导委员会还组织了若干专家研究组,以及4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因此,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这样在一定制度的保证下,集成了更强的综合管理能力[4]。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组织方面已经设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由研究生院负责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与学位授予工作。但学院相关领域并没有专人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工程硕士的学生事务等日常工作都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由研究生秘书统一管理。此外,在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应设置专门的模块,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既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通过统计信息及时了解学校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作为决策依据。此外,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方面的规则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Z].教发[2009]6号.
[2]潘建波,李安萍,郭登峰.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双导师制实施“不力”的原因分析
1.“双导师制”的推行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和社会力量的监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试点招生,2004年才扩大规模。面对这一新兴的培养模式,政府给予了各培养高校在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方面极大的自。国务院学位办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了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度,但由于缺少政府相关机构的监管和社会力量的监督,使得这一制度的推行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尽管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在工程硕士评估体系尚未形成,各培养高校自主办学意识不足及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显得杯水车薪,双导师制度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未见得能落到实处。2.高校未充分重视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双导师”未着力推进。高校大力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是把它作为学校创收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鉴于这种目的,就没有多少高校真正的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不出大问题,过得去就行了”是部分被访者的回答。目前,很多工科院校还是以工学硕士的培养为重中之重,工程硕士只是工学硕士培养的附属。由于培养未得到重视,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定也不太健全和规范,“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很难按理想状态着力落实实施。3.企业作为“产品”的需求方未参与到培养中,“双导师”不能真正落实。工程硕士是为各工矿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类技术人才,根据培养原则,国家是希望企业作为“产品”的需求方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从目前调查的现状来看,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甚少的企业愿意参与到院校工程硕士的培养中来,顶多给予单位员工课程学习和考试时予以通融或同意本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学员的“挂名”企业导师。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学生得不到企业方对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的有效指导,“双导师”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4.校企联合机制尚未形成,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责、权、利不明确,“双导师”难以推行。国家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是“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需求主体和人才培养主体。在保证培养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前提下,自主建立培养工程硕士的协作关系”。但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高校只看重目前工程硕士带来的丰厚创收利益,而企业把精力放在短期利润和效益的追逐上,双方都忽略了能带来双赢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前,校企联合机制尚未形成,高校与企业间缺乏人才培养的协调与沟通,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到底如何划分,都没有清晰的思路,“双导师”难以推行[3]。
有效推进双导师制的对策及举措
上一篇:项目风险评估工作(收集5篇)
下一篇:项目组织管理论文(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