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技术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06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5-03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金、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其基础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果是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生产效率、效益的普遍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衡量指标也从单纯的产能指标扩展到质量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上,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义也深入到政府的政策之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的理论有“循环积累”理论、“磁场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反哺论。循环积累理论认为,城镇化的积累会对地区经济有“波及效应”,资源、技术将向农村扩展,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缪尔达尔,1957)。“磁场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发展可以吸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满足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加速城镇的建设(芒福德,1961)。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分析了先进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村农业并存的原因之后,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方式,即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产业差距,和谐城乡关系。与以上理论不同,“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另外的看法。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集聚将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但核心区的发展将通过“涓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的发展,只是这种带动必须配合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正真促进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衡,即城镇与农村的平衡(赫希曼,1956;弗里德曼,1966)。而反哺论的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中,一般要经历“以农补工”、“各自竞争性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个阶段,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并以人力资本的反哺为先,才能依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谢安,2011)。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集中在城市,从而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促进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及农村的辐射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及政策力量的协调。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中的问题解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

受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布局的影响,我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重型工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是传统农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城市工业与较为落后的乡村农业长期并存,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大城市的工业水平无法代表城镇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带动。而大城市工业产品以外销,以及服务外省甚至是外国的情况居多,为本省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的产品类型较少,所以,大城市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技术外溢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也缺乏应有的转换机制。而相对城镇工业服务的范围,产品的技术,尤其是距离则更贴近农业经济,城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大城市工业技术外溢到农业经济有益的桥梁。但目前,城镇工业化水平、质量还有待提升,还需要科学的城镇化作为其有利的发展平台。

其次,传统农业缺乏自身成长的机制,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资源补充。农产品长期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技术以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的利润微薄,无法吸引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的进入农业,农业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土地、用具、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农业收入,市场的选择最终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外流,形成城镇化对农业经济的剥夺模式,以及对立、竞争的关系,威胁耕地的数量和粮食安全。

所以,统筹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还是要立足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积极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强化技术外溢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的品种的升级,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利润,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镇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才能保障市场机制在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的流动中,在二者的统筹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的阻碍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导致资源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而且,随着户籍的松动、土地产权的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城市化的政策正在固化由于城乡差距形成的资源单向流动。

在资源的单向流动中,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及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都在提高,较高的收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吸引这农业劳动力,离开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但转移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城镇化推动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类型主要还是年轻并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所以更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的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也可以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他们一方面面临体力精力退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的接受困难。这样的农村人力资本基础,即使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补贴,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更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14-1

0前言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

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1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层公益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民获得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它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它有利于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强化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在新形势下,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我们应该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2.2法制观念不强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资金短缺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到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3.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各乡镇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乡镇农技站的创新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探索出适应发展需要的推广体系建设道路。

3.2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工作人员作为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只有当工作人员产生强大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3.3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也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导,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在以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以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为目的。既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又要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4结语

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益组织,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组织。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技术推广体系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把它作为重点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郭雅楠.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J].新财经(理论版),2010(11).

[3]宋彬彬,贾天慧,石天舒.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4

摘要: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乡镇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图书馆如何走出低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领导重视、服务创新、人员素质、社会支持和资源共享是关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40-02

1乡镇图书馆的作用

连续几年来的年初,国务院都要下发“1号文件”内容都是加快“三农”建设的具体规划措施。我国各级政府在每年的规划中,把乡镇图书馆建设也列入本地发展规划,依托建设“小康村”、创建“文化先进县”等一系列政府号召和政府行为,使乡镇图书馆生机勃勃地在广大农村成长发展起来。同时,乡镇图书馆也为农村的蓬勃发展不断发挥着作用:

1.1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基地

乡镇图书馆利用本馆资源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在广大农村提倡学科学、用科学,艰苦创业、勤奋致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乡镇图书馆能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守法公民。多年来,我国乡镇图书馆能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广大农民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2是科学普及传播信息的集散地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与市场的竞争,最需要快速可靠的信息。乡镇图书馆是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集散地,它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需要,围绕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总体素质的目的,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乡镇图书馆植根于农村,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多年来,无论从馆藏数量、信息的质量、方便程度上(大多数乡镇图书馆)都可以满足当地农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这些信息的提供是社会上其他信息部门所不能代替的。近年来,广大农民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料,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和致富方法;通过图书馆的各项讲座、培训、解答咨询、多样化服务等,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实践说明,乡镇图书馆让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让他们经营有方、销有路、致辞富有门,乡镇图书馆是农民科学普及传播信息的集散地。

1.3是当地农民休闲娱乐中心

在乡镇文化事业中,图书馆是当今农村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乡镇文化娱乐中心。它以其丰富的馆藏、良好的环境、老少皆宜的娱乐学习去处,吸引着来自农村各个岗位的读者,人们在那里不是简单的看书读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探索科学奥秘,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品位。让农民远离牌桌、和封建迷信活动,营造一个安定、祥和、安居乐业和谐的社会环境。

1.4是知识扶贫最佳场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困问题,而贫困的根源就是在与农民文化知识低下,信息闭塞,解决这一症结的有效途径就是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乡镇是聚集中我国70%农业人口的地方,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需要新知识、需要新技术,而乡镇图书馆(室)就是他们最好的学校和培训基地。乡镇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模的报告

会、信息交流会等,同时还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知识支撑。

2乡镇图书馆的存在的问题

乡镇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的,但就目前来看,乡镇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严重制约了乡镇图书馆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2.1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

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对乡镇图书馆的冲击。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采集信息的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乡镇图书馆传统的图书、期刊杂志等信息储存方式已经明显暴露出查阅、使用效率低下的弱点,使得乡镇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很多用户迅速地流失,一些乡镇图书馆出现门可罗雀,借阅人数寥寥无几的窘境。二是图书资源流失制约着乡镇图书馆业务可持续发展。乡镇图书馆是文化站所属的一个消费型的公益性集体,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由于乡镇政府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对图书经费投入也有所减弱。没有足够的经费,馆舍扩建、网络设备、电子阅览设备购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采购、储存必然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电脑操作技术不精,对读者服务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用户资源快速萎缩。三是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的冲击使基层图书馆读者逐年减少,门庭冷落。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增多,个体营利性书店、书屋不断增加以及那些既售书又租书小书摊的出现,对图书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使乡镇图书馆的读者大分流,因此说,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局面。

2.2馆舍简陋、设备条件差

我国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都是设备条件差、舍简陋,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铁岭市有许多乡镇图书馆近30平方米,馆内的各种用品陈旧,还有比例不少的乡镇馆基本上已不能使用。馆图书量很少、服务不到位、质量差。笔者2年前做过调查,对铁岭市9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其中最好的是1,000册到5,000册之间,还几个馆在千册以下。服务方式方法单一,坐等读者上门。服务范围小,效果有限。馆员的综合素质低下。

2.3全国乡镇图书馆发展失衡

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图书馆水平很高,如广东普宁市流沙镇一个仅有130百余人口的小村,那里白沙陇村图书馆现拥有藏书8万余册,人均50余册,图书馆馆舍近千平方米,拥有6名专职管理人员,其中2名就读并毕业于省文化厅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大、中专班。相比偏僻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很低。基层图书馆发展建设滞后,许乡镇的图书馆基本没有。

2.4混乱的管理服务意识淡薄

各馆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奖罚办法,但根本没有按照执行的,只是摆设。各馆的服务工作也不是从方便读者出发,制定了许多使文献与读者、工作人员以及读者之间的障碍,没能充分体现保障读者权益。混乱的管理使大部分乡镇图书馆仍旧为闭架的借阅方式,“超市服务”、“自由选书”远远没有达到,大部分文献没有得到利用。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了人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管理滞后、服务方式方法粗糙等问题。读者的利益严受到损伤,更有个别图书馆随意闭馆,不能公平地向每个人大开方便之门,这显然与平等精神原则相悖,不尊重读者现象时有发生。

3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乡镇图书馆是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寻求致富、寻求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因此说,各地在创建乡镇图书馆时,要积极发扬各地的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围绕本地区的特色情况,从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建设乡镇图书馆。这样会使乡镇图书馆的路越走越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1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办馆效益

乡镇图书馆要不断得到完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展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必须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办馆效益。乡镇图书馆的特殊地域优势,便于直接服务农民,所以乡镇图书馆除了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外,还要组织群众性的系列活动,利用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和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并用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来吸引广大农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充分以近乡镇图书馆在农村的作用。

3.2利用文化活动,培育新型农民

搞好农村文化活动,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每个农民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成果的受益者。广大农村,要举办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活动,乡镇图书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公益活动,如“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开展对农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全国大部分农村一年中冬季都是最清闲的时候,这就给乡镇图书馆提供了最好的服务机会。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利用“知识讲座”、“专题科教片播放”、“观看致富展板”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3开展个性化服务

随着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要朝着“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针对每位到馆读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满意的服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信息的读者,要把他们的个人信息记录下来,为他们提供跟踪服务。还要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专家为广大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为农民产、供、销提供系列服务,通过图书馆的个,让广大农民认识、利用、宣传图书馆。真正使乡镇图书馆成为广大农民的“大课堂”,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3.4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乡镇图书馆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首先要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馆员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服务理念,打破常规的坐等服务,对待读者要主动热情和他们接触,在交谈中了解读者近期、长期对信息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二是馆员要掌握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因为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情报检索员、计算机和网络维护者,所以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乡镇图书馆只有以上措施做好了,才能生存、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发展。笔者深信各地区乡镇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会不断加大学习先进的力度、勇于挑战极限,勇于创新工作,勇于改变服务理念,遵循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办馆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会珍,任翠娟.乡村公共阅览计划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2]陈群.论新农村构建中的乡镇图书馆建设[J].当代图书馆,2006(4).

[3]刘月秀.图书馆的价值体系及其价值服务战略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8).

[4]洪桂兰.公共图书馆开展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

[5]李娟.如何作好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J].黑龙江史志,2008(3).

[6]胡红贞.发挥公共图书馆经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乡镇企业;新农村;困境;对策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九五”以来,乡镇企业开始进入了以明确产权为核心的“二次改革”,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乡镇企业开始受到内外双重的压力,面临重重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说明了发展乡镇企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无从说起。而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持,这些物质来源除了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倾斜外大部分应该靠农民自身创造,这就需要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从不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乡镇企业还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发展乡镇企业,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竖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就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1、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1)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获得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适应,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环境的嬗变为乡镇企业树立了更多、更强的对手,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2)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逐渐出台了一些针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政策上支持。但是,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明显调整,不同企业的身份差别待遇将逐渐淡化,特别是经过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后,政府开始扶持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但这种政策并没有体现城市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别。特殊优待政策一旦消失,乡镇企业的生存压力必然加大。(3)融资条件变化。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获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改制结束后,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是政治上义务,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缩小,资金问题困绕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地理环境偏僻。乡镇企业存在明显的环境劣势,也必然转变为竞争中的劣势。很多乡镇企业由于处在市场的边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给其造成严重的封闭性。“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形成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某些两头在外的乡镇企业,受原材料涨价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必然会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加大的压力。

2、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1)产权模糊。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存在明显缺陷,这种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政企不分,难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企业行为,导致乡镇企业资产消耗严重;产权虚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行为失控,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经营权与资产经营权分离,不利于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和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有效流转。(2)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同构性较大。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差,绝大多数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人才。该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产品模仿性、同构性大,一旦产品更新换代,造成产品积压。(3)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合理。乡镇企业地区发展的十分不平衡,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技术水平、素质、效益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低水平重复,不但没有使城乡企业形成互补,反而导致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更处于劣势。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从布局结构看,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严重,布局分散,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4)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加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日趋严格。同时,国际社会实行更加严厉的环境标准,一些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乡镇企业将面临强大的环保压力,社会责任更加繁重。

(二)解决乡镇企业困境的对策

1、区别对待,政策引导。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区位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则应该大力开辟国际市场,也可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面对乡镇企业产业、布局结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通过专业化分工,以求地区间协调发展。其次是要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乡镇企业应该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着重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优质产品。同时,要加快引进人才,创造好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制定好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为乡镇企业大力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产权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原先的模糊产权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革,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状况,转变乡村政府职能。其次,对现有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改革,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联合,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集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乡镇企业基本法和外部环境的有关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4、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环境保护。不同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特点,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切入点,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引擎”带动作用,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形成企业集群,使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要对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二,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对布局进行适当集中,加强集中治理,系统防治;第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拓宽融资渠道。要解决乡镇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首先,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取缔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行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其次,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渠道,采取资金、资源、设备、技术、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再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融资力度,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发展加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重点扶持涉及高科技乡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3.

4、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