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前景(收集5篇)
时间:2024-07-07
时间:2024-07-07
关键词:崀山;邵阳;客源市场;开发
一、崀山旅游资源
(一)崀山概况
崀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景区,地处湘西南边陲,东与南岳相望,南和桂林毗邻,北同武陵源呼应。相对于周边景区,崀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
(二)旅游资源介绍
崀山景区面积108km2,由五大景区构成,景点达77余处。其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拥有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与凤凰古城、张家界相比,景点更具原生态,是湖南继武陵源之后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1、特有的自然景观。崀山拥有丹霞之魂八角寨,栩栩如生的骆驼峰,幽深雅致的紫霞洞,清澈明净的扶夷江,鬼斧神工的牛鼻寨等五大景区。还有象形丹霞绝景如将军岩、天生桥、辣椒峰、天一巷、象鼻石、鲸鱼闹海,神秘的风神洞等景观。汇丹霞、碧岭、奇峰、幽谷、神洞、秀水于一地,集雄、险、奇、秀、幽、旷为一体。
2、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崀山风景名胜区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内蕴博大精深,文明积淀悠远深厚。这里有10万年前的古动物化石,45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白面古寨,历代农民起义的古城堡遗址,岳飞招安杨再兴的神龙庵遗址,晚清重臣的宗祠和墓葬——清代两广总督刘长佑、南洋通商大臣刘坤—的墓地。WwW.133229.Com还有香火鼎盛的古刹名寺,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众多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文化艺术和美食文化。
二、崀山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一)客源市场特征
1、客源地理分布以省内客源市场为主体。随着崀山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崀山客源市场地理特征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省外游客比重较少,入境游客缺乏。(1)省内游客以邵阳为主体。据调查统计,崀山客源市场中,省内客源市场占94.6%,其中邵阳占46.9%,长沙占22.4%,永州占10.3%,株州占6.9%,湘潭占5.9%。崀山省内客源市场主要以邵阳为最大的客源市场。新宁县隶属邵阳市,邵阳市是省内较大的城市,有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市民生活水平较高,旅游需求量大,距离崀山142km,有直达的公路,交通方便,居民的出游率较高。(2)省外客源比重偏低,入境客源市场尚未起步。省外客源比重偏低,其客源市场仅占总量的5.4%,其中广东客源量占1.8%,广西占1.4%,北京占0.9%,其他少量游客来自山东、山西、上海、青海、福建等地区。海外客源市场游客量仅有百分之零点几,入境客源市场尚未起步。主要由于新宁县地处偏僻,其境内还没有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
2、对过境游客依赖性较大。新宁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长期过分依赖桂林和邵阳两地。一部分为过境游客,据调查,约20%的游客是路过湖南去桂林旅游的。另一部分为商务游客,约有46.9%是外地来邵阳的各类商务、会议和其他公务的外地游客和少量的当地游客。只有33.1%的游客是专程来崀山游览观光的。
(二)崀山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1、崀山游客总量增长迟缓。长期以来,来崀山旅游的主要是去桂林的过境游客和来邵阳的商务游客,一直以这两地的旅游者为主要客源地,游客的重游率又比较低,崀山游客量的平均增长率只有9.5%。而张家界自1982年开发以来,游客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入境游客不断增加。
2、目标客源市场潜力不足。崀山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城镇人口旅游发生率高。但是城镇人口总数少,只有1994.09万人,出游人数有限,规模小。农村人口有3621.18万人,人数多却收入低,潜在的农村旅游者,由于受经济限制,很难外出旅游。根据游客人口特征分析得出,来崀山旅游的农民只有1.8%,崀山客源市场开发没有把握好农村这个大的群体,目标市场狭窄。
3、客源结构失衡。省外和入境游客比例太低,男女比例相差很大,消费水平处在中等偏低,高收入游客较少,行政单位人员居多数,企业、学生占一部分,其他职业的很少,客源结构严重失衡。
三、崀山客源市场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区位劣势,可进入性差
新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在五岭和雪峰山的包围之中,交通线的建设有较大困难,到目前为止,仅有级别较低的省级公路连通外界,没有铁路和航空运输,对外交通较为困难。同时,新宁县在区位上处在欠发达地区的空间中心,距大中城市的空间距离都在100km以上,时距在4小时以上,是一个远离客源地的旅游目的地。因而崀山的旅游资源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客源组织颇有难度。
(二)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设施等级低
截至2005年,新宁县拥有旅行社六家,规模较小,且无国际旅行社。拥有三星级宾馆两家,二星级宾馆两家,一星级宾馆三家,县城招待所十五家,共1344个床位;家庭旅馆四十家,共808个床位。景区招待所一家,共148张床位,家庭旅馆四十九家,共1291张床位。但是整个新宁崀山旅游接待设施的等级较低,主要以低档为主。同时由于旅游相关产业不发达,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高品位消费场所不多,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食无特色,购无产品。
(三)屏蔽现象严重,品牌建设难度大
旅游屏蔽现象是指在旅游资源较集中的区域,由于周边的资源以及交通占优势,人们一般就不会去交通不便的地区旅游。新宁县周边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东与五岳之一的南岳相望,南和国际都市桂林毗邻,北同世界著名的旅游地武陵源呼应。四周的旅游资源独具吸引力,且都是品牌产品,世界著名。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属于大城市,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崀山从区位,交通,品牌等方面,更不具优势,受周边知名景区影响,屏蔽现象严重。
(四)对外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
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一直是湖南的旅游窗口和龙头,而对崀山——全国最大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则宣传投入不足,知名度不高,让人感到是一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大诗人艾青亲睹美景后喟然叹曰:“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风景赛桂林”。然而时至今天,知道崀山有艾青题诗的不多,可见,名人效应宣传不够。
(五)旅游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低
新宁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者的才识,尚未认识到充分利用相关人才及引进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的重大意义。而且新宁的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中很少受过系统的高层次专业训练,而且干部流动性较强。新宁县从事旅游业的管理人员不是专业人员。导游人员都是中专及高中文凭,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四、崀山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构想与对策
(一)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开发构想
1、目标市场细分。崀山的主要客源市场以省内为主,且周边地区占大部分。一级客源市场主要定位在附近地区;广州有少量游客,省内部分地区也有潜在的游客,可以定位在二级客源市场;根据新宁目前的交通状况,三级客源市场需定位在省外部分地区。
2、旅游产品定位。目前,崀山旅游产品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休闲度假为辅,文化底韵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而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单纯地观光旅游,转向娱乐、健身、商务等多样化项目,同时对产品中的参与性活动的要求也大大增加。因此,旅游产品开发应该更多地增加能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设施。
(二)崀山旅游目标市场开发对策
1、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地可进入性。对县内,紧抓国家对县、乡公路改建这一历史机遇,实行国家地方“两个投入”,全面对以崀山为核心的各景区交通设施进行改造,实现各景区交通网畅通;对县外,积极致力于改建新宁至广西资源县的公路,新宁至邵阳市的公路,拓宽公路交通网。同时,抓住洛湛铁路建设的机遇,尽力连接永州县及周边市县。
2、搞好旅游设施建设,增强接待能力。搞好旅游设施的建设,建设规模要适度,各种服务设施要适量,要兼有适应于不同层次消费的高、中、低档的设施和服务,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吃得好,玩得高兴,走得愉快,给人一种留连往返的感受。
3、走“联合”协作之路,改善屏蔽现象。新宁县周边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优势,考虑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约束性等特点,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的思想,同周边资源联合,走区域协作之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路线。例如:邵阳—武岗—绥宁—城步—新宁;邵阳—新宁—桂林等组合线路,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线线联网的旅游格局,使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实现旅游线路在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上的延伸和文化内涵的增强,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和旅游客源共享。
4、实施品牌策略,创丹霞主题形象。根据崀山的资源特色,可将其品牌定位为“丹霞之魂”、“中国崀山”。崀山宣传应突出“一个形象,一个口号,一个节日”,即丹崖碧水形象,“崀山梦幻丹霞”口号和崀山旅游节。宣传重点是对外进行形象的渗透,这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形象导入容易让游客产生良好的旅游地形象感知,形成内部形象驱动力,并使其形象阶梯阻碍大大降低。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要给广大游客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就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旅行社要定期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质量,搞好旅游配套服务,开发和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6、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旅游之路。在发展崀山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对旅游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评价、科学确定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根据生态旅游的季节、空间差异性特征对游客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流,避免在旅游高峰期超负荷运转;(2)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可规划在风景区外,实施“山上游,山下住”的策略。(3)倡导文明旅游,崀山气候温热,风化强烈,加之红色砂砾岩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应严禁游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4)严禁在风景区就近采石、取土、伐树,以保护景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崀山的客源发展潜力大,只要改善交通,加强崀山旅游的可进入性;采取区域协作整体营销,分层次,分阶段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加强旅游宣传促销,进行产品联合包装,拓展营销渠道;重点针对一级客源市场,适当选取二级客源市场,个别考虑三级客源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对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各家旅行社在自己的市场上做好促销工作,崀山旅游客源市场必将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湖南新宁丹霞旅游区开发初步研究[j].湘潭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
(一)研究背景旅游业是依托旅游资源、通过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业因其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对改善地方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对景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兼具两者的优势。
(二)研究意义1.景区市场开发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游客至上”已成为景区市场发展的重要理念,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景区的市场方向所在,如何进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就成为景区开发者长期探究的问题。单纯的把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人数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标准,而缺乏对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的考量,势必无法使消费者得到满足,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发展。景区具有一定的市场规划,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威胁景区市场的因素进行评估;市场活力的带动下,把游客的体验感受放在服务过程中的第一位,有利于更好的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把游客虚无缥缈的感受引导到实实在在的消费体验中去,为游客创造感知价值,真正做到游客至上,拥有源源不断的愉悦的游客才是景区最大的成功与财富。2.景区市场开发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加强不同的旅游景区都会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受众的特点,来采取多种方式向消费者进行旅游信息的传递,当景区旅游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产生差异时,作用在市场上就会出现有价值的信息,反过来也给景区市场开发带来导向。当消费者在选择旅游景区而难以定夺时,旅游景区中存在的有形旅游人文产品以及自然景观,就成为了推动其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特色的旅游市场开发下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新鲜的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吸引力的增强。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这个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就代表着旅游景区品牌推广工作的成功,以及旅游景区将获得更好的品牌推广前景。3.景区市场开发推动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与印象,对消费者在旅游中的选择产生着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由旅游景区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这些内容需要消费者通过感知来实现。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有重大影响,当市场产品在旅游景区中具有较高的作用时,对旅游景区宣传所做出的贡献也就越显著。消费者可以通过感知市场产品来获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景区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同时,对消费者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可以发挥出推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作用。
二、市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
(一)市场开发的现状旅游业市场的开发对旅游景区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承载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旅游资源,在带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预估的作用。旅游业市场的不断开发,经济效益增加迅猛,因此在人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风景区和在自然风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文景区的数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各地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规模,景区市场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从八里河风景区的市场效益来看,景区收入主要以门票为主,市场的开发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制定良好市场开发的战略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景区面对竞争的积极应对方式。
(二)市场开发的问题1.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不顺畅,严重制约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的开发,导致开发出现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的现象。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在追求转变的同时,在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下仍有不合理的状况。第一,景区及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景区简陋的服务和低水平的接待设施与市场的发展格格不入;第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市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成为景区市场开发的瓶颈;第三,景区旅游产品的单一与娱乐设施的单调也将制约市场的开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缺乏高档次的休闲娱乐设备,自然与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严重不足,缺乏广度与深度。2.市场开发的盲目性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市场开发需要有全局性的规划,强调景区自身的开发优势,简单规划或未规划情况下的市场开发必然会引发各类矛盾,从而无法形成对景区市场开发的科学认识与正确评价,也就无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市场开发规划,才能更好的确定景区市场总体的开发方向,同样,缺乏全面的景区旅游资源统计的相关资料,不了解景区市场的发展前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市场开发规划,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市场开发工作,盲目的市场开发现象很难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3.市场开发资源与资金短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相对于单纯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来说处于劣势,资源的缺乏势必会制约景区的发展,仅仅依靠两方面的杂糅只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战略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必然选择。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自然资源仅仅局限在景区所在的小范围区域,而没有将景区打造成旅游区域的先天性条件;同时,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文化性使得景区的开发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影响,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塑造,景区的市场开发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资金是旅游市场开发的必要条件之一,资金来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旅游市场的开发进程。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景区市场开发过程中资金存在短缺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八里河镇政府招商引资的手段过于单一,大多利用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收入,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得不到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旅游市场的开发,必然影响景区市场开发的进程,从而成为了影响八里河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景区新市场开发的策略与规划
(一)景区新市场开发的策略1.整合八里河水域现有景点资源,挖掘景点间的共同特征,建立不同主题特色的旅游组团。同时将八里河水域内各景点采用连接的方式加大景区的开发,从而扩大市场。2.依托八里河风景区现有的分区,另行打造各分区,形成不同景区特点并且功能互补,同时必须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开发。3.水域分区必须在“大景区”的基础上统一方向,将景区主要地段作为中心,在求同的基础上存异,共同促进八里河风景区市场的开发。4.依托景区周边乡镇,提升其基础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在游乐场的基础上,打造水公园等水上游乐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带动八里河景区的整体发展。选择水域开发资源条件较好的景点,打造区域旅游核心,进一步辐射水域内其他景点。
(二)景区新市场开发的规划旅游景区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是:一般物质产品可以流动到不同的消费市场,提供给消费者选择购买和消费;而旅游景区产品是固定的,必须刺激人们的旅游动机,吸引游客到旅游景区来进行消费。[4]必须统筹好旅游景区与市场开发的关系,确保旅游景区建设投入运营后,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游客光顾。首先从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出发,对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建设,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必须树立“竞争导向”观念,有效地招揽游客。再次,建立和完善景区的促销机制,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加大对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积极促成景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和平台对旅游景区进行宣传促销。最后,为了给景区带来针对性的宣传,适时的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周围进行集中性的宣传,不断提高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的影响力。
四、结论
王凤仪(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鲁峰(1955—),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1YJSCX027)资助。
【摘要】夜间旅游是相对于白天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为城市旅游发展和形象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使消费者体验多元化旅游产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河湖夜游作为夜间旅游的一种类型,能够带给旅游者特殊的亲水体验。本文从夜间旅游的概念出发,以蚌埠市龙子湖为例,运用RMIP模式研究龙子湖夜游现状以及开发策略,注重龙子湖夜游开发中文化元素融入,对打造蚌埠城市名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河湖夜游;旅游开发
一、夜间旅游与RMIP分析模型
本文以城市河湖为研究对象,选取夜间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河湖在夜态环境下旅游开发问题,运用RMIP模式对河湖夜游进行探索,首先对夜间旅游和RMIP模式进行阐释。
(一)夜间旅游
夜间旅游也就是当下的“夜旅游”,是在当代城市功能完善、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的背景下悄然而生,目前城市夜间旅游日益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新动力、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休闲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宋雪茜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外地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三个方面对夜间旅游内涵进行阐释,这是最早对夜间旅游的概念界定。常利萍指出夜间旅游以旅游或休闲为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夜间景观、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演艺、夜间消费等活动项目。曹新向指出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一般指游客从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外来游客夜间旅游活动,也包括当地居民晚间休闲旅游活动[1]。目前国内对于夜间旅游概念多侧重于时间维度和旅游主体、旅游活动内容界定。夜间旅游虽然在午夜以后有所减少但在24点以后仍有夜游活动,尤其是在新年圣诞等特殊节日夜间旅游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概念界定延长夜游活动时间、凝练夜游活动项目,夜间旅游是指从日落到深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包括夜间观光、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餐饮等。在当代,人们多愿意在夜间闲暇时间出游,这种现象在周末更为突出(如图1),夜间旅游开发满足了旅游者夜间休闲旅游需求,实现了与白天旅游差异化竞争,不仅丰富游客行程,延长游客滞留时间,而且还丰富了当地居民夜间生活,由此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夜间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间性,夜间旅游特指从日落开始夜幕下的旅游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严格限制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属季风气候,季节差异大,冬冷夏热,使得夜间旅游呈现季节性特点。第二,休闲性,夜间旅游产生之初是为了缓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白天工作压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当地居民,他们夜间出游通常以休闲活动为主。第三,地域性,地域差异塑造不同夜间景色,旅游目的地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开发夜间旅游资源时,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为着眼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夜景氛围[2]。
夜间旅游发展之初由于城市夜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经济不发达夜间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水平有限的特点,被认为是白天旅游延伸;随着夜间需求扩大,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夜间旅游成为独立的旅游现象。根据夜游形式可将夜间旅游产品分为表演型产品、参与型产品和景观型产品,依据夜间旅游的活动内容可将夜游产品分为古镇夜游、夜游广场、河湖夜游、夜间步行街购物等。
(二)RMIP模式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旅游开发出现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吴必虎(1999年)提出昂谱(RMP)分析理论,在对R性分析(Resource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Analysis)基础之上进行P性分析(ProductAnalysis),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昂谱(RMP)模式注重基于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分析下产品创新开发,结合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遵循一定的操作性框架,即所谓有理念、有线索、有格局、有层次的四有产品开发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成功转化[3]。
RMIP模式是昂谱(RMP)分析的延续和发展。杨新军、张祖群在《成熟型旅游地的RMIP拓展研究——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思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一文中首次运用RMIP区域旅游模式,将形象(Image)正式纳入了RMP模式中。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开发和研究中,资源、市场还有形象都是予以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根据RMIP模型,改进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如图2),将形象元素纳入规划框架。
二、河湖夜游
河湖夜游属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是依托河湖资源发展起来的。桂林以大型舞台表演为核心开发夜间旅游,突破人们对山水观光的旅游形象定式,成为河湖夜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典范。城市中河湖夜游主要以打造夜间风光带为主,如南京从的十里秦淮风光带、苏州的“夜游山塘古街”、“夜游水乡古镇”;郑州的夜间旅游丰富多彩,黄河风景区从2005年夏推出“沐浴黄河风”大型消夏夜间游活动。近几年,我国城市河湖夜间旅游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活动内容日趋多元化,水文景观与文化紧密融合,在夜间大环境下带给游客与众不同体验。
河湖夜游除了具有夜间旅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脆弱性,河湖自净能力有限,超过河湖自净能力,会出现水体污染;河湖的脆弱性还表现在一旦水体污染就很难治理,还原河湖原貌更是一项巨大工程。河湖夜游应当在对河湖环境容量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合理调节河湖夜间游客接待量。利用河湖夜游季节性特点,淡季维护河湖生态,以实现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二,连续性,河湖旅游景点大多分散在河岸,形成狭长沿湖风光带。夜间旅游较白天旅游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可供观赏的景点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河湖夜间通过光、载体有重点地打造夜间景点,通过河湖,将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河湖夜游开发理念[4]。第三,可进入性,较之其他生态旅游景点(森林、高山等),河湖尤其是城郊河湖可进入性较高;并且大多数河湖免费开放,河湖在市中心或城郊,交通通达性高。
三、龙子湖夜游开发现状分析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部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中原西湖”之称。龙子湖三面环山,山水相依,伴随蚌埠城市化快速发展,已从“城郊湖”变成“城中湖”,龙子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龙子湖自开发就注重对河湖夜景的打造,通过夜间照明技术展现夜态湖泊,丰富旅游者夜间休闲活动。龙子湖夜景打造已经成熟,但仅靠夜景不足以支撑夜游项目的运作,夜景只是景观条件,夜游开发还需要丰富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
(一)R性分析(ResourceAnalysis)
龙子湖占地约7.8平方公里,湖面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450~1400米,周围有曹山、雪华山、东、西芦山,形成“三山夹一湖”之势。龙子湖不仅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并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曹山曾是曹操屯兵之地;龙子湖曾是明太祖朱元璋撑篙之处。夜晚龙子湖被山峦包围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景观,龙子湖风景区传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就构成了龙子湖吸引力的无形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龙子湖夜间旅游景点的情景式打造。龙子湖地处蚌埠高校区,人文气息浓厚,增加了河湖夜游的文化氛围。近几年,龙湖大桥、龙湖公园相继修建完善,景区亮化工程也顺利完工,龙子湖成为蚌埠市地标建筑之一。
(二)M性分析(MarketAnalysis)
近几年,蚌埠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蚌埠高铁站建成以后,蚌埠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作为中转地的地位相对上升。2009年蚌埠市过夜旅游人数达531.19万人次,占旅游人数的69.42%,可见过夜游客在蚌埠旅游市场上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开发夜间旅游市场能够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满足当地居民的夜游需要,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新动力。龙子湖距离市区较近,交通通达性较好,并且是到高铁站行程中的必经景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龙子湖知名度。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景区积淀地域特色的水域景观,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河湖夜游开发就是将核心资源市场化的过程。
(三)I性分析(ImageAnalysis)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评价,是驱动旅游者前往某一旅游地的重要吸引因素。现阶段,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此获得竞争优势。龙子湖旅游开发对于塑造蚌埠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打造蚌埠“山魂水韵人文驿站”的文化旅游名片有重要意义。从独立旅游景区角度考虑,龙子湖在形象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未结合当地景区资源进行形象定位,没有形成运用景区形象宣传景区的意识。这一方面会使景区失去鲜明特色,减弱旅游景区吸引力,削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四、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策略
通过龙子湖现状分析,以西湖、秦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湖夜游产品为借鉴,提出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的策略如下:
(一)夜间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休闲角度来说,夜间出行环境更加特殊,夜间湖边有更为安逸舒适的旅游亲水体验;对于夜景来说,也有白日所没有的风格特色,因此夜游资源开发空间较大。
1.丰富内容,开发多样化的夜游活动
目前龙子湖基础设施已趋完善,两年一次的花鼓灯舞红会在此开幕,使龙子湖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龙子湖景区仍存在夜间旅游活动少的现状,夜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子湖除了一般的夜景观赏外,还需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夜游活动,如中秋灯会、纳凉音乐会等等,通过丰富夜间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合理布局,营造夜游氛围
夜间旅游产品的特色和魅力是夜间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和长期繁荣的最大推动力。要想突出夜间旅游的特色,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河湖景点主要分散在河湖沿岸,以河道为载体,将旅游产品串联起来。现阶段,龙子湖周围开发的景点较少,旅游产品的聚集性不强,这种现象在夜间更为明显。因此,在龙子湖夜景开发方面,遵循“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思路,突出“山、湖、亭、树”的亮化风格,以河道为主线,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的高品位亮化格局;根据龙子湖传说,设计景点展示传说场景,利用照明烘托出景点神秘气氛。
3.深化文化内涵,凸显地域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旅游就丧失了魅力,没有旅游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龙子湖是南北分界处,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夜间旅游文化就成为龙子湖夜间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夜间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对于提高夜间旅游产品质量、丰富夜游产品内涵以及延长夜游产品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层次逐级开发夜间旅游市场
蚌埠市夜间旅游除了外来游客市场还有本地居民,考虑到城市交通设施已趋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自驾游不断增多,将龙子湖景区客源市场定位为三级:
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市场)为蚌埠市。受地理区位、资源类型,景区开发程度与知名度决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级客源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
二级客源市场(发展市场)为蚌埠市周边县城。在景区夜间旅游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渐成熟后,随着周边县城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二级客源将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为蚌埠市相邻城市以及安徽其他城市。这需要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才能吸引这部分客源市场前来旅游目的地。
龙子湖应根据夜间旅游开发规模和成熟情况,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休闲消费意识,确定客源市场开发范围,并且动态开发客源市场,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发展水平,分级开发夜间旅游客源市场。
(三)基于历史文脉的河湖夜游品牌形象开发
龙子湖作为城市名片,蚌埠地标式景点之一具有较高形象定位,在开发夜间旅游时走“精品化”道路,着力强调旅游景区品质、文化内涵及鲜明个性。
1.文脉在龙子湖夜游开发中的运用
文脉在实际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旅游区形象策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文化界引入文脉概念,陈传康、李蕾蕾等(1996)最早提出文脉概念及其应用意义,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文脉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精髓的提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贯性即时间上一脉相承,空间分布具有系统性。文脉能够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文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可以利用天然存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成本低;文脉同时也能形成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这是由文脉地域性所决定的[5]。龙子湖夜间旅游产品在具有休闲娱乐性同时还应当深度发掘景区文脉特色,与蚌埠市其他夜游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在河湖夜游产品开发中注重与文脉有机融合,形成龙子湖夜间旅游独特优势。
2.夜间旅游品牌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旅游景区通过加工提炼将信息在市场中推广使之具有一定知名度。树立品牌第一步就是形象定位,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关键。准确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扩大市场和客源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现有形象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龙子湖进行景点开发宣传时首先要准确形象定位,抓住龙子湖文脉,形成地域特有形象,运用主题开发模式深度挖掘河湖的文化价值,突出展现河湖夜游特色,丰富游客体验。
五、结语
河湖夜间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市场以及当地文化特征,目前河湖夜游活动日益多元化,游客体验成为夜游开发参考因素之一,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创造独有河湖夜游,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河湖夜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科学规划夜游活动,以实现河湖夜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向.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开发——以开封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125-128.
[2]文彤.城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J].城市问题,2007(8):42-4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关键词:旅游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内地学者守着巨大的宝贵的素材库,对国情有充分的认识,但却较少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国际通行方法来对现象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和解读,形成理论框架,为旅游基础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国内旅游学者的很多结论和观点,充其量只是一种假设,尚需大量的实证研究进行证实或证伪。这就失去了在国际旅游研究交流和对话中的共同平台。观点无所谓对错,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众说纷纭。没有共同假定的研究,无法比较和借鉴,也无法达到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例如,在岗恩(Gunn)关于信息渠道的二维模型(organic和induced)的基础上,加特纳(Gartner,1993)把目的地形象形成的信息类型拓展为8个,而加特纳(Gartner,1993)提出的目的地形象的3个组成要素——感知的(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和意动的(Conative)——又被巴罗格鲁等(Baloglu和McCleary,1999)进一步简化为2个:感知形象(Cognitive)和情感形象(Affective)。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学者在旅游研究领域的某一点上不断做出探索、不断推进的步伐。
实证研究即所谓的“假说演绎法”,是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的逻辑过程。它告诉人们“是什么”。实证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实证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在旅游经济研究领域,实证研究也渐受重视。提出假设,通过设立指标、数据搜集和计量分析,证实或者证伪一个命题。最重要的不是观点和结论,而是假定、逻辑过程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旅游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学界和业界的能力边界不断清晰,在对待同一事件、同一素材的时候,观察角度才可能产生本质差异,也才可能使学界透过现象的迷雾,探寻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对业界有一定的帮助。窃以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业界和学界的良好互动,旅游研究也才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旅游学科才会逐渐走向成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并不是鼓励对模型的简单套用,而是对现实的深入洞察。
一、“总会制”的困惑
旅游研究“几人堂”现象是由于学科年轻、学术队伍迅速膨胀、少数学者以自身或所属机构的学术优势拔得头筹进而抑制后来者所决定的。数万名“非知名”学者很难拥有成果话语权,年内几次“总会”基本上是为“大家”准备的,十余年里普通学者基本上只有聆听那些日渐缺少新意,甚至是走向“玄学”内容的份。这是“总会制”的问题。“大家”的话曾经重要、现在也必要,但毕竟“大家”群体太小而无力全面跟踪旅游,而且我们知道,“大家”的席位相对固定,早年的学术成果与当下的行政职位决定了谁是“大家”,他们一般昼夜交替忙于事务和应酬。鉴于“总会制”的弊端,可以考虑让更多有热情、有时间的学者拥有表达研究成果的话语权。“交替话语权”是一个“冲突式”对策,不可言佳。“大家”观点虽然大且空,但通过与外国学者的接触和唯“大家”间才可的频繁谋面,由境外搬入概念或与政府一起推出一些“运动”还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拓展话语权空间,在不减少“大家”话语权总量的前提下给更多的普通学者以发言权,实现“大家”和“非知名”学者的双赢。这正是本文提出“分会制”观点的初衷。
二、“分会制”陷阱
对“分会制”的最初认识就是欲在“总会制”内设置若干个分会,现实中也确实有这样的分会。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当前“分会”的主持就是“总会”的发言者,无论是地域分会还是学术分会都是如此,况且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大家”是可以东奔西走出现在各分会主席台上的。可以认为,地域分会和学术分会不会给当前的旅游研究带来新的活力,由“总会制”内设置分会到“总会制”与“分会制”并存,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三、技术分会的曙光
要阻止“大家”对推进旅游研究的“延误”,同时又不制造冲突,可行的途径首先是允许众人参与,其次是要设置技术成分,也就是以多数研究者的时间富裕来补偿更多百姓对旅游的思考不足,让技术要求阻挡“大家”独占讲坛。按照旅游资源或产品建设分会是发展潜力很大的一个方向。旅游产品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潜水、冲浪、高尔夫、滑雪、漂流、邮轮等数不胜数,这些产品都来自实践前线,也都没有用旅游冠名(比如旅游滑雪的说法就很怪僻),说明旅游千万不能背离生活,由此也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产品性旅游分会出现,为更多的“非知名”学者提供释放热情和能力的机会。本人就是从一位年轻学者的文章里学到了“降溪”、“溯溪”概念的技术性旅游分会可以阻止“大家”以宏观思维态度对中、微观学术领域的干预,改变当前学者冒用专家名义、以study替代research、以“后院”当作“前线”之情形。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一、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
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二、运城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运城市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分布集中,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占到游客总量的绝大多数,三省以外的游客很少。在这三省内部,游客也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西安、太原、洛阳、临汾及三门峡是运城最主要的客源地。
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占运城市客源市场的86%,其中山西本省游客和陕西游客分别占37%和30%,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河南省游客占19%,是运城的二级客源市场,其他省区的游客只占游客总量的14%,是运城的边缘市场。具体而言,运城客源集中在西安、太原、临汾、三门峡、洛阳及本市等六个市,郑州游客也有一定的规模。在这几个城市中,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离运城较近,对运城市的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其游客规模在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中占据首位,是运城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和运城的联系密切,客源比重较大,占22%,随着运城到太原高速公路的贯通使用,以及侯马到太原电气化复线铁路的即将建成,太原到运城的游客规模有望大增。河南省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由于区位和运城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洛阳是著名旅游城市,运城如能从洛阳客源中成功分流,将会大大扩大本市旅游规模。临汾和运城距离较近,且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也是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之一。
三、运城市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一)游客年龄及家庭结构分析
1、运城市国內游客以男性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4.1%,女性占35.9%。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应该是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
2、运城市游客家庭结构,夫妻子女型家庭出游能力强,其次是三代同堂型,占34%,夫妻二人至及独身生活两类家庭出游能力弱,分别占13%和6%。
(二)运城市游客的文化及职业结构分析
运城市游客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大专以上的游客占58%,其中大学以上的游客占25%,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只占10%,这说明运城市旅游产品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吸引力较大。职业结构中,干部所占比重最大,为35%,干部、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服务者是运城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群体的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比较均衡,教师占7%,军警占6%,农民、科技人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都占5%。据调查,游客中的商业和个体经营者主要来自于运城市及周边的候马、临汾和陕西韩城等地,这些游客来运城主要是业务上的需要,顺便旅游,这表明运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级经济中心,对周边的商务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文化旅游应该是运城旅游重点开发的一个方向。
四、运城游客需求特点分析
(一)各职业群体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得,来运城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景观表现出一致性的偏好,除农民以外,各职业游客都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置于首位,特别干部这一项比例最高,达68%。农民对城市景观的喜爱高于其他阶层,在其需求结构中占38%。游客对自然风光的需求稳定,此项仅次于文化景观位居第二,教师和离退休老人更是钟情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占到其需求总量的30%和35%。游客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比较喜爱,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人对此的喜爱度更高。商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学生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出于天性,学生对娱乐游艺活动的需求是最高的。另外,游客对运城的特色饮食有浓厚的兴趣。简言之,从游客在运城的需求状况中,可以看出运城市旅游产品市场的一些特点,即: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优势,自然风光为补充,民俗风情、餐饮游乐、旅游商品并存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等欠发达的旅游市场特点。
(二)运城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关系
运城市以人文景观著称,来运游客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探求不同文化程度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也显得较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运城市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各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偏好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游客对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喜爱比例最高,在各自的偏好结构中都占到了50%上,尤其足在大专层次游客中,比例更是高达67%。自然风光是仅次于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但在游客的偏好结构中,此项比例比历史文化景观所占比例小很多,比例最高的也只有26%,其他都在10%多一点,再次证明运城市文化旅游景观优势显著,对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应该作为人文景观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的喜爱度也很高,对风俗风情的开发应是运城文化旅游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运城市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还很低,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城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虽然很有特色,但都是民间小打小闹,没有大力宣传,市场知名度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今后应大力开发这几种文化旅游产品,一来可以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二来可以以此提高运城旅游的知名度,扩大运城的旅游规模,增加游客消费支出,提高旅游收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旅游效益。
五、运城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
运城市客源以临近省区为主,游客在空间流向和出游空间意向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分布情况
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率普遍偏低。出游率最高的关帝庙也只有24%,大部分景点的出游率都在5%以下,相当数量的景点出游率仅徘徊在l%-2%之间。即使是名气较大、游览价值较高的永乐宫、鹤雀楼、普救寺的出游率也只有10%左右。相比较而言,西安的一些景点出游率高达80%以上,由此说明运城市的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游客的出游能力不强。另外一个特点是,游客集中在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普救寺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对其他景点的出游明显不足。几个自然景现的出游率均低于5%,相对而言,夏县温泉、王官峪与五老峰、历山森林公园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几个景点应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开发中的重点。
(二)游客来运城出游意向空间特点
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和鹳雀楼仍是人们首先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关帝庙和普救寺两地的出游意向最强,游客选择率在20%以上。游客对其余人文景观的出游意向不强,游客对有些文化旅游景观的出游愿望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开发的基础较差或景点的可进入性差,再者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或不成功,导致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游客的出游活动。
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出游意向过低,说明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感知度过低,因而,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市今后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客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成功的促销宣传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在运城市的旅游活动能力。
六、游客对运城的满意度及评价
游客在运城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交通(路况差,拥挤,买不到车票);花费(门票价高,吃住太贵);时间(假期不够长);食宿问题(有钱没处吃住);安全(出门缺乏全感,担心挨宰受骗等)。游客对这五方面反映强度不同。游客对食宿问题反映较集中,占36%,在旅游“黄金周”,游客在运城的吃住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交通是游客担心的另一大问题,这主要是运城有些地区的景点空间组合关系较差,路况较差,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花费也是游客担心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比例不协调(旅游时间比较大)及重点景点票价略高引起的。总之,旅游设施和环境是游客印象最差的两个方面。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运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服务设施急需完善和改进。环境较差也是运城市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景区内部和周围环境。游客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和旅游购物市场都有待大力改善。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管理粗放,由于不少人文景观缺乏维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景观开发初级,活动项目单一,服务设施跟不上。景点导游及其它服务项目急需改进,旅游购物市场不发达,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不足,缺乏精品和名牌产品。运城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对游客比较友好,游客对这方面的反映较少。
参考文献:
1、张东明.旅游学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运城市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z].
5、王水成.运城名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上一篇:教师德育论文(收集5篇)
下一篇:学校学期工作总结(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