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收集5篇)

时间:2024-07-24

红色诗词篇1

【关键词】色彩;诗歌创作;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境界

色彩本是个绘画术语,它只能通过视觉来辨别,作为诗歌语体的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并且诗歌语言可以披上色彩的外衣,以想象为翅膀,穿越时间的帷幕,自由地遨游于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营造出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想象之景。简言之,诗美艺术往往通过先“色”夺人,设“彩”造境,以给予人们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诗人利用色彩的透视规律表现空间意识的层次距离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乘上火车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像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这是远山。山快到了时,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朦胧在紫灰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到了山脚,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绿树红花,这就是自然界的透视现象。光与色彩在地球的大气中有透视问题,一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色以显示绘画的层次、韵味、立体感,诗歌同样也可以运用色彩词写出不同距离景物的层次变化。如“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的《北姹))诗歌前两句写近景,杂树和朱阑历历分明,朱阑在诗人眼中呈现红色,说明它是视距较近的景物。因为物体若在远处,视距很长,不仅色彩的观感大为削弱,而且色性也偏于冷寒。后两句写中景和远景,中景是一片青林,远景则是视觉中更远的南川水,明灭在青林之端,色彩迷蒙。王维运用朱、青、迷蒙的灰几种色彩所产生的视差效应,把视距较近的朱阑、视距较远的青林和视距更远的湖水各自的形象都渲染得十分醒目。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诗歌中颜色词的对仗非常工整,而且这些不同的色调会引起人们对距离感觉上的差异。两句诗像是一幅图片,黄、翠、白、青四色,由近而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而线,排列得层次分明,这里的色彩描写同景物的远近距离是完全吻合的,色彩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物像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空间性。

另外,诗人可以利用色彩的浓淡法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南宋画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1]可见绘画中可以利用浓淡色的交互变化表现空间距离,其规律一般是近景色浓,远景色淡,再远则似有若,有时也相反。绘画的这一规律在古代诗歌的色彩描写中也有生动体现。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绿色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色彩由浓到淡一层层烘染开去。这一切,比平时不只是更具色彩、更具度,而且还更具层次,更有格局。又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山在近处为绿茵葱郁状,中景的山呈蓝绿青翠色,远山较之近山,明度高而色性偏冷,其色淡蓝如天,更远则更浅,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诗人通过色之浓淡表现出由于距离渐远而形成的物像的轮廓形态、明暗色调的变化。而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显示了正好相反的规律,即近景色淡,远景色浓。诗中第二句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远看似青,近看却无的朦胧景象。“草色”一句体物极细微,于远近有无间直摄早春之魂,同时非常符合色彩浓淡变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前人曾夸赞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朱彝尊《批韩诗》)。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这些作品中由远景到近景之间,出现了或明或暗、或迷蒙或光亮的各式各样的色彩,皆因色彩点染造成了画面远近虚实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二、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每当我们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红绿相向的美丽画卷,而在这红绿之间却横生了“流光”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艳彩浓墨绘云山,是画家和诗人的共有情趣。但是绘画显示的只是被凝固了的客体瞬间的色彩形象和画家短暂时空中的色彩感受,诗歌显示的却可以是流动着的色彩景象和诗人更为丰富独特的色彩感受。因此诗歌的色彩常常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显示时间意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一个“绿”字,既有色感,又有动感,顿时让山峦叠翠,峻岭铺绿,山山水水似乎也为之鲜活、灵动起来,写出了江南春草的颜色,也写出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持续转绿的变化过程。还有“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钱起《石井》),“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钱起《江行无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都用色彩的转移显示出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这些诗例都是用一个色彩词暗示出时间的持续性,有时诗词还会以两种色彩的并列来表现时间的流动性。如《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诗人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以绿柳和白雪的对比显示季节的流动并生发出沧桑之感。如“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作者不直接写时序的改变,而通过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突出色彩的动感,在色彩的过渡变化中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性。

三、诗歌通过色彩描写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必须以其存在的广延性,以其空间位置呈现出来,即在诗歌中都必须以描写空间意象为条件。“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诗歌的色彩描写能真实地描摹出再造意象的具体特征,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色彩对意象的视觉效果有着强烈的显示功能,把色彩巧妙地应用在诗中,可以使意象鲜活,而如果色彩的调和对比能够符合色彩学的原则,就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有时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绿色是春的主宰,它伴随着春天的旋律,舞出淡绿、翠绿、碧绿、墨绿等等姿色,深浅相宜,明暗相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鸟鸣桑叶间,绿桑更柔柔”(王建《采桑》),“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等,单用绿色就汇成一个吐绿滴翠的欣欣世界。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一幅夕阳照枫林的红系列画面。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描绘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白色画卷。有时诗人还用两种色彩的对比来营造意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下句眺望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其中通过绿与青同色系的柔和对比,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这里又是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广阔悠远的审美意境。有时诗人也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如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在红花绿草的背景中,加了莺黄的过渡色,鹭白的中间色,对比得到冲淡缓和,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还有“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韩愈《花源》),“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殷尧番《郊行逢社日》),“紫塞别当秋露白,碧山飞入暮霞红”(徐夤《鸿》),“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李端《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等,都是通过丹青妙手般的色彩点染营造出五彩缤纷的优美意境。

色彩不仅赋予了诗歌时空意识的呈现,境界美的提升,同时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在诗里,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通过色彩的摹写而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如取暖色调可以造成欢乐、热烈的气氛,像红、白、金显得气焰光彩、高贵华丽,红、黑、金则隐耀富贵庄重;如取冷色调可以给人安详、悠然的的氛围,像蓝、绿、白的结合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蓝天、湖面、远域的森林;如取灰色调可以带来浑厚、持久的感受,像米灰、紫灰、青灰显得从容和沉静,而土黄、土红、土绿及褐色则点染淳朴、稳重之姿。所以聪明的诗人莫不抓住朝夕更替的瞬间,以色彩相互的敏感,去把握协调的色彩构图,书写出独特的情绪体验。无怪乎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诗歌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色彩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原始功能,而触及到生命的脉搏与呼吸,在转瞬即逝的歌唱中介入了心灵的色彩与美,驱动诗歌真正进入诗美的艺术形态。

注释:

[1]转引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空间意识》,《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期,第4页。

[2]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红色诗词篇2

关键词:画面;色彩;动态;空灵;审美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13-0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王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依然以绘画艺术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清新美妙的画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周邦彦描绘出一幅亭亭玉立的荷花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词人范仲淹铺陈出一幅辽阔秋色图。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看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画面美是引领学生鉴赏诗词的首要,那么从哪些方面探索才能走进这片神奇的深邃的桃花源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涵咏诗词的画面美。

一、色彩缤纷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邃的意境,洗练的语言,鲜艳的色彩与和谐的节奏呈现出一幅幅异常缤纷的人间百态和深邃辽远的历史画卷。我国的张浮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特别是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借助色彩意象,不仅表现出诗人们情感世界的律动,也为读者创造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们内心情感的律动,而且增加了感彩的浓度。红、绿是一组对比色,不仅具有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而且具有具有丰富的色彩内涵。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的“红”色凸显,绿色隐退。我们读来红绿映衬之下,红色是那么鲜艳,如同画于大家眼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赞叹西湖荷开美景之余,无边蔓延的绿色和荷花娇艳欲滴的红色交相辉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花和江水,一个胜于火的红,一个如蓝的绿,鲜明澄澈,晶莹明亮。“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蒋捷《贺新郎》)感叹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这是一首招饮小诗,其诱人之处,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一种亲切而温暖的人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以酒暖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特别明亮,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近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

这些佳句都是借用红绿等对比色或者鲜艳的色彩勾勒了生动的意象,体现了强烈饱和的情感,具有生命的张力。色彩增强了诗词的画面感和绚丽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二、动静结合之美

诗歌的动态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诗作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静寂,明月渐起,惊动停留在树枝上的的山鸟,清晰动听的啼叫声在春山中回荡。凭着对美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再加上诗意的想象,自为画家的诗人王维,捕捉到月光、春涧和月出、鸟啼等关联的景物,并缀合在一起,以动衬静,淡淡几笔,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情,轻盈淡远,缥缈宁静的意境美跃然纸上。

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此诗动静结合,风格深远,如同一幅清幽的水墨画。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皎然说“诗有七德”,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如陶渊明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则以草树写春之精神。这些诗句,千古传颂,贵在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表现了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种动态美,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虚实相生之美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一个“空”字体现出空灵留白之意,让读者在欣赏之余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以此来再造审美空间。比如散曲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这首小令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一语道出了这首小令虚境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的重要意义,这首小令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在于以最简约之笔却勾勒出极丰富极开阔的意境,这自然是“空”的奥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对意象意境的分析,让学生自然地开拓新的想象空间。从结构上看,前两句是描写客观事物,中间两句是借景向抒情的过渡,最后一句是直接抒情。在这幅深秋图景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西风、夕阳七个灰色意象总给人凄清、悲凉、黯然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使得诗人触景生情,乌鸦到在黄昏时尚能回到树上的巢穴中,而流浪天涯的人却不知自己归向何方。而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意味着住在这里的人团聚在一起,过着宁静舒心的生活,而诗人漂泊在外,在感受秋思之时蓦然发现有这么温馨的团圆,由此产生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是可想而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体味秋意和孤寂的同时,让学生深味这浓郁的漂泊之感和凄清之感。

又如《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

总之,品味诗词,不妨勾勒出这具有中国风的古典画面,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其中、畅游其中沉醉其中,从而学会去涵咏意境,品味感情。古典诗词就如涓涓细流,流在这温婉的岁月中,犹如淸妙的笛音氤氲于那翠绿的山谷,即使画面定格,即使乐声骤停,我们依然挥不去那一抹神奇的色彩!

参考文献:

红色诗词篇3

首先,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要抓住其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例l: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例2: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风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3:牡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

例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的“悦”字和“空”字均为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其次,要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例: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

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再次就是抓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与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人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外,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红色诗词篇4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例如,在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字词和意象,结合比喻、对偶和反问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与怀恋之情。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另外两首《忆江南》,引导学生逐渐扩大自身的诗词积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红色诗词篇5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儿歌造型

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使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作画中再现。

例、动物造型训练

学习内容

1.小鸡(1课时蜡笔画)

鸡头画小圆,鸡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

(附图{图})

2.小鸟(2课时蜡笔画)

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

3.大象(3课时蜡笔画)

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

(附图{图})

4.小狐狸(2课时蜡笔画)

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

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

(附图{图})

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助用色

色彩能直接刺激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应的速度。训练步骤:

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以及配置方法。

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

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

1.对比色

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

橙…蓝:云霞出海曙。

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

2.类似色

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翠柳,

3.同种色

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

青草池塘处处蛙(绿…深绿)

山清水绿(深绿…绿)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

白毛浮绿水(白…绿)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

从上例可见,对比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同种色的深浅配置给人以单纯、统一温和之感。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色彩的把握和应用也心中无数。因此,教师运用对应的诗句在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理解色彩的组合配置及设色,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从回忆、联想、提取、重构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识记材料进行再加工。

三、“诗配画”的构图训练

中、高年级学生正值陈述符号期和陈述写实期,在创作学习活动中,由于知识浅、经验少碰到具体困难有:1.构图单一2.画面内容无主次3.布局欠合理4.个别学生无从入笔……针对学生实际,在美术课的创作教学中,以风景画为主体,结合学生语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诗词,开展以诗配画的构图训练,让学生借助古诗和插图启迪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从中学习创作的技能。

例:“诗配画”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的训练

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3.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

(附图{图})

2.《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构图要求:

1.竖构图2.鲈鱼改诸鱼3.除画出没风波里的景外,还可画夏日太阳当头照

(附图{图})

3.《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莺尽可改诸鸟飞3.放风筝的地方可自选公园.郊外.农村等

(附图{图})

4.《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构图要求:

1.横构图2.古人改画现代人3.车可画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附图{图})

上例“诗配画”的构图训练步骤有:

1.复习理解已学过的古诗根据古诗中的文字表述并参照插图思考两个问题:A.插图中的主景是什么?画面内容与诗词中那些文字对应?B.辨别其构图形式?

2.根据教师的训练要求,参照范画再构图。

学生对同一内容作不同形式的同期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构思作画,对个别不善开动脑筋的学生要耐心指导。

上述各件学生作品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再一次的概括、想象提炼而成,尽管有的构图荒诞,但这却孕育着学生积极思维求索知识的希望。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