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学习材料(收集5篇)
时间:2024-07-28
时间:2024-07-28
杨x老师,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学位,教授,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并重的青年骨干教师,杨静老师入校以来一方面潜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注重教书育人,在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
科研方面
作为负责人,杨静老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在研973计划子课题1项(第1参与人),完成863计划项目1项。在NatureCommun.、Angew.Chem.Int.Ed.、Phys.Rev.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他引706次。论文被Nature、NaturePhys.、Chem.Rev.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综述论文多次正面引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cienceFoundationinChina》、《天津日报》头版分别以“Atop-downstrategytowardsmonodispersecolloidalquantumdots”、“天大首创量子点合成新工艺”为题,相继报道了本人的工作。以通讯作者参与编写出版首部激光合成纳米材料英文专著一部(PanStanford出版社)。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5项。荣获2015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2)。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计划、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和首批“北洋青年骨干教师”。2014受邀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8届先进材料加工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受邀担任第3届优秀青年材料学家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2012-2015年三次参加“清华-天大-华理-上硅所材料学科青年教师研讨会”并作口头报告;2015年参加首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并作口头报告。2011年赴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莱斯大学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13年赴淄博与南澳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来访教授探讨相关科研合作项目,并作口头报告。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Frontiers期刊审稿编辑。
教学、人才培养方面
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主讲学院“六大平台课程”之一、专业核心课“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于2009年获部级精品课程,2014年获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加入“课程质量提升计划课程”(排名2),参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材料分析方法》编写,撰写2个章节(2014年出版)。同时承担本科生跨专业选修课“材料进展前沿”、“纳米材料与技术”课堂教学,以及“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的实践教学工作。2011年9月协助德国萨尔大学Springborg教授开展全英文授课。先后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5人,其中1人作为共同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ommun.上发表研究论文。指导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项。2015年受聘“师昌绪荣誉学位计划”导师。先后担任09级金属、13级功能材料专业本科生班主任,并荣获院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新增开设材料学专业硕士生学位课“材料热力学”和选修课“半导体光电材料基础”,形成了“以科研为导向、开放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半导体光电材料基础”于被首批确定为研究生数字化教学“开放课程”,获“开放课程”建设三等奖、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英文课程建设立项。独立指导硕士生7人,已毕业3人。先后协助指导硕士生17人,博士生10人。
学科、实验室建设、管理等方面
作为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参与新增功能材料专业建设,承担本研究所科研管理及日常事务性工作。作为天津大学第十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分委会委员,参与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学位授予点自评、指导教师岗位选拔办法制定等。参与材料学院竞争力提升项目“材料学科竞争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参与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建设。此外,在院、系各项工作中也起到骨干带头作用,例如:参与制定材料学院“985工程”2010-2023年总体规划及2010-2013年建设规划,以及材料学院“985工程”(2010-2023年及2010-2013年)改革方案;承担学院赴美交流学生英语面试、学院宣传册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英文版校订等工作;多次担任材料学院大学生科技立项评审评委、博士生论坛评委等。
2015年荣获天津大学第二十一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天津大学校级“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作为九三学社天津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大学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承担组织、宣传等社务工作,并于2015年荣获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优秀社员称号。
学生感言:
(1)您总是时时刻刻的督促着我们,生活上体贴入微,实验上您敢于放手,积极调动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肯定、鼓励我们,谆谆善诱。春风化雨,大爱无言,您是我们心中最优秀的导师。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它。尽量做到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而不是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不用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引入由模仿现实际应用的练习,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时,许多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语言叙述不会组织,说得颠三倒四,不清不楚。为此,我用图画纸以学校为观测点绘制了一张平面图,引导学生说出卧龙山、朝斗岩、三元阁、水吉门等学生熟悉地点的位置与方向,再让学生估计自己家的位置与方向并在平面图中标出。学生学得主动、有趣,很快就掌握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最后,每人发一张16开印刷纸,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地绘制出以学校为观测点的平面图:(1)长汀一中在学校的北偏西30度的距离800米的位置上;(2)长汀二中在学校的东偏南40度的距离1000米的位置上;(3)长汀三中在学校的东偏北45度的距离1200米的位置上;(4)长汀四中在学校的西偏南15度的距离700米的位置上;(5)火车站在学校的西偏南25度的距离1200米的位置上;(6)母亲园在学校的南偏东30度的距离600米的位置上;(7)黄老师的家在学校的南偏西30度的距离900米的位置上(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米)。优秀作品在学习园地展出,效果非常好。
二、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会进入学习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强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可出示: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用形象化的图示,有的用简明的连线,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编号,还有的列算式。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不仅局限于此,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用多媒体演示两种思考过程,渗透有序思考的意识。这样,通过不同的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景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不仅赋予了枯燥的数学以生命力,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资源。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为书本上的图加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和学生都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就能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一位教师根据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并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过程。老师利用学生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挖掘教材潜在价值,丰富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1.“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上。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既“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与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机要恰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也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充分。
2.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得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情况,难免有些题材脱离学生实际,也有可能处理简单化、典型化和理想化。因此,教师要挣脱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2)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需要做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作为一种理念,其实由来已久。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仅浮于一个理念层面,我们要做彻底的实践者,高度强调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要始终立足生活,贯穿于生活之中。
政治教师要拥有让一切理论包括权威性理论经受生活实践检验的胸怀和魄力。教学中,不要害怕某种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发生冲突而造成教学困境。恰恰相反,当权威大厦在学生生活实践面前轰然倒塌时,学生的学习激情往往会超常迸发,学生才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学习成功感,真正的教育效果也才会产生。
我曾经在好几本比较权威的书刊中读到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是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科学家作过一个实验,将青蛙投入到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而得以成功逃生;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时,青蛙则因为开始时水温很舒适而在水中尽情享受,等到发现高温已无法忍受时,竟已经没有力量跳出去了,结果被活生生地煮死了。这个故事我甚至在听专家作报告时也引用过至少两次。读到、听到这个“百年老字号”权威经典故事时,我每每都会被用它延伸出来的各种道理所折服。
一次哲学练习训练课,我把这个故事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们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大多数同学都从材料本意出发,由青蛙在温水被慢慢煮死,找出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由青蛙前生后死两种结果推导出“矛盾双方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等哲理。实事求是地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平时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的李海同学的结论让我震惊不已。他首先做了说明,说他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过这个很残忍的游戏,把捉到的青蛙投入开水中时,青蛙浑身抽搐几下,很快就死了,而且颜色也会接着发生变化;而把青蛙放在水中煮时,青蛙根本就不会待在水中,很快就跳出来了。因此,应首先判断材料背景属于虚假材料,其结论是完全错误的。据此,我们应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我们要树立辩证否定观,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哲学道理。我深信该同学一定有这方面的生活基础,绝对没撒谎。难道这个“百年权威实验”是假的?我在课堂上下不了结论,就诚实地告诉同学们,这道题我得找生物老师先请教请教,也请同学们课下都探讨一下,到底这个实验可靠不可靠。
课下,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咨询了生物老师的意见,并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我们一致认为,李海同学的结论是对的,而那个所谓“康奈尔大学的实验”是假的。因为,青蛙皮肤娇嫩,在开水烫伤的条件下,神经系统会迅速瘫痪,不可能跳出开水逃生;青蛙又是一种很胆小,对水温很敏感的动物,把青蛙放入一个可以跳出的容器中,青蛙的第一反应是迅速逃离那个不安全的环境,即使它开始没走,水温到达40度之前,它也一定会感到不安而逃走,而40度决不至于使它死去。于是,再一堂课上,我面向全体同学,承认了我对这个“康奈尔大学实验”最初的深信不疑,并大力表扬了李海同学敢于质疑权威的高贵精神。这件事后,我发现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同学们与我的配合更加和谐了,而李海同学的学习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改变,政治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
政治课教学扎根生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容之中。一堂课,从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情境,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能够担当这种角色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选择,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讲商品、价格、消费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就从学生们的衣、食、住、行谈起,就说学生们仲秋节买月饼、吃月饼的事,就说某某同学到小卖部买方便面的事;讲公民的政治生活,讲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就先从同学们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一个优秀班级谈起;讲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先去谈谈学生们办的班级小报,宣传材料…….有了这些生活趣事作引子,学生们怎会不参与进来,怎会感到任何枯燥?同样的道理,和同学们一起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时,也都要去选择学生们能够理解的那些生活事例。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时,多给学生们播放点视频材料,多让学生们关注一下新闻,都会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
始终不渝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立足于生活的必然要求。今天,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已经很熟悉“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句话了,但在操作层面能够真正贯彻下去的,却还谈不上很普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传统教学惯性带来的各种不当做法。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他们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本身就是充满生活气息,生机勃勃的“活素材”。这个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与方式决定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使他们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彻底“活”起来。我市近几年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质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关键词】公路工程系列课程部级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公路工程系列课程”部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资助。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通过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根据公路工程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程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精品课程的支撑者和执行者,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
团队概况
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来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省级教学实验中心。
在本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面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讲授由公路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课程群,教师的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专业配套且稳定的“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团队中包括省级教学名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团队带头人是著名的公路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团队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1)现在教学队伍情况。团队建设需要成员具有优秀的教师风范。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师风范不仅为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也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配置好团队成员是建设和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基础[3]。
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本团队以公路工程本科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为平台,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积累和改革实践,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学术水平高、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的团队特色。
(2)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①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在各个教学环节指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从课堂助课、批改作业、参与课程设计等环节参与教学实践,培养青年教师认真扎实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
②定期组织讲课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入同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和进修。
④鼓励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科研课题,特别是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⑤在加强对团队内青年教师培养的同时,本团队还指导来自福州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派出学校的好评。
2.教材建设
公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材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本教学团队注重教材建设,编写了8部本科生教材,其中《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勘测设计》2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为面向21世纪教材,3部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教材奖。道路承担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奖励5项和软件著作权多项。《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基础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改革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多媒体课程的建设。本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答疑等方式探索与实践网络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和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2)改进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注意教学重点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根据专业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新的行业标准规范的修订,结合教师科研与生产活动中的研究成果与工程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新编写的教时完成若干示范工程和培育创新研究基地用于教学。
本教学团队利用充足的科研经费自行开发或购置了相关实验设备,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给部分本科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本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高性能化学构网改性桥面防水材料》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基于废橡胶微波处理的以废治废型沥青路面再生剂》“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AMF-I型沥青路面磨光仪的研发及室内评价体系的建立》获全国第二届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
本团队平均每学期举办学术报告与讲座3-4次,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广泛地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应用推广情况
团队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团队主持的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与本科人才培养之中。本团队进行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等方面的教改成果已经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根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按照我国目前公路建设大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调整了公路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学时分配比例,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门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满足了公路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公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课程设计、勘测实习和道路勘测毕业设计是四个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由于受实习场地(校园)、仪器及经费的限制,测量实习和道路勘测设计生产实习只能采用传统的仪器和方法,这非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技术训练,也不利于学生对先进测设仪器和方法的掌握。自《公路勘测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完成以来,加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从事测设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注重测量实习、勘测实习与道路勘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毕业设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效果。目前学校太白公路勘测实习基地在国内已颇具影响,不仅满足了本校公路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而且多次接受本校土木大类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实习。
目前本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不仅在本校的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所编写的教材和制订的教学大纲也为国内多所高校的同类专业所采用和借鉴,对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广中,陈国良,徐云等.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2]李鸿江,尹军.从部级精品课程到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
上一篇:青年教师(收集5篇)
下一篇:防拐骗安全教育总结(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