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值周工作总结(收集5篇)
时间:2024-09-14
时间:2024-09-14
[关键词]桂林;降水;气候变化;突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17-02
引言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温室效应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工业化社会的迅猛发展,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效应可通过降水的改变影响水分截流、地表径流和蒸发等整个水循环过程,这势必加剧水资源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因此,全面认识研究各地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就显得至关重要。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位于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土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1资料
本研究通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中心资料室的中国753站50-2010年逐日站点资料和160站50-210年月平均资料,筛选出桂林气象站中资料最完整、分布均匀、最具代表性的站点。从台站获取了时间序列为1951-2010年,共60a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月降水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出月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年降水量。
2结果与分析
2.1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2.1.1年降水量
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整个分析期,桂林市年降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1.64mm/10a,|r|=0.03 除了上述的分析之外,从图1很难看出更短周期的变化信息。对此,图2给出了相应的Morlet小波变换图。图2清楚地显示了桂林市近60年来年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特征。图2上半部分为低频,等值线相对稀疏,对应较长尺度周期的振荡。下半部分是高频,等值线相对密集,对应较短尺度周期的振荡。由图1与图2比较可见,从图2中可得到更丰富的变化周期尺度信息。由图2可见,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明显地存在2-3a、5-6a、7-8a的短期振荡周期1960年以后生成的14a左右的振荡周期,25a左右的中期振荡周期贯穿整个时间序列。 综上分析,桂林市近60年降水量受多重周期性规律控制,明显地存在2-3a、5-6a、7-8a的短期振荡周期,1960-1980年期间生成14a左右的振荡周期,25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贯穿整个时间序列。从振荡的剧烈程度上看7-8a左右短期振荡周期和14a左右的中周期变化是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但2-3a、5-6a的短周期和25a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2.1.2季降水量 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整个分析期,四季的降水量均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春季,-6.31mm/10a,|r|=0.16;夏季,6.97mm/10a,|r|=0.148;秋季,-4.17mm/10a,|r|=0.173;冬季0.64mm/10a,|r|=0.045)。春、夏、冬季降水量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春季降水量变化可分4个阶段,50年代初-50年代中期为正距平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为负距平阶段,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又转为正距平,之后又转为正距平,但属于振荡过渡期,其变化表现为由少到多的趋势,在50年代初、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存在三个转折点。夏季降水量变化有3个阶段,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为震荡阶段,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为负距平阶段,其变化表现为由多到少的趋势,在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存在两个转折点。50mm以上的暴雨80%以上发生在夏季,100mm以上的大暴雨全部发生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冬季降水量变化有2个阶段,50年代初期-70年代末期为负距平阶段,70年代末期开始又转为正距平。 春季降水量受多重周期性规律控制,明显地存在2-3a、6-7a和14a的短期振荡周期和24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 夏季降水量受多重周期性规律控制,明显地存在2-3a、6-7a和10a的短期振荡周期和25a以上的长期振荡周期。从振荡的剧烈程度上看2-3a和6-7a左右的周期变化是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 秋季降水量同样受多重周期性规律控制,明显地存在5a和8-12a的短期振荡周期和17a的长期振荡周期。从振荡的剧烈程度上看8-12a和17a左右的周期变化是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但5a的短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冬季降水量也受多重周期性规律控制,明显地存在5a、10a的短期振荡周期和13a的中期振荡周期。从振荡的剧烈程度上看10a和13a左右的中期周期变化是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但5a的短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2.3降水量的突变分析 在50年代初期,UF和UB均大于零,表明序列呈上升趋势。自80年代中期以来,桂林市年平均降水量有一明显的增多趋势。90年代以来这种增多趋势均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表明桂林市降水量的上升趋势是十分显著的。根据UF和UB曲线的交点的位置,确定桂林年平均降水20世纪80年代的增多是一突变现象,即可确定桂林站年降水在1988年由一个相对少雨期跃升到一个相对多雨期,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所谓多雨期与少雨期是相对于当地平均降雨而言,是相对的。(见图5) 3.结论与讨论 (1)50年代-21世纪初,各时段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当地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1.64mm/10a,|r|=0.03 关键词:高温;潮湿;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重庆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也是我国酷暑中心之一,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夏季炎热光照强,降水不匀多伏旱。重庆夏季以“火炉”著称,极端最高气温38-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2、43℃,重庆炎热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盛夏7、8月是全年光照最强的季节,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40%左右,日照百分率达到50%。夏季又是暴雨等强降水时间最集中的季节,6、7、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60%-70%。所以,重庆属于典型的湿热地区,针对该地区的湿热气候施工情况,提出一些施工控制要点: 2、对待“湿”和“热”的情况: 2.1对待“湿”的情况 2.1.1雨季施工的原则及要求 (1)总原则:做好排水、挡水、防水 (2)总要求:①雨季前,尽量争取完成更多的基础工程,及早回填。②雨季期间,室内工程不影响施工,室外工程小雨不间断施工,大雨期间暂停施工,大雨过后即可施工,暴雨过后不影响施工。 2.1.2安全保障措施 (1)雨季前对于临建房屋、试块房等应进行检查和修理,防止漏雨、漏电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存在。 (2)做好现场电器设备的安全防潮措施。对现场易受潮的电气设备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 (3)做好现场原材料及各种构件的防潮措施。钢材及模板要码放整齐,并垫离地面300mm以上,用布盖好,避免因受潮雨淋引起生锈变形,水泥要建立仓库,还有注意钢结构焊接使用的焊条,并按照相应措施烘干。 (4)现场电焊机要搭设雨棚,其电气设备要有可靠接地措施,对电焊机把线、电缆线、胶皮线应检查是否老化、破损、不合格的胶线应调换和修理,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5)雷雨时工人不要走进架子、架空电线周围10m以内区域,人若遭受雷击触电后,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急救并请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6)雨季施工期间按照有关要求,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抗洪防汛指挥部,组织精干的抗洪防汛队伍,汛期内主要领导要执行轮流值班制,发现险情立即指挥抢险和上报。 (7)雨季施工期间,在原日检、周检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防汛设施、设备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将隐患消灭在发生前,确保施工安全。 (8)下雨时,设专人对施工场地内及周围的管道,排水系统进行监视,发现问题须立即上报处理。 2.1.3不同工程所采取的措施 2.1.3.1钢筋工程 (1)钢筋原材及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钢筋应以木方支垫架空堆放,并做好场地的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和泥土污染钢筋。下雨时用塑料布覆盖,防止钢筋锈蚀。 (2)加工钢筋时要搭设防雨棚,尽量选择无雨天气施工。 (3)雨后绑扎钢筋时应做好架体及走道的防滑,边柱、边梁钢筋应搭设防护架,高空深坑绑扎钢筋和安放骨架,须搭防护架或马道。 (4)加工好的直螺纹套丝头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丝扣生锈及粘上泥土。 (5)连续下雨后混凝土浇筑前应对绑扎好的成品钢筋检查,必要时清理钢筋表面的水锈。 2.1.3.2模板工程 (1)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排水坡道,将雨水及时排到排水沟内,防止场地内积水。 (2)大模板堆放其自稳角要符合要求(75~80°),吊装、运输、装拆、存放必须稳固可靠。模板安装就位后,应设专人负责将钢模板串联,接通地线,防止漏电伤人。 2.1.3.3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浇注前应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尽量利用非雨天气组织施工。如果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遇雨,应及时用塑料布或雨布遮盖,因工程抢工必须浇注混凝土,应采取搭棚措施,并合理留设施工缝。 (2)雨后接缝时应凿掉被雨水浸泡冲刷过的松散混凝土,继续浇注混凝土应按施工缝处理。 (3)混凝土浇筑后,未达到初凝如遇下雨应及时用塑料布遮盖,防止雨淋。 (4)如果浇注的混凝土在终凝前受到雨水冲刷或浸泡,使其表面受到破坏,应将这部分混凝土及时凿至密实层,再进行修补处理。 2.1.3.4砌体工程 (1)要防止砌块被雨水淋得太湿或被雨水浸泡,下雨时要用塑料布将砌块覆盖,含水量较多的砌块应待适当晾干后再用。 (2)砌筑时如出现浆水顺墙面流淌现象,说明砌块的含水量达到饱和,则应选择干砖与湿砖搭配砌筑,或用稠度较小的砂浆。 2.1.3.5脚手架工程 (1)雨季施工期间,应特别注意架子的搭设质量和安全要求,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搭设架子的地面要求夯实,并注意排水,立杆下端应垫通长厚木板,架子应设扫地杆、斜撑、剪刀撑,并与建筑物拉结牢固。 (3)上人马道的坡度要适当,钉好防滑条,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0mm,并定期派人清扫马道上的积泥 (4)雨后高空作业人员应穿胶底鞋,注意防滑。 (5)雨季施工期间对脚手架安排专人巡查检修,特别是雨后地面容易下沉,防止架子悬空及下沉,确保使用安全。 (6)外防护的脚手架高于建筑物应做好防雷接地。 (7)雷雨天气应注意合理安排工序,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建筑物最高处,防止雷电直接伤人。 2.1.3.6吊装工程 (1)塔吊雨天后应及时检查,观察基础沉陷情况,并做好观测记录,如有沉降应立即进行处理,保证塔吊使用时的安全。 (2)塔吊接地电阻值要进行实测,其电阻值不大于4欧姆。 (3)塔吊基础四周挖不小于200mm*300mm的排水沟与现场临时排水沟连接,内侧抹灰,沟底向临时排水沟方面设5‰的流水坡度。塔基除落置于基岩的外,设四个沉降观测点,定期及雨后进行沉降观测,发生问题及时处理。 2.2对待“热”的情况 2.2.1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1)合理调整作息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当工作需要时,加强防晒防暑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高温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要适当缩短,保证工人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当室外温度高于35℃时停止施工。 (2)加强后勤供应工作,施工现场应及时供应符合卫生条件的茶水、绿豆汤等防暑降温饮品和人丹、藿香正气水等必备药品。一旦发现有人员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进行临时急救,并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 (3)对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经常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作业禁忌者,及时调换岗位。 (4)对搅拌站、预制场等固定作业点,搭建凉棚防紫外线,经常洒水降温,降低地表温度防热辐射。 2.2.2夏季高温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气候变暖不仅仅加剧了病虫害的危害,更加速了病虫害种类数量的增加。以水稻、小麦农作物植物的螟虫和稻瘟。在20世纪50年代较为猖獗,之后10a危害逐渐减弱。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螟虫的数量又在逐渐增大。而且出现了新型病虫害稻飞虱。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出现了12个季节性变暖。季节性变暖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的死亡率,还会增加冬季的病虫害数量,从而危害到农业生产。在季节性变暖期间,病虫害危害也达到了最高值。例如,河南省冬季蝗卵密度是常年的2.3倍,广东地区的短翅型褐飞虱数量急速增加。除季节性变暖外,暖春、炎夏等季节的病虫害危害也在逐渐加剧。 2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2.1缩短病虫害越冬周期,加快病虫害繁殖周期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多年来呈季节性变暖趋势。季节性变暖现象的出现会改变冬季的低温状态,缩短冬季时间,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死亡率,加快病虫害的繁殖,危害我国农业生产。首先,季节性变暖能够使病菌的越冬时间延迟,尤其是会延长冬季病菌的繁殖时间,增加菌源基数。实践证明,季节性变暖导致病菌的繁殖、感染率相比于常年能够增加50%。譬如2006年,河南省许昌市冬季温度平均比往年高3℃左右,12月中旬小麦纹枯病病株率比往年高7.2%左右。而且季节性变暖的病虫害存活率能够达到往年的2倍。其次,季节性变暖会是病虫害的发生期、危害期提前。有关调查显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期相比于往年能够提前20d。而且季节性变暖还会造成病虫害区域的迁移。 2.2季节性变暖会造成病虫害的界限北移 众所周知,北方冬季并不适合病虫害的生存。但是,气候变暖则会使南北的冬季温度差异缩小,从而促使病虫害逐渐向北方迁移,这会加剧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季节性变暖会使病虫害的生存率提高,这对于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北方平原来说并非是件好事。有关数据显示,季节性变暖会造成稻飞虱向北迁移3个纬度左右,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海拔升高200米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些病虫害无法越冬的地区也会发生病虫害。例如,1979年褐飞虱虫卵在29°N附近地区的游草和再生稻上也能够繁殖,这不仅会加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还会影响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另外,界限北移会加重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加快农作物的繁殖数量。一旦病虫害的危害加剧,会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季节性变暖会加剧暖春、炎夏季节的病虫害危害 季节性变暖并非只是暖冬。气候变暖还会使炎夏持续时间变长、温度升高,同时也会造成春季的提前来临,从而使病虫害的生长周期延长。有关调查显示,暖冬和暖春都会造成病虫害初发期提前。而且持续性的暖春还会造成病虫害的时段性衰减。比如,禾谷缢管蚜在高湿阶段还会演变成为优势种群。另外,炎夏的高温会影响到病虫害的繁殖,延长病虫害的繁殖期。而夏季的延长意味着凉夏周期的延长,会加剧病虫害的生长。总的来说,季节性变暖会使中国气候向利于病虫害爆发、危害加剧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若要避免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应当从我国农作物种类、农业布局等方面入手,才能做好农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3结语 [关键词]区域气候;影响;三峡水利工程 一、前言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区域环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学者已经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区域气候模式法做了大量数值模拟进行探讨,然而不同学者对三峡工程区域气候效应的认识尚不一致。由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库全长660km,平均宽度约1.1km,宽度约为区域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10km)的1/10。因此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世界上已经修建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1.国外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建成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由-8.5℃上升到一7.0℃,冬季最低气温由-60℃上升到一50℃:夏季湿度提高33%。罗马尼亚伊兹伏卢尔,蒙特诺易水库建成后,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缩小2℃,由于温度的影响,造成水库下游地区水蒸气凝固,结露比建库前增加了约30%,库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20%以上。 2.国内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小浪底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对应水位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袁宝招等对小浪底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工程对气温、风速、降水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库在不同季节对温度的影响不同,一致表现为冬季升温,和年、季、日温差减小;全年库面降水减少,库周地区降水则有所增加。 湖南省东江水库总库容91.48亿m3,水体面积160km2。王琪、刘胡等对比分析了东江流域内19个测站资料,结果表明,水库区域范围内的气温值明显比周边站点的气温低:建库后年降水量稍有所增加。 三、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影响的探讨 1.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因子的影响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对水蒸汽不通过降雨,而通过凝结或者络合水等方式转移到地面或者水体的过程关注比较少。 水蒸气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空气进入地表水、转变为土壤水、植物用水的总水量是跟蒸发量相当的。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影响气候的因子。蒸发和凝结的速度与水汽压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水分供应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温度控制。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情况相反,基本上由温度决定。在气温高于水温的时候,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速度大于水面的蒸发速度。水汽压的年变化和气温的年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因此在夏季,气温高于水库温度,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向水库中融入,为库区周边空气升温贡献部分热量。而冬天水库水温比气温高,库区水面的蒸发速度大于凝结速度,使得库区水体以水蒸气的形式补充到干冷的大气中。三峡大坝建设之前,长江水给四川盆地带走一部分盆地内的热量。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m正常蓄水位后,淹没632km2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由0.6km增大到1.6km。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比热增加,水库白天吸收的热量不会被水流带走,而被滞留在库区,对库区周边的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大型水利工程响应较为敏感的气候要素是气温、风、蒸发和空气湿度。美国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三峡大坝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2.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 三峡水库蓄水后,陈鲜艳等利用1961-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作了分析。张天宇等将资料扩展到2008年。库区近48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低于全国平均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1990年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极值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近48年库区年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2001-2008年显著偏多,尤其是2006年为历年最多。 近48年三峡库区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2001年后降水偏少主要原因是降水日数严重偏少。从雨日来看,库区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整体上均为减少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以上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降水的贡献来看,2001-2008年降水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造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偏少,9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降水偏少。 近48年库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平均风速整体上都呈显著减小趋势。 通过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及气温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尚未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周边地区降水量的明显变化,近几年降水较常年偏少趋势与西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同时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降温效应。 此结论与陈鲜艳等的结论是一致的。三峡工程局地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由于以上只是三峡峡水库蓄水至2008年共5年时间的观测分析结果。上述的观测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库水域扩大影响造成的局地效应,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及更多研究力一法及模式结果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毛以伟,陈正洪,等,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5,33f4):335-339. [2]张洪涛,祝吕汉,张强,长江三峡水库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33-136. [3]张强,万素琴,毛以伟,等,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4):164-167. [4]陈正洪,万素琴,毛以伟,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23-27. 【关键词】地源热泵风冷热泵节能环保热回收 0引言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技术经过国内多年的发展,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地源项目越来越大,从事地源热泵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国家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66-2005地源热泵技术规程,2009年又进行了改版和补充。江苏省也因地制宜,出台了DGJ32/TI89-2009江苏省地源热泵技术规程。任何技术从国外传到国内总会变得大型化、复杂化,系统选取要因地制宜。地源热泵在夏季可以免费制取生活热水,冬季也可轻松制取生活热水,是节能的体现,并实现一机三用;即节能又环保。地源热泵系统跟江南地区传统的风冷热泵系统相比具有那些特点,哪里值得推荐,本文列举常州某工程方案选取,通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比较,让大家对地源热泵系统特点进一步认识。 1工程概况 该项目就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央会所(包含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约为13000m2,生活用热水量统计量见附表1。 统计得出,淋浴日用水量约为7000L,水池日用热水量约为33m3,泳池容积为421m3。 2设计参数 (1)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4.6℃,(2)夏季空调通风计算温度32℃,(3)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4)冬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5℃,(5)最大冻土厚度8CM,(6)夏季室内设计温度24~28℃,(7)冬季室内设计温度18~22℃,(8)游泳池容积:421m3,面积为312m2,池水温度26~28℃,设定平均温度27℃,室温28℃,(9)淋浴等日用热水量和温度:7000升(50℃),(10)洗浴中心水池总日用热水量和温度:33m3,40℃。 3设计负荷 3.1建筑负荷 该项目采用指标法冷负荷120w/m2的指标,热指标80w/m2进行计算。建筑总冷热负荷见附表2。 3.2生活热水负荷 (1)泳池用水负荷: 1)一次性冲击负荷(初次充水或换水) 以冬季的工况计算,自来水温度取最低值:6℃;换水周期24-48小时,本项目取24小时(即使用或换水时提前一天开启机组进行加热)。则:Ph=1.15×V×(t2-t1)×1000/(860×40)=1.15×421×(28-6)×1000/860×24=511.05kw。 2)日经常负荷: 弥补散热损失负荷:当池水水温为27℃,室温为28℃时,查手册表1得每平方米的池水散热量为372W/m2;小时散热负荷Ph1=312.5×372/1000=116kW;日散热负荷为Qh1=116×24=2784kW。 3)补水补热负荷:以每日补水量为5%的池容积计,冬季工况冷水温度为6℃时,小时补水补热负荷Ph2=[V×B×1000/24×(t2-t1)/860×0.95]=421×0.05×1000×(28-6)/(24×860×0.95)=23.62kW,日补水补热负荷Qh2=Ph2×24=23.62×24=567kw 该游泳池日使用热负荷为:∑Qh1=Qh1+Qh2=2784+567=3351kW。 (2)洗浴中心用热水负荷: 1)淋浴等用水量及日用热负荷Qh3:淋浴日用热水量7000升/日(50℃),设小时最大流量为1/3的日用热水量(每场次用水量),Wh=V/3=7000/3=2333升/小时。日用热负荷Qh3=V×(50-6)/(860×0.95)=7000×44/817=377kw; 2)洗浴中心用热水负荷Qh4:日用水量33000升/日(40℃),初始水温设定为最低温度6℃,一日换水一次:日用热负荷Qh4=V×(40-6)/(860×0.95)=33000×34/817=1373kw; 3)该洗浴中心日使用热负荷为:∑Qh2=Qh3+Qh4=377+1373=1750kw。 (3)本项目总日用热水负荷为:∑Qh=∑Qh1+∑Qh2=3351+1750=5101kW,按8小时加热,平均每小时负荷:5101/8=637.6kw。 (4)水箱选取:选取10m3水箱一个用于泳池水温平衡和洗浴中心与更衣室淋浴设施,选取20m3水箱一个用于洗浴中心水池用水。 4方案配备 4.1地源热泵系统 (1)地埋管换热量选取(项目的热响应测试结果见附表3) 根据本项目的测试报告选取单UDe32,夏季排热量取52w/m,冬季取热量取42w/m。埋管深度100m,孔径150mm,孔间距暂按4m进行计算。 (2)地埋管个数: 夏季总冷负荷:1560kw。 冬季总热负荷:1677.6kw。 地源热泵机组夏季性能系数为:6.4,冬季性能系数为:5.1。 最大释热量:Q1=夏季总冷负荷×(1+1/6.4)=1560×1.156=1803kw。 最大吸热量:Q2=冬季总热负荷×(1-1/5.1)=1677.6×0.8=1342kw。 按夏季最大释热量计算钻孔个数:1803×1000/100×52=346个。 按冬季最大释热量计算钻孔个数:1342×1000/100×42=320个。 以满足最大钻孔个数,按夏季钻孔个数进行布孔,本项目钻孔个数需要346个。 (3)机组选型:(见附表4) 主机选用半封闭螺杆机组,压缩机数量2台,由于本次热水用量较大,换水较频繁,为保证夏季空调运行期热回收期,缩短加热时间,选用全部热回收机组。 (4)水泵选型(见附表5) 4.2风冷热泵系统 (1)机组选型(见附表6) 主机选用螺杆式风冷热泵机组,全热回收型机组,机组冬季辅助加热装置,单独辅助加热功率2kw。 (2)水泵选型(见附表7) 5初投资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比较见附表8) 6运行费用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见附表9) 由上表可以看出,平均一年每平方约23.8元(含热水),使用地源热泵跟风冷热泵每年的运行费节约为16万元。地源热泵的初投资比风冷热泵高出90万元。如果使用地源热泵的话:90÷16=5.6年,大约5.6年就能把多投资的部分节省下来,往后使用就能比风冷系统节省16多万元。(每天使用时间越长越节省费用,如果全天候使用空调的话,不到两年即可把多投入的收回。) 7优缺点的比较 7.1地源热泵 优点:①由于地源热泵是以土壤作为换热介质,换热效果优良,且供暖无需化霜处理,不存在空气源热泵的冬季除霜等难点问题。所以运行使用效果极佳。②主机体积小,不用考虑排气顺畅等问题,主机安装有利于环境美观设计。③不论制冷制热能效比都高于其它空调,且系统运行稳定,不随室温变化而变化,比风冷热泵节能30%以上。 缺点:①受建筑物周边场地与土壤情况因素制约。②初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7.2风冷热泵 优点:①利用屋顶空地放置风冷热泵机组,既减少了土地使用。②技术成熟,维护简单,造价相对地源热泵便宜。 缺点:①风冷热泵会因环境温度变化,制热或制冷的效率及能力均不同不够稳定。如冬季气温寒冷需要增加电辅热功能,运行成本增加,有热导污染,不利于环保。②屋顶设置机组的话需要考虑楼层的承重,土建投资相对增加。 8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风冷机组和地源热泵机组在夏季运行时都可以通过热回收功能免费制取在50℃左右的生活热水,运行季节时机组免费制取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季节及过度季节时,打到供热状态,但是由于地源热泵的能效比高于风冷热泵,加上地源热泵的运行费用远低于风冷热泵(在极端天气下风冷热泵制取热水还需开启电辅助加热,更增加风冷热泵的运行费用),所以显而易见:在相同天气条件下制取相同温度和体积的热水,地源热泵的费用将远远低于风冷热泵。 结合建筑物周边土地情况,会所中心西北角及人工湖的空地可以满足地埋管面积,土壤条件也完全达到使用地源热泵的条件。尽管地源热泵的初投资比风冷热泵高一点,但是考虑到地源热泵机组使用寿命比风冷热泵长10年左右加上运行费用低30%,从长远来看采用地源热泵更具有经济性。 参考文献: [1]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夏季值周工作总结篇2
夏季值周工作总结篇3
夏季值周工作总结篇4
夏季值周工作总结篇5
上一篇:夏季高温防汛工作总结(收集5篇)
下一篇:校本课程研修报告(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