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9-17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旅游业发展;互动

[作者]彭延炼,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95;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91-006

一、引言

民族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各族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表现他们的生活及其审美情趣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是民族文化中的“显性文化”,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民族传统艺术具有被人类以集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是人类的特有遗产,它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它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体、口述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了热点问题,其中最重要一个就是要赋予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空间和传承的动力,而旅游业正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对民族传统艺术只有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使其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旅游者除了欣赏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外,渴望体验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动机。旅游为民族传统艺术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旅游因传统艺术的渗透而富有品位。因而,二者具有互动关系,只有把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切入点,才能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述评

马晓京提出了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构想,建议小规模发展、游客限制、局部开发的原则;杨振之则提出“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模式;任冠文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对矛盾角度人手,提出旅游开发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但认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提倡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包广静、李春燕认为地域文化差异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地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地域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包广静、李春燕、武德友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通过腾冲县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了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机理;王明星等从文化的大角度研究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但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只是进行文化与旅游或经济互动现象阐释;田茂军从湘西的民俗角度论述了湘西民间艺术保护,强调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覃莉等从土家族毛古斯等民族传统艺术单一事项角度论述湘西民族传统艺术保护。

通过综述发现,学者都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认同旅游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促进作用,但强调以保护文化“原生态”为前提,很少有文章从民族传统艺术角度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将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相互促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一个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以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

1、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动力

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是为了传承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的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开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动机、需求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今旅游活动层次已经由简单的观光游览向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过渡,即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形式过渡。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旅游开发,能形成文化价值独特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求知需求,带给游客独特的精神享受。因而在这种文化需求的动力下,旅游开发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旅游开发者因为文化的需求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而民族传统艺术因为旅游开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活动的介入,解决了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资金,然后通过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档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即:一方面,一部分民族传统艺术正濒临灭绝,急需保护,但保护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层次急需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文化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只有通过对文化价值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

2、互动理论

社会学中的互动原理认为相关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中因子个体相互作用的简化互动模式:A个体经过想象提供一组可选择的行动方案,在智慧作用下,A个体选择其中B个体适宜最好的方案,并通过引导使过程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发生变化的社会结构通过反馈机制,其实是B个体在A个体“强化”引导后发生变化而变成的B’个体,又经过同样的互动过程使A个体发生变化,发展为A’个体。这样原来的A、B两个个体都变成了A’、B’个体,由它们组成的社会结构也就发生变化了。当然,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发生作用的因子不可能只有两个,所以实际中的互动模式,应该是重复互动的,并通过各因子个体的互动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结构向前发展。

3、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分析

根据互动理论,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是循序渐进的。互动分四个阶段:

A旅游引入期。民族传统艺术仅仅是旅游吸引物,依附在其它旅游资源,刚刚引入旅游市场,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传统艺术对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对传统艺术保护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强,互动缺乏规律性。

B旅游产品成长期。随着旅游推介深入,旅游者开始被民族传统艺术吸引,旅游开发者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民族传统艺术开始作为族游产品效应初步得到发挥,客源较充足,经济收入增加,民族传统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增强了社区民众保护意思,此时经济效应大于社会效应,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较均衡,互动初具规律。

C旅游品牌成熟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越来越理性,文化旅游成为热点,民族地区异质文化的神秘和独特是旅游者的向往,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得到深入开发,形成了社

区特有的民族传统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开发、传承,经济与社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均衡,互动具有规律性。

D旅游品牌转型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艺术影响巨大,此时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必然促使旅游业注资保护和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的延伸和创新,开始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转型,不适应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进入衰退期,此阶段旅游业作用力大,互动向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倾斜。

以上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运动,构成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规律,我们要依据这个规律的要求,掌握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的互动轨迹,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两者的良性互动,规避恶性互动,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目的。

4、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业若缺少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和吸引力。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品牌效应有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一方面民族传统艺术具体体现在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中,有易包装、易被旅游者接受的特点,可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成为当地文化产业中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可以支持资源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产生更多经济效应。旅游开发对民族艺术的自身发展大有裨益,可成为保护、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的重要动力,增强保护、发展民族艺术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四、案例分析――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

1、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概述

德夯民俗风景名胜区地处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距州府吉首24公里,距凤凰古城70公里,北至张家界森林公园230公里,是一个集山水风光、苗族民俗风情天人合为一的世外桃源。其突出特点为:(1)自然风光优美。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大峡谷全长15公里,区内绝壁高耸,峰林重叠,溪河交错,瀑布众多,水流终年不断,其中流沙瀑布、天问台、峰、九龙泉、姊妹峰等自然景观尤为优美。(2)苗族风情浓厚。德夯风景区的核心是德夯苗寨,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德夯苗寨居住着上百户苗民,至今留存着千年古俗,老少皆说苗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苗族风情与独特的民族习俗,自今保留着传统的节庆、祭祀、婚俗、礼仪、娱乐、饮食和服饰等。(3)苗族传统艺术保持完美。德夯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男女老少皆爱习鼓舞、会歌等传统艺术,曾出过五代苗鼓王;迎客拦门敬酒、晚间吹笙跳鼓、苗族青年男女隔山盘歌等古朴的画卷保留至今,百狮会、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椎手等苗族民间艺术活动特色浓郁。

由于德夯苗寨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厚,苗族传统艺术保留完好,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发二十年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人平年收入达到3000多元,已成全市最为富裕的村和全州十大小康示范村@。旅游开发让德夯苗族同胞走向了富裕之路,同时促进了苗族民族传统艺术的繁荣和传承。

2、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分析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笔者根据前文所述的互动理论对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进行分析。

(1)苗族传统艺术引入期。上世纪80年代初,德夯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苗寨,1984年,德夯村在政府的关怀下,积极争取资金,修通了从209国道到村里的公路。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影响,德夯这块有着神秘的自然风光的地方受到重视,德夯的优美景色成为当地市民、学生周末郊游观光的向往。此阶段旅游者多为当地人,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跳鼓、会歌、接龙、椎手等苗族传统艺术活动只在百狮会、四月八、三月三歌会、赶秋等苗族节日自发举行,偶尔成为当地文化学者和旅游者欣赏对象。随着游客的增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观念,萌发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当时旅游主要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交通不便,主要以自然风光作观光对象,苗族传统艺术放任自流,对德夯旅游拉动力不大,加之宣传力度小,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不快。

(2)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长期。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步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地政府调整发展思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1986年,德夯村所在的吉首市政府在德夯村设立了德夯风景管理处,开发德夯旅游景区,1987年1月1日正式开放。德夯风景管理处修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服务条件,加大对外宣传,特别是成立了苗族民间艺术表演队,对苗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向游客有偿表演苗族歌舞和习俗,这种让旅游者享受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能体验异质文化的形式深受旅游者喜爱。随着旅游业的示范作用,德夯苗族同胞积极投入到旅游业中来,特别是苗族老艺人参与苗族民间艺术表演、发掘,提升民族传统艺术展演质量,加之德夯风景管理处积极倡导,这样,形成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其效应得到发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至2002年,外来客源较充足,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同时增强了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意思。

(3)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熟期。政府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严重阻碍了景区的发展。2002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的介入,带来大量建设、宣传方面的资金,引入优秀管理人才和经营管理手段。公司在开发德夯旅游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尽力保护地方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依托德夯苗族民俗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艺术特色旅游资源,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传习民间表演艺术;由于经济利益的引导,让德夯苗族同胞积极积极投入到苗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形成了政府引导、旅游公司牵头、村民承办的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机制;修建了接龙桥、整治了对歌台,打造了一台具有浓郁苗族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苗鼓风韵”;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2002年2月),苗族鼓王选拔赛(2002)、(2005)、德夯国际攀岩赛(2002年9月),德夯,中国鼓文化节(2005年6月),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德夯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赢得了世人认同,带动德夯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2万元,2005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5万元。大量数据显示,正因为苗族传统艺术的介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苗族民族传统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双赢。

3、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分析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发现,随着德夯旅游业不断成熟,苗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双方作用越来越强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德夯旅游的发展丰富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内涵,使苗族传统艺术交流与传播形式得以改变,只有借助旅游这个特殊的有效文化载体,从而使用传统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德夯苗寨同胞在公司的组织下,成立了民俗歌舞表演队,每天上午进行苗族婚俗表演,下午举行苗族服饰表演,晚上推出大型歌舞节目――“苗鼓风韵”,把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各种苗族传统艺术融入到展演中,让旅游者体验了苗族异质文化,展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传播和交流;旅游的介入,传统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挖掘,使苗族传统艺术功能转变,从以前的“娱神、悦己”向“娱人”转化,使其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生命力得以延续,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苗族传统艺术的挖掘,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德夯村的苗族同胞80%以上从事与旅游有关行业,70%收入来源于旅游,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使苗族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得到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很好的让新一代的苗族民众接受和传承传统艺术,增加保护传统艺术的积极性,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民族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生活在当地的民众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旅游的发展使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了坚强的经济后盾,能够促进艺术旅游的产业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提升了德夯旅游资源的品位,德夯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外,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其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只有将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植于浓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才能体现特色,打造民族传统艺术品牌。德夯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苗族鼓王选拔赛、中国鼓文化节等活动,挖掘“苗族鼓舞”内涵,不断创新,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使德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苗族鼓舞”之乡,有力的提升了德夯旅游业的品位,给旅游者较高的民族传统艺术体验,为德夯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随着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德夯苗族传统艺术必然产生巨大影响,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旅游业斥资挖掘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和创新传统艺术形式,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让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顺利转型,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旅游业与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苗族传统艺术多层次、全方位的表演与展示,融入到德夯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使二者产生良性互动,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苗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这一成功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

(1)以利益机制调动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社区民众才会积极投入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挖掘中来,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机制;

(2)打造旅游品牌产品,及时宣传、交流民族传统艺术,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鼓文化节、苗鼓王评选等),提升了民族传统艺术知名度,树立了旅游品牌,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得到认同,进一步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3)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示范效应,推动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群众的参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4)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科学适用的民族传统艺术创新机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现代化,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构筑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环境。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陕西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利用

民间艺术资源,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民间艺术作为人类知识智慧的母体源地,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世界文化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陕西民间艺术遗产也毫不例外地受到猛烈的冲击,使得陕西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面临四大严峻问题:一是我国民间艺术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陕西民间艺术资源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环境,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加之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如陕西民间的口传文学的自然流失;华州、凤翔皮影戏,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目前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再现唐代音乐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而难以听其“环佩之声”;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民间艺术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陕西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研究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更加速了陕西民间艺术遗产的蒸发。陕西是周秦汉唐的政治文化中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俗活动。研究和开发陕西民间艺术保护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陕西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实地走访、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后发现,陕西民间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但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阻碍其发展和历史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有关民间艺术的宣传太少,人们不熟悉、对其艺术价值认识不够,何谈保护意识呢?因此,本文认为陕西民间艺术保护和利用,应当借鉴其他省市建立数字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以“收藏优先”为首要策略,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建立陕西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开发网络展示和交流平台,将陕西民间艺术资源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以“活态文化”、数字图片、影像资料加以保留、建立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存续、更好地宣传和发扬,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对陕西关中、陕北、陕南等地区民间艺术现状进行充分实地考察,收集必要的资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陕西民间艺术主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陕西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为紫阳民歌、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秧歌、安塞腰鼓、洛川鳖鼓、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皮影戏、木偶戏、陕北说书、榆林小曲、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泥塑、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黄帝陵祭典、民间社火、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等。因此,收集的资料主要以关中民间艺术为核心,从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雕塑、民间剪纸、民间陶瓷和民间音乐五大方面进行考查和资料收集。可以先从陕西各地民俗馆的分布和发展状况入手,从地方博物馆、民间美术家协会了解相关代表性作品和民间艺术家,研究其传承历史,再深入到民俗民艺的各个方面,走访民间艺术项目较集中的村落,搜集收藏大量民间艺术实物,通过访谈、观察、记录、拍摄,以及民俗活动跟踪,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收集第一手资料,拍摄民间工艺制作过程、方法以及说明,录制与民间艺人访谈等影像资料,尽量做到资料收集的全面完整。并加以分类整理。

其次,由于陕西民间文化艺术覆盖面广,内容庞杂,历史传承的跨度又很大,需要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哪些资源属于需要保护和可利用的民间文化艺术,哪些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还不为人知,却体现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精品,他们是如何发展和进行历史传承的,在此基础上将陕西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以关中民间艺术为主体初步建立了陕西民间艺术数据库。

数据库包括关中区域以及关中历史、关中民间艺术以及关中民间保护和利用三大分类,其中关中民间艺术又分为民间绘画、民间剪纸镂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刺绣和民间音乐等几个分类,下面设有更细的类别,包括人物介绍、艺术作品介绍、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如图1-3所示。

最后,建立关中民间艺术网,将数字化的资料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陕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共享资料,同时提供便于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形式,便于人们深入了解、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和利用方法,丰富完善数据库。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初步开发并建立了陕西民间艺术数据库以及网站,有效保护和宣传了陕西民间艺术。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可以在此基本框架上吸收更多民间艺术资源类型,扩充民间艺术数据库,当网站和运行相对稳定后,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的介绍和推广来进一步探讨陕西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利用机制,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和利用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婧.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2.

[2]徐秉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观察,2007.7.

[4]刘华东,河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建议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包括多种演唱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继承了传统戏剧的精华,也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不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演唱风格,发挥出感染和教化的作用。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创新完善,不断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更长远发展。

一、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逐渐从偏向西方化的特征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在这种研究的观念中,随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深入,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在近年来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更加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作用,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传统文化继承的工作开展中,也出现了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华进行完整的保留,开发出更深刻的价值,还要对其演唱方法、艺术表现等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进行突破,实现其在新的时代里,新的发展。

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现状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所具备的美学特点,使其更好地展现了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改善。尤其是在进行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歌颂中,创作的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感染着更多的人们,对关注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有很大促进作用。现如今,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出更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比如,在大型的晚会现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演唱,是必备的节目,在舞台上,民族声乐的演唱人才,不断更新,演唱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演唱的音乐作品,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继承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针对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进行不断的弘扬,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声乐研究者、歌唱家,大力地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三、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理论建设不完善

在当前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声乐理论研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在当前的民族声乐实践发展中,效果显著,但是理论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没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为参考,大多数教师的言传身教、经验总结,没有结合传统声乐艺术的特点、规律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究,影响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其次,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结合媒体的应用,存在的各种不良言论、错误认识,不能有效地通过媒体进行指正,造成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实际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影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质量。

(二)声乐教育工作不系统

在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过程中,开展的教育工作,存在着不系统的问题。首先,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真情投入,是具有科学标准的。但是在当前开展的声乐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部分的非声乐专业人士,在这些艺术标准不清晰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在当前开展的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工作中,学习者的舞台实践经验,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开展舞台实践,在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阻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三)声乐审美缺乏世俗化

在新的发展环境中,人们审美追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当前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进行新的创作与改编。比如在当前的民族声乐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多的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不能进行世俗化的发展,在审美上的误差,造成了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相对比其他声乐艺术,更加困难。在长远的发展中,要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进行世俗化的改善,使其发展成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艺术形式,感染每一个新时代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更长远的发展,更有效地传播。

四、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

首先,在声乐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对传统民间唱法进行科学性的标准分析。要正确地对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进行肯定,作为一种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具有艺术魅力的,应该被充分的认可和发扬,对其展开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其次,要在对传统声乐艺术进行精华总结的过程中,结合西方声乐艺术的研究,现代音乐的特点,进行协调与融合的理论研究,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更高水平发展。

(二)系统开展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

首先,各大专业的音乐院校要充分地发挥出示范的作用,与非专业院校、教育场所等共同形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的主场,对民族声乐艺术开展专业的教育活动,并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活动开展,保障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要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声乐艺术精华进行不断地挖掘、利用,还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大胆的创新,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和价值认同。最后,可以结合西方音乐教学中的管理体系,结合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进行独特教学体系的建设,实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系统教学,完善发展。

(三)提高大众化民族声乐审美观念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进行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声乐作品进行富有时代感的再创作,建立大众化的审美标准,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当代的文化融合中,人们的审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要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不断的创新,结合大众喜欢的标准,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继承和发展。

五、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原生态”民族声乐艺术精华

要对传统的声乐艺术精华进行深入地挖掘,使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政府部门要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大力的保护,将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民族声乐艺术资源数据库,并且通过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原生态的声乐作品保护。另外,要通过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民族声乐艺人进行保护,让他们进行传统声乐作品的教学活动指导,对传统的民族声乐“原生态”艺术进行保护。

(二)为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展创设环境

首先,要将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工作开展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更好地开展专业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其次,要借助旅游行业的发展,将民歌的继承与发展工作与民族旅游工作的开展进行融合,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对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民族声乐艺术。最后,要综合利用现代的媒介渠道,丰富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播形式,打破民族的地域界限,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

(三)注重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底蕴开发

民族声乐艺术,是来源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隐含的文化底蕴进行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感的互动,艺术的表达、艺术的鉴赏,实现艺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结合民族声乐艺术的地域性,通过对气息和声调的调整,将情感注入到作品中,实现完美的演绎。在理解文化底蕴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声乐艺术的深度理解,进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加强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技巧的创新

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演唱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实现该艺术形式的大众化传播效果。首先,要对词、曲的创作背景进行理解,对创作中体现的情感和文化进行感悟,并根据当代人们对这些情感和文化的理解,进行词曲的创新改编,提高传统作品的感染力。其次,要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声音和感情,做到声情并茂,有感而歌。可以结合不同的声乐作品特点,进行传统作品的创新,展现出新的表演效果。比如结合现代摇滚音乐,对传统的民族声乐进行作品的创作改编,不仅更符合年轻群体的接受心理,也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创新探索。

(五)借助互联网继承发扬民族声乐艺术

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发扬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突破地域、时间上的限制,进行更大面积的推广与传播。比如,借助于互联网的短视频平台,展现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唱特点,在不同表演者的生动演唱过程中,将对民族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声音的传递进行更好的感染,从而体现出声乐艺术强大的感染力,将民族的艺术与世界的艺术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声乐艺术更深远的发展。

六、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进行继承发展的过程中,要紧密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原生态”的艺术进行保护、挖掘,并结合现代科技的手段应用,将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族声乐艺术,学习民族声乐艺术,展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实现新时代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明瞭,黄晨旭.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3,(02):63-64.

[2]解本康.声乐作品创作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23,(05):129-131.

[3]王晋敏.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与发展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22):55,57.

[4]张文珠.民族声乐对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当代音乐,2017,(23):60-61.

[5]王波.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和发展[J].黄河之声,2017,(19):83.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策略

二胡音乐艺术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拉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二胡音乐艺术继承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演奏方法,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民族特色音乐受到音乐界的关注,二胡音乐艺术创作成为音乐界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今时代,二胡音乐艺术的创作发展必须在集成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研究二胡音乐艺术的创作发展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而且对我国要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当代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的基础

1.1理论基础

首先,思想观念更新。儒道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审美核心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人性解放思想和崇尚自由的思想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观念迅速更新,传统的儒道两家音乐审美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这一时期,具有新的思想观念的音乐创作者将我国的音乐事业带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中,刘天华的音乐二胡作品确定了二胡音乐作品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其次,音乐认识的更新。在二十世纪,我国要音乐的发展受到西方音乐的深刻影响,很多音乐艺术家以西方的审美价值观开改造我国的音乐。这一过程加强了中国音乐艺术家的自我认识,中国音乐艺术家积极学习西方的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审美价值,使中国的音乐艺术逐渐走向中西结合的道路。

1.2物质基础

二胡乐器是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发挥着伴奏和主奏作用。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将二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设计,使二胡具备了独奏功能,并将二胡纳入我国的正规民族乐器。随着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家对二胡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胡演奏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二胡进行了科学的定型,使二胡能够满足演奏家对音色、音量和音质的需求。二胡乐器的科学定型使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成为可能。

2当代二胡音乐艺术创作手法分析

2.1素材来源广泛

首先,民族和民间的音调素材。二胡音乐艺术来自于民间,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二胡的创作素材也主要来自民间音乐。例如《兰花花叙事曲》这一二胡作品使在《兰花花》民歌的基础上,采取陕北信天游的风格,并借鉴了西洋奏曲鸣式的结构,将民间音乐与中国戏曲音乐特征相融合而创作出来的。又如,《陕北抒怀》以陕北地区的民间音调为素材,来在陕北地区参加过战斗的红军战士故地重游时的心情。这首二胡作品采用了陕北地区特有的秧歌、娃娃腔等演奏手法,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其次,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我国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汲取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要音乐素材。例如,《赞歌》这一二胡作品采用藏族民间歌舞的曲调创作的赞美的曲调,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最后,戏曲音乐改编。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形式,将中国戏曲艺术改编为二胡作品。例如,《湘江乐》便是根据湖南地区的花鼓戏改编而来的。

2.2旋律发展多样

首先,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二胡音乐艺术创作的旋律手法,依然采用传统的重复、循环、联缀、展衍、变奏着五中旋律手法。并且对传统手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使传统二胡手法与现代音乐旋律写作手法相结合;其次,创新旋律写作手法。在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演奏家尝试运用和声的中国化,创新了二胡音乐艺术的旋律写作手法。另外,部分二胡演奏家在二胡演奏中贯穿特征音程并御用半音阶,创新了二胡音乐艺术旋律。

2.3曲式结构复杂

首先,当代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了传统的多段体结构,采用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并列曲式等复杂的结构;其次,很多二胡音乐艺术演奏家在二胡创作中运用了三部性原则,使前边部分和后边部分遥相呼应;最后,奏鸣式结构的应用。二胡音乐艺术演奏家在创作二胡作品的过程中采用奏鸣趋势,表现戏剧性冲突或哲理思辨来增强音乐的内涵。

2.4调式调性丰富

首先,二胡音乐艺术创作仍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理论,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为骨干,保留了二胡音乐艺术的民族韵味;其次,二胡音乐艺术创作采用了西洋调式理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大小调与中国五声调式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小调调式;最后,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尝试运用现代调式理论,即采用无调性理论创作二胡作品。虽然,我国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调式理论的二胡作品,但是,无调性理论作品的创作也有成功的先例。例如,《火祭》、《双阙》等二胡作品只是在调式和调性上背离传统,在作曲手法上采用最先进的理论。

3当代二胡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

首先,根植民间音乐传统。二胡音乐艺术来自于我国民间,其创作发展必须根植民间音乐传统,汲取民间音乐素材和音乐创作手法,保留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韵味。如果二胡音乐艺术的创作脱离了民间音乐传统,那么二胡音乐艺术也会失去生活于民间的群众基础;其次,面向现代化不断创新。二胡音乐艺术的创作发展需要不断汲取精髓和要营养,巩固自己的文化艺术躯干,使音乐要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此,二胡音乐艺术应积极运用现代要音乐理论来改变二胡音乐的调式和调性,赋予二胡音乐艺术以现代化的特色,别出心裁地采用现代化的音乐语言,增强二胡音乐艺术的时代特色。因此,当代二胡音乐艺术创作发展不仅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且还要积极汲取先进的音乐文化,采用先进的音乐手法创新音乐调式和旋律。

参考文献

[1]常悦,马凌云.二胡音乐的风格流派——以江南音乐风格为例[J].北方音乐,2016(20).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篇5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传统工艺美术于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价值探究传统工艺美术的探讨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现代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教学浅析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研究浅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浅谈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探析现代与流行: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课题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浅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性及其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分析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死与生”浅析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融入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与现代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10-25.

②丁宁.文化传统赓续绵延[N].人民日报,2012-01-26(04).

③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4期:32页.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著.张道一论民艺.济南市: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2]杭间著.手艺的思想.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