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德育工作计划(收集5篇)

时间:2024-09-17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1

摘要:德育工作是技工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各种公益劳动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德育观念育人环境学生培养

当前技工学校正承受着“生源锐减”和“层次上移”的双重压力。技工学校要改变不利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其次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现状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调整工作策略,调整管理方法,以德育领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提高认识,树立“双主体”的德育观念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他们对一些问题似懂非懂,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1.转变观念,改革德育课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用工需求,技工学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考核标准等的改革与调整。德育课不是简单地灌输马列主义,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进取创新的人;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从法律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勇于竞争的人;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

2.因势利导,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变化,转变观念,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做好因势利导的工作,使“管理”学生变成“引导”学生。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树立“双主体”的德育观念,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各自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以生为本,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育人环境能否形成,取决于校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成效。根据目前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思想状况,技工学校要不断调整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技工学校的学生要加强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德育考核的一项内容。通过学习革命前辈、先进人物的英模事迹,教育学生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要有民族的骨气、志气、豪气、勇气,并落实到行动中,化作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真本领的原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正确引导学生社团,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

技工学校要正确加以引导,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优化和谐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减少学生的违纪现象。在学生中提倡团结协助精神,形成健康、向上、自觉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抓好学生青春期教育

根据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早恋”现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提高学生对性的认识,引导学生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性”。通过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系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向学生“自育”转化,使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和化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技工学校要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宣传学生的精神面貌,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好人好事、国家大事,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学生对青春偶像剧、流行歌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告诉学生影视中某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盲目模仿和崇拜的。要教育学生正确上网,学会抵御那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的网站和网络游戏的影响。同时,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建立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变被动参与为自觉参与。

三、小结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2

——幼儿教育:本市户籍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7%以上,剥离公办小学附设幼儿园10所以上,新建公办中心幼儿园3所,继续巩固并扩大等级幼儿园的覆盖率。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99%以上。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全市有三分之一的镇(街道),8所以上的小学实施“一体化战略”。小学英语教育开课率达100%。争创第四度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高中教育:让所有有意愿升入高中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全员进入高中学习,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5%以上。

——职业教育:确保职普比达到1:1,第二职教中心顺利交接并投入使用。积极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争创省级示范基地1个,台州市示范基地1个。全面落实省、地关于免费、助学、奖学政策,资助面达到100%。

——成人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市级示范性社区学校10个;完成上级下达的“双证制”教育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任务。

——安全工作:在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六以内,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得到有效控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实施“新农村教育”,深度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品质”两大旋律,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三、重点工作

(一)加深科学化研究,突出“新农村教育”主题。

1、继续加深“新农村教育”课题研究,在全市不断丰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子课题组要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理论研究的力度与广度,及时积累资料,丰满框架,形成系列成果,并适当包装推介。

2、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谋划好研究进程,组织与指导本课题组研究人员,认真分工,齐心协力,把课题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3、号召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条件,积极争创“新农村教育品质学校”,突出品质感、农村味,张扬学校特色,办出“新”意学校。同时号召全市广大教师积极争创“品质教师”,全体学生积极争创“品质学生”,是为“三品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品质。

4、继续加强“新农村教育”宣传工作,机关及全市学校要紧紧围绕“新农村教育”这一主题,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开展教育大调研、大讨论,把宣传活动作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推进工作的一次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

5、积极迎接省教育强县(市)现代化水平评估创优工作,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加速“一体化”进程,奏响教育均衡发展旋律。

6、继续推进“校域一体化”、“镇域一体化”、“市域一体化”进程。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总结推广“一体化”试点经验,“一体化”工作在全市继续推进。

7、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任务。全力争取并配合做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抓好教师危旧集体宿舍改造工作;评选推荐省“农村优秀教师贡献奖”,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安心从教。

8、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进一步低位化,一是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使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学校;二是调整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重点补助政策,教育装备投入进一步倾斜农村;三是人民教育基金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力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四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努力吸引民间资金对学校给予支持。

9、管理进一步扁平化。高中段校网布局进一步体现“温柔级差”;继续撤并“低、小、散”义务教育学校;继续实施农村小学“1+X”管理模式,并强化“X”学校建设,树立农村完小(即“X”学校)样板典型学校,为全市起示范作用;继续升格3-4所“X”学校。

10、强弱学校进一步“抱团发展”。在总结20*-20*年团队学校“抱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谋划新一轮三年“抱团”发展规划,深化“抱团”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强带弱,促进弱校和谐主动发展。

11、继续实施“千人支教大行动”,让支教教师“政治上受激励,生活上有保障,业务上能长进,经济上得实惠”,使之真正安心为农村教育发展贡献青春才智。全市三年1000人支教目标逐步实现,城乡优秀师资逆向流动机制逐步得以形成。

12、继续完善中考“阳光”招生制度改革。继续面向每一所农村初中,面向每一位考生,面向每一位家长,力求政策更臻科学、更贴近农村,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和谐度,并适时延伸到职高招生,塑造“阳光招生”品牌。

13、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管理,规范采购程序。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仪器装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优化配置各学科先进的仪器和设施。启动“浙江省农远二期工程”,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推广和应用“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保障教育装备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

(三)加大素质化力度,凸显教育品质发展中心。

14、加大办学行为规范力度,大力推进“减负提质”。着重建设“三有课堂”(心中有学生、脑中有课程、手中有方法),实施“三减行动”(减心理负担、减无效负担、减在校时间),开展“三增教育”(增兴趣、增自主、增渠道)。继续总结推广“减负提质”试点经验,科学论证,形成“减负提质”实施方案,在全市推广。积极筹办省“减负提质”工作现场会。

1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以学科教研员(教科员)为领衔、名师骨干为主体、其它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科研)共同体;设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学科);搭建校际之间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共同发展联盟。持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16、切实做好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衔接工作,加强对分类、选课、走班的研究与指导;做好选修课的开设和走班制的实施工作,特别要做好整理技术课的开设和专用教室的建设,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

17、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一是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制度。在教学管理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发展增值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调控、指导、监督与评价。二是启动义务教育质均衡度测评。抓好初中后30%学生的跟踪监测工作。三是组建高考研究中心,拟建高考复习指导中心,实施高中学校质量评估激励机制,努力提高高考质量。

18、以拓展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根据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中小学学科竞赛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市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活动序列,形成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机制,以强化英才培养的力度。

19、搭建三大平台,拓展德育途径。一是要搭建综合评价平台,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全力落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并将德育考核结果纳入督导评估分值中;二是要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计划有序地组织全体学生走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接受教育。把德育工作与“减负提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生态德育工程”。

20、优化德育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动力。一要强化德育队伍培训,开展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活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不断提高育人队伍的德育水准与工作艺术;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教师宣誓制度、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德育教师培养制度、优秀德育工作者奖励制度等,以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热情。

21、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要继续联合各单位深入开展“警校共建”等易被学生接受的德育形式;二是要整合家庭、社区德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德育格局,继续挖掘家长学校的潜能,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组建“家长会”,协助学校的德育及其它管理工作。

22、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工程。努力营造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的浓厚氛围。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大课间活动,所有中小学从实际出发开展文体活动。上半年开展“二体一艺”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展示。

23、评选体艺特色学校。强化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和健康促进示范校的示范作用,以此带动一批学校创特色、上水平。

24、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建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督查制度,进一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使全市中小学校完成测试数据的检测和上报任务。

25、进一步关注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继续做好学校食堂食品配送和校园食品放心店、连锁店建设工作。全面推广“五常法”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程度。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和部署,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的预防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防控工作水平。继续与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开展“WHO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学校健康教育、绿色学校的创建及红十字会工作。

26、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举办中小学生合唱节;组织中小学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开展“走进*”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大展示活动;组织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开展全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师生书画比赛。*联合艺术学校继续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27、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组织开展幼儿园和初中学校的随班就读实验工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幼儿班和职业高中班。

28、认真做好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充分挖掘潜力,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公办学校接受的数量与规模,尝试企业提供生源,公办学校负责接纳模式。同时加强对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安全、卫生,提高教学质量。

29、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研制“新三字经”,启动“书香校园工程”,计划三年投入100万,人均30元,为农村完小生均增书3册。

30、继续丰富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内涵,完善基地的建设项目,强化课程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青少年学生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活动能力、体会科技奥秘、挖掘自身潜能、感悟人生哲理的理想场所。

31、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设施,强化管理,争创省、市示范;全面建立技能大赛制度,将技能大赛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全员参与,重点奖励,努力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东西部合作办学。

32、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视民办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广泛调研,研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新举措,不断规范“国有民办”学校的改制,支持有条件的改制学校发展成为高质量的民办学校。

33、充分发挥电大、社区学院的远程开放教育功能,加强与高校合作,全面提升市民的学历层次。

(四)加强专业化培养,全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4、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5、深入实施“领雁工程”,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以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为抓手,力争三年内使镇级以下学校都有一名以上的教学“领雁”人,镇级学校每学科都一位教学“领雁”人,让农村教师主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36、抓好校长队伍建设,继续通过举办校长论坛、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特别注重选拔培养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积极培养、选拔校长后备干部。

37、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落实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促进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二要进一步拓宽职业教师来源渠道,建立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制度,支持学校特聘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加紧廉洁化建设,全面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38、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学籍管理、采购、食堂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深化校务公开,推进学校信息公开。严肃查办案件。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39、依法从严治教,加强规范管理,维护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继续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坚决整治高中挂读乱收费行为,推行教育行风评议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40、积极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全面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普遍开展安全演练。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学校公共卫生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深入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积极倡导和培育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41、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认真排查和整改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大净化网络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能否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更新观念;校企结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职教工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歧视”。

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很多学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培养一名中、高级技工要大量的资金,而缺乏资金来源,职业技术学校运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很多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人头经费都无法保障,学校主要靠自酬资金“生存”,而非公办校更是如此。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实际上仅仅是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这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由于先天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1],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职业教育中理论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这就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观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学校依然还沿袭以前的模式,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五)没有为职业教育“量身制作”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太慢,且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各职业院校在制订大纲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参考,而只是一味的仿效普教大纲或凭主观想法随意制订。这些都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尽快发行适合职业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教学大纲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的看还不够。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职业教育:

(一)更新陈旧观念。

一方面,抛弃“读职校不如人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读职校没有出路,其实不然。在国际上,以德国为例:德国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这么多的人选择进行职业教育与德国人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德国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从经济角度来看,实惠也很多。从就业形势来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可以说,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可见职业教育之路是可行的,快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另外,也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生存意识。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既要正视危机,又要抓住机遇,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创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须要按市场规律运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二是增强前沿意识。要适应市场需求,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三是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就要特别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借鉴。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3]进行了科学论述,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入和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规划与部署。最近,财政部与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从而使职业教育得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可见政府投资对于职业学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内容设置说:首先,出版适合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大幅度削减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不要搞那些流于形式的不切实际的统考、会考、抽考,人为地将职业教育普教化。其次,允许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能根据学生的现状、专业的特点、学校的校情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课堂化,集中训练经常化。大幅度削减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力求做到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相结合。最后,在校期间落实学生考取技能资格证书事宜,做到技能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以此来制约学生,给其压力,从而使其更行之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

从师资建设角度说:应通过加快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才流动和与企业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等,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是由教师决定,历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比如:在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在日本,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去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短训项目;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而在丹麦,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可见,“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兴衰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师资建设。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职业教育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四)走“校企结合”之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成不成功,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那么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培养。“校企结合”宣扬了一种将职业实践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整体的职业教育观,既重视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性,又重视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本性。

德国“校企结合”的成功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4],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典范。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操训练等一般在企业开设。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在德国在大企业里,一般都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型企业,受训者可在生产车间培训。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是专业训练。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既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办学,企业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企业的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和互动,避免了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优化。可见,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之路是必然趋势。

本人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将更加规范,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徐国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迪[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4

为了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苏州市新区政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德国bbw教育集团,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实施校企合作下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通过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重新构建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克服课程多、学时少的矛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双元制;课程体系;职业教育

0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3)》在“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中指出从“扩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到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提出的具体规划。纵观国外著名的职教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双元制”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的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关键能力通常是指超出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他们认为,“关键能力”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将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着眼点,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研究表明国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实现实质性融合;

(2)课程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3)课程内容未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均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但在合作程度和合作效果上还差强人意。由此可见,学校与企业间仅有形式上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力量,开发出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本文重点阐述了基于bbw人才培养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思考。

1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bbw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际化合作模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教育集团bbw合作办学,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标准、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颁发德国权威机构培训证书,进行机电一体化和数控切削等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为苏州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苏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培养德国标准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实用型人才。按照德国办学水平与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现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改革。

2“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实行“准员工式3+1+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在德国培训师的指导下,施行“双元制”项目化教学,第五年进入与bbw合作的欧美企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调整教学计划,将五年的课程压缩为三年,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和前提,共同开发与bbw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1是“双元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以就业为导向,对本地区行业现状进行了广泛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项目参与者,中方参考吸收了德国bbw教育集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因为其在德国就针对德国中小企业开发了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德国在本地区制造业已经投资建设近百家企业,在综合bbw原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行业的现在,建设的课程体系(试行)基本实现学生上学即上岗,上课即上班,出校即出师,毕业即就业。

2.2机电一体化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表1各截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实训培训内容学习领域的一项。bbw人才培养模式下德国培训师将一年的课程安排为40周,每个周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一个班级36人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6个小组,通过开展不同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理论课程体系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删减了纯理论不实用的课程。笔者通过跟班学习德方培训师开展原汁原味的项目制教学,总结以往项目制教学的不足,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项目的设置能将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训相结合。

(2)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3)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学习结束时,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直角物料推送装置、圆角物料推送装置、物料分类装置和传送装置等项目,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融入到项目式教学中。课程有5个项目12个任务,内容由浅入深,全面覆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机械加工基础,气压传动技术和PLC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通过项目实施掌握复杂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检测、编程和调试方法。所有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学员在德方培训师的指引下,学习热情高,师生互评的模式,让学员感受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后期的项目中改善并提高(见表1)。

3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本地区行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从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项目化教学培养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华,卢永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8-60.

[2]郑凯.“双元制”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9):281-282.

[3]谭建新.“双元制”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发[J].电子制作,2014(1):278.

双减德育工作计划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和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深入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作出以下承诺:

一、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执行收费公示制,不违规收费。坚决杜绝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的违规行为。

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擅自更改教学计划,全面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计划。

三、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严格执行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的规定,不分重点班非重点班,不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竞赛、考级。

五、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单一评价;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全面业绩,不向教师下达升学率指标。

六、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不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

七、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接收工作和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