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收集5篇)

时间:2024-09-20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和全省质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质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昨天上午,黄基昌局长作了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和今年工作的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去年质监工作的估价

20*年是*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交织、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奋力抗击冰凌雪灾、“5·12”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和煤、电、油、运紧张带来的影响,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中同样凝聚着质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过去的一年,全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质监工作全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关注民生为目标,着力找准工作重点,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了省质监局年度考核工作一等奖,质量技术工作总体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稳步提高,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是严格安全监管,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认真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及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重点设备、重点单位实施“拉网式”的排查,全年开展日常监管290次,组织专项检查56次,出动执法人员1029人次,检查特种设备1021台,查出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493条,查处各类特种设备案件69起,清除“土锅炉”10台。通过有效监管,实现了“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工作目标,确保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二是加强日常工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始终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日常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全年共检查食品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经销超市门点3100家(次),依法规范了一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是反应迅速,有效处置“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质监系统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紧急部署,第一时间内组织力量开展了对奶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场、门店的执法检查。共检查超市、商场等奶制品销售点670余家,检查液态奶生产企业2家。对未经检验出厂、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4015袋液态奶予以查封。组织全市2家乳制品企业签订了质量承诺书,选派了4名驻厂监管员进驻我市2家乳制品企业,监督企业严把质量关,对产品实施全检验。截止目前,我市生产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确保了辖区内乳制品质量安全。

四是依法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健康、安全的农资、食品、建材等重点产品,开展了执法打假、专项整治及市场重点商品强制检验工作,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净化了投资环境。

五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产品质量关。与相关企业配合,培育出了一个“中国名牌”和三个“*名牌”产品,推动和提升了我市产品质量,对引导消费、扩大内需,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六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完成了魔芋芋鞭育苗技术规程制定,以及*市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及《*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书》的填报工作。启动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即小草坝天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类)、山辣根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i类)、杂交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ii类)工作,按期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天麻》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市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二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小。全市129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布于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监管难度大,质量安全隐患多。三是假冒伪劣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制假售假。四是质量工作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标准化工作滞后,标准与技术水平偏低。五是极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还不能熟练运用法律、政策,还没有将执法与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好。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市质监系统的高度重视,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广大企业生存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二、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

加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消费需求明显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导致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市委夜书记在中共*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往往就是欠发达地区打牢基础、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时候。谁在低谷时期抓住机遇,在危机面前举措得力,谁就能抢占先机、渡过难关,就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市正面临着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开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缩小同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质监战线各级干部的首要任务。全市质监系统要倍加珍惜并抓住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审时度势,扎实工作,变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为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思想认识,推动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客观地讲,近两年,*发展很快,但与全省的其他地州(市)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仍然不足、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包括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我们的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工作领域和范围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思想、工作与加快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作为质监系统,就是要深化对质监工作的认识,把质监工作放在全市、全省的格局中来把握和谋划,把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谋划质监工作思路、促进质监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位,才能正视我们的成绩和不足,才能保证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会影响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警醒,痛下决心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充分体现了对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饱含着对质量安全现状的深切忧虑。质监部门作为履行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的部门,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的重大责任。做好质监工作对于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质量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质量纠纷和质量安全事故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些特殊产品的质量,如食品、家电、儿童玩具、建筑材料等产品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冲击了社会安定,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前,举国上下、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搞不好就可能是一场危机、一场灾难。全市质监系统要以“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警示,举一反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坚决防止类似质量安全事件在我市发生。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质监工作服务大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始终把质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质监系统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质监系统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地位才会越来越高,质监事业才会有前途、有希望。

一是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质监工作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行政执法还是综合管理,都要坚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定位,才能真正准确履行职责,才能体现质监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赞同。所有工作的思路和目标都要结合实际,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全局意识,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能力,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企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要充分运用政策的、法律的、行政的综合手段来体现服务与监督职能,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群众。

二是要深入开展打假治劣,优化市场环境。假冒伪劣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打假治劣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首要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质监部门作为打假主力军,在开展打假工作时,要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继续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题,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生产、生活和健康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特种设备、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产品,特别是食用盐作为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加大执法打假力度。打假工作要坚持从治本上下功夫,要努力建立起长效打假机制,要继续完善打假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要加大与名优企业、骨干企业、行业协会联手打假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做到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真正打出声势、打出威严,把打假治劣工作抓出成效,为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要继续抓好产品质量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质量振兴措施,出台产品质量监管新机制、新举措,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不断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做到帮扶、引导、监管等措施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确保其产品质量合格。对质量保障能力较强且质量长期稳定、质量信誉较好的企业及产品,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并帮助其申报云南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对获得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以保护,加以表彰,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对于质量不稳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大监管力度,帮助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对生产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认证管理产品的企业,要严把产业政策关,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必须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放心,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要通过加大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的工作力度,推动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带动消费需求,拉动我市经济增长。

(三)加强队伍建设,夯实质监工作基础。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2

关键词:产品质量;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2

企业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改进等,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很多,如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控制、品牌的维护、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等。

在企业由过去的粗放式生产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进程中,已使我们逐步认识到,产品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企业安全生产同等重要,质量与效益紧密相连,质量永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根固本的关键之举,也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之策。

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含义

产品质量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产品质量除了含有实物产品之外,还含有无形产品质量,即服务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当前经济技术时代,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产品遭到国外名牌产品的严峻挑战,受到消费者货比三家,择优选购的无情竞争。这些挑战与竞争,焦点实质上是产品质量间的挑战与竞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主题。

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进行生产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生产本质上就不是一种生产,而是一种消耗。企业经济效益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差距;产品质量的差距取决于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所以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数量,也就谈不到经济效益。质量既是数量的基础,更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2008年9月,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曝光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有30万名婴幼儿被检出患有三聚氰胺结石。2008年12月19日,三鹿集团借款9.02亿元付给中国奶业协会,用于支付治疗和赔偿费用。因为这起事件,这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品牌价值近150亿,产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的全国著名乳制品巨头轰然倒下。

与三鹿公司截然相反的,1985年,海尔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自此,海尔公司用七年的时间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产品质量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家企业的不同命运,一个黯然收场,一个蓬勃向上。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企业敲响了警钟,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损失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所以说提高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产品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是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关键,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企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环境下,企业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取巨额利润,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都认识到的问题。究竟如何获取巨额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部门通常采取不同的手段,如扩大营销,增加销售额;又如,通过合理安排活动降低成本等方法。这些方法固然需要也是必须的。但是,还有一种更好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往往被忽略了,这就是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之方法。此方法为何会被一些企业忽略,是因为他们存在错误的看法,认为提高质量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错误的行为,不愿在质量方面投入,更有甚者认为保持一定的缺陷率是合理的等。而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如海尔、长虹等)及失败的教训(如齐药二厂、冠生园等)都说明了通过更有效地处理对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提高质量,会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2.决定一种产品销售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包括市场条件、产品的特点及通过广告而树立的形象、用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贷工具。除垄断和产品短缺外,在所有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不是生存在真空中,而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求得生存,就必须注重市场。注重市场,首要任务是将企业的各项战略和投资协调一致,通过科学的分析定位、合理的品牌营销、高质量的服务递送,增加企业效益。只有质量、效益上去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根本提升,才有能力培育市场、坚守市场、拓展市场。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卓越的绩效,企业就不具备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3.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不良质量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这种成本包括能明确计入成本的(如检验、试验活动、废品、返工和投诉等),和未能明确计入成本的(如发生在经理、设计人员、采购人员、监督者、销售人员等身上的)两大部分。如果质量上出现了失败,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计划、改变设计、召开协调会议等。这些成本加起来占销售额很高的比例。据统计,一般来说,低质量的成本约相当于销售额的10%~30%。因此,系统持续地改进流程和管理系统,就可以在无需进一步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量效益型道路。

质量经济分析是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质量之间关系的活动。它主要通过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成本关系分析,揭示质量-成本-效益之间的变化规律。质量经济分析必然要涉及对产品质量的分析。质量与经济的匹配问题也贯穿在产品质量的生产、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产品质量经济分析,可以使企业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提供顾客需要的经济性质量水平,从而取得或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石,在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产品质量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只有产品质量好的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进一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深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的措施

(一)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1.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

2.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二)建设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质量管理队伍

当前,企业专业人才少、业务素质差、年龄结构偏大,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亟待培训提高。我们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委托专业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完善队伍,配齐人员,为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企业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通过质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企业加强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设计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起始环节。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工作在制造过程得到普及,“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已形成共识,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现代设计技术,如可信性设计、健壮设计、质量功能配置、动态设计、仿真技术等,保证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研发人员运用质量工具的能力,从而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同时建立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咨询保障制度,有偿地聘请权威专家或权威设计机构,对企业关心的效益问题、方案的伪劣、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提高效益。

2.把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原材料入库,严把质量关,质量验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把关,必须由专门的技术检验部门给出结果,发现不合格的原料应拒收。未经检查验收的原料及不合格的原材料绝对不能投产,因为原材料质量差,严重影响到产成品质量。

3.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原材料质量过关,并不能保证产成品质量,还必须加强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的检验,中间产品逐项检查,杜绝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避免因半成品质量不过关而威胁到成品质量的后顾之忧。

4.重视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售后服务工作,既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延续,又是产品销售过程的重要补充,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售后服务也是产品,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通过对顾客的回访、问卷调查,听取客户对产品改进的建议、建立客户档案,同时收集、分析售后服务环节发现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把这些汇总的信息作为实现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起点,实现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满足并超越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把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售后服务过程。

(五)加强监管、建立奖惩机制,完善质量责任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和每位职工,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从而保证正常生产秩序和对质量问题的及时查清和解决。这就要求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质量管理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办法,使质量管理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综上所述,质量是衡量客户满意程度的唯一标准,是企业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乃至知识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我们认清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坚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便能稳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祥元.中国奶业协会提醒乳企加强质量管理[J].农产品加工,2005(07).

[2]赵子鲁.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全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施工企业管理,2001(09).

[3]何桢,万平,李长贵.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3

刚才,超武局长作了重要讲话,给予了虎林充分肯定,这说明虎林的质量工作已经在鸡西市走在了前列,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在下步工作中,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超武局长的讲话精神,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质量兴市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问题是一个全局性、基础性的问题,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形象,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加强质量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水平,有资源无产品、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缺名牌问题还很突出,这迫切要求我们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上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质量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战略,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道路;才能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相协调,从而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加强质量工作是提升形象的重要途径。质量就是形象,质量就是品牌。一种产品,尤其是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产品,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成为地方名片,如巴黎时装、瑞士手表、景德镇瓷器等。如果有一天,一说到煤机,一说到绿色食品,一说到北药,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鸡西、想到虎林,那我们的质量就真正成为了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品牌。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管,以优质产品为载体,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知名度。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

虎林的质量兴市工作在鸡西来看,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成效很明显。希望你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再接再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着重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着重抓好质量品牌体系建设。要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类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要搞好对外宣传和品牌营销,进一步叫响“珍宝岛”、“乌苏里江”、“完达山”等品牌,以品牌赢得顾客、占领市场、创造效益。

(二)着重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研究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特别是涉及虎林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对外贸易等领域的标准技术,以高标准提升品牌水平和内涵。积极推动工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节能环保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全面提升虎林经济发展的标准化水平。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技术,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三)着重抓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加强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设施建设,打造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重点、市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技术检测体系。要在抓好省级蜂产品检验中心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新的省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打造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技术装备精良的人才队伍和区域性公共检测平台。要坚持强化监管与加大服务相结合,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着重抓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把好质量安全第一关。要树立质量诚信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普法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重质量、讲诚信”的浓厚氛围。要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尤其要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制度,积极打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

(五)着重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探索治理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强质量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苗头并妥善处置。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督促企业树立质量第一、守法立信的理念。要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动,及时查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质量的监管,对查出的问题做到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产品质量不达标不放过,处罚教育不到位不放过,质量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三、强化措施保障,确保质量工作取得新成效

质量兴市工作是一项宏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行业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市委、市政府将始终把质量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力支持和推进质量兴市工作。希望你们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质量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要强化领导,形成整体合力。要统筹规划质量兴市战略,搞好组织协调,定期研究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质监、工商、农业、建设、卫生、公安、财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各行业、企业也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二要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要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着力纠正和查处各种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4

回家后夜不能寐,《学哲学用哲学》一书顿时跃入了眼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年出版的《学哲学用哲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哲学著作,是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学哲学、用哲学经验的总结。《学哲学用哲学》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特别在“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概括和表达。这本书也将我的思述引向了过去的岁月,引向了前半生学得最多的哲学思想。我心中豁然开朗,运用“明白学,智慧学”的哲学观点,揭示了环保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用矛盾观去观察环境问题。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少人只看到其对立面,没有认识到它的统一面,因而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十分明显。由于这对矛盾没有得到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用矛盾观和辨证法去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和最终目标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

经济发展如果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而一味地去“吃”生态资源,一旦生态环境失去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便无从谈起,也丧失了本质意义。经济要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尽量使燃烧过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活动烧掉的资源少,留下的污染小,才是良性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才会由对立向统一转化。同样,作为科技成果的化肥、农药等无机化学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增产早熟、防治病虫害、减轻劳动强度的积极作用,只要不断创新科学办法减少其对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消极影响,其内在矛盾必然由对立转向相对统一,继续保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其次要用发展观去认识环境保护。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其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复制、机械的向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我们认识环境保护,也与认识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样,由感性到理性多次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全面、深刻的程度。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属于整个生态体系的一分子,但在很长时期内,人类对其“朋友”并不友好,只是索取甚至掠夺、并没有保护意识。直到进入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出现,人类才感受到大自然报复的威胁,才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才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回归感和保护环境的认同感。

因此,当前人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意识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带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发展意识和保护意识而回归自然。人们所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型”而非“自然型”,追求的经济形态也是“生态经济”而非“自然经济”,追求的意识形态便是文明“生态观”而非原生态的“自然观”。由此可见,时下有些农民因种种原因缺乏种粮积极性,刀耕火种重蹈覆辙,这样生产出来的“高”质量、低产量、低效益的自然产品,尽管符合有机产品的某些要件,却不一定属于完全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产品”,这种生产方式更不是“生态”方式。因为就农产品生产本身而言,制约质量与数量的因素不是简单单纯的,包括许多内因和外因,自然生态体系的各种要素几乎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环境污染更是没有疆界的,此地的污染可以影响到彼地的环境质量,此地的生态环境却难以阻挡彼地的污染侵入。

因此,只有在全面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方式,使农作物内因和外因的、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使农产品获得更优的质量和更高的数量,这种产品质量与数量高度和谐、共同提升的效应,才是当代所追求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三是要用实践观去做好环保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已经走了一些弯路。我国开展环境保护的历史并不长,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更应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使我们进一步接近真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连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日趋严重,且已经面临集中高发、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危险。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企业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引言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加入WTO,质量管理必然同国际接轨,因此贯标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随着认证企业的不断增加,贯标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虽然取得质量认证,但是这只能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保证能力,贯标是没有终点的,如何才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重视并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目前企业在质量认证后的质量管理现状

虽然很多的企业公司通过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仍然存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生产计划或者生产产量,企业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质量不管不问,甚至出现绕过产品质量检查的环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

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质量监督人员认为,企业只要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质量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从而导致很多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产品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萧条等状况。

(2)组织结构不合理

很多的企业由于缺少高明、文化素质比较高的管理者,导致企业内组织结构混乱,不合理,协调性差,质量管理工作只放在检测,评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改进以及产品的开发等工作很难进行,导致企业产品的老化[1],产品不能适应社会以及人们的需要,从而导致市场地位下降。

(3)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企业内,由于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或者自身素质不同,并且很多企业的质量培训工作做不到位,导致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得到提高,并且很多质量管理人员在统计技术的应用中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不仅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质量体系也难以保证。

二、企业在通过质量认证后的对策

(1)正确看待质量认证体系

虽然很多的企业取得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认证并不代表质量体系问题就可以完全解决,并不能证明以后的产品是合格的,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能够通过认证说明企业在质量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取得一定的成绩只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新起点,贯标认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所以对企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进步,使企业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楼,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名牌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2)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任何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有高素质人员进行操作的,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所以为了使企业横好的发展,应该建立培训机制,制定细致的教育培训制度,利用工作的闲余时间,加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看,从而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并且应该强化职工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提高,使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在企业中,对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是提高体系的有效方法,是保证质量的根本性的措施。

(3)持续产品质量不断更新、改进

企业质量体系是一种不断循环的动态发展模式,企业对质量体系中的组织结构和产品资源的更新、改进都是一次进步的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效益,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多的效益,而且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中持续不断的对质量进行更新、改进是促进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企业在质量体系的改进的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职工对质量改进形式一种观念,并且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3],积极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和方法。

(4)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

随着企业质量体系的认证,企业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应该不断进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作业文件、程序以及程序文件也应该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完善一般有以下几种:1)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文件符合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完善改进。2)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制度的改变,为了能够使文件符合企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文件进行适应性的修改。3)在质量管理评审或者内审以及认证复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了实施纠正措施,而进行的修改等。对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5],并使文件具有更好地操作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体系的运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在得到质量体系认证之后,必须对质量体系认证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只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新开始,如果想要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保证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的运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的完善,深化,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获证后的企业置于来自顾客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应该准备好迎接挑战,使企业占据永远不败的地位,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孙志峰:《关于质量认证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2):58--59

[2]张现霞:《企业认证后如何保持质量体系有效性》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1):11

[3]万进:《企业取证之后如何保持质量进步》电子质量;2002(11):69--71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