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职业的认识(收集5篇)
时间:2024-09-21
时间:2024-09-21
目前职业生涯教育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由此我觉得,职业生涯教育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IT行业发展的认识
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均由德育教师授课,作为德育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申。可想而知,由于授课教师对IT行业发展不甚了解,缺乏计算机职业规划指导,只能简单地按照书本理论“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这样的计划书必然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德育教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缺乏全面、有效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发展信息
近两年,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方向不明晰,他们在选报该专业时大多是冲着“热门”、玩乐来的,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的心理定位;责任心差,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懒散,缺乏吃苦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模糊,没有从社会、个人实际出发,而是随大流,定位过高或过低,甚至没有理想。中等计算机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全员参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有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计算机专业全体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含义与职业价值,使本专业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能力及成就等,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质与未来工作间的关系,以达到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决定。
2.分阶段实施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围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追求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总目标。可以按照学生所处的年级,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对高一年级学生,重点给他们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自我和生涯觉察的教育。这一任务主要由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专业部主任以班会课、专业部集会等形式来完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通过一定的测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高二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能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包含范围很广,一般都划分多个专业方向,在高一学完计算机基本技能后,高二将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因此,学生需要根据个人的职业定位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这一任务由计算机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完成。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市场,以及计算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然后选择相应专业方向,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习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发展能够满足并适应社会需要的持久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全面认识自我和社会,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就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对象。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21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65人,女生153人;大专生为110人,五年一贯制学生108人;来自农村学生149人,来自城镇学生69人;新生(一年级学生)102人,老生(二、三年级学生)116人。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问卷共设计了68道问题,包括环境觉知、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等六个方面,采用Likert5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越好。本问卷有很高的信度,总量表Alpha=.8153,环境觉知、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六个分量表的Alpha分别.7912、.6814、.7690、.6258、.8681、.6086。
施测时间为2012年10月,地点为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心理教师担任主试,针对测试注意事项,测试前集中对主试进行了专业辅导。
采用SPSS13.0for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由表1看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水平为166.18±31.38,说明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认知程度(M=46.14)最高,环境觉知程度(M=33.44)次之,就业信心程度(M=18.22)最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均分分布见表2,总体得分小于117.62的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者为39人,占总数的17.9%;高于195.57的高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者为41人,占总数的18.8%;处于117.62和195.57之间的学生138人,占总数的63.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程度较低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分及各个因子的平均数T检验
由表3可见,男女学生在环境觉知、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男生女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知识基础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上的差异很显著(p
3.新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分及各个因子的平均数T检验
由表4可见,新老学生在环境觉知、职业认识、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生涯规划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在自我认知上的差异很显著(p
5.不同生源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分及各个因子的平均数T检验
由表5可见,不同生源地学生在环境觉知、职业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在自我认知、规划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总分上的差异很显著(p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者占总数的17.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绝大部分高职生在高中时学习成绩较差,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差,看待问题不全面,生涯规划意识也比较薄弱。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不足,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可见高校并没有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据统计,在高校心理咨询开展的较好的北京市,心理教育师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5000,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四是社会环境问题,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受其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不愿吃苦,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本研究还表明,一是男女学生在在规划认识、就业信心、生涯定向上的差异很显著,男生的规划认识得分显著大于女生,而在生涯定向上的得分显著小于女生,就业信心也显著小于女生,这说明性别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因素。二是新老学生在自我认知上的差异很显著,老生的自我认知得分显著大于新生。究其原因,老生比新生接触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多的磨练,自我认识水平相对较高。三是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自我认知、规划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总分上的差异很显著,农村学生的自我认知、规划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总分显著小于城镇学生,这说明生源地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显著差异原因可能为,城镇学生所在环境信息量比较丰富,接触的新异事物也比较多,从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较强一些。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多途径全方位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使其出色完成学业,成功就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孙庆玲.如何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J\].时代经贸,2008,(6):68-69.
\[2\]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5,(3):54.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专业素质会计专业毕业生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IFAC,1995),即培养会计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成果显著,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张俊瑞、刘东霖,2005;邓传洲,2004,何太明、付巧云,2007)。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状况及其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探寻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涵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郑学宝、孙健敏,2005)。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研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现状,基本前提是界定会计专业素质的要素,即专业素质是如何构成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的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郑学宝、孙健敏,2005)。由此可以认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胜任能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会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如对现状问题的描述、对国外会计教育经验的推介等。而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或调查采访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关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或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威部门或职业团体为主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以指南、公告、白皮书等权威文件的形式,成为会计教育或会计行业的指南或导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问卷设计中介绍。另一类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以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和十种技能。许萍(2006)随机抽取了600条国内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招聘信息,按照拟聘人员具备某项能力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重,对各项能力进行了排序。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刘书兰(2006)根据对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关于如何评价我国会计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研究。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单位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欠缺,组织领导能力亟待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性不高,国际化人才紧缺。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首先,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如何,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首先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界定和分类。目前关于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称能力素质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为一名成功的公众会计师应具有的素质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可将以上三方面归纳为知识)、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会计专业技能(可将以上四方面归纳为能力)、个人素质和态度(实际上是会计职业伦理或文化价值观)。1999年AICPA了“AICPA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阶段框架种提出未来会计行业从业者作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培养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专业职能能力、个人能力和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该框架具有明显的大学会计教育导向。IFAC在1996年的IEG9“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备、职业能力评价和经验要求”中,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商业知识、会计和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遗憾的是我国关于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权威框架还是空白(周宏、张巍、宗文龙等,2007;邓传洲,2004)。秦荣生(2003)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修养、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业务胜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晓娜(2004)在借鉴国外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从素质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包括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见,研究者虽然对会计人员(或称会计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存在分歧,但大多数都认同会计专业素质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构成。另外,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笔者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业素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会计专业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在问题回答选项设计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se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评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会计教育理论界,即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人员;二是会计实务界,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人员;三是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电子邮件调查,二是纸质问卷填答。调查渠道包括:走访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回收问卷等。
(三)样本描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6份,回收问卷673份(剔除无效答卷125份),实际回收率69%。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四)数据分析方法会计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和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的总体评分,是所有样本相关项目评分的算
术平均数。重要性水映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的期望,而满意度反映了受访者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实际评价。因此,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考察各项专业素质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实际值)的偏差。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受访者按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分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和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看法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统计结果来看(表3),受访者认为各专业素质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分值4.4)、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分值均为4.1)、知识(分值为4.0)。从中位数来看差异更明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评分中位数达到5.0。其他三项素质重要性评分中位数均为4.0。说明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专业素质,其次重要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访者分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职业、学历关于各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组结果如(表4)所示。在职业背景分组中,会计职业道德被各组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其他三项素质而言,教师组(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组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这与会计实务组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务组认为技能的重要性仅次于职业道德素质,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识。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硕士以上学历组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会计职业道德。而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两组则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最不重要。
(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评价及其与专业素质重要性差异的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表5),受访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四项专业素质的评价均不甚理想。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素质,满意度为3.5,中位数达到4.0。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分值为3.1),再次是技能(分值为3.0),最不满意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分值为2.7),尚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同样,将各素质的重要性平均分与满意度平均分相比较,从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表5)。可以发现,四项素质的偏差值都为负值,说明当前大学会计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专业素质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均存在差距。分项来看,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偏差均超过1.0,表明当前会计毕业生在这三项素质方面差距最为显著。相对而言知识素质的差距最小(偏差值为-0.5)。
(2)受访者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排名及其与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见(表6)。从职业分组来看,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会计毕业生的各专业素质满意度排序相同。教学研究组对各素质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偏差更大,说明他们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组更为悲观,也许是低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从学历分组来看,硕士以上学历组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访者。同时,他们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两组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两项素质的偏差值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四、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职业道德;问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工作是专业素质与道德品质的良好统一。如果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假账,,会严重影响会计业的生命力。最近几年媒体曝光的许多会计的经济案件,严重威胁到了会计业的公信力,严重制约了会计业的发展。让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事情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纵容或者直接参与到了、做假账的活动当中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地点。我们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在会计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在会计教育的各个具体实施环节中努力渗透道德教育的主要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很好的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会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时候是他们形成良好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善恶标准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原因,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抓起,我们要积极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2现行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我们普遍比较重视会计专业教学,忽视了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做法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不相符的,虽然一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公德方面,真正有会计职业道德这样的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学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教育工作者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非法的犯罪活动中饱私囊。另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我们没有将职业技能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相关的专业课授课老师只传授了会计职业技能,而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方面的培养,造成一部分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使职业技能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脱节。再有就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没有把职业道德纳入学生考评的范围当中去。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会计这个专业,都会重视学科建设,但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问题在学校还没有凸显出来,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会认为那是学生毕业之后的事,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
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坚持原学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从事会计工作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让学生一步步了解会计工作在我国的经济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会计工作,教导他们以后在进行实际会计工作的时候要有主人翁意识,坚决不做假账、不偷税漏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要在讲授基本知识的时候适当的融入一些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坚决不做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教授会计循环的时候,不但要为学生讲授按程序操作的重要性,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积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治学严谨的求学精神,教育他们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对经手的账目要认真严谨的进行核算,账目要做到清楚、准确、真实。
3.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的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让他们努力精通业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符合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的任课老师应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国家、企业、个人之见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教育工作者要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实际会计工作中,不但要维护国家利益,而且要维护企业利益,与此同时还要维护个人利益。
3.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开源节流的重要性,努力讲求实际效益,严格保守企业秘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为学生讲解核算方法的时候,应该对学生阐述加强管理的良好作用,以鲜活的事例来让学生认识到广开财路、开源节流给企业、社会以及个人带来的好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反对一切形式的铺张浪费,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并把这种节约的精神带到以后的会计工作当中去。除此之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保守商业秘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者:戚真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晓玲.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J].青海师专学报,2006(S2)
[2]陈长寿,杨仕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6
[3]李燕.试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3日
一、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发展
(一)会计职能的内涵。职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本质上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它从属于会计本质属性,是会计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会计本质又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会计本质是一个理论概念,如同真理一样,人们的认识只能接近真理,而不能达到真理。所以,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于从属于会计本质的会计职能的认识,也是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入而深入的。
(二)会计职能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进一步理解而赋予的。作为企业会计,其最初表现形式是“复式簿记”。通过复式的计算结构,一定时期资本的增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这时,“复式簿记”的本质职能是测定“期间损益”。因为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是个人企业,规模小,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统一的,会计只需完成反映“期间损益”即可。但是,从会计职能的角度讲,从会计产生之初,以对内管理为目的的会计职能和对外报告职能就存在,只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认识有限。
随着生产方式向前发展,当发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广泛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大多数股东远离经营实体,失去了控制权力。此时,一些独立的会计师出现,来维护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团体的权益。此时的会计职能已经演化成以向利益集团提供财务报告为中心。
到了一战后,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经营,产生了对自身管理控制的需要。同时,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进入产业界。企业会计根据此思想把会计的管理职能放在基础位置。可是二十年代经历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带来了企业内部的合理化,同时也产生了急剧的企业集中。自然,企业集中就形成资本集中,于是促进了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因此,证券市场的健全化就成为必不可缺的条件,于是出现了1933年制定的证券法。从此以后,对搞股票交易的公司必须由会计师强制检查。以此为契机,美国会计学界大力加强了“会计原则”的研究。所谓财务报告的财务会计的职能,在这个时期又被社会的广泛阶层所认识。
二、会计目标及其选择
(一)企业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则是一种主观要求,是人们期望会计所能履行的职能、可能达到的境界。会计目标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而变化的。资本主义早期会计目标就是反映投入资源及其增减情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评价经营者所利用的委托资源的效率,会计的目标是给利益相关集团提供财务报告。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给当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条分支。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概括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具体是考评企业管理当局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服务,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全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
首先,会计目标受到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的制约。从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西方会计界先后出现了“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及现在的“服务活动论”。而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三个观点,即“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控制系统论”。这是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对会计本质的各种认识,其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不同的会计职能也得到认识。但是,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其所固有的会计职能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
从人们对会计最初的认识“复试簿记”开始,其实就有反映职能、管理职能、对外报告职能,这是会计本身所特有的。但是,那时由于认识有限,人们只认识到反映职能,就是对“期间损益”的测定。人们当时的经济水平也有限,人们对会计所期望的需要也是如此,所以那时会计的目标就是利用会计反映资源及其增减状况。
其次,会计目标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
以财务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看,那时的会计环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司制企业大量出现,与之前个人企业或共同出资企业所有者即为经营者不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再参与经营管理活动,而是委托经理进行管理,受托人则需要及时、完整地向委托人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的结果。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委托人需要会计反映受托责任的情况,由于人们在会计环境下的需求和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于是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
以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看,此时的会计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将所有者与经营者进一步分离,特点是受托人数众多,拥有股本少,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去控制企业的经营。他们通过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进行购买、继续持有或者抛售的决策。此时的投资者有对企业投资决策信息的需要。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同样是由于人们在现实中的需要和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义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假设我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所有制中全部是公有制,国家是企业的投资者,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受托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接触的形式,这样也不会形成资本市场,这样就没有企业外部众多中小投资者对投资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反映受托责任。可见,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财务会计目标也会发生变化。
会计目标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应,同时也是会计系统对会计环境要求的满足。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有了新的要求。如通货膨胀要求通货膨胀会计,对人力资源的评价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公众对环保信息的需要要求会计能提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信息等。所以会计目标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多层次的,但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必须建立在对会计系统认识的前提下。假设我们要求会计系统在最初发展阶段要满足管理会计目标的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结论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好比会计和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是截然不同的一样。会计职能和会计都是一个高度的抽象,它是一个人们客观认识的对象,是一个人们永远接近但无法完全认识的客观存在。而把会计当作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只是人们对会计当下的一种认识。会计职能内化于会计本质,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会计就好比一棵树,人们对树最初的认识就是一个棕色树干、绿色叶子的景物,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我们了解了树干和树叶的内部构造,我们知道树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我们可以利用树的这些作用来达到人们对它利用的目的。我们在不同环境中,利用它本质上就具有的不同的作用。但是,我们对树的认识仅仅是渐渐深入而不可能完全认识。所以,会计和会计职能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而永恒发展的,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只是会计目标的可选择空间,会计目标是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人们对会计职能的最合适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评述.会计研究,1998.10.
[2]刘峰.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5.11.
上一篇:旅游市场需求(收集5篇)
下一篇:对会计核算的认识(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