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收集5篇)

时间:2024-09-25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作用,超过了100名优秀工程师、1000名优秀工人,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近20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在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许多人才培养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在总量上又要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除了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之外,更强调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我国大学实施的是国家计划体制,学生进人大学得需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工商管理专业的录取生和其他专业的录取生并没有区别。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细化到具体专业,培养过程则按年级、系、专业、班进行组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采取“三段式”教育,实行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整体上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主要面向政府,为政府服务,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同时教育实行“严进宽出”,不但导致“千人一面”的后果,而且整体素质不高且趋同化严重,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十分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2.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研究型,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针对性

国内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是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十年没有改变,整体上培养目标空泛,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却缺乏人文内容。同时,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甚至中专生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很大区别,从而导致各类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4.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弱和灵活性差

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细化到具体专业,在校期间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性弱,改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少,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人才培养同质化。

5.工商管理专业培养途径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传统的培养途径主要为学年制,近年来部分高校改革采取学分制。但是,国内各高校之间在学分互认方面却仍然比较落后,只有少数高校在选修课方面才开展此项工作。此外,传统工商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应用范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互补优势。

6.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材长时间不变,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另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僵硬,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7.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培养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

8.考核办法单一,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大多数高校评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手段单一,仍然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为主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弊端较多:解释概念死记硬背,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忽视归纳思维;忽视创新能力;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等等。

二、改革与探索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而国内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主要改革与探索出四种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加拿大“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协同论”的思想形成的。“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求协同发展,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所谓“全方面”,就是围绕不同的工商人才培养层次目标,从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将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全过程”,就是把专业指导贯串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培养人才全过程当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就是党政工团联合,全体师生密切协同,一起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并实行个性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高校“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主要借鉴了美国“以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通识课程、专业课与任选课比例协调”的人才培养思想。“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高校按系招生,前期培养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实行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合于一体的通识教育,后期则是在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更加明确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自愿原则重新进行专业划分,使学生的自我认识、专业认识和社会需求认识相协调,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确定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对自身兴趣、特长的确定基础上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有效避免了盲目性,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宽基础与专业性的矛盾,特别突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十分有利于挖掘个人潜力,形成个人就业竞争力。

(三)“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其它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选择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协调配合,即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适合于的高职高专和中专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能达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互利、互惠、互补。在协作中,一方面,高校既可以降低用人单位各项用人成本,也可解决用人单位某些理论和理念上的问题,提高了其管理效益;另一方面,高校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学生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实现有效就业。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篇2

一、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定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包含高科技应用型,研究开发型,工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高科技应用型和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于本科工商管理类教育来说,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提出“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考察体系。

知识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结合构成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适应能力。

能力方面,大学生应当具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工程实践能力。

素质的内涵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

二、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综合师资水平

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第一,引进高水平师资。要积极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请进来,邀请他们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第三,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让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实务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这是国际上流行的做法。第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施加压力。从制度人手,鞭策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重奖与高压并施,推行顾问教师制度,提倡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体提升师资实力。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定期开展说课活动和科研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中国工商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却相对落后,明显不能满足客观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各高校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知识技能的配置。与此对应,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应侧重于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建立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有适应的教材,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指导和监控,适当调整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第二,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要求,有预见性的灵活调整和改变教学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和社会需要紧密接轨,应经常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发展动向,及时的做出适当合理的教学调整。

第三,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工商管理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引入国际最先进的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以致用的水平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重在“应用”二字,我们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实践的需求和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教育将不复存在,所以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第一,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还要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第二,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学校应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到著名的工商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论文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四)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地方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的目标也已被纳入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体系当中,培养地方性人才更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中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要服务社会的,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培养措施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系统学习,较全面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熟悉各类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并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为适应教育观念更新、满足企业更高的用人条件、符合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育:培育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调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育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与地方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高职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2.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共性趋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3.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理论教学仍占据主要地位,这导致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引起教学效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4.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教学的重视不够。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因担心接受学生实习而干扰正常的生产管理,而导致教学实习要么被拒绝,要么是走马观花,导致学生实习热情大减;同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般都在课堂上进行,纸上谈兵,效果差。

5.“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招聘“双师型”教师难度大,由高校自己培养成本过高,加之高校与企业协作不充分,致使实习基地少,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

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优化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受到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知识去观察、认识现实的经济现状、市场竞争现象,去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能,利用现代管理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加工和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压缩学时总数,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坚持案例教学,教师选择经典案例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可以使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大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学院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强化与学生进行教学情况的沟通、学习状况沟通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工商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对工商企业实际情况的认识,为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聘请经验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为指导老师,让他们将自己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要求每位导师作出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经常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到课堂一线了解青年教师的业务状况及思想状况,及时给予指导。

4.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应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确保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保证学生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感受工商管理企业的实务。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92-94.

[2]齐长永,葛洪军,赵鸿宇.关于培养工程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思考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篇4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体现我国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不仅80%以上的(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1],某些专职学校也开始开设此专业,专业的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如何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采取调查问卷方法分别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研究,探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是否契合,找出差异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者采取调查问卷法,由教师和学生组队,分别向153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占98%。调查对象覆盖无锡及周边城市的各类性质企业,行业涉及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类等。通过EXCEL表格并利用相关统计工具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调查发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未来需求较为可观,90%以上的企业都有该类人才的空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素质方面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欠缺。由于高校在初期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专业知识方面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需求集中在市场营销管理、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民办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理论知识或资格考试方面,忽略了进入企业后的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二)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排名前三的实践实习能力占22.93%,专业能力占22.1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占21.60%。企业最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多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社会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认识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三)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略显不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企业中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因此对他们的素质要求更高。从调查数据分析,企业除了关注专业素养外还注重道德伦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而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则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这就需要企业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对企业而言,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是民办高校而非企业的职责。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无锡太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除大一外的各级学生共发放8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75%,分别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调查,虽然学生对于学校各方面的满意度总体较好,但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专业课程无特色、考核方式缺少灵活性。无锡太湖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专业课程大同小异,都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没有独特的课程,只有个别方向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有一定的选修课程,但这类选修课程只是学生选择方向后“必修”的,而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或考查为主,考试课以试卷为主,虽然要求主观题比例较高,但题型无外乎几种固定题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论;考查课多以报告或论文形式考查,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提高情况。(二)教学方法单一、能力培养有待增强。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应以理论、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仍以直接传授方式为主,虽然某些高校已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但只是个别案例,并未普及,目前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目前专业课程的学习,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提高幅度较小;从学生主观认识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它们最渴望提高的能力。(三)实践实习环节少、就业指导不足。从专业课程对就业帮助方面数据统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一般(3.47,总分5),尤其是大四学生满意度最低(3.3),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找工作是其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而过多的挫败导致学生自信心明显下降,所学知识对就业帮助不大,尤其是缺少实践实习经历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角色转变,企业希望学生多些社会经历,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无法满足,除了自身原因外,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性培训是重要原因。

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两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分析。(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知识结构不匹配。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包括基础扎实,专业性强,能够具备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研究表明2000家亏损企业中由于经营与管理不善导致亏损的占87.7%[3],可见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同性强,难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去培养,课程设置大而广。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市场营销或人力资源等工作,不如对应专业人才更符合岗位需求,对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类岗位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知识结构方面加以完善。(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能力水平不匹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具备管理者应有的能力,企业对能力的需求包括实践实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但是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独立完成学习的,进入大学后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只是单纯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管理者较重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未能得到提高。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迫切需求的,这与企业的需求有吻合也有差异,民办高校应看到这些不匹配之处,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如何弥补不足。(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人文素养不匹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提出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企业不会让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担任要职,国家素质教育向来把“德”放在首要地位,民办高校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首位抓,这也是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但从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来看却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道德素质低、心理素质差、专业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一般,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的现状,这从毕业生就业态度就可看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部分学生的写照。如何提高素质水平以符合企业需求是民办高校管理层应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着手。(一)开展特色课程与全方位考核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如公办高校的生源好,因此应该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目标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另外,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等内容出发,如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分为不同培养方向(如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为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区别于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除了针对企业培养特色人才外,还应考虑学生兴趣,开展各类特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目前高校考核方式只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一些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观念上错误扭曲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导致最后毕业后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进入企业还要重新培训,为此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时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个性,自由选择灵活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企业和学生二者都深刻意识到实践实习的重要性,缺少实践实训环节是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在实践实训环节上不如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在各阶段学习过程中都伴随实习实训环节,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课程相结合,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实训基地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比公办本科学生实践经历丰富,又可比职业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充实,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实践实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缺失是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灵活更易变革,教学主体由教师过渡为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理论结合案例、软件、实验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国家人才规划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好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提升基础知识水平、加强特色专业教学、深入开展素质文化教育是改革突破口,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就业指导方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分析、模拟就业等多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引进企业专家走进高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营,双向交流能保证毕业生摆正心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向社会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是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

六、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角度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之一,供相关院校参考。

作者:尹芳芳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足膺.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68.

[2]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2015(7):64-65.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输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且从改革的市场中获得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另外一个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国及相关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都密切关注的事情。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都渴望获得的,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高,那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输出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更高,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基于新的环境要求和角度,就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谈下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社会上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往往是比较笼统的,而没有一个细致的划分标准,普遍的认为工商管理人才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观点就把一些理论功底扎实的工商管理人才和技术能力更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混为一谈,这就十分不利于相关实际工作的开展。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的预期过高,造成了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相关的培训工作也没特色,不具有针对性,缺乏灵活性,培训的内容和市场环境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这种培训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会被市场淘汰的,因为这样的模式输出的人才是普遍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缺少灵活性,不懂得应变,不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打折扣的。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必须要讲求实际,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注重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最终磨练自身的实际综合能力。最后,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实际运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相关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得思变、善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实践是改革人们大脑的有效工具,如果只强调书本知识,不追求社会实践,不注重实践的获得,那肯定不利于企业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样子的管理人才注定要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是基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类,针对性的展开培养。那么企业再对引入的人才中,也要学会针对性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舒展,要以打造综合性人才为输出目标,不光要重视实践也要结合理论,只有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知识和人才的最大效用,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建立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人才输出计划在制定人才输出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摸清楚市场的需求,参考同时期的历史数据,合理预测目前以及未来五年人才输出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还应该多到一线去工作,在一线工作能够迅速积累相关的基础经验,迅速的熟悉基层的相关变化,为今后的企业管理奠定一定的基层基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为企业付出,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庞大人才需求的关键,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吻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落实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案,减少人员的流失,强化人才的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培养人才自我创新意识,在日常行为的小事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注入新鲜的创新血液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有关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人才再次受培训的重要性,要给人才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再进修的机会,借鉴其他企业相关的优秀经验,不断总结,归纳,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模式,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注重对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还要明确企业再人才进入后,应该如何去打磨这一批人才,让其尽快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不同岗位的工商管理人才应该明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怎么样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实贡献自己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剖析、机会评估、自我定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增长和不断发展。

作者:李涛单位: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

[2]赵明星.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环球人文地理,2014

[3]李诗今.浅谈当下如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读与写,2013

[4]郑骏.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化工贸易,2014

[5]魏华飞,陈俊,张瑞.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默会知识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9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