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收集5篇)

时间:2024-09-27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篇1

1.1基本概念

物联网是一种计算机、传感器等应用集成的SaaS运营模式,通过短距离通讯网络、有线及无线等各种互联网方式实现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之间的互通。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在企业内网(Intranet)、企业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提供管理及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在线升级、在线监测、个性化远程控制、定位追溯、报警联动等[1]。

1.2特征

物联网作为一种传递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通过摄像头、GPS、二维码技术捕获和感知物体信息,便于信息的进一步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输。通过互联网、传感网络及电信网络的融合实现各种物理接入信息网络,由此一来可以随时随地对这些可靠信息展开交互和实现共享。

(3)智能处理。针对海量感知数据可利用模糊、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进行分析,有利于后期决策和控制实现智能化。

1.3体系构架

物联网结构分为:

(1)感知层。其目的是信息采集和上传,从而还可细分为信息感知与执行和将信息向上层传输。信息感知指利用二维码、多媒体技术、传感器、射频技术等信息传感装置对相关物品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完成和外界环境交互时主要在于接受上层网络控制。而信息向上层传输是将多个信息采集点利用自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汇总、融合,最后上传至上层网络中。

(2)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是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其他网络基础上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需充分考虑网络融合处理。此网络层还要在物联网底层连入大量终端设备,并要求这些设备可识别、可定位、可感知,需考虑IP地址问题。

(3)应用层。物理网应用层的主要平台为服务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信息开放平台等,主要实现智能化监护、识别和管理,给用户提供特定服务。其中物联网实现智能应用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对支撑层的应用,可以说是物联网的大脑神经,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护、智能农业及智能电网等方面有普遍应用[2]。

1.4技术构成

(1)无线传感网。是一种以协作采集和传输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所有者。其特征有以下几点:如组织结构方面通过大量的传感节点和少量的数据汇总聚集节点而成,组网方式以AD-hoc自动组网为主,无线传输为该网主要媒介,汇总和分析处理物理、环境等信息数据是该系统主要功能[3],具有铺设自如、实时采集等技术特点。无线传感网在建筑领域、医疗监护、环保监测等领域都有普遍的应用。

(2)M2M。该技术为通信连接技术和手段,涵盖了人、机器和系统,主要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输到另一台终端。如果从数据技术流角度分析,在M2M技术中信息按相同的顺序来流动,基本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并以此从机器中获取数据,之后利用网络传输数据,此时的机器设备已经具备说话功能。将M2M的硬件嵌入设备生产中,除了让设备具有通信和联网能力,还能借此改变已有硬件。目前M2M是硬件产品可分为可组装硬件,即满足机器网络通信能力,从传感器收集数据的IO设备。嵌入式硬件,即嵌入到机器里面使其具有网络通信能力。传感器可以分为智能传感器和普通传感器,前者是M2M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

(3)RFID。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关信息数据。该技术快捷简便,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许多专业人员凭借该技术可以识别单个物体,尤其和普通条码相比,所运用的射频自身的无线电能识别读取各个物体,但条码仅能识别一类物体且借助激光,从而只能依次读取。

(4)条码。即排列宽度不等同的空白黑条,在排列过程中遵照相应的编码,主要用来表达信息图形符号。普通条码为非常大的黑色条和白色条组成的平行线图案。从技术角度分析,条码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十分普遍,主要应用于感知层,类似于RFID技术识别和标识物品[4]。目前市场上主要为一维码和二维码,由于其实现成本低,在物联网的应用中较广。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传统一维条码实现对信息的提取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而二维码则在平面上按照特定规律通过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对数据符号信息进行记录并通过输入设备,最终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处理。RFID和条码在电子门票、快递包裹的处理及航空行李处理等[5]领域广泛应用。

(5)云计算。云计算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海量IT资源,从而满足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需求,是一种IT资源新型的服务、交付、使用和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在供应方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时,用户自然会将数据交给云端托管,其中必然会涉及数据安全,选择可靠的服务方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而数据方也应结合用户需求研制相关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重点在于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和防止发生数据安全事故。

2物联网技术在实现旅游业低碳化中的应用

2.1高效便捷“一卡通”服务

整个旅游区域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为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各个项目活动构建相应的旅游公共平服务网站及综合服务网站,以此实现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配套服务。游客可在出行前利用相关信息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出行、预定及咨询相关旅游费用。在此阶段旅行社可将“一卡通”发放给游客,此卡为一种电子标签形式,集射频感应器和电路芯片于一体。如果游客为散客和自驾游,可在旅游前在事先预定的酒店领取一卡通,此卡包括旅游行程活动中所有信息,如游览景区,办理酒店入住手续等。游客还可在旅游过程中为此卡充值,所充值金额主要用于餐饮、出行及购物等消费活动。如果旅游结束时卡中还有余额,可给予返还。RFID信息卡的统一使用可将旅游景点多个部门集中至一起,实现一体化服务,尽可能的提高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旅游体验。此外,互联网控制器可在景区内所设置的大屏幕及媒体终端显示景区内项目价格和景点情况,游客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设备能及时了解,满足游客不同需求,避免游客挨宰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2.2高效的酒店和景区管理

物联网控制系统在旅游方面主要帮助当地旅游景点和酒店发挥控制作用,在于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使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每个游览景点都有酒店、游玩设备等相关设施,如果碰上人流高峰期,传统形式的景区管理效率跟不上人流量,长此以往会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而互联网则建立在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以特殊的信息存储和写入方式在售票、验票和真伪票查询方面实现一体化,景区酒店可利用该方式对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不同方面需求进行协调。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可及时获得该景区在旅游旺季时的具体游览人数,通过实时数据管理和调整景区开放时间。

(2)“一卡通”为一种综合化服务方式,该卡的技术原理为RFID电子标签射频,在旅游旺季及客流量较大时段使用能有效缓解游客在进入景区时的票务、住宿等方面压力,实现人性化旅游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质量。

(3)物联网技术运用了无线传感器技术,此技术引入了风向、温度及湿度传感器等,能及时分析处理景区实时数据,从而有效监测景区旅游资源中的温湿度、色泽度、负重度等,便于对景区资源进行维护。有时景区会因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而遭到破坏,尤其部分文化基础较为深厚的景区,一旦遭到破坏,会对整个国家的文化资产保护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景区则重点景点旁边设置了预警系统和识别系统,如果有游客对景点发起人为破坏,设备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工作人员,以此形成相对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

(4)将射频感应器设置在景区入口及各重点景点周围,让物联网控制器接受其发出的如景区管理情况、客流量等电子标签信息,相关工作人员运用算法对标签信息中的人流量及具体分布进行计算,并及时登记在显示屏中。同时也有利于景区工作人员对景点的游客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使游客量符合景区负载要求,保证景区景点安全。

(5)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息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应信息数据。游客在进入游览区后通过运用此标签门票可大量降低纸质门票成本,这和国家旅游局所倡导的低碳化旅游观念相符。

(6)旅游中常见的现象为游客在景区走散或失踪,在游客走失时,其自身携带的RFID电子门票中的导航定位技术会及时发出信息,负责人在收到游客传来的信号时会立即前往开展营救,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率。除此之外,一些危情险情还可利用物联网及时给予监测,第一时间预警存在风险,保证游客安全。

2.3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员工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业同样如此,可以说员工的行为和言语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任何一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职都会使景区树立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旅游景区和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当地硬件设施及良好的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外,还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旅游景区和当地酒店想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效率,必须对员工工作及服务实施优化和改善,对此,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中涵盖的RFID工作卡,此卡能使员工在工作期间及时的服务于相应的工作岗位,避免出现游客呼叫无应答的现象。同时游客还可利用此卡对员工的服务进行直接评价,发放薪酬时可将评价结果考虑在内。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游客满意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督促员工对工作负责,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全面维护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篇2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3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3.2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3.3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3.4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4结语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篇3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生态工业园;生态化调整。

工业园区是城市产业活动的重点区域,随着工业园区在各地的蓬勃发展,它们为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已逐渐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执行单位。然而传统工业园的生态缺失,引发环境恶化、资源供求矛盾尖锐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工业园的演进及内涵(一)生态工业园的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生态工业。丹麦的卡隆堡工业共生体-一生态工业园的雏形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生态学基本思想与生态工业园概念的明确提出,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包含物质交换与废物循环的共生体项目和计划,先后宜布自己为生态工业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工业园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正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到2009年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验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3个,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30个。其中,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不断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各地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生态工业园具备如下的特征:

一是负外部性内部化。在生态工业园中,各企业相互合作,一个企业的废料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形成生态产业链,以“自然祸合”的方式实现了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

二是范围经济效应。在生态工业园中,通过构建合适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经济“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前后关联效应,它们在园区内的高度聚集就产生了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闭路循环。生态工业园遵循“生产—回收—再利用—设计一一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园区内形成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四是生态比较优势。在生态工业园中,企业间通过高效率的分工、协作,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而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比较优势来源于一种先进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内生的生态比较优势,具有可持续性。

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调整生态工业园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整合、资源整合、生态链的设计和区域基础设施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其中企业整合是生态工业系统的表现形式,是构成生态链的物质基础。资源整合包括集成层次、集成途径和集成技术3个方面。集成层次是指不同层次上完成的集成,即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内外3个方面;集成途径是指集成的对象类别,有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和信息集成等;集成技术是实现集成的具体技术,是完成集成的根本保证。生态链的设计是企业整合、资源整合之后的必然结果。将工业系统内的企业沿着集成的路线串联起来,形成若干条生态链,从而形成一个生态网络,各企业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十分清楚。

(一)园区内企业(行业)整合的优化设计。

园区内企业(行业)整合的优化设计,关键在于企业、行业的匹配,即在区域已有的企业中或区域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找出已有或可能的废物流动关系,通过专家分析,筛选出类别、规模、方位上相匹配的设计和改造方案,实现生态工业系统各过程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充分利用和交换。

生态工业园设计的第一步,是依照一定的方法寻找并设计出组成整个生态工业系统的企业成员。这些成员在构成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第二步要确定出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围绕核心企业派生出系列以物质交换或能量交换为纽带的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将上一级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包括水、气、固废、废热能等)作为生产原料组织生产。由此,这些企业逐级递演产生,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协作补充关系而不是竞争对立关系,其中的核心企业对整个工业群体的运行起到一种控制和导向作用,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可分类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大类一样。这些企业个体在整个工业生态群体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资源生产者、加工生产者、还原生产者等。

(二)园区内资源整合途径及技术设计。

资源整合从3个不同层次(即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内外)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注重清洁生产,使企业内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小,资源利用最大;在企业间,通过梯级(多级)利用、循环再生、资源化等技术,使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得到充分交换,构建生态链,使得园区向外排放的污染物最少,资源利用率最大;在园区内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构建虚拟生态园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之间彼此交换物质。

1.物质集成及其技术。在园区内建立企业群落,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确定结点企业上下游物流供给与需求关系,规划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运用过程集成技术对物流流程集成组合,构建生态网链。物质集成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个层次,可看作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2.能量集成及其技术。能源供给需根据不同工艺的用能质量,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根据园区所处的自然区位特性,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并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能,提高效率。能量集成技术有:

①减少能源消耗,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余热回收利用,避免能源损耗;②能源的梯级利用,按质梯级用能;③集中供热;④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3.废水集成及其技术。将工业中的用水分成5个等级,分别为超纯水、非离子水、饮用水、洗涤用水、灌溉用水。生态工业园中可以通过构筑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梯级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常见废水集成技术有: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②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工艺用水的消耗;③逐级用水,实现一水多用;④中水回用;⑤分散式处理与集中式处理相结合等。

4.信息集成及其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并进行有效的集成,充分发挥信息在园区运行、与外界信息交流、管理和长远发展规划中的多重作用。园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信息集成技术中的硬件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包括内部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建设;软件技术主要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三)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的优化设计。

生态链的设计即是对园区内的各企业通过系统集成后关联起来,形成多条产业链条或产业网络,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应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及“分解者企业”。而且,在设计生态产业链时,要依据食物链理论对区域内现存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水流以及信息流进行重新集成,依据物质、能量、水、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上是否匹配,进而在各企业部门之间构筑生态产业链,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产品交换,纵向连接第二、三产业,形成工业“食物网”,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建立生态工业系统。同时还可以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延伸并做大做强各条生态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可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实力。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需求影响因素

物流需求是社会经济生活在物质资料(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空间位移、时间效用等物流方面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区域物流需求是一种典型的派生需求。

全面认识和把握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对于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管理部门正确预测物流需求变化趋势、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物流需求的经济影响因素

1.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和规模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

作为一种派生需求的区域物流需求决定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物流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差别很大。工业化初期,开采业和原材料对大宗、散装货物的运输需求急剧增加引起装卸搬运需求、仓储需求的增加,物流需求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机械加工工业发展时期,原材料运输继续增加,运输需求开始多样化,对运输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物流信息需求不断增加;对物流服务水平有了更高要求。精加工工业时期,运输需求在数量方面增长速度放慢,但越来越多样化,在方便、快捷、低损耗等质量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仓储、装卸搬运需求在数量方面增长速度也变慢,但对其服务要求更高;包装需求、流通加工需求快速增加,物流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总体上说,该时期对物流需求的数量变化不大,对其质量要求更高。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从这些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这些转移产业生成的物流量巨大,对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因此,产业的转移必然引起物流中心的转移,进而影响该区域的物流需求,使其显著下降;但对其物流服务要求更高。

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物流需求结构的特点,并对区域物流需求功能、需求层次及需求量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当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时,区域物流需求结构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的物流需求占主导地位,物流活动以运输和仓储为主,对物流服务水平要求低,物流需求实物量大,单位物流需求价值量小。当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重时,高附加值产品的物流需求迅速增加,物流需求呈现专业化和综合化特征,除对运输和仓储继续保持较强的需求外,对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增值服务需求大大增加。在实物量继续增加的同时,物流需求价值量明显提高;对物流的需求很大,投入也比其他产业高,它的物流支出相对较大。当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迅速上升,达45%以上时,以知识、技术和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高层次物流服务需求占据重要地位,信息流对运输和库存的替代作用开始凸显;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其产值创造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对物流的依赖程度小,物流投入低,物流成本支出少,与产值相比,物流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

不同的产品结构,所引起的物流需求差别也很大。运输需求方面,仅就厂外运量来说,生产1吨棉纱引起厂外运量2吨~3吨,生产1吨钢引起厂外运量7吨~8吨,而生产1吨铜引起厂外运量50吨~100吨。另外,不同的产品对库存需求差别也很大,1吨棉纱占的库存面积就比1吨纸占的库存面积大得多。

3.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不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上造成区域物流需求的直接因素。以我国为例,各种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生产水平较高的中部和沿海地区的资源却十分贫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原材料开采、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随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增加,对区域内或区域间产生的物流需求压力也越大。

二、物流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布局和物流服务的质量

物流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布局和物流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物流对货物的吸引范围、对需求的适应程度。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货运需求的本源性因素的话,那么物流设施、设备的数量和物流服务的质量等因素是影响物流需求的可能性因素。充裕的物流设施和设备、良好的物流网络可以方便货物周转流通,增大物流量;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从而创造利润;这些都会刺激物流需求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引起物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三、物流费用的变动

价格是影响物流需求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物流服务价格和物流服务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都会引物流需求的变动。一般说来,价格与物流需求量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物流服务价格下降,物流需求量上升;物流服务价格上涨,短期内物流需求量会受到一定抑制。两地市场商品价格差别增大,会刺激该商品两地间的运输需求,也就导致物流需求增加;而商品价格差别缩小,则会减少两地间该商品的运输需求,从而引起物流需求减少。另外,燃油、运输工具等价格变动会引起运价的变动,仓库地价变动会引起仓储费用的变动,这些都会导致物流需求的变动。

四、技术进步

技术因素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重要的长远性因素。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后,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造与革新速度大大加快,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化、大型化以及专业化等为物流需求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运输能力;库存技术的成熟减少了库存成本;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使物流的物质流向和流动方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处理技术的进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优势日益显现,对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物流需求的量、质和服务范围均产生重大影响。

五、结语

总之,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因素多而复杂,不同的区域其具体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影响程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

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区别篇5

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我市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我市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10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50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3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所、第54所为核心,联合我市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航天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13所和54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库、途、用、售、监管“六在环节”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市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2000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10%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我市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