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内涵(收集5篇)

时间:2024-10-04

校本课程的内涵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江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6-0049-05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我国各地高职院校普遍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各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的制约性因素,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以江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江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随着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逐渐减少,高职教育总体规模开始呈现缩小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江苏一些高职院校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办学综合条件,基本保持了招生规模。但是,由于生源总量日趋减少,本科高校对生源吸引力更强,而且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流向国外,因此江苏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规模难以为继的压力。“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成为现阶段江苏各高职院校力争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托和着力点。基本做法如下:

一是在办学力量组织上由高职院校“孤军奋战”变为“集团作战”。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组建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经过不断努力使其成员发展到212家,其中核心成员82家,以此为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整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从而成功建立起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长效机制[1]。

二是在办学方式上努力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使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更好效果,以学校“1”为发展主线,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以此为依托,形成“1+N”的“前校后园”新格局,进而致力于“创新在院校,创业在科技园区,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由此加快了将本校建成全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进程[2]。

三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双证融通、产学合作”原则。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学生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注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证书与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并通过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产学合作途径与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3]。

四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实训课程比重。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相关产业对高职人才技能提出的高要求,适当精简理论课教学内容,注重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比例由以往的前者小于后者调整为1:1,促使毕业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人均达到2.8本,从而提高了就业质量,使学校招生覆盖面逐步扩大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

五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电子信息产业,面向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适时调整传统专业,着力扶持新兴专业,形成了“契合产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在课程建设方面,跟踪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模拟工作情境开发课程内容,依据工作内容建设课程标准,遵循学做合一原则实施课程教学,近年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计101门,其中有十多门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5]。

六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借助建设省级示范院校的契机,确立了“立足苏州本土,培养专门人才,紧跟转型升级,提升技术能级,定位先进制造,突出创新特色,扩大研发平台,助推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据此投资2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6]。

二、江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各有关方面组成的集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体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元化主体,其相互之间的联合越广泛、越紧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优势就越明显,从而成效越大。只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互联合的这种多元化主体的作用,才能使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第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依托。校企合作的深度既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又取决于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职教育体系尤其是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还取决于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功能发挥的程度。只有这三方面不断得到推进和强化,才能更有效地深化校企合作,增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第三,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既注重专业结构的行业性、合理性,又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精炼性,并突出每门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才能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第四,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建设综合素质更高、业务能力更强、结构更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保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水平,真正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五,在办学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突出行业特色与充分适合实际需要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江苏现有的高职院校各有其办学的行业特色,如工业、海事、化工、信息、交通、铁道、机电、经贸、健康、旅游、轻工、建筑、食品、农林等高职学校。在突出行业特色的同时,学校还普遍利用各自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及其他教育资源,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拓展办学领域,同时举办在职成人教育。这样做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有助于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从而确保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江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出现新变化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各项工程的实施,江苏现有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变化:一是传统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相对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明显增多;二是传统产业中的“夕阳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减少,新兴产业与正在形成的“朝阳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三是在传统产业中,技术改造项目开发迟缓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减少,技术改造项目开发进展较快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四是各产业普遍对较低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减少,对较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五是现有产业大多对以前属于热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所减少,对以前属于冷门的某些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所增多。

(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必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具体来讲,一是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认清努力方向,服从统一指挥,顾全整体利益,注意善待他人,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二是具有更强的刻苦专研精神,既能很快适应现有专业技能工作的需要,又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积极进取,有较大作为;三是具有更强的自律意识,能注意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做到让领导放心,让所在群体满意;四是具有更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能注意搞好与各有关方面人员的配合,同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五是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全面提高发展质量,等等。但就高职毕业生的现状来看,与上述要求相比显然还存在不小差距。

(三)部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具体做法还有不足

近年来,江苏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做法无疑值得称道,但其中部分学校在内涵建设的具体做法上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有些学校领导对内涵建设的指导能力还不够强,往往把加强内涵建设当成一种口号,落实的思路不够清晰,办法较为简单,缺少创新;二是有些学校的教师培训派出人数少,锻炼时间短,以听讲、观摩和尝试性实践体验为主,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的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三是有些学校不适当地采用学生评教手段,并使之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比和工作待遇挂钩,以致多数教师想尽办法取悦学生,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不足视而不见,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有些学校在技术服务、科研攻关等深层次校企合作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

(四)高职教育体系中各有关方面的合力还不强

一是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在增加高职院校投入,加强高职教师住房、健康等保障,协调行业、企业为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便利条件等具体事情上,其应有的主导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致使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些问题成为长期存在的难题;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在促使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和体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现存一些关键性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有一定局限性;三是一些行业组织和企业虽然承认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限于眼前直接利益的考虑,又往往把支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当成一种额外负担,不愿为其投入精力;四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争取得到其他各有关方面支持的过程中耗费精力不少,但因相互之间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对等,即多属于求人办事,便浅尝辄止,因此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四、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应设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如常务副省长)牵头,包括发展规划、财政、人力资源管理、产业管理与教育等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专家参与的职业教育指导协调机构,从政府层面负责处理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各项工作指导、各方组织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等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由此,从体制上强化政府对高职教育的主导作用,确保高职教育体系中各有关方面产生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所需的强大合力。

(二)创新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机制

要在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工作机构的指导协调下,促使行业协会和企业凭借其掌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分别与相关高职院校一同就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新增哪些专业、专业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主要应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定期进行调研,据此就近期高职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标准提出参考性意见或建议,并就其下一步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使之成为相关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高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相关工作机制

应从思想、政治上更加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在认识和处理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上注意征求教师的意见,使其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中坚力量。应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师轮训制度,使其按规定分期分批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深造,或到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先进的企业挂职锻炼,并通过增加投入,使更多的高职教师每隔5~10年左右就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应注重解决高职教师工作压力大、相对报酬下降、买不起商品房、缺乏幸福感等问题,支持高职院校集资在校园周边选址建保障性住房,使住所与学校相距较远、交通不便的众多教师将上下班路上花费的大量时间省出来,用在更有益于自身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事情上。

(四)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由侧重形式上的检查和量化考核向侧重保障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转变;二是基于教师普遍能够自觉、积极地从事本职工作这个事实,对其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应注意宽严适度,允许教师在符合教学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自主、灵活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三是从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工作机制的实际需要出发,摒弃现在较流行的由学生主要依据个人情感给教师打分,而相关管理部门据此给教师以不同待遇的简单化做法,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优缺点认真进行评价,并对其教学内容、方法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以避免许多对学生学习从严要求的教师因所受待遇不公而产生不满。

(五)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及相关工作机制

应由政府在组织各有关方面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及具体措施,如可规定校企合作项目在纳税、缴费、用人、用地、用资金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待遇,使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付出得到相应的补偿。应由政府专门指导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的机构负责,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人才定期交流制度,保证校企双方通过经常性的人员互派,让高职教师在企业高技能岗位上得到锻炼,同时让企业高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教学岗位传授专业技能,由此使高职院校整体上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提高。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教学科研人才,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以提高举办“校中厂”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与企业长期保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六)构建本科与专科相结合的双层办学新模式

在产业转型升级对本科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的现实情况下,应通过科学评估,让符合本科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根据相关产业中某些专业技能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本校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单独举办或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办高职本科教育,使以前基本只限于专科层次的高职办学模式进化为本科与专科相结合的双层办学模式,由此促使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高职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更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惠英,朱璋龙.校企深度合作共育职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10-20.

[2]杨青,裴中岐.高举产学研结合旗帜走校企一体化办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1-11-23.

[3]李颖.强化“三位一体”办学特色推动学院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1-17.

[4]钱勤元,金南东.搭建高素质高技能型海事人才高地[N].中国教育报,2011-11-18.

[5]黄君录,盛定高,于正权.提升质量谋发展之道聚焦走特色创新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1-12-21.

[6]马长世.职业教育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N].光明日报,2011-10-11.

ResearchontheConnotation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

——TakingthePracticeoftheConnotationDevelopmentofJiangsu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sanExample

QIANJi-kui,JINBang,WANGXiao-mei

(NanjingRailwa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NanjingJiangsu210031,China)

校本课程的内涵篇2

2011年,我校凭借多年“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之一。在市教委制定的《2011年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特色高中建设必须注重内涵发展的原则”。而“内涵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因为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精髓。那么,特色高中建设该如何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呢?笔者认为:

一、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内涵发展引领正确方向

教育理念是办学的价值取向,是办学的灵魂,它决定着办学的思路和策略,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去因材施教,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所以说,“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是对“内涵发展”的正确引领和最佳体现。我校申报的“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科研项目,正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说,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去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提升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层次与境界;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创造出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新风格,不断适应学生、家长、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新需求;才能为特色高中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奠定思想基础,引领正确方向。

二、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内涵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营造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知道:学校文化是指师生员工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师生员工共有的信仰、期望和态度。优良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员工以强烈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进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纯真、善良、理智的心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蕴含着这个道理。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员工在实践中集体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能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激发他们为共同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可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生命力所在。

我校在创建“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特色高中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民主、和谐、严谨、有序”的主流校园文化氛围,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巨大育人功能。因此,精心培育校园文化,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一项迫切而长远的任务。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约束、熏陶和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为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以尊重人为管理前提,以信任人为管理方式。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师生自觉地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并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

在管理中,要坚持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科学性是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校管理机制,注重管理的精细化,遵循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益。民主性是指民主决策,重大问题决策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表决,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人文性是指在精神、情感和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位师生予以关怀,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因此我们要做到态度精心,过程精细,尽量避免出错。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教育上的错误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决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教育无小事,学校管理要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所有细节,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我们在管理上特别注重用科学的管理实现学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同时我们注重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让团队内的教师感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快乐,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真正把自己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打造精干的教师队伍,为内涵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教师是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策略都要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提出:把优质、特色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重点,着力扩大优质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这需要我们不但要把高中学校的硬件建设提升到现代化水平,更要把高中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到较高水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广泛开展校本教研,锻炼、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而鼓励、支持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要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整合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平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教师在班集体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实验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适应创建特色学校的需求。

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个性突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特色高中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五、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内涵发展搭设展示平台

天津市教委在对“特色高中”进行概念界定时明确提出:特色的呈现既有整体性,又有标志性。其中,整体性体现在:鲜明的办学思想、浓郁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制度建设、独特的课程设置、系统的培养方式等。独特的课程设置再加上普通高中应有的课程安排,这就要求特色高中建设要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

我认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内涵”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完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理念,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要持续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跟踪,不断反思,逐步完善。要建立与完备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学校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坚持教育创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办学品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教育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要求,而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推荐的书

?筅《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筅《学校文化研究》,赵中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筅《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筅《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于漪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生活的厚度,知识的宽度,思想的深度。

教学的成功最先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课堂上学做一名“懒”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快乐地研究,幸福地生活。

和桂森共事多年,作为同事、作为朋友,亲眼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历程,见证了他为之付出的汗水和一步步走过的艰辛,更见证了他锲而不舍、执著追寻自己教育理想的精神。

桂森1994年被分配到大港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他不甘平庸,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默默地坚守和探索,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2002年,我作为数学教研员指导他参加天津市“双优课”比赛。从接到课题到上课只有短短一周的准备时间,备课、试讲、调整,他不断奔波于城区和农村,短短几天,人就瘦了整整一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情景图,他租车几乎跑遍了油田附近的每一个采油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他取得了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大港区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大港报》、《天津教育》等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2004年,大港区面向全区招考教研员,他再一次脱颖而出,竞聘成功。新的岗位,赋予了桂森新的角色,作为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引领者,他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他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数学团队合作为抓手,努力推动区域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先后立项人教社“十一五”重点课题、市级研究课题,带动和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数学教学骨干。

校本课程的内涵篇3

学校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学校挂牌以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学校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学校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学校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校本课程的内涵篇4

关键词: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式发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数量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强调数量增长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1]教育部教高[2008]5号也再次明确:“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2]而高职院校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3-6]

1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概念界定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外延则是所指对象的范围[7]。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硬件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出特色,造品牌,提升学校的整体“软实力”,从而使学校的管理、质量、水平、效率、效益等产生“质”的飞跃。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为外延式发展,其实质为“量”的扩张,强调的是“改变形象”,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教师队伍的扩大、校园面积的拓展、教学设施的改善等;另一种是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以追求是“特而精”为最高目标,强调的是“脱胎换骨”,主要表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等方面。内涵式发展是量的科学发展,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医药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模式具有其建设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改革、产学研结合、文化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以笔者所在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阐述医药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

2.1办学理念个性化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学之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品位之高,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8]高职院校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内涵,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必须科学、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以保证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对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与内涵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六十年的办学传统进行了较好的传承与创新,理性设计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十分注重办学特色的打造,强化重庆医药高专人精神家园的培育,学校形成了七个办学共识,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灵魂,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前提,专业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打造特色是生命,强化创新是动力,政策支持是保障。

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弘扬“笃学求真,懿德善能”的校训,发扬“求同存异,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知难而进、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负重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懿德善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遵循“弘德善教、爱生律己”的优良教风和“修德勤学”的优良学风。

我校坚持紧贴重庆和西部地区(办学区域定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健康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办学面向定位),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重点办好普通专科教育,积极开办继续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主干专业优势比较突出,行业特色比较鲜明,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2.2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

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是指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承担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政、校、企(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办学体制机制制度化为推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袂153家国内知名职业院校、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成立了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是由政府、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类学校和行业协会等单位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集团发挥成员各自优势,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医院)、学校等各方面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平台,在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框架下,采取理事会的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互惠互利合作,实现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先后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建设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社会服务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分别制定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社会培训服务管理办法等11个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

2.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就业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9]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修订和完善了顶层设计,固化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及与之相匹配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2.3.1“校厂一体”模式,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开陆续办了重庆渝生制药厂、重庆医学检验试剂研究所、重庆市明泰医药器械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明确提出走产、教、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校中厂、厂中校”的“校厂一体”的办学路子。具体做法:一是师生依托校办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教师科研项目实施带动学生实践培养;三是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的生产现场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实际应用的距离。近年来学校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重庆市首家校内GMP模拟药品生产实训车间,生产实训车间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余名学生进行高仿真实训。同时也可为企业提供粉末直接压片、干法制粒压片等中试试验的服务。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五结合。

2.3.2“引企入校”模式,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化元素。学校与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联手,成立“太极学院”、“迈克学院”、“康曼学院”。在大一新生中,学生自愿报名,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进入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纲。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共同执教、共同管理。学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并免试用期。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及特困生帮扶基金,并给予每生一定金额的安家补贴。

2.3.3“办校进院”模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新格局。近年来我校与部分医院(如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璧山县人民医院等)开展了“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课程、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办校进医院,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及部分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第三学年在联合医院进行临床顶岗实习。其核心是:校院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共同搭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门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组建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及集体备课;共同组建由行业、医院、学校、毕业生及家长参与的多方质量评价体系。该模式实现了“病房里建课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校院合作格局。

2.4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

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的特点。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或更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工学结合教材、精品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等的建设。

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本专业以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改革传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院校共育“1+1+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模式,构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五个对接,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原则,探索教学内容无缝衔接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联合行业专家编写特色教材,并开设“系统化教学”改革试点班,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家长和社会反响较好。如2012年我校新生一志愿录取人数率为98.7%(重庆市、四川省为100%),分别高于2010年1-7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三本线以上为34.5%,分别高于2010年7-14个百分点。2012年新生报到率为86.69%,分别高于2010年1-3个百分点,名列全市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我校招生情况在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网全国高职高专报考热度调查中排名第六。2012年年终就业率为95.33%,分别高于2010年5-7个百分点。2012年度,我校在二级以上医院就业人数,占医院就业率的42.97%,分别高于2010年3-12个百分点。就业对口率均超过95%。社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0%。重庆市各大医院现任护士长中有5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如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1名护士长中有15名为该院与我校联合培养的学生,西南地区医疗机构药学、检验技术业务骨干70%来自我校毕业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有担任国家部委、市级部门重要职务的管理精英,有获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有领衔学术研究的博导,有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等。在企业界,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和药房销售总监、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迪康药业董事长等均为我校毕业生。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想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

求,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由以前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坚持内涵式改革与发展,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以“特而精”为最高追求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并以竞争力高低和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们深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将得到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一定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2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R].2008.[8]

3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

4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年10月号(下).

6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

7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8.

校本课程的内涵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32-02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首先是从课程建设开始的。我们曾经一度将课程建设的好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课程建设几乎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一片繁荣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背后,却出现了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重心的偏差,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设的课程对该课程所服务的专业支撑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建设课程而建设课程。于是在政策引导之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便转到专业建设上来,开始系统讨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等问题。这一阶段以“说课”、“说专业”为代表的讨论活动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起来。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强,实践弱。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讨论过多强调理论、理念等理性方面的内容。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示范院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模式,各示范专业也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大同小异,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过分强调办学特色,有将办学特色凌驾于教学质量之上的倾向。

2.雷声大,雨点小。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调课程建设,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每个高职院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全面的建设规划,有完整的建设方案,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到位。

3.单干多,系统少。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作为指挥棒,以此为标准建设的各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未能体现专业框架下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的某个岗位完成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工作质量三个环节。因而职业能力与单纯的操作技能是有区别的。(2)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技巧,因而课程内容就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必须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而陈述性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为辅助内容。(3)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符合岗位工作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011年9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加工质量分析、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培养目标通工艺、精操作、会检验。

(2)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工艺编制、机床操作、质量检验三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一个部件作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由易到难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选取的载体,对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编排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而成,按工艺流程,几何要素不断叠加、难度不断递进、学生工艺能力不断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在示范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1):89-92.

[2]周养萍.《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2013,(07):25-26.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