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收集5篇)
时间:2024-10-05
时间:2024-10-05
虽然巴尔扎克是小说家,不是诗人,诗词也不等同于小说,但语言艺术是有共性的,无论什么时候,丰润、真切、细致的形象,要比单薄、枯燥、模糊的形象更吸引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典诗词的语言更纯粹、更精致、更简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绝不可能如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那么完备和细致,但它却以一个典型的动作,或一瞬间微妙的表情,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形象。所谓“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是也。
我们试看下面的例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唐・朱庆余《宫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
乡愁与羁思是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在无数此类的佳篇中,张籍的《秋思》,堪称超越今古的绝唱。而这首诗胜就胜在一个细节的描写。闻秋风而思乡,托友人以家书,乃人之常情,作者却把这一普通的行为,用“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作者“复恐匆匆说不尽”的“万重心意”。乡思之深,羁愁之苦,又岂能是两张纸、数行字所表达得了的?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正是大家圣手的功夫!与之相比,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各呈异彩,但若从化平凡为奇崛上讲,张籍要更胜一筹。
唐人写宫怨的名篇很多。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之三),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在艺术表现上都精妙卓越。朱庆余的《宫词》在同类作品中,也非常出色。一句“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已真切地表现出了连悄悄话都不敢说的宫女们在深锁宫中无尽的痛苦与哀怨。
李易安是绝代的才女,一流的词人。她的《点绛唇》也是妙在含蓄,胜在细节。词人只剪取了少女荡秋千后乍见来客一刹那间的镜头,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她怕见又想见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和欲掩难掩的娇羞之情。明人钱允治赞其笔法“曲尽情”。细想,只“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已跃然纸上。下面四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五代・孙光宪《采莲二首》其二
折将莲叶佯遮面,棹过前滩笑语多。
――元・张宪《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明・杨孟载《春绣》
有些诗的细节描写虽然在整首诗中不是主要的部分,或者说一个细节并不能概括一首诗的主旨,但却使一首作品显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也拥有了无限感染力。如: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唐・王维《渭川人家》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关键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代表,它以短小精练的文字、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古代生活、劳作、战争等画卷,抒发了古代人民的酸甜苦辣与爱恨情仇,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崇高价值追求。学习古典诗词对于我们汲取祖先智慧,提高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增强古典诗词的育人作用,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教材选编、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教师、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四维要素,四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要分析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才能得到更真切、更全面的答案。
(一)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情况。“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即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这里的所谓“备学生”,其实就是构建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前提。学生观越具体越准确,越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毋庸讳言,当前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从平时的测评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职学生的识字数量不多,词汇积累和文化常识积累严重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非常弱,甚至很多简单的常见字也不会读、不会写,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于登天。
2.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由于中职教育本身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基础文化教育退居其次,加之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好,因此,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往往轻视、不感兴趣。此外,考试等外力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很多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学习意志薄弱,专注力不足,难以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理解能力弱,抽象思维较差,往往一个较为简单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多次;自学能力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
(二)中职语文教师与教学教法存在的不足。在中职语文教师中,中年教师相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的古典诗词底蕴更加深厚。随着年轻教师的不断涌现,语文教师群体的古典诗词素养却在逐渐下降。此外,很多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认识不够细致具体,局限于一个宽泛概念的脸谱化认识,以致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一方面,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现有认识水平与潜在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把握不准,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例如,一些老师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采用与普通高中一样的教学目标,苛求学生掌握一些复杂的艺术手法、鉴赏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对接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自行感悟,而实际上学生又无法感悟到位;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这种教学技术的粗陋和教法的单一,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便是有意学习的学生也会因辅助不足而难以理解和消化,并最终无法跟上进度而心思逃离。
(三)中职古典诗词教材存在的不足。纵观中职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选编,有一条明显的规律,即各个朝代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各个流派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选,各个著名作家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这或许是编者基于全面性考虑而作的平衡,但对中职学生而言显得针对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选文难度过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上册选编了《诗经》名篇《采薇》,下册则选编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并序)。这些篇目一般篇幅都过长,生僻字和理解难点很多,教师常常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学生学起来也难度极大。二是部分选文缺乏趣味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选编杜甫诗《登高》《蜀相》,风格沉郁顿挫,思想深沉,字句精练,读者需要仔细推敲才能领会其中之义,且中职学生思想深度还不够,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觉得索然无味。三是部分选文教育意义不明显。古典诗词意蕴丰厚,其教化和审美的意义不可估量。但笔者所说的教育意义不明显,并不是说这些选文没有教育意义,而是指在结合中职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难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好地内化于心、形成自己新的经验。
二、提高中职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策略
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教学的成效。要破解这些难题,笔者认为要以学生兴趣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调整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
(一)调整古典诗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价值方向和预期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教学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的过程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普遍公认的是三维教学价值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古典诗词教学通常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恰恰是他们极为薄弱的地方,提高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可能会因此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基于当前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们需要思考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在哪里。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在过程方法方面无法要求太多,因此教学目标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辅之较低层次能力训练,并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为重点。
有研究者认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成型时期,阅历单薄,心理单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尚未成型,具有很强的引导和塑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成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
具体来说,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有五点:一是学生会读会写常见生字词;二是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的文化背景;三是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情况并受到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四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五是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柳、梅、兰、竹、菊、杜鹃、鸿雁等。
(二)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由于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中职古典诗词教材的选编应当打破常规的编写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认知可能和兴趣方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以已有的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因此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而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的选编要强调认知结构的延续性和主题内容的联系性。
认知结构的延续性是指选编的内容要与学生现有的认识相关联,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选文要尽可能地选取与学生现有认识有重叠的内容,尤其体现在某些千古传唱、耳熟能详的名句上。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蝶恋花・春景》“天涯何处无芳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这些名句学生不管是从什么途径,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名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消除学生的陌生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选文对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话,容易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主题内容的联系性指的是选编的内容在主题上要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中找到共鸣。选文要尽可能地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现象产生联系,不论是正面的直接切合,还是由选文而引发出反面的对比。如《诗经・静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表现了古人纯朴浪漫的爱情观,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对古今爱情观和爱情表达方式进行比对,从而进行爱情观教育;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古代恋人之间约会的场景,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探讨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孟郊《游子吟》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也可由此引导学生反躬自省,等等。由于古典诗词内涵深厚,“诗无达诂”,通过主题关联的角度进行阐释和学习,也是一种“以意逆志”的鉴赏方式,能让学生在鉴赏诗词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三)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基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占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新经验的方式。
要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的目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打通学生现有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建构通道,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
1.多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材料。很多学生不愿学往往是因为学不会、跟不上。所以让学生能持续理解所学知识、跟得上教学进度,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实际上,中职学生想象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需要通过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具象的呈现方式,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更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外,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材料更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按照“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作品思想内涵等内容,通过浅显的语言组织成有情节发展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建构。
2.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中职教学强调理实一体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一是以诗词为底本自导自演。很多古典诗词极具画面感,便于改编和表演,可指导学生截取其中的小片段进行自导自演,将学生代入作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感悟。二是结合现实改写古诗词。可搜集网络上的改写佳作进行展示,网络上的改写作品内容通俗接地气,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改写。三是开展古诗词主题竞赛活动。如借用现今流行的赛事形式,开展“我爱记诗词”、“×××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总之,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乃至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当以具体的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从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倪文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欧阳代娜.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古典诗词鉴赏意境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泓隽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来荡涤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是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来鉴赏古典诗词,我想根据我的理解来浅谈一番。
一、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遭遇
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是鉴赏诗词要了解的。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是孟浩然科场失败后所写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这一点,那么也就很难领会孟浩然的孤愁和“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的倾诉。
2.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都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比如唐代的诗歌就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的文字。
3.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
诗歌流派比较简单,如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读古诗词,甄别流派,可以更好地把握诗的意旨及其艺术特色。
而艺术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就具体而言,陶渊明的淡远拙朴,王维的恬淡空灵、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同时要注意的是,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为大家铺就一幅画面。所以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我们要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意象”探求灵魂
意象是作者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是意境的灵魂。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是进入诗的意境,洞察作者心迹的关键。如对张继的《风桥夜泊》的鉴赏就可以先从把握意象入手,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解读,我们领悟到作者半夜难寐、静夜卧听寺钟的孤孑清寥和羁旅愁思。
2.借“诗眼”拓开思路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语句。古人常以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因此我们可充分析诗眼入手拓开思路,进而探知作者的心灵。如对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的鉴赏,我们可以从诗眼“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的表达效果中感悟到诗中描绘的幽静孤寂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好与作者内心幽冷孤寂的禅境巧妙契合。
3、借“联想、想象”构建情景
想象是诗的翅膀,因此,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可以从解读语句出发,联想生活实况,借助再造想象构建即时情景,进入并感悟诗的意境。如鉴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以想象成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循着这幅画面很容易就能捕捉到隐藏在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怀乡思家的伤感。
4.借“知人”洞察意境层次
“诗品出于人品”。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此我们通过“知人”可以洞察诗歌意境的层次。如富有浪漫气质,飘逸才情的李白,他的诗歌之境往往体现在疏宕、豪迈、宏阔;而饱经忧患,严谨老成的杜甫,他的诗笔创造的多是深沉、苍凉的意境。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心胸气度、品格修养、审美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作品的意境。
三、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着丰富意蕴,增强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诗中修辞手法运用之处往往正是全诗最为精彩,韵味最为悠长之处,必须仔细咀嚼,反复吟咏,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神妙之境。
2.描法
描法有衬托,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不加渲染、铺陈,使用最简练的笔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以草木保持本性来象征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志向),对比,抑扬,远近、高低、点面等结合。
3.抒情手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
古典诗词有哪些审美特性呢?我们又该怎样有针对性地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呢?我们认为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注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表现在语言上,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音乐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诗经》中有不少作品就属于劳动人民在劳作休息之余的创作,《伐檀》、《硕鼠》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明显带有歌曲的结构特点;到后来格律诗和词的出现,讲究押韵、平仄等,更显示出古典诗词结构匀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的音乐美。
针对古典诗词语言上的这一审美特点,我们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就要充分加强吟诵训练。吟诵是古典诗词审美鉴赏的重要方法。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就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古典诗词的作用。据说当年唐老讲授柳永的《八声甘州》,就是通过反复咏诵"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句而引领学生进入那雨后江天清澈如洗而又大气磅礴的意境中去的。通过吟诵,词人的感情就会涌进学生的心田,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吟诵中获得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
诗歌大多是押韵的,吟诵时将韵脚读得明显些,让人听起来优美和谐,委婉动听,这也是显示诗歌音乐美的一个方面。如读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山""闲""问"为韵脚,可读得稍昂扬些,以便敲响听者心中的鼓点,充分感受作者那坚贞不屈的品格之美。当然,平仄的规律也是形成诗歌音乐美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在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上,是为"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是指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说得通俗点,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
针对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诗词,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欣赏到诗的内在美。诗是用形象思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借助联想想象再现诗词意境,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诗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赤壁活动过的风流人物。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不仅感受到了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并且进一步体会到词句的意境美,提高了感知、再现诗词意境美的能力。第二,抓住"诗眼",挖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词的意蕴。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所谓"诗眼"。古人作诗,非常讲究锤炼字句,节骨眼处炼得好字,全句乃至全诗,便如被点晴之龙,飒然浮空,摇曳生姿。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他有《曲江对雨》一诗题于石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一句,末字模糊不清,令后辈名家颇费思量。苏轼填"润"字,黄庭坚填"老"字,秦少游填"嫩"字。后来找来杜甫诗集一查,却是一个"湿"字。众人皆钦佩老杜用字之准确生动。
三、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诗人的人性美、人格美上。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复杂的。不管哪一类作品,它们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充满了真实的人性美和人格美。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结尾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矛盾。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像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远离现实的态度,是李白率真心情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更显李白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七情六欲的"神",更显出诗人李白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强烈的方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怎能低头哈腰去侍奉那帮达官贵人,使自己不能欢心惬意呢?这种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李白刚直不阿的性格,闪烁着傲然独立的高尚的人格美。李白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在古代诗人身上有着广泛的代表性。针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上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鉴赏时就要运用辩证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批判吸收,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创新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古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传承下去。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古典诗词用词精准,韵律优美,文短义长,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有些诗词难以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包办太多,致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领悟到古诗词的精髓,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
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该用哪些创新的教法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的做法。
一、分层诵读,加强梳理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诗词的反复诵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增强感悟,理解诗意
诗意的理解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些教师怕学生不理解诗意,在教学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我认为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上一篇:劳动合纠纷同(收集5篇)
下一篇:古典家具(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