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收集5篇)

时间:2024-10-08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1

【关键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41-02

缺铁性贫血是中国儿童疾病谱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6个月~36个月的婴幼儿,长期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抗感染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1],婴幼儿严重缺铁性贫血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及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铁所逆转,本文通过对我院2508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2508名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男性1437例,女性1071例,月龄在3~24个月,平均13.6±6.7月。

1.2方法所有婴幼儿进行外周静脉血及红细胞形态检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喂养方式、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全血细胞分析采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生产型号为MINDRAY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3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降低,轻度贫血:90~110g/L;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60g/L。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疾病[2]。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

2结果

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

表1本组儿童缺铁性情况分析及相关因素比较

在本组受检者中,缺铁性贫血患儿812例,患病率32.38%,缺铁性贫血与月龄、母亲受教育程度、婴儿喂养防止有明显相关性。

3讨论

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贫血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容易导致神经、消化、免疫系统发生紊乱[3],严重者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病变,如合并呼吸道感染,易发生心力衰竭。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营养缺乏问题,WHP估计缺铁性贫血涉及全球40%的人群。在本组资料中,贫血儿童主要集中6~12个月的儿童,说明婴幼儿在此极端中的营养存在严重问题[4],6个月以后的婴儿如仅依靠母乳喂养,将会导致铁缺乏,母乳中铁含量极低,不能满足婴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该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此外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铁缺乏将严重影响小儿脑发育,应及时添加含铁的食物如蛋黄、鱼泥、肝泥[5]。有调查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目前不主动读书、缺乏育儿营养知识,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及表现认识不足,小儿喂养是一门专业知识,应该加强对母亲,特别是低学历母亲育儿营养知识的培训。为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应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加强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举办婴幼儿家长培训班[6],普及科学喂养的知识;饮食调整,改善铁摄入及生物利用度,对于>6个月的婴幼儿母乳喂养要及时补充含铁的食物;对于<2岁的缺铁性贫血高发人群要及时补充铁剂,或使用强化铁剂的食物,建议采用传统的口服补铁法,在口服补铁的同时可联合应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必须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止,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一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86-891.

[2]常树英,何武,贾风梅,等.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一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卫生研究[J].卫生研究,2007,31(2):210―212.

[3]梁颖,赵亚茹.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及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738-740.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355.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2

我区是省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区(县)之一,境内有21个少数民族,区内辖8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少数民族乡镇5个),81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年全区总人口为2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4万人,女性人口108607人;全区产妇1669人,活产1681人,0—7岁儿童常驻13758人,流动儿童3042人。现有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乡镇卫生院14所,其中:有中心卫生院4所(2所中心卫生院各设有1所分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68人,其中,卫生防保专职人员34人。有村卫生站81所,村医103人。持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19家;有20家预防接种门诊(其中规范化接种门诊5家,合格接种门诊15家)。

村卫生站配合乡镇卫生院做好所辖范围内妇女儿童健康保健和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乡镇卫生院承担所辖范围内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任务;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负责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的培训、指导、监督检查、信息反馈、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同时,区妇幼保健院承担区镇辖区范围内妇女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任务。

二、开展“两纲”工作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妇女儿童的健康指标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旺,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为确保两纲目标的顺利实现,分别启动“降消”、“乙肝”、“脊灰、麻诊”强化免疫、“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工作,并成立了相对应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妇联、财政、计委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及区妇幼、区疾控中心负责人和卫生系统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对各乡镇医疗机构两纲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督导和检查。同时区卫生局将《两纲》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奖惩兑现。

(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办公条件,年以来,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全区15个乡镇卫生院(含2个分院)进行了改扩建或新建改造升级,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区妇幼保健机构1个,医院迁建工作正在进行,通过一系列项目改造建设及医疗设备配备,大大提高了区乡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二是

为适应新时期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我区于年初成立区疾控中心,年底,区卫生局经过考核和调研,形成了市区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通知》(仁卫[]50号),从年起将各乡镇卫生院兼职防保人员确定为专职人员并实行年薪制,对防保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考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过方方面面的严格考察,把各乡镇卫生院年富力强、基础素质较好、专业知识较精、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人员调整为专职防保人员。现专职从事防保工作的34名乡镇防保人员绝大多数符合年龄35岁以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经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专业培训和经常性的技术指导,他们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为推动“两纲”工作的顺利开展,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一是区、乡各级医疗机构常年坚持利用各种会议,及墙报、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制作以“降消”、“乙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脊灰、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宣传专栏等进行“两纲”宣传;二是实行区包乡、乡包村、村社包农户,一级包一级的宣传网络进行“两纲”宣传,由区保健院对乡(镇)妇女干部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领导干部、村社干部及村妇女干部、村医专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村社干部、妇女主任、村医负责对本村社内的每一个家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各乡(镇)防保健人员常年下村入户对每一个孕产妇进行面对面的母婴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三是印制《孕产妇保健手册》、《给孕产妇的二封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宣传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30000余份,发放免疫规划、母婴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妇女儿童保健宣传单6万余份。年至今每年受健康教育均达11000人次,孕产妇受健康教育率达100%;四是以“项目”工作为契机,强化“两纲”宣传,年、年对大龙潭乡、总发乡和平地镇共4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年农村妇女增补叶酸2041人。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两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我区两纲工作及妇幼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加强产儿科及项目工作人员培训。每年区保健院、区疾控都要对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产儿科人员进行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2-3次。培训内容为:培训的目的、要求、方法、人员交流与咨询技巧;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与方法、正常分娩、异常分娩的识别与处理;产科失血休克的急救与转诊;新生儿破伤风的防治、诊断、处理;高危筛查、羊水栓塞、妊高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产儿科适宜技术。年参加培训人次为166人,并发放“三基”题库300册。从2007年起每年对乡级妇幼专干每年进行4次培训,每次为期4天共计8天,每次培训后都进行考核和总结。年起乡级妇幼医生分期到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为期2个月免费轮修培训。通过强化培训,从事产儿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证》持率达100%,使全区的产儿科技术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保障了全区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组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扩大免疫规划、脊灰、麻疹强化免疫等项目工作培训28轮次,培训1023人次。

(五)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

1、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转诊顺畅、上下协作的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医疗机构抓住灾后重建项目的契机,新建业务用房的同时,改造规范的产房布局,配置必要的检查、治疗设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年我区正式启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和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年启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新建区医院在建中,新建区妇幼保健院已竣工准备搬家,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保持“爱婴医院”称号,大田医院于年积极争创并保持“爱婴卫生院”称号,为孕产妇系统保健和住院分娩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区妇幼保健院和区医院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对孕产妇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履行好对基层产、儿科医生的指导、培训职责,做好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接收转诊工作。全区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的“绿色通道”,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2、抓好抓实两个系统管理,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在孕产妇系统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及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孕产妇的急救转诊等。儿童系统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儿童的健康体检,体弱儿的筛查与管理,3岁以内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管理与防治,儿童计划免疫。区保健院每年对城镇托幼机构入院儿童进行体检,入托体检率达到98%,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儿童禁止入托入幼。

3、严格落实贫困孕产妇救助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努力提高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严格执行《区贫困孕产妇救助管理办法》、《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贫困孕产妇的救助政策。年底,救助农村贫困孕产妇395人,实施农村住院分娩补助1931人;医疗机构对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限价收费,区保健院长年免费接送孕产妇,从而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控制和减少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4、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全面提高工作质量。针对我区特殊的区域位置,辖区内流动人口较多及近几年,我区孕产妇死亡均发生在流动人口中的的情况,我们将流动孕产妇纳入常住孕产妇同等的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内流入孕产妇的情况,按程序和要求开展产前检查,重点要加大对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力度,动员她们实行住院分娩,努力杜绝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提高我区整体的工作质量。

5、强化艾滋、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认真开展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及艾滋病综合防治,切实落实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四免一关怀”政策,使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截止年底全区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303例,当年报告61例,均按要求纳入规范管理和治疗。二是阻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途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贯彻实施《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方案》,对感染艾滋病的育龄妇女和孕产妇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人文关怀,年监测管理艾滋病感染孕妇1例,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阻断和规范治疗,现母婴均健康,婴儿产后42天检测HIV阴性。

6、认真实施预防接种和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控制疫苗针对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0年来,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十一五末,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至570.91/10万,较十五末下降了28.2%。

(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目标管理

一是由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工作督导组,分别分片区,分组对全区1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指导,每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均进行了4次以上的检查督导,个别乡(镇)还进行了5-6次检查督导,检查中对各单位存在的不足,现场制作了督导意见书,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二是区卫生局每年将妇幼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区保健院、区疾控中心负责目标任务的检查指导,年终组织人员按考核标准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绩效奖励工资直接挂钩。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婴儿死亡率,使区的两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年以来我区在“三网”监测工作中成绩突出,年年获全省三等奖。、无孕产妇死亡,妇幼卫生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七)认真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卫生意识的逐步提高,村民通过自筹自建了一定数量的水冲式厕所。我区爱卫办年开始争取省、市资金在平地镇迤沙拉村、总发乡立新村、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平地镇平地村实施CES项目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共计800口。我区能源办自年起争取农村沼气项目共建沼气池18665口,到年底全区建有卫生厕所24859户,占农村总户数37311户的76.28%,而市级规划年目标为卫生厕所普及率75%,我区超过1.28个百分点。

三、“两纲”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年卫生系统“两纲”指标完成情况: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实行自愿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保健工作开展较难,保持更难;

(二)孕产妇死亡率是一项动态指标,由于本区基数较小,只要死1个就超标,要保持不容易。

五、下步工作打算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3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疫情分析;流行特征;防御

以往,我国传染病防控主要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为主,近年针对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常常是传染病患者就诊的第一关口的现状,社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上把好第一道关,显得尤为重要。疾病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传染病疫情报告又是疾病监测的主要手段[1]。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现对紫金社区2011~2013年报告传染病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疫情资料2011~2013年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数据来源于莲都区紫金街道,见表1。

1.2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2],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11~2013年共报告传染病1453例,报告传染病病种均为乙类、丙类和其他类,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12起爆发疫情(2011年1起流腮,4起手足口病;2012年6起手足口病;2013年1起手足口病。)均发生在辖区内学校及幼儿园。辖区内人口38175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27‰。2011~2013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发病构成见表2。

2.2发病情况

2.2.1肠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031例,主要以感染性腹泻与手足口病为主,占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98.4%。2013年4~5月份,手足口病发病率大幅增加,全年手足口病发病例数为293例,占当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51.2%。

2.2.2呼吸道传染病3年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例228例,居各类传染病第二位,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为12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4.4%。

2.2.3虫媒及自然疫原性传染病2011~2013年3年内报告7例疟疾病例。

2.2.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和梅毒为主,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78.6%。

2.3聚集性疫情流腮:2011年爆发1起流腮疫情;手足口病:2011年聚集性手足口病4起、2012年聚集性手足口病6起、2013年聚集性手足口病1起。均在辖区小学及幼儿园内发生。主要是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引起传播。

2.4流行病学特征

2.4.1性别年龄分布报告1453例传染病男性817例,女性636例。男女比为1.28∶1。发病年龄以0~5岁婴幼儿及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03%,见图1。

2.4.2地区分布在紫金街道6个社区及7个自然村均有发病,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见图2。

2.4.3职业分布紫金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发病人群中散居儿童927例,占总发病率的63.8%;学生及托幼儿童共计242例,占总发病率的16.7%。这与手足口病及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增高有关有关,见图3。

通过对本辖区2011~2013年传染病监测,经过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度传染病病例报告数比2011、2012年度明显增多,这与2013年度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人数显著增多有关有关,分别为2011年度及2012年度约1.8及1.97倍。东银苑发病数(340例)及金苑发病数(316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城区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流动性大密切相关。病例性别比分别是男性56%,女性4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2%,性别差异明显;年龄分布结果显示0~5岁年龄组发病数处在首位,初步估计与该年龄组在年度流行性手足口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有关。

3讨论

针对目前国内外传染病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社区作为患病后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对传染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紫金社区2011~2013年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医院传染病患者仍以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6.8%。呼吸道传染病中以流行性腮腺的发病率占首位,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肠道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社区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市民中存在的不良饮水、饮食习惯、较差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亦会导致感染发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年共报告187例,以病毒性肝炎、梅毒与淋病为主,仍是社区基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其他传染病发病例数较低,但仍需继续防控,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各社区的防控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

学校是人群较密集的场所,因此疫情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免造成播散[3]。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在校内暴发现象增多,与学校人口密集,加上易感人群相应疫苗的接种率低有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可能成为学校传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针对辖区学校内发生的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和幼儿园内11起手足口病疫情,疫情发生后,社区均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建议发生暴发疫情的班级及时采取停课处理,避免扩大疫情传播范围,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有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对发生疫情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对疫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未造成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社区和学校联合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学校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同将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4]。

参考文献:

[1]张红叶,李申生,陈远方,等.上海市徐汇去2007年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2):52-53.

[2]瞿永平,统计分析及先关软件应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4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皮肤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可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严重者为脑干炎;重症者可并发肺炎、肺水肿/出血、心肌炎等;个别重症幼婴病情进展快,易致残或发生死亡[1]。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管理直报系统及时进行疫情上报。我市从2008年4月开始进行手足口病的网络报告,4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数一直居我市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的前5位。为掌握盘锦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盘锦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8――2011年盘锦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均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8――2011年盘锦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3678例,年均发病率为68.95/10万。其中,为22.30/10万(292/130.9万),2009年发病率为165.05/10万(2171/131.5万),2010年发病率为37.50/10万(494/131.75万)。2011年发病率为51.78/10万(721/139.25万)。全市4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发为主,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2时间分布手足口病在我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但以6-8月发病最高,占发病总数的74.25%(2731/3678)。2009年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的同期水平;各年份时间分布曲线见下图。

2.3年龄与性别分布3678例手足口病例中,以≤5岁年龄组的婴幼儿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25%(3393/3678);2-4岁组儿童病例数较高,其中2岁组发病率最高,为1583.03/10万,占发病总数的27.38%(1007/3678);男性病例数为2212例,占发病总数的60.14%(2212/3678),女性为1466,占发病总数的39.86%(1466/3678);男女性别比为1.51:1。

2.4职业分布主要以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5.73,其中幼托儿童2205例,占59.95%,散居儿童为1316例,占35.78%。

2.5地区分布我市四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其中兴隆台区最多,1764例(102.43/10万);其次为双台子区,775例(93.00/10万),大洼县为665例(41.44/10万),盘山县为462例(39.33/10万)。

2.6实验室检测结果3678例手足口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为199例,确诊比例为5.41%(199/3678);其中EV71占21.61%,Cox16占55.28%,其他肠道病毒占23.1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病例大部分发生在夏、秋季节,并且多集中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从我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来看,以≤5岁年龄组婴幼儿为主,2-4岁组儿童病例数较高,其中2岁组发病率最高,这与浙江及安徽的监测结果相同[2-3]。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间,比上海和山东的监测结果延迟了一个月[4],出现这一差别可能与盘锦市地处东北地区,气温的变化与上海、山东两地稍晚有关。疫情分析提示:学生和托幼儿童是手足口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建议:①教育、卫生部门应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开展餐具及儿童用品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②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监测,积极救治手足口重症病例,避免因手足口病造成的死亡。③疾控部门应加强疾病监测和对手足口病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并做好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消毒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周先志.现代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2]吕华坤,张严峻,缪梓萍,等.浙江省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2,(28):105-107.

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篇5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龋病是牙齿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由细菌、宿主、食物经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牙硬组织逐渐发生破坏和崩解的一种疾病[1]。它是人类最常见的世界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高发疾病,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为了解我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2011年6月对幼儿园981名在园儿童用氟化泡沫进行口腔保健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6月对桂林市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幼儿园的981名在园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13名,女468名,年龄3-6岁。

1.2方法口腔科医师按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生活习惯的调查是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幼儿家长填写。资料收集后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龋齿患病率:实检981名,患病278名,患病率28.34%,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龋齿患病率

2.2不同性别患病率:男28.46%,女28.2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不同性别儿童的龋齿患病率龋齿

2.3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睡前吸奶瓶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睡前不吸奶瓶的儿童,经常吃甜食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少吃甜食的儿童;不经常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向于经常刷牙的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不同生活习惯儿童的患病率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1=71.73,p<0.005;x22=20.17,p<0.005,x23=5.13,p<0.001

3讨论

本次检查和调查的结果显示龋齿患病率28.21%,与枣庄市的报道44.68%低[2]。这与我市近几年对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每年进行2次氟化泡沫的护齿活动有关。3岁龋齿患病率最低11.89%,6岁的患病率最高47.89%,不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也有显著差异,详情见表3,所以预防龋齿一定要从婴儿做起,睡前不要吸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幼儿要坚持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3.1龋病的病因:(1)细菌因素:致病的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和变形杆菌,菌斑是附着于牙面一种软面粘的不被清除的物质,细菌寄住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2)宿主因素:直接因素是宿主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到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蛋白质、维生素、钙磷不足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糕点、糖果较易粘附在牙齿上,并容量发酵,有利于龋病的发生[1]。而家长对乳龋的发生重视不够,认为乳牙终究要换掉而不治疗,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牙齿发育。

3.2龋齿对儿童健康的危害:(1)影响生长发育。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2)引起感染性疾病。儿童龋齿引起根尖周围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病灶,造成全身性感染,与此有关的疾病有视力降低、关节炎、肾炎、心肌炎、长期低热等病。(3)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

3.3龋病的预防:(1)加强口腔保健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喂养、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龋病的危害性,从乳牙萌芽后对其进行清洁。(2)培养儿童良好的刷牙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蛋、奶等食品。(3)重视儿童氟化物防龋的工作,氟是促进牙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化物可有效防龋的发生[1]。从目前我区的龋齿发病来讲,通过多年的氟化泡沫的防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儿童需要定期检查口腔,因为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2-5岁儿童,每2-3个月查一次,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如果发现有牙齿窝沟,最好用窝沟封闭法来消除窝沟,从而预防龋齿。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