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细分标准(收集5篇)
时间:2024-10-08
时间:2024-10-08
一、旅游市场营销的特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市场营销被引进旅游业并得到普遍的应用。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科学。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二、国内外旅游业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不同,在旅游企业中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并以正确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指导旅游企业经营行为的出现时间和表现状态也各不相同。
1.国际旅游业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以前,指导国际旅游业的基本经营思想是推销观念。绝大部分旅游企业经营者认为,旅游企业的销售量越大,利润就越高。旅游业采用的销售手段主要是广告宣传和推进性推销。
20世纪60年代末,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经营者开始重视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并采用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对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多数拥有150间(套)以上客房的旅游企业先后设置了营业部和营销部,但营销对他们而言仍然是很神秘的一门科学,因此当时营销部的活动,实质上仍然是以推销活动为主。
20世纪70年代,旅游营销理念逐渐代替推销观念,西方旅游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1)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使旅游消费者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许多经营者思考的焦点开始由“我们的企业”转移到“我们的客人”。
(2)激烈的竞争缩短了旅游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的准备时间。在准备阶段,旅游企业分析市场,研究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者兴趣、爱好和意见,以此作为旅游企业经营的依据和基础。
(3)旅游企业投资急剧上升。经营者只有了解旅游者的动机和愿望,采用营销理念指导旅游企业经营,才有可能最低限度地减少经营失误。
总体来说,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企业成为市场营销学的初学者,发达国家旅游企业逐渐进入“细分市场时代”。进入8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能否满足旅游者的特殊需求和爱好,是决定旅游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2.我国旅游业市场营销理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1978年以前,旅游企业主要从事政府接待,旅游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不构成一种产业。1978年,经济体制开始改革,旅游业才走向市场。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旅游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接待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旅游企业一直处于一种纯粹接待阶段。旅游企业基本上属于政府的接待型机构,旅游企业没有经济任务,没有市场目标,没有任何真正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的态度是“等客上门”。
(2)“公关”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企业自身职能的不断强化,旅游企业开始面向市场考虑与自身有关的经营战略。
这一阶段,企业面向市场的专业部门是“公关部”,旅游企业开始将客人和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视为本企业的市场资源,主动建立关系网络。这是市场意识觉醒的开始。
(3)销售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旅游市场供求关系逐步转向买方市场,旅游企业意识到必须主动将自有的产品推向市场,展示给旅游者。这一阶段,旅游企业开始设立专门的“销售部”,从事市场销售工作的专门人员开始出现。
(4)市场营销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入的改革阶段,旅游业的外部环境已经逐渐理顺,旅游市场行为已经逐渐规范化,旅游企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从觉醒逐渐走向成熟,全面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与方法开始为旅游企业所认可,传统的旅游销售过渡到了比较成熟的旅游市场营销。
三、旅游市场新变化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
旅游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旅游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的新变化,灵敏地调整战略,才能参与并赢得竞争。本文对我国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及其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总结如下:
1.市场预测困难
消费者偏好变化极快,忠诚的品牌使用者越来越少,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的新颖性。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的开辟,如大学名校游、参观造币厂等虽一时迎合了现代人们的好奇心理,也可能成为风行一时的时尚,但它们却犹如昙花一现,随即淹没在变化的海洋之中。旅游市场变化迅速,致使市场预测变得十分困难。
市场预测困难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是:突破官僚阶层式的组织结构,使旅游企业组织具备对环境变化的富有弹性的快速反应能力。
2.需求个性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同步上升,旅游消费需求也向高级阶段发展。旅游者已从原有的趋同消费如大众化的山水、名胜游向个性化旅游消费转变。消费个性化使得单一需求的大市场不复存在,无差异目标市场策略很可能劳而无功,而且也使一般程度的市场细分策略收效甚微。
需求个性化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是:组织细分化,以更小的经营单元适应细分旅游市场微型化趋势,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
3.预期提高
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使得各旅行社、宾馆、酒店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者对导游、住宿、餐饮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期望也随之上升,游客变得更加挑剔。众多旅游企业发现令顾客满意越来越困难,但这往往不是旅游企业降低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而是跟不上旅游者预期提高的步伐。
预期提高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是:建立自我管理的团队,这种小团队人数不多,针对某一经营目标,采取特殊运作方式,鼓励团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临时性的团队成为组织成功的基本单元。
4.产品“老化”快
今天的特色旅游路线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大众化路线,今天的特殊服务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标准化服务。模仿能力强、模仿速度快,使得原来想通过开拓新线路、新项目吸引游客的企业难度加大。旅游产品“老化”速度快使得旅游企业的产品创新侧重于微小的变化和延伸,尽量使有新鲜感的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产品“老化”快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是:旅游企业把游客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通过向游客提升服务价值,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5.全球化
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地球村正在形成。互联网、电视等传播的旅游信息促进了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的发展,也促进了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旅游市场营销面临全球化。
全球化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要求是:旅游企业组织国际化。以国际化的组织适应国际化的营销,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成本与效益关系,在决策集中化、营销全球化的同时,旅游全球化战略决策应和当地化战术决策相协调。
旅游学界有一个共识,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进入国内旅游需求增长期,旅游市场表现形态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市场向休闲旅游转化;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向度假旅游升级;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中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已从旅游资源大国成为旅游经济大国,正向旅游经济强国迈进,旅游市场发展彰显朝阳产业的无限潜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旅游企业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制定适合的营销战略、进行有效的管理,无疑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易斯、钱伯斯.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徐虹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勇.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市场,景气指数
一、引言
旅游业是高增长高关联高波动产业。东南亚[①]游客入境旅游市场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近几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都在15%左右。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快速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瑞勒和劳弗(Riley&Love)认为,由于监测预警手段的整理性和旅游业的特殊性的矛盾,没有一种单一的预测方法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②]。由于方法和数据的复合性,景气指数在石油、钢铁等行业都得到成功的应用。景气是对经济运行状况的一种综合性描述,用以说明经济的活跃程度[③]。景气指数又称景气度,是综合反映某一特定调查群体或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因而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报警器[④]。所以,本文采用景气指数方法来对我国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监测和预警。
二、相关研究综述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国外就出现了定量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定和预测的研究。1950年,美国经济统计学家穆尔(G.H.Moore)从近千个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1个指标,并从中选出了先行、同步、滞后指标,开发了“扩散指数(DiffusionIndex,DI)的方法。由于DI不能表示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弱程度旅游论文,即不能测定波动的振幅,新的景气指数——“合成指数(CompositeIndex,CI)被开发了出来。“合成指数计算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是提出了将不同类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的方法,为不同类指标合成奠定了基础。因此CI不仅能反映景气变动方向,还能反映景气循环的振幅,从而弥补扩散指数的不足[⑤]。虽然景气指数在国外有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但针对旅游景气的研究目前还很缺乏。
国内关于旅游景气指数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有关景气指数的相关理论。倪晓宁、戴斌[⑥]采用合成指数方法建立并估算了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雷平[⑦]通过HP滤波方法构造了中国基于增长循环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市场合成景气指数(CI),并分析了不同周期的主要成因;戴斌等[⑧][⑨]分别对中国的旅行社产业和饭店产业进行了景气指数的研究;游灏、伍进、张芳、黄艳玲[⑩]对星级酒店的景气波动进行研究。
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整个旅游市场或旅游产业的景气指数的研究,还没有关于某个细分市场景气指数的探讨,基于此,本文选择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这一细分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免费论文。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景气指标的选取
本文收集了与东南亚入境旅游业相关的月度宏观经济指标、行业经济指标、东南亚5个客源国宏观经济指标等共68个作为潜在景气指标选择集,时间序列从1995年至2009年共14年。在经过具体的经济分析之后,剔除了信息重叠较大及相关度低(相关系数值低于0.5)的指标,最后筛选出11个景气指标,构建出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组。
首先考虑一致指标。本文以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为基准指标,所选择的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1]与基准指标的相关性非常好,(相关系数达到0.95)。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可以准确反映当年该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
其次考虑先行指标。旅游作为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品,游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入境游客。所以入境旅游市场将受到游客收入和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用SPSS17.0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GDP、人均国民收入、储蓄存款、消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6个景气指标。
最后是滞后指标,滞后指标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拐点是否真正到来,本文选择了单位人民币兑换新加坡币汇率和泰铢汇率。相关数据序列来自国际金融统计资料库。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
表1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景气指标体系
指标组
指标名称
相关系数
权重
先行指标
(ACI)
GDP
0.81
0.209
人均国民收入
0.86
0.225
固定资产投资
0.76
0.165
储蓄存款
0.77
0.173
人均消费支出
0.92
0.228
进出口
0.64
一致指标
(NCI)
东南亚游客入境旅游人次
1.00
0.561
东南亚游客旅游外汇收入
0.95
0.439
滞后指标
(LCI)
新加坡币汇率
0.516
泰铢汇率
【关键词】旅游景区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发现旅游景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象商品生产企业那样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成为我国多数旅游景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景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意识淡薄,营销观念滞后,缺少系统的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是景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有效实现景区营销功能的基本条件。营销理念应贯穿到景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并制约着景区营销的目标和原则。目前我国景区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营销普遍存在理念缺少、理念偏差、理念陈旧等问题。没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做指导,景区管理者通常认为只要开发好景区的旅游产品,依靠景区的独特旅游资源,就可以不断吸引旅游者的到来,这种落后的营销观念导致了多数旅游景区出现了发展瓶颈。
(二)营销目标单一,促销手段低效
我国很多景区单纯地把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等数量指标作为衡量业绩的主要标准,而缺乏对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客户的满意度及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考量。结果造成在促销期内,大量游客涌入景区,客流量超过景区环境承载力,从而给当地社会、环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景区的促销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仅将促销目标定位在短期收益,不能给旅游者留下长久的印象和预期,不能为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旅游营销中针对性不强,营销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我国很多景区在进行营销宣传时,往往无视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缺少营销规划,忽略市场调研,不了解市场需求,其营销宣传活动通常是铺天盖地式的全民宣传。投入的营销费用不少,但其宣传信息却无法顺畅地到达目标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营销没有取得积极的效果,景区的营销工作难以适应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区域内景区营销分散,难以形成联合营销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分布集中,但许多旅游大区域的内部,由于旅游景区地理空间上的差距、景区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等因素,导致各景区间缺乏合作,在营销经营中实行单打独斗的策略。我国大部分景区没有意识到联合营销的重要性,而单个景区由于自身财力物力上的限制,难以形成大规模营销。仅靠政府的单一渠道营销投入,无法达到营销的效果。
二、分析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机会。评估旅游景区目标市场
景区的目标市场是景区准备在其中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是旅游景区选择细分市场的结果和做出经营对象决策的过程,景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2。从细分市场方面,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
只有具有一定市场规模或一定发展潜力的细分市场才可以作为景区的目标市场。景区通过规划设计开发一种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是要创造一定的收益,保证景区产品的销售额,即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只有进行市场定位,锁定目标消费群体,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细分市场具有良好的吸引力
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就是对威胁旅游景区长期赢利的主要因素做出评估,这些因素有:细分市场内同行之间是否存在激烈的竞争,细分市场是否会吸引新的竞争者,细分市场上是否存在代替产品,旅游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否增强,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否增强。
(三)符合旅游景区的目标和资源能力
能够作为目标市场的细分市场应与景区的目标和资源能力相符合。某些细分市场虽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如果不符合景区的长远目标,也只能放弃。因为这些细分市场不能推动景区完成自身目标,甚至会分散景区精力,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即使这个细分市场符合景区的目标,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获取该细分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如果景区在该细分市场中的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能力,也只能放弃该细分市场。
三、旅游景区营销策略分析
(一)做好自身定位,制定科学的整体营销规划
景区应根据自身在目标市场中的定位制定专项的营销规划,一个科学的营销规划是保证景区营销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内容。而且从长远来看,景区做专门的营销规划是一个趋势。这样可以根据景区实际的建设情况适时地进行动态营销工作,从而避免盲目的、冲动的、无序的市场开发。科学的营销规划可以事半功倍,目标准确,更有效的使用资金,从而带来丰厚的收益。
(二)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运用有效地市场调研与营销手段,从而扩大收益
旅游景区的目标市场群主要是开拓两大市场,一是针对旅行社,作为景区来说旅行社是主要客户来源。因此,景区在市场开拓上应把重点放在与旅行社合作渠道的建设上。若能与各旅行社建设好合作关系,其市场份额也得到了保证。二是散客,随着旅游意识的提升,散客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为抓住这一客源,景区必须靠营销手段,才能带动这一消费群体。
在景区营销策略上,一般实行事件营销、优惠促销。事件营销就是景区通过运作公关事件来迅速提高景区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内容包括沟通目标群众、建立相关的关系、销售有关的商品、获得正面的宣传效果,以达到丰富景区现有旅游产品的目的。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社会生活中的良性事件作为载体进行营销,策划相关旅游活动吸引目标群体,增加收益。
(三)涉及多个营销对象,综合考虑景区环境的保护
旅游景区的营销过程,涉及到多个营销对象。一是旅游者是景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旅游者的体验与需求是景区营销工作的重心。二是景区营销的顺利开展与景区所在的社区、政府管理部门、旅行社、媒体等单位和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它们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景区与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相关部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促进景区营销目标的实现。三是景区还应综合考虑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要将市场需求和景区保护结合起来,使市场营销运行与环境保护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这种保护不仅是对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四)进行同区域的联合营销,促进景区共同发展
以建立旅游大品牌为目标,包括景区旅游、区域旅游与城市形象的整合,旅游营销机制的整合,营销方式与细分市场的整合,旅游宣传与城市宣传的整合等。联合营销的成本费用由各合作方分摊,降低了各合作方的营销投入,同时却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获得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效果3。
旅游者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通常不会只根据一两个景区的好坏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会筛选几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作为候选目标,选择其中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一个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由于财力、时间、交通和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长线旅游者在一地游览时,也都不止参观一两个景区,而是会尽可能多游览几个景区,全面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因此,各个景区在市场推广活动中,进行联合营销十分必要。
(五)把握景区体验营销中的关键时刻,根据游客需求设计不同的营销方法
我国旅游景区目前大多停留在产品经济层面,获利模式单一,赢利模式基本上都属于门票经济。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旅游者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在旅游过程中更重视从中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的特定体验。在各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趋同的情况下,体验成为关键的价值决定因素,并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动机。
伴随着体验经济的来临,体验式旅游将成为旅游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旅游经济的主导收益。体验经济在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对景区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旅游营销已经很难适应旅游消费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刺激的消费要求。旅游景区若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关注游客的体验效果,针对体验经济下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使旅游景区不仅仅是观光地,同时也是旅游者的视觉之旅、味觉之旅、听觉之旅、嗅觉之旅,更是感触之旅、心灵之旅。
四、结论
景区的营销工作比常规的产品营销要复杂,景区由于产品的特性——不可移动、不可复制、即时产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时进行,因此景区的营销工作有别于常规产品的销售。我国旅游景区的营销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以上多视角、多层面的营销策略分析,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工作将会呈现出新的局面,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益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从而实现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峰,董四化.旅游景区营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李红,郝振文.旅游景区市场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旅游综合体;主题策划;市场运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近三五年以来,伴随着旅游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主题文化创意、强大资金动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协奏曲,造就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和主题旅游文化的泛滥。但是,纵观中国内地近10多年旅游项目,建设数量数以千记,真正能够做到高品质、高服务、产品对味市场、回收盈利周期快的旅游综合体产品却不多,真正能够正常运转和盈利的,却寥若晨星。残酷而客观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动作。
1.旅游项目建设背后暴露的问题及对社会的影响
1.1同城旅游文化同质化旅游产品过多前期主题策划和后期运营管理脱节,造成后续市场推广软弱低劣,主题园区年年亏损,运营艰难。
1.2缺乏深刻细致的市场调研导致旅游产品定位失据,从而导致市场萧条,经营亏损。
1.3规划及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而必要的过程控制,导致旅游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下。
1.4行政主管人员及投资商愚昧昏聩,奉行“拍脑袋”主义,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朝令夕改,偌大主题景区不论新建或改造,变成了彰显个人意志的舞台,建设过程更是虎头蛇尾,靠宣传来欺诈消费者等等。
2.如何紧密细致的做好一个经典旅游产品
删繁就简来说,无非是要把握控制好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主体文创方案,施工建设与管理、市场开拓与运营这些环节。构成从“主题策划”到“市场运营”一体化,一览子的战略构想。只有这样能才能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千军万马如一人,才能做到切实可行,从而才能成就高品质作品。
2.1主题旅游前期策划
如何将好的创意策划理念贯穿到旅游产品刷各个环节,紧扣地域文化,大力渲染文化发展的中大事纪,标志性时间等等。给文化品牌注足动力。没有具有前瞻性市场的眼光,高品质要求,高质量的策划团队是不行的。
良好的策划团队可以为投资者的在项目立意,产品定位上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依据,它既能做到文化品质因地制宜,又能在相同的旅游产品中和而不同,出类拔萃。从而立足良好的旅游卖点,占据优良的旅游市场资源,为后期开拓市场,产品营销团队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很多投资商在准备建设项目之初,对入产品理念及商业的卖点及运作,也存在这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同的地域,人居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例如:水公园这款产品在旅游产品配置中,南方的游客量与北方的相比,沿海的和西部相比,其市场化差异就会非常明显。
因此,在提升旅游项目开发水平、突出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等方面,良好的策划水准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对项目产品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管理机制及服务理念也做出了更加高效,更加合理的规范。
2.2提升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水平,重视悉心严谨的建设过程
旅游产品的规划阶段是对策划概念的具体化,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它取决于策划概念到后期建设的时候,有多少优秀的项目可以“落地”的问题。因此,规划设计之初,仔细收集规划设计所需的很多资料,地方建设相关法规、地质、气候水纹条件、用地现状、地形地貌,高程数据、现状管网设施、建筑限高,用地周边城市布置等等。在充分合理分析了相关资料后,规划师要对概念策划的内容在规划图上反复比较,如果概念策划的内容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或无法实施,要及时反馈信息给策划部门及最高决策者,如果关系到旅游商业卖点的关键理念,那就另辟蹊径,重新定位,一切还停留在纸面上的重新决策也还来得及。
在规划的过程中,除了最大可能的满足策划概念的相关内容,但也要紧密联系城市规划相关条令和规范。对与规划中要求建筑密度、容积率、消防条令、环境评估、水利设施、人防工程等相关条令及指标也要严格执行,尽量做到概念和规范完美的结合。
方案阶段的时候,对待具体项目设施,主题环境包装及相关文化创意项目,一定要将相关创意成果跟规划团队,策划团队,营销团队相沟通,看看所创作的成果是否能够真正体现策划概念中所表述的意义。同时产品的包装对营销团队,策划宣传都有相关的影响,所以也要及时和他们对话,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有好建议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概念、规划、方案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都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考虑。
施工建设是对方案成果的具体实施,相对于一般的房屋建筑工程及园建工程来说,旅游景区的建设或提升改造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常规的土建、水电、室内外装修外,还有机械设备,电子设备,水上动力设备等很多娱乐类的器械和特殊要求建筑等,其安装/施工工艺要求又不能完全执行相关建设标准,有其自身特殊性及复杂性,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比较多,协同施工,先后施工的情况很多,另外环境外包装施工对于气候,及养护时间也很讲究,实施起来,简直就像做真正的艺术品一样要一丝不苟,只有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和策划、规划、包装方案一脉相承,真正体现出园区的精神面貌及商业卖点。施工建设也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为后续的管理及营销团队创造良好的商业卖点,为他们开拓旅游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城市旅游综合体经营管理与市场推广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转变景区由门票经济的管理理念向综合型经济的转型。园区建设落成,高效有序的管理和给力的市场推广则是园区正常运转持续盈利的必要手段,要成功的实现转型,得益几个关键点的因素。
商业策划时候,是否有管理机制转型的概念,比如旅游产品能否和周边相关旅游产品联合做市场推销,大力推广一日游,双日游,滞留旅客时间相对较长,不论是团队货散客,景区周边的配套产品如经济型酒店、特色饭店、点心店,特色购物超市等等园区配套服务都能成为盈利的增长点。
对于园区的运营管理来说,良好有序的运作手段才能使消费者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客观上也给景区做了很好的宣传。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几点相关要求。
首先,明确管理标准,制定推广景区的精细化服务标准,制定相关服务手册,如华侨称集团,华强集团等都有自己内部非常标准规范的服务标准使用手册,员工能烂熟于心,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微不至,相对与服务业来说,细节决定成败,出色的服务也能铸就景区不朽的品质。另外,要有着力打造品牌的意识,提升景区窗口服务机制和服务技能,并以此加以推广。此外,建立相对完善的机制,使得景区实行管、养分离,大力改善公园景点的经营管理难题,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此外,应对景区实际情况,创造型的提出相关的管理体制,也是一种高效而可行的方法。
所以,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是相辅相城的,二者互为表里,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2.4“主题策划”到“市场运营”一体化战略目标
概念策划不仅影响着景区的筹建过程,对未来经营管理也至关重要。一个景区,一种固定推销样式时间长了,游客就会视觉疲劳,没有了新鲜感,商业利润就会减少,如果不及时对策,推出新的旅游消费概念,使消费者重新看到产品的亮点,就无法促进消费增长。
运营管理对于“市场运营”很重要,景区管理者在长期的时间中,对于大众消费习惯和心理感官有着较深刻的了解,可以对景点布置提出一些建议。如何让园区的项目,有节奏感,引导性,如何让园区深处汇集更多游客,如何让景区位置最差的地方尖叫声,欢笑声高潮迭起,设计者如果过分的教条,死板着规范不放松,结果可能让园区项目布置,游览路线,与游客心理行为导向不相吻合,造成隐形损失。在实际筹建过程中,只要策划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团队、营销团队积极主动互相沟通,反馈信息,这样的配合可以使景区的文化品质,商业运作,服务质量等等方面都达到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甘肃旅游;精品;宣传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85-02
一、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分析
1.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二是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点的民族风情资源。
2.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旅游产品)
由于受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影响,全省旅游线路也主要分为东、南、西三线。其中西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旅游线;南线:兰州―临夏―甘南―陇南自然风光为特色;东线: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旅游线是一条集中展现远古始祖文化、三国文化、道教圣地、农耕文化、陇原秀美风光的旅游线路。除此之外,还有环绕兰州市的假日短线旅游线,例如,兰州市区一日游;兰州―吐鲁沟两日游;兰州―兴隆山一日游等。
3.旅游交通现状
公路:形成了以省会兰州为中心,以国省道干线为主脉,县乡公路为支脉,连接全省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00612.04公里,比1978年增长1.92倍。
铁路:兰州作为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每天发出或经过的列车百余次,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尤其是1990年9月12日和兰新铁路相接的北疆铁路铺轨道阿拉山口,由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联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七国,初步测算运费比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节省12%。该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穿越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六省区,将西北和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东北连接在一起,并可通过陇海-兰新-北疆线,走向中亚和欧洲。从而使古丝绸之路重振雄风,也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航空:兰州中川机场经过改造扩建后,可以起降大型飞机,客运能力也大幅度提高。省内现有兰州、敦煌、嘉峪关等民用机场和天水、张掖、酒泉等军用机场,形成国内航线42条,通航城市达31个。
4.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已形成了以日本为主体的东亚市场,以台、港、澳、新加坡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框架。
由表2可知,“八五”和“九五”期间,主要市场在甘肃接待海外游客总量中的比重发生变化。比重上升的有台湾(8.59%),马来西亚(1.45%),美国(1.29%),德国(0.61%),韩国(0.5%)等;其他市场的比重多有下降,尤以日本(-15.43%),港澳(-3.2%),法国(-1.68%),意大利(-1.31%)下降较多。
5.旅游发展业绩
甘肃旅游业,已经从最初的1979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485人,创汇41万美元,发展到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8.84万人次,创汇5876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20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63亿元。民航、公路、铁路、通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敦煌、嘉峪关、天水、兰州、张掖、武威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产生;截至2009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3393.74万人次,完成年度任务3000万人次的113%,比2008年增长36.3%;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60亿元的120%,比去年增长40.2%。“三年翻番计划”所确定的旅游接待人数已完成84.4%,超均衡进度18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已完成83.3%,超均衡进度17个百分点。甘肃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和产业经济规模。
二、甘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瓶颈”仍旧突出
甘肃旅游资源丰富,但点多面广,热点相对集中,加之淡旺季过于明显,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压力,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可进入性极差。整个游程的2/3以上时间耗费在路途上,着实让人感受到了“人在路途的滋味”。甘肃人外出旅游的人群中,有一小部分也是因为交通问题而临时取消旅游计划。
2.缺乏旅游信息指南,游客如同“盲人摸象”
游客异地观光,非常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吃住行等状况。如若游客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上述情况,就容易造成旅游景点混乱局面。例如,在假日旺季的旅游景区用餐时,有的游客吃不上饭,而有的游客吃了好几顿饭。原因是有些热点旅游景区的游客人数严重超出其旅游容量。因此,不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企业都应该时刻注意假日旅游信息的变化。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但某些景区(点)“涨价”没商量
由于节假日出游态势呈“井喷”型,旅游人数急剧增长。旅行社团接待繁忙,各条线路几乎脱销。因此,有关旅游相关行业却一再涨价,交通费在涨,门票在涨,停车费在涨,甚至上公厕也涨了价。在目前工薪阶层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知识差
旅游热后的一大特点就是投诉热。导游服务态度、服务水平、餐厅的饭菜质量、景点的住宿环境、旅行社的欺诈行为成为游客的投诉热点。“五一”,“十一”也不例外,有的旅行社为了经济利益不惜违背旅游合同的做法时有发生。导游专业知识较差,思想准备不足,有临时拉上场的导游出现。
5.旅游相关企业缺乏市场的研究
由于休闲时间拉长,全省各旅游城市及景点游客数量急剧膨胀,这属于需求数量扩张而非消费水平提高。某些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不优越,加之市场定位不准,光顾的游客很少,创新意识不强,不注重包装上市,总是以老面孔出现在游客面前,难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促销重视不够,不重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促销宣传工作,从而未能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目标。
三、甘肃旅游发展的若干对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北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热点。因此,为了实现甘肃建设旅游大省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针对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差的问题,甘肃省应加强交通建设,更新交通工具,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空间转移。修建和扩建民用及军用机场也进行扩建使其成为民军两用机场。进一步加快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对重要景点的支线公路加以改造和完善,尽量做到方便、快捷、进的来、出的去。省里已经确定,采取补助和贴息的办法,每年筹措5000万元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景点的开发。
第二,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提高旅游“导航”功能。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资讯服务的好坏是一个地区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如果能准确、快速、全面将旅游信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传递给旅行社和游客,就可使旅客减少旅游的盲目性,使旅游消费产生最佳的效果。因此,建立大型的旅游资讯及预报系统是树立政府主导性产业形成的关键之一。
第三,加强旅游企业及景区(点)对旅游市场研究,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游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旅游市场细分是根据旅游消费的地理、人口、心理、行为和购买力等因素,将整体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消费群体,从而确定目标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细分市场的目的是占领目标市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能否获利、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市场细分的成败的主要指标。而甘肃若想做旅游大省,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是必需的,也是有远见的。成功的细分市场可带来滚滚不断的客源和利润。例如,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风景区虽然以一日游的观光为主体,但不断细分出都市度假需求市场、学生修学考察市场等,经过数年努力,目前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占旅游者总数的10%,但人均消费额比观光客高3倍,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第四,针对陇南、甘南旅游资源丰富,但当地经济贫困的现状,应申请将这二地列为国家旅游扶贫开发区,以促进这两个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并使全省旅游均衡发展。
第五,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规范价格,服务行为,树立甘肃假日旅游市场新风尚。甘肃旅游的发展要靠一支强大的旅游队伍的支持,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及旅游专业人才并建立定期的旅游岗位培训及合理的奖惩制度,发放服务意见表,以此提高甘肃旅游从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并且政府应对假日旅游市场中的价格进行分类管理,防止价格欺诈。
最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走旅游精品之路,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同开发保护文物资源,发展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突出民族特点,不断丰富敦煌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注重旅游娱乐活动的表演性、群众性、参与性相结合,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味,把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作为建设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并密切注意游客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提高甘肃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谢贵安.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雷鸣.中国丝绸之路旅游文化集粹[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4]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5).
下一篇: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政策(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