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例(3篇)

时间:2024-12-18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

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年国内游客为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国际游客人,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篇2

关键词: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2.7;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82-01

一、日照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有“东方太阳城”之名。近年来,日照凭借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将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收获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照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日照地区包含多个4A级景区、3A级景区及2A级景区。除水域文化外,日照地区的茶文化是山东省日照市主要的农业特色产业级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日照旅游的大趋势是非常好的,近年来日照旅游效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和效益持续上升,旅游业已成为日照市的支柱产业,日照旅游的发展趋势良好,进一步改善日照的旅游环境,日照旅游业会更加高速增长,为日照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二、日照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全市陆域面积531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约占三分之一,海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现下辖岚山区、东港区、五莲县、莒县2区2县以及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行政村。日照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生物资源丰富日照市共有野生动物207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20种。由于日照地区属于沿海城市,海洋生物数不胜数,这都成为日照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优势。

(二)地区优势

日照市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靠沂蒙山,北连本省的青岛、潍坊,南接江苏省连云港,日照市属鲁东丘陵,总的地势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低,略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三)交通优势

日照市拥有石臼和岚山两大港区。境内有日菏、坪岚、胶新3条铁路通过。在“十二五”期间将扩建和新建新菏兖日铁路、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通道、青日连铁路,形成“三横二纵”的铁路网。境内有日兰、沈海2条高速公路,12条国道、省道。交通比较方便适宜发展全国旅游,甚至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旅游。

(四)特色旅游景点比较多

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区、万平口风景区、九仙山风景区、刘家湾赶海园、浮来山风景区等七个4A级景区,有龙门崮风景区、竹洞天风景区、莒县沭河湿地公园、磴山寨风景区、大青山风景区等5个3A级景区,还有御海湾生态茶园、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桃花岛风情园、王家皂民俗旅游村、灯塔旅游风景区等。

三、日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争压力大,旅游业处劣势地位

日照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距青岛较近,与连云港隔海相望,因而日照的旅游区位弱势,即北有青岛、烟台、威海,南有连云港,日照受制于其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青岛、连云港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来说处于强势地位,日照旅游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二)地区建设比较落后

日照旅游资源开发滞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日照海滨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堪称全国之最,莒国古文化资源举世闻名,太阳文化国内独有。但我们有这么的资源,却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开发出与它们的质量、品位和知名度相适应的旅游特色。莒国古文化和太阳文化的开发,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口头开发”上,使日照旅游开发的水平和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落后于日照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管理人员素质低

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这直接影响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代表着日照旅游的形象,其好与坏关系着整个旅游市场。据调查,在日照的导游具有国家导游资格证的只有56%,其余的只具有地方资格证,甚至是临时资格证。因此,需要吸引大量高水平、高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来日照,这样才能在人才方面保证日照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

(四)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策划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档次低,造成资源的浪费。日照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品位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高水平的策划,使一些已经开发、利用起来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设施普遍存在档次不高、品位低的问题。景区和景点布局不合理,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著。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matrix战略匹配

swot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