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疾病预防(6篇)
时间:2024-12-18
时间:2024-12-18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汤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非急性感染期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观察组62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加味玉屏风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均治疗3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发病时间、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玉屏风汤/治疗应用;感冒/中医药疗法;祛风剂;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其临床反复发病,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免疫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等[1]。结合现代免疫学观点“中医正气的作用与免疫功能相类似”,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影响免疫功能,抗邪能力下降而致,正气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的关键。中医学在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扶正祛邪,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等优势。近3年来,笔者采用加味玉屏风汤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62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03/200903河南省长葛市公疗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1~12岁,平均5.5岁。102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1~3岁30例,~6岁20例,~12岁12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3岁20例,~6岁12例,~12岁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200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修订反复呼吸道感染判定条件[2]。
1.3纳入标准
(1)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12岁。
1.4排除标准
(1)急性感染期患儿;(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脑和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呼吸道解剖异常、异物、变异性哮喘、先天性肺发育不良或肺结核者;(5)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加味玉屏风汤,药用黄芪15g,党参10g,白术、防风各6g煎汤,7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7岁以下每剂分3次,每日服2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江西赣南制药厂,批号:20060115,20074318,20080616),第1周每日1次,每次10mL,第2周开始每周口服1次,每次10mL,3个月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服药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12个月随访,分别记录反复呼吸道感染月发病次数、月发病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1.7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疗程结束后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3以上,发病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疗程结束后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发病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不足1/2,发病时间无明显缩短[3]。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行t检验,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月发病情况比较见表2。表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月发病情况比较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月发病次数以及发病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见表3。表3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表3结果表明,102例患儿经治疗后,血清IgG,IgA,IgM指标均上升,尤以IgG和IgA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副反应。
3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称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2]。现代医学多认为该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免疫功能异常及营养物质缺乏。祖国医学文献中无“复感儿”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体虚感冒”“久嗽”“自汗”等疾病范畴,均为体虚易感邪所致[4]。《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虚[5]。由此可知,正气不足是复感儿发病的关键。
加味玉屏风汤由《世医得效方》玉屏风散加党参组成,方中药虽4味,然药简力宏,黄芪味甘性温,补益中气兼能扶阳;党参味甘性平,既可补气又可补血兼能益阴;防风通治一切风邪,白术健脾宁风,共奏益气固表,扶正固本之效。方中黄芪为主药,益气固表,辅以白术健脾宁风,党参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和主药以补脾而助气血之源,使气充血旺,则卫外固而汗可止;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可谓补中有敛,敛中有散,补散兼施;四药合用,益气实卫,扶正固本,不仅能提高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且能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本硏究通过各项观察指标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加味玉屏风汤后可使机体卫气充足,腠理致密,营卫调和,使外邪难以侵入,从而改善机体组织的功能活动,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经治疗后患儿总有效率高,且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再次提示加味玉屏风汤对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加味玉屏风汤对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祖国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开创了人类预防医学的先河,“治未病”提出了预防为主,提倡健康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6]。预防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为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加味玉屏风汤不失为一种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史荟杨,郭振武.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及最新防治[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535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10.
[3]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21(6):341343.
[4]张桂菊,曹宏.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J].甘肃中医,2004,17(5):19.
郑州市惠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笔者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入手,对其预防和治疗要点展开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特点;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b)-0192-02
[作者简介]宋宏剑(1968-),男,河南郑州市,本科,主管医师,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092532356@qq.com。
近年来,新出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有四十余种,并且正以每年一到两个或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而面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必须给予相关有效的防治预防措施,控制它发生的同时又必须对已发生的进行积极治疗。真菌感染也是引发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诱因之一,随着如今空气环境的不断恶化,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机率已经越来越高,并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真菌感染中,呼吸系统的感染最为常见[2]。到如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被我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并要求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方式进行预防,可见相关学着及领导人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视。
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1.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煮要是通过人体呼吸道进行细菌及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甚至部分细菌还会产生内毒素或是外毒素,从而导致呼吸道局部发生严重病变,在传播过程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更是从呼吸道传出,以呼吸或是飞沫的方式传递至空气中,久而久之引起相应感染,相关疾病的携带患者则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4]。
1.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
首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且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近年来,以甲型流感为例,其传播范围是世界性的,并且由于人员流动迅速,更是使得这种疾病拥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及弱势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这其中三至六个月的婴儿由于其先天性的免疫力所以反而不易被传染,发病效率低,另外幼儿、儿童等群体则是缺乏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故其在接触病原体之后多易被感染,但在儿童时期已经感染过的人,成年之后因其机体已获得相应的免疫能力,所以反而不易被感染,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免疫力天生存在缺陷的人,其对此类病毒的抵抗能力差,同样易被感染[5];再则,在急性呼吸道传播中,若有易感者存在时,则新病例可能会持续发生,易感者数量较多是则可能形成流行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在同一个城市中,若是人口密度高,那么同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可能常年持续不断,并且有可能引发新的病原体的产生;最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呈现周期性流行,它与传播过程中接触易感人群的增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以及早期症状
一年四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尤以春冬季节比例更多,春冬季节人们大多在室活动或是工作,更是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机会,呼吸及飞沫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并且由于春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破换了人体呼吸道的内环境,提高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几率,甚至春冬季及紫外线强度较之其余两个季节更弱一些,这就使得它难以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杀灭。
另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早期都伴随着发热、头疼、咳嗽、感冒等相似的临床症状的产生,不同的病原体在两到三天后则又会演变成如麻疹、猩红热等临床症状[6]。
1.4真菌感染引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特点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的范畴,往往在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时或菌群失调时才会发生感染情况。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大多数都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机率最高,经研究,发现患者有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气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了受感染的可能[8]。在易患因素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低蛋白血症所占比例最高。所有患者中平均年龄偏高,中老年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这部分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呼吸功能不够健全,免疫功能较差,有菌群失调的现象存在[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
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隔离病原体携带者
因为相关患者的鼻腔、口腔都存在大量的病毒以及细菌,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病人咳嗽或是打喷嚏甚至呼吸自然而然的将这些病毒和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去,而另一些健康的人随着呼吸吸进这些携带病毒或是细菌的空气,极易成为下一个被感染的人,故而对此类疾病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早期,可隔离相关病原体携带患者,从而起到控制感染源的作用。
2.2控制病毒或细菌的传播途径
在出行中病原体的携带者或是健康者都可携带口罩是最为简单的日常防护措施,对于相关空气难以保持流通的公公场所,则在一定条件下可借力于一些化学消毒剂,进行简单易行的室内消毒,大多场所中的消毒方式多采用氧乙酸喷雾或是熏蒸。在消毒中,喷雾浓度控制在1%,且每立方米的计量保持在0、15g,时间为15~20min不等,而熏蒸每立方米的计量则是应当保持在0.7~1g之间,喷雾或熏蒸过后,需将相关场所密封30min左右,最后通风即可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2.3加强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
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及防治中,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们熟悉相关注意事项,才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做到从根源抓起,其卫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相关患者应当自觉不去公共场所,若是必须出行,则出行中应当带戴口罩遮住口鼻,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帕捂住口鼻,生活中,应当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尽量减少聚会等,从而起到防止易感者和病毒细菌携带者流动的目的。
2.4加强日常防护
日常中,人们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尤其易感人群更应当注重平时的锻炼,一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作用,且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一些中药等对相关疾病进行一定防护,如众所周知的板蓝根在流感中的防治作用。
2.5儿童针对性防护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在自身的抵抗力上还比较薄弱,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会比较容易患有一些疾病,对于儿童的保健护理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护理方法要根据各个年龄段儿童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家长的协助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儿童在生长发育时遇到的问题,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10]。儿童在常规传染疾病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综合的控制管理。保证儿童的环境卫生,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多打扫室内卫生,定期对室内的空气以及物品的细菌进行检测,室温最好保持在20~23℃左右,可以适当提高湿度[11]。由于儿童容易患上感染上下呼吸道的疾病,对此可以分别采取药物和饮食管理,采用丙种球蛋白加强儿童的自身免疫力,每月进行一次静脉注射。在饮食上多选用有健脾益肾、止咳化痰的食物,例如蜂蜜、核桃、山药、猪肉、牛肉等等。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要对儿童进行知道,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有助于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好习惯。
2.6真菌感染防护
由于肺部真菌感染往往在临床中没有特异性表现,容易混淆,造成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目前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然而有部分患者在X线和CT的检查结果中显示同普通细菌性肺炎比较类似,鉴别比较困难。而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包括三唑类和多烯类,例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以及5-氟尿嘧啶等,然而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在用药上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适当静卧休息,饮食注意热量和蛋白的摄入,积极控制原发性疾病[12]。
3结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用作今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参考。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应当是从多方面同时入手的,而在相关疾病的传染源中,其非典型性、轻型以及隐性感染者居多,且目前为止,对这一类的病人确诊仍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现仍缺少有效的对大面积空气进行消毒的方式,并且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方式在实行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防治措施则是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将人体自动免疫的方法落实到防治中去,则可有效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概率。
[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2):104-105.
[2]曹宁,孙莉芳.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4):56-57.
[3]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0,16(9):522-525.
[4]杨静.浅谈幼儿园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27(4):47.
[5]米素兰.保健护理在早期幼儿园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3(1):61-62.
[6]黎海芪.铁、碘、维生素A微传染素的现代观[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1,10(13):170-181.
[7]李冬梅,刘海博,甘亚弟.北京市大兴区学校托幼机构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0,12(13):229-230.
[8]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10,4(5):86-87.
[9]李金梅,周以玲.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12(7):667-668.
[10]吴素玲,杨大锁.16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2,14(4):79-80.
[11]任丽.抗生素与呼吸科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华夏医学,2012,23(12):3332-3333.
【摘要】黏膜免疫是近年来倍受关注地免疫学新理论之一,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首道屏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人类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能特异和非特异地防御病毒和细菌对呼吸道的侵袭,有效的防止细菌在呼吸道上皮黏附和定植,此外SIgA还调节气道黏膜的弹性黏度,防止黏膜硬化,因此SIgA缺乏的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故调节SIgA水平有益改善呼吸系统临床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SIgA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SIgA是60世纪年代初Tomasi等首先在人体外分泌液中发现的一种IgA抗体,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胃肠液、呼吸道分泌液、泌尿生殖道分泌液等外分泌液中,是人类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SIgA的结构、含量、功能和调节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仅就SIgA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免疫途径及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基础研究
1.1SIgA的分子结构和生成
人体免疫球蛋白A(IgA)存在2个相互独立的体系,即血清IgA和黏膜IgA。SIgA是由IgA(d)、J链分子和分泌成分)构成的复合体,分子式(a2L2)2.J1.SC1。黏膜IgA绝大部分都是SIgA。SIgA由局部黏膜产生,在抗原刺激下,由上呼吸道或支气管黏膜下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两个单体IgA由J链(酸性糖蛋白)连接成双体,再由浆细胞分泌出来。当IgA通过黏膜上皮向外分泌时,与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段(糖蛋白)结合成完整的分泌型IgA。SIgA进入分泌液与上皮细胞紧紧结合在一起,分泌到黏膜表面,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呼吸道免疫分为鼻腔和气管免疫。鼻黏膜相关组织由T、B细胞、树突细胞、M细胞等隐窝吸收上皮细胞组成,是免疫的诱导部位。经滴鼻免疫可有效的诱导鼻黏膜局部分泌抗原特异性IgA和IgG,激活的淋巴细胞还可归巢至其他黏膜部位,诱导广泛的黏膜免疫反应,同时可诱导血清中抗原特异性的IgA、IgG水平增高。由于NALT中黏附分子的表达同时具有黏膜淋巴组织和外周淋巴结的特性,使滴鼻免疫后效应细胞有效的归巢至不同黏膜部位和外周免疫部位,因而能同时诱导明显的黏膜和系统免疫反应。
1.2SIgA的生物学功能
SIgA是黏膜表面重要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的免疫因素,是机体抗感染的很重要屏障,防止病菌和其他抗原物质侵入机体起重要作用。SIgA主要作用有:①阻止细菌在粘膜表面的粘附。SIgA能使细菌发生凝聚,丧失活动能力而不能粘附在粘膜表面,游离于分泌液中易于被清除。②溶解细菌。不管是血清型IgA还是SIgA都无直接杀菌作用,但能通过激活补体旁路引起细菌溶解。③中和病毒和毒素。SIgA不需要补体参与即能中和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④SIgA能增加乳铁蛋白的抑菌效果。⑤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即SigA,可与饮食中大量的可溶性抗原以及肠道正常菌群或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热源物质相结合,阻止它们进入到血液。⑥激活补体旁路引起细菌溶解SIgA具有抗炎症调节和调理作用,它的免疫排斥机制可消除IgE和IgG的炎性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此外,SIgA还能黏附于M细胞表面,促进少量抗体吸收及具有调理吞噬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2.小儿呼吸道的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婴幼儿的SIgA、IgG和IgG亚类含量均低。此外,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小儿机体免疫机能尚未健全,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清中无IgA,生后3个月开始逐渐合成,1岁以后逐渐增加,12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分泌型IgA是呼吸道粘膜抵抗感染的重要因素,但新生儿及婴幼儿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较低,尤其是那些不能从母乳得到分泌型IgA的人工喂养儿更低,加之其他免疫球蛋白如IgG,IgM在生后5-6个月时亦不足。因此,小儿呼吸道的免疫特点决定了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3.SIgA与呼吸道疾病关性
人体黏膜的表面积约有400m2,呼吸道占1/4,IgA依赖性黏膜免疫与非特异性天然免疫因素互相协同,作为有效的对抗外来物的“第一道防线”,IgA起着很大作用,对来自黏膜上皮的感染发挥着“免疫排除”作用。临床研究证实,IgA是构成人体呼吸道粘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泌型IgA能特异和非特异性地防御病毒和细菌对呼吸道的侵袭,有效防止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粘附和定植。分泌型IgA还可调节气道粘膜的弹性、粘度,防止粘膜硬化。因此,IgA缺乏的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且一旦感染后病变不易修复愈合,表现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sIgA水平低下的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有报道认为用富含sIgA的乳制品对上述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sIgA缺乏或降低而无全身免疫功能异常者,容易发生慢性或反复感染、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并易造成局部带菌状态。
4.展望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居多,约占儿科门诊人数的60%以上。可分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感染。在下呼吸道感染中,支气管肺炎不仅仅是发病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肺炎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导致儿童死亡原因的“头号杀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左右小于5岁儿童死于肺炎。近年来,国内外上市的局部免疫反应增强剂给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诱导粘膜免疫反应能有效地预防粘膜表面的感染并触发全身免疫反应。机体约有80%以上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都起始于黏膜表面。黏膜免役可以诱导局部黏膜产生分泌性IgA(sIgA)、IgM和IgG等保护抗体,并可诱导其它部位的黏膜也产生sIgA,这是黏膜免役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已有报道sIgA超声雾化吸入能有效治疗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希望随着对sIgA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更多黏膜免疫反应增强剂应用于临床,可以改善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及预后。
【参考文献】
[1]杨倩,周广礼;动物黏膜免疫新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1.33(5):38-39
[2]吴辉祖;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A];见:崔祥滨,主编;实
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22.53-64.
[3]林云璐;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A];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1-48
[4]杨倩,毛卫华,汪爱芬.免疫途径对雏鸡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细胞分布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82-86.
[5]袁军,杨志军,凌天翼.鼠伤寒沙门氏菌SOD不同途径免疫小鼠的果观察[J].免疫学杂志,2002,18(6):437-439。
[6]梅国花.监测小儿重症肺炎患者胃粘膜pH值的临床意义.浙江大学.2007-05-01
[7]钱力.小儿支气管哮喘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吉林大学.2004-03-01
因此,家长应当:
熟悉肺炎早期症状,及时送诊治疗
小儿肺炎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起病或急或慢,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等继续蔓延的结果,或是并发于其它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或百日咳、麻疹等)。根据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绝大多数肺炎患儿是可以治愈的,但往往因家长缺乏卫生保健知识或疏忽大意而延误了就诊时机。、因此,让家长们学会识别小儿肺炎的早期症状及病情轻重,将是降低肺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小儿患肺炎年龄不同,其病症表现也不一样。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愈要提高警惕。一般肺炎开始时都有发烧、咳嗽、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家长应观察小儿安静时呼吸的次数,若不超过每分钟50次,孩子精神、食欲、大小便等如常,则为轻症呼吸道感染,可在基层卫生所就诊。若安静时呼吸每分钟多于50次时,就有肺炎的可能,应去医院就诊。轻症肺炎一般可不住院。如果小儿不仅有咳嗽、呼吸加快,还具备以下症状两条者,都表示肺炎的病情严重,应立即住院治疗:
精神萎靡或烦躁,呼吸时出现鼻翼扇动;
口唇周围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或、口唇紫绀:
小儿胸廓下部(双肋弓之间的区域)在吸气时下陷,而不像正常时向上凸起;
安静时呼吸持续增快,每分钟超过50次:
小儿不能喝任何液体,一喝就呛。
对于新生儿期的惠儿,凡是全身反应差,如不哭不闹,拒奶,并伴有以下任何两条症状者,都表示病情严重,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口唇周围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或口吐白沫;
呼吸时出现点头及胸廓下部吸气时下陷;
安静时呼吸持续增快,每分钟达60次以上;
生产过程中有羊水吸入史或反复出现呛奶。
小儿肺炎有下列表现者,说明有严重的合并症,均属病情危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小儿极度烦躁不安,心率增快,超过每分钟160次,全身皮肤苍白,口唇发绀,尿量减少或无尿,说明可能并发心力衰竭;
小儿精神萎靡,反应差,嗜睡或出现惊厥、昏迷,说明可能并发中毒性脑病:
小儿胃肠道出血或皮肤出现黄疸,说明可能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小儿呼吸困难,并有呼吸节律改变,时快时慢,偶尔可以暂停;口唇发绀明显,甚至呈樱桃红色,四肢发凉,指端发绀,说明可能并发呼吸衰竭。
此外,凡有严重营养不良或活动性佝偻病、贫血、麻疹、百日咳等病儿,一旦患肺炎时也需住院治疗。
积极做好预防,降低发病率
目前,我国小儿肺炎发病率虽说很高,但是根据我国经济文化以及卫生条件,只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小儿肺炎是可以大大地减少的。预防的要点是:
在肺炎高发季节,对易患肺炎的小儿,如经常感冒、营养不良、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及3个月内的婴儿要特别加强护理:要及时治疗佝偻病、贫血:要改善营养,饮食中增加含维生素A多的动物肝脏、鱼肝油、深绿色的蔬菜、桔子及黄色水果,有助于预防肺炎。
出生后4~6个月的婴儿,最好采用母乳喂养。母乳可提供婴儿各种免疫抗体,能减少感染。据统计,人工喂养婴儿肺炎的发病率是母乳喂养的2倍;
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在1周岁内,要完成卡介苗、婴儿麻痹糖丸、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及麻疹疫苗的接种或服用,这样可以保护小儿免患结核、百日咳、麻疹等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
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加强小儿的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借以提高小儿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耐受能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衣着被服要注意保暖。新生儿及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容易丢失热量,特别是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但又不能过热,或包裹太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受凉感冒;
要保持儿童生活及起居房间空气新鲜、清洁;生活在充满烟雾环境里的儿童易患肺炎;
周围的人患呼吸道疾病时,应注意隔离,以免感染。
做好家庭护理,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的重要。护理恰当,不仅有利于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还可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死亡。家庭护理的要点有如下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患儿起居的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湿度在50%左右,每天要开窗或开门2~3次,通风换气,但应避免穿堂风,保持空气新鲜。冬春季节生火取暖,应放置水壶,蒸发水份,使空气湿润。这样能使患儿痰液稀释,易于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儿的气息和缺氧: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发展。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要遵照医嘱,按时给患儿服药,并注意勤喂开水,提供足够的水份,以利毒素排泄;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如堵塞在鼻腔内的分泌物要随时清除,小婴儿睡床应取俯卧位头侧向一边,以利呼吸及咯痰;对患儿要勤翻身或勤抱起轻拍背,以利痰液咳出;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易感人群:幼托儿童、小学生
传播方式:呼吸道传播,亦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表现形式:起病急、高热、头痛、四肢与躯干可出现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危及生命。
预防建议: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被;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儿童可接种A群流脑多糖体疫苗预防。
水痘
易感人群:儿童
感染方式:水痘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表现形式: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预防建议: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培养幼托儿童、小学生饭前便后洗手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儿童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
腹泻
易感人群:学生
感染方式:通过食品摄入病原菌感染发病。
表现形式:食源性疾病常见有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特别提醒:学校或家里用餐都必须注意食品卫生,稍不留意,尤其是学校容易引起集体食源性疾病发病。
婴幼儿川崎病
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
易感人群:4岁以下婴幼儿
表现形式:发热持续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硬性水肿胀、指(趾)端膜样脱皮;与发热同时或发热后不久,全身皮肤可见多形性皮疹,无水疱或结痂;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或流泪,持续整个发热期或更长;口腔粘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或结痂,舌突起呈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病重时,会影响心脏功能的运作,甚至导致死亡。
并发症:心脏和冠状动脉受累多发生在起病的1--6周,可伴有心脏炎、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炎等。
专家建议:小孩发烧要提高警惕,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发病后3--5年内随访,病后1-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一次,户外剧烈活动应适当加以限制。
气管炎
易感人群:2岁以下幼儿
感染原因:由数种病毒侵犯所造成的,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为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PIV)等。
危害:细支气管炎会侵犯整个呼吸道,特别是肺部的细支气管。
表现形式:刚开始会呈现感冒等病症,伴随着发烧、鼻塞、流鼻涕等现象,经过2~4天,病毒将会慢慢地传播到细支气管,而导致咳嗽、声音沙哑、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症状。
预防建议:避免让宝宝接触感染源,少出入公共场所。
流行性感冒
感染原因:带有病毒的飞沫侵入呼吸道,进而进入鼻咽、呼吸道等所造成的呼吸道感染。
表现形式:初期会出现喉咙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痛、头痛、胃口不好、恶心、呕吐、拉肚子、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但由于感冒的病毒种类很多,因此所产生的症状会随着年龄、体质等而有所变化。
专家建议:当孩子罹患感冒时,应请医师根据病情处方;让患儿多补充水分、多休息。
预防建议: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少进出公共场所,勤洗手、戴口罩,并定期注射流感疫苗,最好在流感高峰期前3周进行注射,接种时间以每年10~11月中旬最佳,一年内有效。
感冒
感染方式:呼吸道融合病毒最为常见,其次是腺病毒。
表现形式:出现发烧、流鼻涕、咽喉炎、咳嗽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诊治,很容易发展为肺炎,还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应该立即去医院诊治。
预防建议:腺病毒一般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眼结膜、粪便中,因此,家长应该让患儿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才能降低腺病毒感染的危机。
过敏性鼻炎
感染方式:过敏性鼻炎是过敏体质的人,对外部环境中某种物质产生的过敏反应,引起鼻腔黏膜发炎的一种疾病,常见的过敏原为尘螨、霉菌、蟑螂、宠物毛屑等,过敏性鼻炎也与遗传有相当大的关系。
表现形式:出现鼻塞、流鼻涕、鼻子痒、打喷嚏等四大症状。分类:“季节性鼻炎”,发生在春夏季节,通常病患会对花粉、空气中的霉菌过敏;二是“整年性鼻炎”,顾名思义就是一年四季都会有过敏病症,通常病患会对尘螨,猫狗毛、灰尘、霉菌等过敏。
预防建议:在专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过敏药物,一大早醒来时先戴口罩约5分钟左右,然后喝杯热水;在使用棉被前,先用热水洗过、晒一晒太阳后再使用;家中使用除湿机,尤其是下雨天时更需要利用除湿机来降低过敏原。
哮喘
表现形式:出现咳嗽、喘鸣、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通常又以“咳嗽”的症状最为常见,且这些症状容易发生在半夜或是凌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上感”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占5岁以下小儿所有疾病的50%以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
如果炎症在上呼吸道的某个局部范围表现明显,则可按该部位的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
年长儿更易患支原体肺炎
各种呼吸道病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占90%以上。
细菌亦可引起,但大都为继发性;常有混合感染:病毒感染基础上的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年长儿则为细菌与非典型微生物混合感染。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有增加趋势,尤其对年长儿。由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较低,对细菌及病毒的免疫能力差,因此在婴幼儿期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此外,患有营养缺乏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疾病时,易患本病;居住环境、护理是否得当,气候变化等也是“上感”的易患因素。
咽部红肿提示细菌感染
急性上感因年龄、体质强弱及病原体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发病一般较急,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轻咳、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但一般状较好。
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细菌或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上述症状重,如体温可高达39~40℃,咳嗽、咽痛明显,患儿精神萎靡或烦燥不安,有的可伴有呕吐、腹泻,有的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出现剧烈腹痛。
新生儿及小婴儿可因鼻塞导致吃奶时费力或呼吸困难;婴幼儿高热不退容易诱发惊厥(6岁以上儿童则少见)。
体内主要体征为咽部充血、滤泡肿大,扁桃体肿大。扁桃体有化脓时,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脓苔),咽部红肿明显,提示有细菌感染。
这里要单独说说两种上感的症状,以便家长辨认:
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型所致,查体可见咽炎和结合膜炎同时存在,结合膜出现滤泡性炎症,充血、水肿,甚至眼睑浮肿。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及悬雍垂的粘膜上有直径1~3毫米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
上感可引起并发症
上呼吸道炎症如未及时恰当治疗,也可蔓延至临近器官,引起并发症,如中耳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对小婴儿及免疫力低下患儿可并发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区别上感与其他疾病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的流行病史;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全身症状较呼吸道局部症状轻;病程较长。
急性传染病早期
有些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等早期可有上感症状,应结合相关流行病史、皮疹变化及病情演变等综合分析,必要时应随诊观察。
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上感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应与原发性胃肠疾病鉴别;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的上感患儿可出现剧烈腹痛,须与阑尾炎相鉴别,腹部B超检查可区分。
过敏性鼻炎
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与上感相似,但全身症状轻微,而鼻黏膜明显苍白、水肿,病程长;呈季节性或全年性发病;多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哮喘)或有其家族史。
病因、对症同时治疗
一般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因此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双黄连、利巴韦林等,早期或病情轻者可选择其一口服;口服效果不明显者可以静脉输入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注射剂等。如病情重,有继发细菌感染征象或并发症时,需选用抗生素治疗,青霉素为首选。
体温轻度增高,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必急于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可给予退热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可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高热引起惊厥者,给退热剂同时应给予镇静剂,常用5%水合氯醛灌肠给药(1.0ml/kg)。对既往有热惊厥病史患儿,应及时予以退热剂或物理降温,以防惊厥发生。
预防锻炼是王道
上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例(3篇)
下一篇:足球基本功教学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