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的走向范例(3篇)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必然要下降,结构调整必然有阵痛,建筑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走势变化休戚相关,必然要主动地适应与积极地调整。
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的新特点。一是发展增速放慢。建筑业依赖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历史,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正在扭转,市场回归理性,企业将面临诚信与严管新的考验;三是企业在转型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模式与服务内涵将逐步发生变化;四是建筑人力成本持续增高,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务将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转型商业模式,扩大服务内涵,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一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要将注意力转向自主创新,跟踪消费新动向,寻求建筑服务新的增长点: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PPP或BOT的模式,提高资源汲取与分配的效率等。二要重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研究。大型建筑企业要将经营的触角逐步地伸向设计、维修、维护、运营、改造等多个环节,向社会提供更人性化的建筑产品,提供建筑物管理的增值服务,从而获取增值利润。三是在绿色建筑与施工中有所作为。四要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有三个要点问题。一是消费需求。靠政府行政命令是暂时的,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也决定装配房的需求量。要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初期阶段政府应引导大众进入新的住房选择,并在政策上提供更便捷和更环保的装配楼房,以形成新的消费吸引。二是市场主体。大型企业要看准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走势,主动走设计、加工、装配施工一体化的道路。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效率与效益的原则,安排好工厂部品生产量与现场施工的比例,逐步体现出竞争的优势。三是稳步推进。建筑业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部品工厂化加工技术与标准也才开始实践,尤其是市场的成熟还有较艰难的路程,因此要稳步推进,更要锲而不舍,切不可一哄而上,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规范的建筑市场。从政府的层面应尽快实施新的招标办法,还招标权于建设单位,保证市场的公开透明,逐步消除寻租现象的干扰和交易成本的过高;从企业层面要主动规范主体的行为,营造诚信经营的形象。诚信经营也是一种竞争力,未来企业在提供新的增值服务中提高信誉的空间很大,同时行业诚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近几年来,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的智能化建设如火如荼,用户对智能化的认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网络安全和网络传输能力的重要性,并相信只有基于优秀的网络布线系统,会议电视、视频点播、多媒体通信等新的信息技术才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应用。
布线系统可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从办公建筑、住宅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功能性建筑到数据中心等特殊建筑,对布线系统来讲,每一延伸阶段都会出现新的技术与新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要。
2009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综合布线工作组(以下简称综合布线工作组)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国标《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标准的宣传贯彻,二是由综合布线工作组组织起草完成了4个专项课题技术白皮书的工作。我们积极地借鉴国外标准的内容,较好地将国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的工程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力求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技术白皮书则是业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的提升、总结、归纳,还及时地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规定与要求。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白皮书结合国家标准的内容进行应用推广,填补了国内技术领域的空白点,成果服务于大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9年,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体现个性化、人性化与安全环保的布线产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布线厂家在生产条件改善、设备更新、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生产规模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国外的企业也看到了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地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与产品引入中国。这样的局面使得我国布线行业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
2010年,在新的挑战与机遇下,布线行业应该如何把握机遇,继续朝前迈进,达到各方的期望值呢?我们将发挥综合布线工作组这一个专业技术平台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用户,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布线系统作为独立的系统,规范与标准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数据中心机房布线在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技术采用比例不断加大,而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业内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规范做法,因此我们正在进行《数据中心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的第二版制定工作,其内容将会更加贴近工程应用方面。
2.新技术的拓展与理念创新。布线系统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是它涉及到建筑、信息通信、控制等多个领域。国家目前正在倡导的物联网建设也与布线有关联。我们将布线系统标识与标签的技术内容加以延伸,完全可以完成多领域技术的融合,以实现工程管理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我们有意与布线厂家进行合作,实现这一目标。最近国家又对“三网融合”提出了新的目标,其中光纤入户及宽带网络的建设与布线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课题也有了新的拓展方向。
3.强化行业应用的亮点。布线系统的技术应用虽然有基本的要求与规范,但也不是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能够完全地直接套用它们。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按照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宾馆建筑、文化建筑、媒体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交通建筑、住宅建筑等功能类型提出了分别立项编制电气设计规范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尽到一份力量。
4.针对技术问题与热点正确导向。继续发挥综合布线工作组的平台作用,开展网上答疑,在防火线缆、屏蔽布线、电子配线、POE配线、工业布线、住宅布线、布线测试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活跃技术方面的互动交流。
关键词:城市住宅;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公共空间
住宅的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住宅建筑尤其是其公共场所的设计,应确保个性化和专业化,充分反映住宅建筑的现代特性;应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加强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住宅建筑生态化发展。
1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
公共空间是住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居民和谐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民通常会选择舒适感更高的房屋。公共空间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对居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设计师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建议,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并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个性化公共空间设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实现建设成本和舒适性的平衡已成为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2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2.1标准层设计
住宅建筑中,楼梯和走廊等是居民通行的必要公共空间,也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空间,故须重点关注此类公共空间的设计。标准层设计应注重增强公共空间对居民共存的辅助作用。考虑居民不同的共存要求,重点关注导视系统、材料、照明效果等方面。
2.2楼梯厅设计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改进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在每栋住宅建筑中设计单独的套内空间,并将其与室外楼梯相连,以实现邻居之间的互动并确保各自的隐私。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3股人流时应于两侧设扶手,达4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室外楼梯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300mm高梁可做到3600mm宽的开间;350mm高梁可做到4200mm宽的开间;400mm高梁可做到4800mm宽的开间。100mm厚板可实现2500mm净跨(踏步数10以下);150mm厚板可实现3750mm净跨(踏步数15以下);190mm厚板可实现4750mm净跨(踏步数18以下)。
2.3大厅走廊设计
随着住房形制的发展,走廊式住房在住宅建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走廊广泛应用于公寓楼,具有极好的使用价值。如今,土地资源稀缺,商业用地严重不足,如果居民总量太大,则公共空间不足。将首层住宅改成大堂的方式常会导致净高不足,应注意首层层高、梁的位置、管线走向。合理的走廊设计可以提高走廊的利用率(见图1),或将楼梯间扩建为住宅大堂(见图2)。地上楼梯间不通向地下室,空间一般还是比较宽裕的,但对于需要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间,首层通道及下地下室梯段均缺少对面层厚度的预留。
2.4屋顶设计
顶层是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意顶层设计,提高屋顶空间利用率。1)考虑屋顶交通问题,满足屋顶运输的基本要求在屋顶交通设计中,应确保每个建筑物的垂直交通管理系统都能使屋顶平整,还可以通过设计螺旋走廊来处理路径问题,提高屋顶的光滑度,实现屋顶套内空间的高效利用。2)为确保屋顶的可达性,应考虑屋顶的应用功能不能简单地设计屋顶花园,而是要丰富屋顶的使用功能,激发居民的爱好和主动性,可设计屋顶健身运动区:①设置健身运动区,配置健身器材,满足居民的健身运动需求;②设置儿童游乐区,还可以在儿童游乐区旁设置亲子游乐区,为居民的亲子游戏和娱乐提供场所;③创建绿化屋顶,屋顶种植绿色植物,改善住宅建筑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可见的风景,屋顶绿化还具有隔热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④创建屋顶休息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屋顶具有自然环境优势,例如视线极佳、阳光充足,可配置椅子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温暖的户外休闲娱乐场所(见图3)。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品质。在合理运用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宜人、舒适的公共空间,可促进住宅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姿彤.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J].设计,2019,32(4):96-97.
[2]周沁.基于人本主义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转型[J].城市住宅,2022,28(3):154-155.
[3]刘佳林.浅析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8(21):161,199.
[4]杨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9):101-102.
上一篇:油田企业年终工作总结(6篇)
下一篇:行为科学管理思想(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