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学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7-10
时间:2024-07-10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课程思政;名医学术精神;教育实践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课程思政逐步渗透于各门课程之中[1-2]。我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儿科学教学工作中,将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教育教学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临床教学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王烈教授学术精神梳理。王烈教授系第三届国医大师,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专著、临床跟诊、访谈调查等途径总结归纳国医大师的学术精神:王教授学习中医的“一信二学三研究”原则,即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真信中医;刻苦努力钻研,传承经典,真学中医;创新研究,提出了关于小儿哮喘病防治的理论体系等创新性成果,真研究中医。1.2课程设计。组织儿科教师深入学习王教授学术精神,以“专业研讨、课程设计、集体备课”形式,申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交流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学设计、讲授策略及方法,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和切入点以及考核方法等环节,利用课堂、互联网2个教学主阵地,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1.3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临床实践3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结合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国医大师现身说法形式开展教学。1.3.1课堂教学。在本校讲授中医儿科学的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以本科教学“哮喘”章节为例,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要求外,为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增加了教学内容———“国医大师王烈教授防治儿童哮喘的创新性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内容中讲授王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理论而独创的三期分治理论、哮咳理论和哮喘苗期理论以及在系列理论指导下拟定的系列验方,并教授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重点突出王教授如何认真研究古今文献,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针对儿童哮喘这一顽疾,运用中医药根治夙根,防止反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问学生如下问题:你如何理解创新性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哪些研究?给我们临床带来哪些启示?如何发挥中医药调理体质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王教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1.3.2课外学习。主要是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如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载体传播王教授学术精神,包括学术讲座视频、专业著作登载等,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能够感受到名医精神,调动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积极性。1.3.3国医大师授课。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名医名家的成才之路和付出的艰苦努力。王教授坚持每年一次深入中医儿科学课堂,为中医学子赠送“婴童系列丛书”,并且现身说法,介绍如何带领团队上山采药,研制白屈菜的糖浆、颗粒、散剂等治疗百日咳并获得显著疗效。亲自试药,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白屈菜的安全并且有效的药物剂量,最终载入国家药典中。王教授用他坚定学习中医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学习中医要坚定信念、研读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牢记“靠杏林真本事吃饭,让本草真疗效说话”,鼓舞学生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医的满腔热忱,使同学们深受鼓舞。1.3.4临床实践。跟师临诊学习,观察王教授诊治患儿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慈仁之心,细心和耐心善待每一位患儿,增加患儿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以及责任意识,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对中医药疗效充满信心。
2教学效果
课题组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查问卷内容,最终根据王教授学术精神融入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影响进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涵盖王教授学术精神有哪些、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术精神的接受程度等多项问题。
3教学评价与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融入王教授学术精神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2016级一班和2017级一班的学生们完成调查问卷。课题组将124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绝大多数学生们非常喜欢融入国医大师学术精神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对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详见表1。
4讨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学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作为教师更要明确,思政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而是应在每门课程中都有体现[4]。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抓好课程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挖掘拓展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努力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专业课教育是为了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医生,就中医儿科学专业而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配合,很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分析[4]。社会上儿科医生严重匮乏,针对的患儿年幼、语言表述不清、就诊时哭闹不安,更对这门职业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向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习,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我们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国医大师王烈教授学术精神,学生们了解到大师的成才之路、大医精诚精神,深深地被王教授“真信、真学、真创”的学术精神所感动,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提高了爱患如亲的人文精神,促发了深入研究中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1).
[3]张曦元,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3-4.
医学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是凭借医学技术才使原来的不治之症得以攻克,才使自己的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才使生命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如果我们因为问题的出现而不顾一切地拒斥新的医学技术,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摆脱自然的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性力量的控制无疑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只有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医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类的理性才能发挥校正医学科技价值取向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达到了这种要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当今时代,“先工具理性,后价值理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大的社会偏颇,而且也不符合现代文明史的实际进程[1]。因此,在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既要求证医学技术的本质,还要探索走出医学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死胡同的正确答案。这就是要在广大医学工作者中,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技术始终如一地发挥对人们生命和健康长远关爱的作用,同时体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即达到WHO在其中所表述的,使人们不仅在躯体上而且在社会心理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完满状态。这应当成为一切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良知和基本追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者之所以为医学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包括对医学工作者的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济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在现代条件下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他们的理性精神基石。
1.1从医学高技术与人的角度上看,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表现为医学技术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表现为对根本的生产力的修复和解放,表现为对人类生命潜能的张扬,一句话,医学技术延长了人的生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1.2从医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医学人文精神不但重视医学高技术对社会境况的世俗关怀,更为关注医学高技术德化天下的人文关怀,成为促使社会通向富强、繁荣、文明的现实桥梁。如: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几代试管婴儿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不但为人类后代的繁衍提供了人性自身所需要的适宜技术,同时十分强调实施这一技术的社会伦理条件及其保证措施。这种自觉的理,堪称人类医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协调上的典范。
1.3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还应该是医学工作者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思考和未来走势的殷切关注,包括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极大关心,特别是对事关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问题的探索中,应该不折不扣地采取科学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及健全而深邃、理性的而又具有终极价值的态度。当然,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这一内涵的本质要求,实际上已超出了医学工作者所及的范围,但又有谁能否认这是医学工作者首先应该十分明确而又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呢?在对待“克隆人”的问题上,那些一流大家的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全人类敬重的。
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医学工作者现在掌握的不仅仅是修复和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同时他们也把可能使人类自身出现灭顶之灾的多种高新技术握在手中。不难设想,“造福人类”和“灭顶之灾”很可能就出现在一念之差的瞬间。这也许是一种极端的设想,但为某种利益所驱动而将医学技术用作杀人的事情却从未在历史上消失过。因此,医学技术行为、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三者的一致性对于医学工作者是多么的重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的指导地位,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应该成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2.1基点———以人为本
渊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这个希腊理性哲学所信仰坚执的真善美的故乡观念,在启蒙之后已转化为人文精神的“理想”观念[2]。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他们推崇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文主义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主张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反对天主教会用神权扼杀人性;提出主宰世界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从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3]。特别是20世纪的许多哲学家,他们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虽然创建出了不同的哲学理论,但在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上,则持完全相同的看法。因此,马克思指出,16世纪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4]由此不难看出,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明晰可见。所以,在医学这个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大学科群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应该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它成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核心理念的基点也不应该有认识上的分歧。尽管医学技术和人文在关注的对象和获取的成果上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实质和深层底蕴上是沟通的和互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医学技术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起来。医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医学工作者要探索生命与疾病现象的本质,并为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生命现象伟大、神秘而又奥妙,人类疾病现象的真面目至今无法让其完全暴露于世。试图认识并把握这一切,始终是医学工作者的精神目标和理性愿望。诚如成功分离出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的著名女科学家玛丽•克莱尔•金所说:“人为三个原因搞科学研究:好奇心、利他主义和雄心壮志。对于我来说三种动机都有。我喜欢研究那些能有一个有用的答案的问题。乳腺癌无疑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从来就不相信,我们对于科学的思考可以脱离对生活的思考。”[5]可见,体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与健康现象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较之医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有更本质的规定和更丰富的内涵;医学人文精神既是医学技术行为目的价值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学工作者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内在动力。失去了医学人文精神,现代医学技术行为是盲目的;而为医学技术的医学技术,必然失去现代医学技术自身存在的价值。
2.2确立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行为的指导地位
科学理性是体现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中的人类理性和智慧。科学理论就其前提与方法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它来源于经验而又必须超越经验。所以,在科学理论中就有了理性的、自然的和历史的规定性,科学原理也就始终与科学家个人的良知以及对伦理、义务、社会责任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理论是人类理性的创造,代表着人类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医学技术是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理论的应用,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医学工作者按照严格限定的医学技术行为规范去做,医学技术便可以达到对某一疾病的攻克,从而实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宗旨。可见,医学技术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形成直接的生产力,是非至上的。也就是说,医学技术是为人的医学技术,是被人所利用的医学技术,它既可以改善和提高某个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也可以用作杀死某个人甚至毁灭整个人类。如果我们不确立起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行为的指导地位,例如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倘若不能审慎对待的话,那么,我们被无数次自我陶醉的高新技术所毁灭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理性为指导,来发展、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绝不能听任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发展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虽然医学技术活动可以强化医学工作者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但还是要强调他们在进行那些未知的敏感领域的探索时,应自觉意识到医学技术成果运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保证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同时,医学工作者还必须明白,医学技术成果被用在何处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其个体所能左右的。原子能技术被用于核战争的惨痛教训难道不深刻吗?还是那句老话:这是把双刃剑!现代医学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活动,不仅应激发出人类对道德和行为之善的追求,而且医学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诚实、严谨、审慎、执著等品质和风格,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这正是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行为指导作用的体现。
2.3建立约束医学技术行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除了人文和科学理性的内部的自觉约束外,还应该从外部对医学技术行为进行约束。一是在医学技术行为群体方面应有相关的工作制度,特别是与科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操作规范应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来,成为业内人士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这些工作可由专业学会或协作组织牵头,在一国或全球范围内共同行动,协商制订,成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二是用立法的形式进行约束。明确规定什么性质的医学技术在什么条件下可做,什么性质的医学技术在什么条件下不可做,出现了违法现象应如何依法处理等等,保证现代医学技术行为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基础上发展。三是政府的强制性约束。必要时,由一国政府或多国政府甚至由联合国组成的机构强行介入,阻止那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学技术行为继续下去。如关于克隆人问题的多国政府宣言或政府首脑声明等。
3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面对医学技术行为失范以及极有可能被滥用的情况,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在医学工作者中提出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响亮口号,并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3.1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以后,给予其自身的研究方式和服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有两点:一是随着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导致了医学技术工作的职业部门越来越多,工作环境的人造色彩浓厚,诊疗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作的计算机化、数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二是诊疗工作的系统化、一体化、程式化与人的个性张扬、生命自由和创造性工作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所酿成的苦果,正在被我们自己所吞食。医学技术工作者受役于严格的工作流程的限制,成为设备的傀儡;数字、图形代替了真实的病人,医学技术工作者已没有更多的机会与病人同担忧愁、共享欢乐。这样的结果是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当然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晚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包含着马克思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可见,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人类在充分利用医学技术时,更应该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应该更加自觉地调整我们与医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让医学技术的进步真正为人类自我全面发展所用。医学技术工作者要把自己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正确位置上,始终明确自己在现代医学技术进步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用科学理性指导医学技术行为,在为人类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努力探索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从而实现医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3.2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医学工作者道德健全相一致的原则
现代医学技术在卫生服务领域的无处不在以及各种诊疗设施的无所不能,极易将医学工作者的注意力、精力引诱到对“物”的重视上去,专注于诊疗技术的便捷与神奇,以致于把自己的服务对象误认为是冷冰冰的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生了病的社会的人。由此而派生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医学工作者也极易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应有的基本东西置于脑后,造成了道德乃至人文精神的缺失,仁爱之心日渐淡漠,精神境界逐步退化,职业操守不再坚持,出现了医学技术发展水平与人文道德素质之间的深刻矛盾。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索要物品、开大处方、滥用各种大型检查等现象屡禁不止;以种种借口难为病人、态度生硬、拖延诊治时间、急诊不急甚至致病人无辜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急剧恶化,病人冲击、打砸医院和随意伤害医学工作者的事情也不足为奇。这种医德滑坡和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吗?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发展高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再也不能放弃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培植。高新医学技术无论如何也不会简单地转化并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失去了道德,人与动物无异。“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大哲学家康德的这句格言构成了他的道德哲学的主旋律之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就会给人心灌注一种时时在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7]康德的这段话,曾经被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深深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使他终身不能遗忘。数学家的心灵都极易被道德问题所震撼,我们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并直接为人服务的医学工作者能不为之心动吗?所以,如何使医学技术进步与医学工作者的道德健全一致起来,应该是医学人文哲学永恒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医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2-02
一、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寄生虫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而如何预防寄生虫病流行与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责任心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最后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及精神面貌。
从目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科学技术至上,过分强调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人文科学教育,从而淡化了医学工作者的人文品格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培养。导致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还有偏差和不足;对与医学相关的行业中贯彻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深刻;对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认识不足,[1]针对这一现象,医学院校除了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创设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外,强调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直接熏陶和升华,能更好地把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此在人体寄生虫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必要的。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途径的初探
1.人体寄生虫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其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成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首先,作为人体寄生虫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资源;与人文课程教师的相互听课,交流授课技巧和相应的知识;在集体备课时也可将此作为讨论内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其次,医学院校可开设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人文讲座;邀请有经验的老医生为教师讲授医疗纠纷的实例及误诊误治的案例,丰富医学院校教师的实验经验,提高医学院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3]把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考核项目之一,督促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2.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院校的教师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狠抓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素质,同时抓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将人文素质渗透到医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当中去。①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在人体寄生虫学的理论课讲授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介绍各种寄生人体的寄生虫的发现、发展历史及相关科学研究者作出的无私贡献来引导学生。如在讲授利氏曼原虫时,介绍我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之一钟惠澜教授,为了证实犬是中国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犬的黑热病病原体对人的致病力时的无私精神。钟惠澜需要通过人体实验,但自身感染过黑热病,已具有免疫力,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达不到实验效果,于是钟惠澜妻子李懿征担任了这个“实验小动物”的任务。接种三周后,钟惠澜从李懿征的骨髓里查到了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氏曼原虫,从而钟惠澜在世界上第一次证实了犬的黑热病病原体对人是有致病力的。该研究成果为我国消灭黑热病,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著名科研工作者的事迹启发教育学生,不着痕迹地向学生渗透价值观及道德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②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医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及技术操作,强化理论教学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标本的观察,二是技术操作。标本的观察有利于强化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相关的形态特点,技术操作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标本的观察。教师应教育学生对实验动物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遵循动物试用的伦理道德规范。如讲解到橱窗里的血吸虫生活史时,标本一般有分离得到的血吸虫成虫,中间宿主钉螺以及血吸虫寄生的肠系膜静脉。科学研究者要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等,一般都用到小白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培养阳性钉螺逸出具有感染性的尾蚴,再用尾蚴经皮肤感染家兔后,间隔相应的时间段,对家兔进行解剖,观察血吸虫寄生的部位,虫卵的排出方式以及沉积部位等。通过对血吸虫标本的获得及生活史过程的讲授,让更多学生了解寄生在人体组织器官内的寄生虫的标本很多是来自实验感染的动物,在这过程中渗透教师的思想观点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爱护尊重动物,珍惜生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技术操作。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除了观察标本外,实验操作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感染方式、寄生的部位及致病原因,同时我们医学生还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诊断患者是否感染寄生虫?感染何种寄生虫?目前,人体寄生虫的诊断主要是病原学检查,取材通常是粪便、痰液或者血液等。对于刚进学校的医学生来说,对这些实验材料难免产生恶心反感的情绪,而且在显微镜下查到虫卵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此时带课教师要抓好不怕脏不怕臭不嫌苦不喊累的敬业精神,教师更是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制作样本片观察虫卵,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举一些因病原诊断出现疏漏引起的误诊案例,贻误治疗让患者继续遭受疾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以及经济损失,如一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去医院就诊,进行血涂片检查,出现假阴性,经会诊再次血涂片检查检出环状体、配子体。而后复查该显示阴性的血涂片,同样检出环状体,后证实检验师不认识疟原虫[4]。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渗透以人为本,心系患者的职业素养,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人体寄生虫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医学模式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今天,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每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雅梅,姚莉娜,洪津.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3-44.
[2]贺兰英.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26(1):30-33.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作用被无限放大,其人文精神渐有式微之势,其后果是医学的纯技术化和机械化,人文关怀缺失,医患矛盾频现。为此我们呼吁医学人文精神复兴,关注医德医风的清正廉明,医者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便民、惠民、利民”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举措。
1.释义: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性至上、生命至重、人格至尊。医学不只是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治疗,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过程。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思考人的价值;一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历史宗教的反思,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价值的永恒追问。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以行善为目的医疗服务宗旨,是医学的灵魂。概括地说,医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诊治和康复,还要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上的服务。二是在整个医学领域倡导的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且关注人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包括医院的人文管理、医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1.2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其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具有可控制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人文与科学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倾向。
2.流变: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博弈
2.1医学滥觞于人文
古代的医学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人们认为医学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疗活动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受损伤的机器。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祈祷上帝干预病痛;以魔咒驱赶恶魔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我国传统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提出“望闻问切”的方法,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悬壶济世。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医学科技在征服疾病的同时,更关注人体组织或器官复原的思维局限以及医疗的市场与效益,现代化医院装备了各种仪器设备,如X射线、心电图、内窥镜、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等,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很少有精力和觉悟来关注患者首先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3.医医: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所谓医医,是指医治医学发展中非人性化的诟病,医治从医者有违医德医道的不良行径。
3.1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对群体的关照。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开始担心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关注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达不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的有机联系。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3.2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当代医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还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索养对人与生命有着丰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这才是从医的最高境界。当代医务工作者要把重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己任,更好地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索养;医院管理者应具有人文情怀,尊重关怀员工,倡导并营造充满人文氛围的医院管理环境,努力培育和规范廉洁行医、勤政为民的人文思想,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水平的人文服务为患者解除生理、心理病痛,引领医患关系走向理性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24.
2.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
3.韩启德.医学必须回归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林海.医院的人文管理与医者的人文情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0(2)106―1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historicevolutionofmedicalontology
WANGHua-sheng
(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epartment,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Firstly,medicalmodelcontainsmedicalontology,medicaltheoryofknowledgeandmedicalmethodology.Medicalontologyistheprerequisiteandfoundationofmedicaltheoryofknowledgeandmedicalmethodology.Secondly,themedicalhistorysawthehistoricevolutionofthemedicalontologyfromgodsandspiritsontologytonaturehumanontology,theologyontology,humanbodyontology.However,itissaidtheessenceofmedicalscienceisscienceofhumanbeingincontemporarymedicalmodal.
[Keywords]Medicalmodal;Medicalontology;Historic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3]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上一篇:精神疾病预防方法(收集5篇)
下一篇:精神家园文化工作计划(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