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优秀案例(收集5篇)

时间:2024-07-27

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篇1

进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对于专门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中职院校而言,要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不断地改革与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对外经贸专业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中考失利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他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所学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与消化,或者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学习态度不积极、不端正[1]。

(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许多中职学生在入校以后并未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为自己的今后打算,也不知道个人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

(三)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院校的学生逐渐成为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入校以后都会存在一定的挫败感,认为个人能力较差,认为未来的发展前景比较渺茫,在中职院校学习只是为了混文凭,或者干脆放弃学业。

中职学生存在的以上特点使得中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中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传统讲授法

此方法即为教师利用语言为学生阐述相关的理论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以及事实等。此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阐述国际贸易课程的相关知识,讲解相关的内容。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理论性概念,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语言的讲解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学生在解答贸易术语案例习题时,必须要在系统学习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分担方式以及面临的风险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才能对案例分析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然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为了能使其充分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运用传统讲授法的同时,就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

此方法即为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将相关的案例作为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及思考,并且进行共同讨论,然后再身临其境地对其中蕴含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此方法是中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及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式教学法

此方法即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相互学习与观摩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要与演示式教学模式及讨论式教学模式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理论,假如教师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去讲解,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学习效果不好;而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过程等方面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就能将全班学生调动起来,进而使得学生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国际贸易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时事经济政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相关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此,国贸教师就必须要联系实际情况,为学生讲解更多、更新的国际贸易知识。例如,在讲解《倾销以及反倾销》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列举中美之间关于彩电反倾销的一个真实案例,然后提问学生:美国对我国彩电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原因,我国是否从实质上对美国的彩电造成倾销,我国在今后的对外贸易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政策与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等。这样一来,就将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外贸易人才,充分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求,中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篇2

教研工作计划初中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依据,以师校本教研工作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继续以教师群体和个体能力发展为宗旨,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校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1、组建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年级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组建四个教研组:1-3年组,4-6年级语文组,4-6年级数学组,科任组。

2、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3、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继续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本学年,学校将继续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2)做好请进来工作。

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名师的参与、指点,校本教研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是我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性系列活动。本学期,我校邀请教研室教研员为我校教师作新课程培训。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我们将安排我校的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上示范课、研讨课,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示范,解剖案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4、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说课,课后说课后反思)

(2)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同备一节课、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3)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周一的校内教研活动日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配合教育局提出的打造名师和区素质大赛,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

(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除组织教师到校外观摩,听专家讲座外,还将继续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教师们可以通过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零距离接触,从而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丰富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4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博客,必须在新思考播种者上注册,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小结,或是从各个渠道学习到的一些感受,发表在网上论坛中,每个学期跟帖不得少于四至五条。

7、加强校本教训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二是中坚执行层(主任、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

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篇3

1.1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1.2.1教学条件改革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1.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1.2.3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1.2.4考核方式改革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2.5教材建设的完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1.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2结语

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篇4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高技能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60-02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其存在目的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应用性人才”转换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随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就要求管理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1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内容脱节,目标不明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院校教材基本一致,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掌握,降低教学效果。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无法明确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以职业行为和工作过程进行组织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环节,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1.2理论和实践无法完美结合

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完善其实训环节,校企之间的合作无法达成,许多毕业生到实习单位只能替代普通工人工作,无法接受管理技能训练。

1.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以教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知识,严重忽视、压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4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进取心,许多学生甚至无法明确以后的工作,以上都是导致学生积极性较低的原因。

2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2.1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

(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2.3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

(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2.4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2.5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结语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适时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志坚,吴健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55-256.

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长期发展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部《乡村教师发展计划(2015——2023)》,着力打造我县教师培训团队,提升我县乡村教师教学技能,突出县域内“普及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聚焦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及管理者、教师全员综合能力和教师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拓展乡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视野,增长见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有力提升乡村教师教2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组织乡村教师访名校学习,帮助乡村教师开阔视野,掌握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技能和新技术(具体目标任务见附件)。

三、组织机构

为使这项专项工作顺利实施,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股、人事股、教研室、电教馆和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组建教师培训执行工作组,工作组设在教育股。教育股负责负责项目政策解读;教研室负责送教下乡培训整体工作,送教下乡培训业务指导;人事股负责推荐教导主任和校(园)长人员;电教馆负责课堂录像及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计财股和结算中心负责国培经费管理审核,全体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教师培训团队建设人员遴选在2019年教师培训团队的基础上,从县域内3专兼职教研员、省市县教学能手、一线教师中遴选优秀骨干教师75名,组建县级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成员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所有学科。教师培训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就是推动县域内以骨干兼职教师培训团队建设为抓手,发展县域内学科骨干教师专业提升与跨越,帮助他们寻找专业发展新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借助送培送教下乡,以案例课为载体培养打造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优秀和卓越,最终实现在专家引领下农村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二)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全面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的培训能力、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胜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培训指导与管理任务,培养造就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培训团队。通过培训学习,引导培训者有效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师学科专业培训水平,建构完善基于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为主的“以课领训”。为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培养培训的组织管理者和实施者。(三)送教下乡培训:以教师培训团队为主要力量,组织以高校、异地优秀学科研训团队、本县域内优质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基于“教训研”一体的“以课领4训”,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教师培训团队深入乡村中小学课堂和现场指导,不断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由培训教师团队梳理教师课堂教学真实科学需求,确立送教下乡培训主题,遴选专家团队围绕主题专业发展准备案例课、主题理论微专题、交流研讨互动话题等。(四)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通过建立乡村教师访名校制度,为教师拓展教育教学视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新技能,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推进送培送教落地搭建教师培训和学习平台,以名师工作坊带动学科教师整体协调发展。(五)乡村校长培训:通过培训,拓展教育治理视野没更新办学理念,提升乡村校长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效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学校全面发展专业理论素养;通过行为跟进,落实乡村校园长培训学习行动落实,改变乡村校园办学面貌,提升乡村校办学水平。(六)集中研修:为了解决培训工学矛盾,培训时间基本安排在暑假和双休日。(七)跟岗实践:以学科为单位,在教研室组织进行研课磨课,打磨出符合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5(八)影子研修:新教师在入职第一年必须完成以下研修任务(1)课堂观察,每题至少听课一节,做出一份课例观察,撰写一根观课反思、每月听课不少于15节。(2)学科研讨,每周召开一次学科研讨会。(3)参与活动,学校开展学科教科研活动必须参加,并做好记录。(4)研修成果,学员根据分工完成个人承担的培训任务,提高相应研修成果,如专题讲座讲稿、讲稿演示文稿、课堂记录、送教涉计等。(九)课改培训:应对新的中高考,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改革培训。

五、相关要求

1.课程资源建设:依托近年各类主题培训建立的县域内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体系,优化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以教师培训真实科学需求为依据,围绕培训目标设计主题培训课程专题及课程专题目标,遴选资深专家授课团队担任学科专业理论提升授课者,承担学科专题理论引领,组织县域内优秀教师承担案例课,由遴选案例课教师学校组建案例课磨课团队,由磨课团队在学科专题理论引领教师指导下完成培训案例课备课准备。2.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6多年来我县教研、电教有着良好默契地合作,自主探究形成的基于教师培训主体性实践、集“教研训”一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培训模式,在教研、电教、基层学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教师培训监管评估教育股负责过程管理,从训前的课程规划、设计、资源等,训中的教师参与和任务驱动结果,训后的行为跟进与落实,建立教师培训前后变化及学习过程档案。建立培训激励与督促机制。一是以县、学校两级培训管理团队为主,加强经常性督促、检查,确保培训活动扎实开展。二是规定参训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认定参训年度继续教育72学时。三是以赛促训,开展竞赛活动,组织校本研修成果或县域研修生成性资源竞赛活动,获奖作品由县教育局按县级教育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四是评选优秀,由县教育局对优秀学校、优秀学员、优秀管理人员、优秀指导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4.总结提升,辐射推广充分发挥国培项目成果作用,以培训团队建设为抓手,做好学科骨干及教研员培训者培训,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结7对,由结对对象承担全员培训案例课,提升优化交流研讨中生成性资源利用。及时总结项目培训活动材料,提炼项目培训工作成绩,挖掘项目培训教学特色,一方面利用简报、橱窗、展板、电子屏幕、书籍图片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另一方面适时向省、市、县新闻媒体和各级报纸杂志提供新闻线索,宣传项目培训成绩,展示项目培训工作经验,传播项目培训教学剪影,努力扩大培训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激励教师培训热情,促进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发展,为优秀学员提供展示机会和舞台,充分利用国培项目培训带动本县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本县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能得到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教育股要及时沟通相关高校(机构),分类整理学员在培训期间的文本作品及音像资料等,整理汇编成册或视频集锦,形成生成性培训资源。在整理汇编基础上,通过编撰专题作品集、集中展示培训成果、举办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成果推介,将培训成果惠及本县全体中小学教师,以辐射带动本县教师全员培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