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收集5篇)

时间:2024-09-24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篇1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物流企业;营销

模式物流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一)物流企业传统营销模式

一直以来,物流企业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营销模式选择:要根据自身企业规模、资金情况、管理部门发展规划等对自身企业的目标进行明确定位,并按客户需求的差别将市场营销进行详细分类(梁红波,2014)。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司确定的细分市场分类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以下几种:全面覆盖模式。全面覆盖模式即把全部物流体系看作一体的大市场,把所有的物流需求看作自己的目标客户,其全部的物流业务与营销方案也是针对全部的潜在客户,制定统一价格,构建起较集中的物流网络。即以某个单一营销服务模式向整个物流市场推行,这种物流模式的缺点是不能满足各种客户的个性需求,缺乏固定的专业客户群和市场竞争力。为了能够抢占物流市场份额,物流企业往往会以超低的价格吸引并维持大客户,造成行业的价格战。当前,我国物流行业中,初期发展的物流企业为了及时抢占市场份额,都采取此种模式。选择性专业化模式。此种营销模式要求物流公司锁定某个或者某些细分市场,规定专业化的营销策略。比如针对企业或物流服务需要量较大的个人执行比较低廉的价格,同时提供规定内的物流服务,如电子下单、定时取件、费用按月结算等服务。这种特殊的物流服务特点是具有针对性,能满足固定群体的需要,是我国物流企业中比较常见的物流模式。采取目标集中化模式。此模式要求物流企业只选择一个或两个细分市场,集中营销,实施精细化物流服务。现在,一部分物流企业已经选择了此种营销方式,集合区域内的物流营销,这种模式不仅减少物流公司的成本,还能减少运营投入,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我国顺丰物流就是采用了集中营销模式,其把目标市场固定在中高端市场,发挥自身优质、安全、快捷的服务,获得了客户的信赖,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取得了较高的品牌价值(梁红波,2015)。“一对一”专业化服务策略。此种模式要求物流企业选择规模大的客户进行专业化营销,采取个性化的定制物流服务。其定制化的服务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到客户满意度高,能为物流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效益。目前,物流行业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不多见,顺丰物流公司在特定的地区执行这种方式,一方面锁定规模大的客户执行特定化物流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修改营销服务内容,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现代化物流与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创新

现代化物流的电子商务创新整合了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营销环境,给物流业的运营方式创新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高科技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物流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下端行业更具优势地位。物流企业可以借鉴MLEC中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构建物流企业自己的网络平台实现与各种客户面对面的交流。其优势是通过网络平台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网络营销服务,拓展了营销渠道,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另外,物流企业通过设立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客户在线支付,达到了现代化交易的无纸化,极大地提高了交易和支付的效率。同时,在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下,交易通过网上进行信息传播与沟通,更缩短了物流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为提供更加便捷、全方位的营销服务提供了可靠性。

互联网思维下物流企业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的营销能力和规模水平不平衡

物流企业的营销服务处于服务链末端,是链接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的中间环节,提供的服务是把快件从供应方取来通过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系统传递给商品需求方。因为企业直接与客户沟通服务,所以物流企业本身的营销水平与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效果等在营销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物流业的营销水平普遍较低,规模较小,服务意识存在不足。根据物流业整体而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物流公司因拥有强大的资金投入而建立了较大规模和全面快速的物流配送体系。业内水平较高的顺丰物流在全球建立了4000个服务网点,整体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服务近260个大中城市以及1430多个县市及城镇,而且在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东南亚、美国都设有网点。但这仅仅是行业内的个案,并不能代表我国物流业的整体现状(单忠纪等,2015)。目前我国物流业普遍存在的能力水平较低,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较小规模的快递企业也充斥在我国物流整个行业,其特点为规模小、营销能力弱、网点分布少。

(二)物流业营销环境较复杂

当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物流业发展创造出空前的机遇与空间。电子商务营销以其廉价、便捷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等需求。物流行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配套行业,必须与之匹配,加速发展,才能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物流行业由于进入的门槛较低,所以业内市场竞争激烈,区域性物流业的发展,由于人力成本升高、汽柴油价格高、新技术投入等造成物流成本增高,同时加上大企业参与等因素,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因此,如何抓住这个物流发展的大好机遇,如何改革创新物流发展理念,提高物流业发展动力,是当前物流业克服困难瓶颈,逐步发展壮大整个物流产业的关键。

(三)物流业准确细分市场定位能力

弱且目标市场运作不到位由于电子商务业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营销服务业务范围极度扩大,可以说是纵贯中国,甚至横跨全球,物流的品种眼花燎乱。一方面,物流业需要应对特殊商品要求的特殊物流方式和运输工具。比如,易碎品和冷臧品的物流服务,与日常商品的物流需求完全不同。另一方面,需要更广的服务面。物流行业面临的是网购的所有商品的物流服务,一家物流企业难以满足所有商品的物流需求。因此,物流企业的营销定位必须要做到“小而精、多而全”。但针对区域内的大批量输送,则需要“大而广”,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网点,全线铺设输送链,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张启玲等,2014)。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是本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我国的大多数物流企业因为怕错过大好机会,而盲目发展的状况屡见不鲜,缺乏对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能力。

互联网思维下物流企业营销原则

(一)规模适当原则

物流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如果规模大于需求,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间接推高物流成本,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如果物流规模小于物流需求,又会难以满足物流需求,进而影响到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对市场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对未来发展有准确的评估,从而建立起适当的企业规模,既能保证圆满地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尽可能地以低成本运营,获得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效率原则

进入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物流配送的组织与实现,其效率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认识到的重要问题。借助互联网络,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向外界进行广告宣传,同时还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进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梁红波,2014)。互联网的快速便捷让物流企业的营销效率大为提升,特别是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上,从生产商到供应商、从经销商到消费者,都与物流企业有着更紧密的信息沟通,传统物流的多数环节业务都可以实现在线办理,而这些正好是物流企业效率的最大保障。

(三)合作原则

与以往的物流配送特点不同,现代物流业服务网点越来越多,而单个网点的配送物品却越来越少,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物流特点。如此一来,如何合理配置物流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从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中小型规模的现实来看,一家物流企业往往很难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物流需求,选择多家物流企业一起合作,共同满足客户需求无疑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这不仅可以避免规模与需求不匹配带来的资源浪费或是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还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要提倡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各种物流业务,互惠互利的建立合作机制,应对错综复杂的物流业务,为物流企业持续发展而共同合作。在制定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扩大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市场发展。

(四)回报原则

企业的成立自然是要追求回报的,而物流企业获得回报的基础是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物流企业必须对客户的物流需求有更精准的了解,并通过自身物流资源的科学配置,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借助让客户满意的优质物流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叶晟皓等,2014)。因此,如何获得客户的认可收获回报,是物流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物流水平,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物流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对策

(一)建立“性价比”更高的营销模式

物流企业要通过更加便捷、更加专业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服务应该涵盖物流运输、物品仓储等环节,比如,简单的包装、装卸、简单加工、储存、配送等一系列活动,以完成对客户物流需求的满足。客户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需求交给物流企业后,自己可以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客户对物流企业的选择,除了考虑物流服务的价格外,更重要的是会考虑物流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理念,通过在服务和性价比上制定优化理念,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优质服务。要发挥物流专业化的优势,根据客户的普遍需求,建设物流配送、中转和仓储中心,特别是要综合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需求特点,推进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同时,构建更全面的物流业务网络,也可以在出现突况的时候,提高物流企业的业务应对能力,彰显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而从市场角度上看,专业化就是物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往的实际范例证明,诺基亚公司刚刚进入内地市场的时候,需要寻找一家比较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但由于担心当地的物流企业达不到其专业化仓库需求,不得不选择了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流企业(方志,2014)。另一方面,物流业的价格是物流业中的重要竞争力。在物流行业中,客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物流企业是自然而然的。而要满足客户花更少的钱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的需求,物流企业的方案制定就非常关键了。同样的,物流企业要取得服务价格的优势,进行科学的物流基础设施选址是关键。图1物流企业信息化选址也要结合各方面多种情况综合考虑,充分利用科学论证,选好合适的地址,以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在仓库设置、人员配置、路线制定等各方面做到充分论证,科学论证,最终优化设置。如此一来,物流公司在业务、设置上做到专业化,价格上性价比高,市场业务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高效、节省成本等多方面优势的互联途径,引进优秀专业人才等举措全面实施,使物流企业持续发展。

(二)物流业要做到供应链一体化下的信息共享营销模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地改变了物流企业的信息推广、业务应用等各方面工作,物流企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目前来看,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与客户在物流业务信息上的共享,为商、供应商之的信息交流、信息反馈提供更加方便的渠道,已是物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一个成熟完善的供应链,可以大大促进企业的库存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物流企业可以实现更少的库存,甚至是零库存。事实上,在高速的信息交流支持下,物流企业可对自己的库存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及时根据库存情况进行补充,在保持对客户供应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库存,整个供应链都处于供需平衡的良好状态。特别是零库存,理论是可行的,也是最高效的供需战略,其在成本优势上是无疑问的,要构建供应链保持完好的动态的平衡,即不是一毫不变也不是死板的,而是呈现出合理的状况。一方面,物流企业在建立前就要对自身企业进行市场定位,不能等企业建完再找供应链,以避免企业的发展走弯路,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有效建立。物流企业要充分了解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需求,而不要盲目建立物流企业,等待供应链的选择,实际上供应链是建立在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多种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物流企业要努力实现与客户形成关系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使顾客自身融入供应链中。只有客户也成为供应链的一员时,物流企业与客户的紧密关系才更有保障。毫无疑问,这是最优秀的营销模式,可以使客户与物流企业一起发展、一起承担。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化运作存在紧密关系,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运用能加快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作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终端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能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企业也要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广告宣传,既能减少物流业营销成本,又能借助网络信息的快捷高效性为物流企业提供保障(张祺,2014)。物流企业还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信息,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客户网上支付,提高了效率。

(三)实施合作共建营销模式

现代物流营销战略不仅需要持续的创新,更要持续地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上赢得竞争。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多个仓库协同合作,作为供应链创新的产物,物流企业在运用这种方式时,同样要根据物流的实际情况进行库存的适时调整,从而实现对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此一来,才能实现不同仓储、不同商品优化调配的市场策略,体现出降低运营成本,缩短运营时间,简化运营程序,便于业务组织,利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协议管理调配物流仓储业务,以保证物流企业在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使物流企业成为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通过对仓储调配的过程参与,实现在配送中整合资源,合理优化资源,减少物流的成本,增强商品调剂的灵活性,也增强客户供应链的管理和调配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合作共建营销模式,可以让物流企业用更少的投入实现对更大资源的调配,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优化与提升信息化在物流业中的运用

信息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离不开的话题,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趋势。物流企业同样要认识到这种趋势潮流,学会借助信息化的力量,通过建设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推动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拉近与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的差距。物流企业信息化如图1所示,从配货、车主到企业管理都贯穿着信息化管理。物流企业要改变一直以来重视运输、仓储等硬件的做法,重视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努力发展物流的网络信息平台,优化、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尽可能实现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市场营销策略网络化,以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更好、更快满足。

(五)物流业要创新服务理念引导营销策略创新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和发展,一定会带来物流产业的创新变革,物流企业在服务客户和宣传广告工作中,一定会从传统的运输存储中转型为创新的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实现顾客供应链与信息化的融合,使信息化带来的创新理念贯穿指导物流业各个环节中,使我国现代物流业不断改革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从目前来看,物流企业在几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尤其一些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一是重视客户关系改善。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制,在营销工作中注重服务创新,更要抓好关系维护和运营情况的信息反馈,真正提高客户满意度,另外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教育职工在营销中寻求逆向突围,努力做好营业服务工作,增加创新手段。二是积极进行市场动态分析。未来的物流市场充斥着不确定性,不要把眼光全放在大客户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中小电商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要充分掌握市场动态,在保障大客户合作的基础上,也要争取中小商家的合作。三是加快完善网络平台,确保退货业务方便快捷。当前面对网络化时代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完善网络平台便于消费者咨询、反馈信息,便于消费者退货的方便快捷,做好善后服务,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是物流业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梁红波.云物流环境下创新物流企业的营销战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梁红波.大数据技术引领物流业智慧营销[J].中国流通经济,2015(2)

3.单忠纪,李征,计春雷.网络营销环境下大庆市现货商场物流模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4)

4.张启玲,李璐.基于客户定制模式的现代物流企业营销渠道发展[J].物流技术,2014(1)

5.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

6.叶晟皓,张瑜,刘剑.网络营销环境下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京东商城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7)

7.方志.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8)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篇2

[关键词]全面开放;零售业;差距;对策

一、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从经营业态看,以大型超市为主。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都避开了在国内外市场已步入成熟期的百货店的业态模式,而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家居建材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全球最具有成长性的新型业态模式上进行投资,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占拥有1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

(二)从扩张方式看,独资化趋势明显。2004年11月,我国取消对外资零售业的股权限制后,外资掀起了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第二次浪潮,外资以独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加快,外资零售企业的独资数量明显增加。在快速开店的同时,外资企业普遍采取了并购的扩张方式,独资、并购成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主导方式。据统计,2005年商务部批准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124家,比重为63%。

(三)从区域分布看,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我国刚刚开放零售市场时,外资零售企业的拓展重点是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关注较少。随着东部沿海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商业网点的饱和以及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一些限制的取消,市场相对空白的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中小城市正日益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重视。目前,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均已在我国西部的成都、昆明、西安等地开店。

二、我国零售业与国外零售业的差距

(一)经营规模的差距。企业规模化经营是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零售企业的大型化,外资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呈现集中化趋势,规模大、能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如:欧美国家零售商业的集中度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而我国仅仅只有10%左右。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美国沃尔玛,2006年的销售额约达到4万亿美元,并在全球拥有近4000家连锁店。而我国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布局不合理的缺陷,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零售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规模和数量的扩张,有规模化的趋势,但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零售业的规模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体规模劣势,目前,我国零售业整体规模过小,前100强商业零售业的销售总和不到沃尔玛的年营业额的1/11;另一方面是单店规模劣势,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单店规模与外资零售业的单店规模相比,其劣势更加突出。以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百联集团为例,截至2005年底,其门店数量已达6345个,比沃尔玛门店数量略多,但大多数属几百平米到几千平米的中小型店面,而沃尔玛购物广场店铺面积一般都在1万平米以上。从销售收入看,上海百联集团仅为沃尔玛的2.9%。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普遍过小,市场集中度低,造成我国零售业缺乏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

(二)业态结构的差距。国外零售商经营业态特征鲜明,灵活多样。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会员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购物等多种方式。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以连锁经营为主。虽然零售业态有20多种,但外资零售企业最初是以大型超市为主要业态进入中国市场的,如沃尔玛在我国34个门店中有28个是超级市场,家乐福、麦德龙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都近乎于超级市场。外商投资百货店等业态很少,这主要是由市场营销环境和消费差异性决定的。超级市场作为一种综合性零售业态,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一次性购买多种商品及服务,因而商品流量大、周转快,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同时,能够以大量的租金、进店费、陈列费等其他业务收入来拓展盈利渠道,提高利润水平,大大缩短投资回报期。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商在业态选择上会出现多元化趋势,业态创新和重组速度加快。相比之下,我国零售业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业态是百货商店,而新兴的业态如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不足,业态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信息技术的差距。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信息化水平高的商业企业可以降低其业务开展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获得成本领先优势。国外零售商大都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实行电脑化经营管理。它们依靠高科技支持,以商用卫星系统、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彻底改变了零售业传统运作方式。如沃尔玛借助自己的商业卫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5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和销量全部盘点一遍。高效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沃尔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压缩了营运成本,从而使其成为业内的成本领先型竞争者。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零售企业电子信息技术能力比较低,在计算机应用,数据交换,信息输入上严重滞后;在营销技术、经营信息化的投入上远远低于国外。据统计,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占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一般为1.2~2%,而且有的才刚刚起步,仍在用人力方式进行相对低效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处理等等,一切都凭经验,随意性、主观性大,时效性、科学性差。

(四)经营效益的差距。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好于国内企业。由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零售企业规模庞大,进货批量大,又本着低价采购、低价销售的原则,加之经常采用买断方式进货,降低了供应商的风险,于是供应商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向它们转让自己的产品,因而以批量采购获取供应商的价格优惠,进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10-40%。另外,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采用企业时点销售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附加值通讯网或电脑咨询网络系统(van)、电子交换系统(del)等一系列电子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零售企业在目前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作为买方处于市场优势地位,供应商不得不以多种优惠让利方式来维持和巩固与这些零售企业的关系,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由零售商以代销形式销货,所有的市场风险都由供应商来承担。为了转移风险,供应商往往直接提高商品的供应价格,这也是导致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商品售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切使得外资零售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于内资企业,尤其在销售增长方面外资零售企业明显占优势。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05年的调查,在这些超市企业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9.6%,外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从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为2.106万元,其中,台湾企业达到3.19万元,欧洲企业达到3万元;国内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仅为1.14万元。从利润额看,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3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

三、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实现零售企业规模化经营。在流通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国内零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规模经营是国外零售商的制胜法宝之一,也是我国一些零售业的成功之道。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实现了企业规模化经营。我国零售企业应解放思想,大胆地拿起资产重组这一武器,通过组建开放型企业集团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大型商业集团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一方面,通过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可以减少企业的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避免过度竞争,从而较好地发挥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建立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形式。国内零售企业可以凭借其自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加快集团化发展,增强竞争实力,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二)适应现代零售业发展新趋势,发展多种形式的零售业态。当今我国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营销业态和营销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要改变我国零售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顺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潮流,必须进行零售业的革命,发展多种形式的零售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大型百货公司。虽然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型百货商店关门,而其他的零售业态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百货零售业仍是我国零售业的主体。据百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1至10月份,百货业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3.5%。鉴于我国目前主要是百货公司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合并重组的方式整合现有百货公司这一巨大资源,由区域型单店经营模式,逐步向全国型的百货连锁模式发展,走异地百货连锁的路子。二是在大中城市社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大卖场、专卖店、专业店等形式。这些形式经营灵活,价格合适,商品丰富,能满足社区周围居民的基本需求。三是着力发展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如便利店、特许营销、折扣营销、网络营销、电话营销、电视营销、邮购营销、会员制营销及步行商业街等。另外,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合理的利润,我国零售企业应加快对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转移。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现在,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水平仍较低,虽然在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等有了一些基本的应用,但与跨国零售业的应用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零售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融为一体,使企业的“零库存”成为可能,依次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与上游的供应商进行信息交换来改善供应链;其次,国内零售业应开展网络营销以提高公司形象、方便顾客,也可与合作伙伴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同时,国内零售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下游的客户关系管理,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在竞争中发展打下基础。

(四)保证畅通供应链。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物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连锁商业的迅猛发展,连锁企业对于物流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反应、零库存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源源不断地引入国内,物流配送水平成为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标准,要想扩大规模,就要有相配套的供应链系统。我国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以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我国零售企业要发展,需要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当然更需要政府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零售业竞争政策与法规。在外资零售业以大规模进入零售市场的情况下,我国目前仍缺乏零售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应针对我国零售业制定相应的法律,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应当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则。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无序发展的现象比较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调整和制定我国零售业整体发展规则,避免市场的盲目发展和无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来控制和引导外商投资,使其合理布局,形成符合国情、国际惯例的管理机制。第三,加大对外资零售业的监管力度。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为满足招商引资、搞形象工程的政绩要求,给外资零售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一些地方政府违规审批外资建店,并且在土地、税收、扩张区域和商业网点等方面实施超国民待遇,使内外资零售企业所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平等,已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应加大对外资零售业的监管力度,防止外资企业违规开店经营,避免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公开、宽松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卫红.中外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j].商业经济文萃,2003,(2).

[2]齐美东.我国零售业应对外资零售业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4).

[3]黄河.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篇3

关键字:乡村建材企业、应对策略、发展问题、创新能力

1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建材企业的生产设备原始,生产工艺低级,产品质量差、能耗高,一方面在建设项目中得不到应用;另一方面严重阻碍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解决乡村建材企业发展中的这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纠正其发展方向,实施的手段就科技创新,落实的主要方法就是相关人才的引进。进而走一条低能耗的,低污染,高回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建材企业的发展之路。

2乡村建材企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2.1资金受限

我国乡村建材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这类企业大多是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这类规模有其独有的优点,首先利润机动、决策自由而且易于管理。但最主要的缺点是资金有限,由于资金有限,首先,造成工艺及设备的引进属于被城市淘汰过时;其次,造成生产规模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产品价格方面也不占优势。

2.2创新能力落后

乡村建材企业受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的限制,自主创新能力弱。

一方面在于企业所有者自身的素质因素。其不重视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因此在技术管理和设备上研发投入很少。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投入有限,其再创新困难也很大:对于建筑材料的生产技术创新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而且回收期较长,这些需要靠贷款进行,但乡村建材企业在其行政管辖区域内融资机构缺乏很难列上项目和得到贷款。

2.3人才资源匮乏

乡村建材企业往往是由小作坊式企业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工艺模式占主流。因此,其主要的技术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出身,缺乏正规的技术培育与再教育,缺乏对相关专业最新技术、管理、工艺、市场方面信息的获取。因此,乡村建材企业不缺少技术人员,但缺少真正的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辅助管理决策、市场影响等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乡村建材企业跟不上市场,决策滞后于竞争企业,宣传跟不上市场的潮流。根本无法形成乡村建材品牌,也就谈不上成为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4信息滞后

受乡村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覆盖率仍是制约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相关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内容的获取。再有,一部分乡村建材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也导致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一部分企业受财务、物力、人力的限制,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能是有心无力。

2.5产品性能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导下,现在的建材企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产品档次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的技术性特征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水泥的生产采用了新型干法技术,产品性能高、质量优,能很好地满足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但乡村水泥企业由于受资金等条件限制、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差,仍采用落后技术,生产的产品在标号、性能等方面劣于现今技术,生产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水泥,供应低端市场,由于供应市场范围有限,需求量少往往造成饱和甚至过剩,而优质的产品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

3乡村建材企业应对策略

3.1纠正发展方向,走专业化路线

目前,我国乡村建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存。规模小的建材企业由于市场的自然选择,面临生存问题;发展较好的大建材企业在向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面临生存问题。

3.2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生产新型建材产品

未来建材产品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以环保、节能为主题。因此,乡村建材企业产品的生产,应当正确选择产品类型。应及时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设备,尽早对生产工业和设备进行调整。未来建筑材料的两个大的方向是:绿色建材产品、高新建材类产品。

3.2.1发展绿色建材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因此,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3.2.2发展高新建材类产品

高新建材是技术含量高,变化快,功能多样化。乡村建材企业大多规模小,可以利用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敏感适机转向高新建筑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可以集中在:开发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新型防水材料、发展保温材料、发展装饰装修材料等。

3.3注重信息的获取,生产决策以市场为导向

针对我国建材企业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乡村建材企业应实现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不但是市场信息的获取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乡村建材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应完善信息的基础设施,提高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第二,在信息化的落实过程中要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订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三,企业内部要实现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

3.4加强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经营创新。

3.4.1科技创新

现代建材企业的发展要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途径,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更新、人才纳新、技术引进、开发、改造等方面的内容。对乡村建材企业来说,应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准切合点,着眼于科技前沿,注重创新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身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找到突破口。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创新体系,而不是单纯的走价格竞争路线。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提高员工素质等。

3.4.2经营创新

只有科技创新的企业不算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加上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企业组织应努力做市场需求的开拓者,努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4结束语

目前我国乡村建材企业大多数有作坊式生产单位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与同类企业生产水平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是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创新,信息不对称性等原因造成的。

提高乡村建材企业的产品质量,拓宽乡村建材企业的市场范围就要从工艺、设备、生产到学习、管理等方面非常系统的进行改进。其中,有效提高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生命动力的源泉,是提高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应尽快构建适合自己的技术管理创新体系,加强人才的引进,保证产品质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与方针政策,加强产品宣传力争建立自己的产品品牌,成为当地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5参考文献

[1]胡中友,乡镇建材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乡镇经济,2005,(12).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篇4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中小企业;成长实质;有效规模边界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4-0009-05

[作者简介]萍,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台州学院经济研究所营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浙江台州317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渐突出、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之后,在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入实施期后,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期间,中小企业面临的成长和技术应用问题成为当今中小企业最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已经占GDP总量的60%左右,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强势的现象并不能掩盖其个体的弱质性: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为数极少。

中小企业成长需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及社会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内在基础的不适应反成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因此,选择、运用和优化信息技术,加强内在基础,借环境改善之力,提升企业成长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成长和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营管理中对共识问题的论述和政策研究,而就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问题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治本”研究较少。本文着重阐述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机理,提出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一个“质”“量”交融、“内”“外”兼修、动态营销环境下有效边界变迁的动态过程,揭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企业怎样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逐阶段的特定信息化过程,以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与机理

1.中小企业成长实质

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分工组织的企业,企业的成长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彭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成长体现为单个企业的内生成长,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过程,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

很显然,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中小企业个体和群体量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成长;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从企业边界来定义企业的成长;而彭罗斯则是从企业内在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说明企业的成长。尽管论述有所差异,但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事实上,企业成长的实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主体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所追求的企业经济效用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以是在某个发展阶段,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各种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发展。它可由特定时期特殊市场营销环境下支持企业成长的内在要素来推动企业在较长时间持续挖掘和利用资源,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成长中“质”和“量”的对称性。企业成长也是企业内外一组复杂关系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平衡、“内外”兼修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宏观环境相对稳定,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就是更完全、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企业成长不会像科斯(1937年)关于企业最优边界理论所认为的“当企业发展到了最优规模,成长就停滞了”,而是通过“成长经济”,由一定时期旧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推进到新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如此逐浪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健康的成长。

简单一点说,中小企业真正的成长是有效规模(在一定时期的最优规模)边界的扩大(见图1中的X1X2X3X4……),是一个“质”和“量”交融、“内”与“外”兼修的动态变迁过程。

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指导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除需准确地把握企业成长的本质之外,还要深入把握其成长机理。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企业的边界就在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内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科斯,1937)。具体来说,即一项活动企业既可以亲自完成,也可以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当这项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产生的成本大于由外部市场交易完成产生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利用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而如果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自己完成,从而扩大其边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一项活动不论是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外部市场完成,都将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完成活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向企业提供该活动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则构成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主要是组织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进行比较所决定的。

虽然交易费用经济学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一个边界,但并没说明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边界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真正成长。企业的边界是一个动态的界限,可以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主要是克服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障碍,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同时,蕴涵成长潜力,是一种“水”“火”交融、“质”“量”对称下的、平静中蕴含动态、动态中凝聚着平静的有效规模边界的扩大。

(1)在一个市场边界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而且表现出成长的幅度超过市场扩大的幅度。在现代营销学里,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潜在顾客所组成。在这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效组成要素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消费者购买力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首要因素,它受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借贷能力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人口是构成市场的第一要素,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的潜在容量。影响人口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欲望是消费者受不同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基本需要的特定需求。这些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因素,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多变性,也正是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多变性,使得市场也具有了多变性,因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由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成长大背景下,无论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数量,还是欲望,在一定时期内都呈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设在t0时期,市场域为X0,经过较长时期后,在t1时期,市场域增长为X1,X1>X0。从较长时期看,中小企业的成长应是企业边界的扩大,且是相对市场的扩大。假设市场里某个中小企业在t0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0,在t1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1,则真正具有高成长性和渐进性成长能力的企业要满足:

①Y1>Y0,X1>X0;

②(Y0+Y)/(X0+X)>Y0/X0;

即Y/X>Y0/X0;

其中:Y=Y1-Y0,Y为企业边界增长幅度;

X=X1-X0,X为市场域的增长幅度。

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有进一步真正成长的可能。如果Y/X

(2)在市场域不变或缩小下企业的成长,可以是有效规模的保持,也可以是在新市场域里的滋长。即在X≤X0下,Y可以一直逼近于Y0,或者是在YO基础上跨入新市场域下的滋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企业面对的市场域会不变或缩小。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态势必将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边界也可能会呈现出两种变化:一种是企业边界基本不变。从整个市场上看,虽然企业的边界没有变化,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营效益,都呈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蕴含着成长潜力;另一种就是企业边界的异变,即企业在新市场域中的滋长,充分涌动着企业的成长潜力。

二、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由市场因素决定,可以用X和X的大小来反映。其影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购买力、人口数量和购买欲望。影响市场购买力的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同样,人口越多,相对来说市场容量也越大。而购买欲望往往是一个决定市场界限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市场上,即使有购买力和购买者,但如果这部分人的购买欲望发生了转移,则市场规模将会缩减。而影响购买欲望的主要是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

2.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及市场的复杂程度等。这主要通过Y与Y来体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影响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资源有限,其成长目标也较单一,即首要目标是为了生存。二是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效率高、成本低。四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和灵活性较强并存。

3.市场结构,主要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来反映。这可以通过Y/X>Y/X来体现。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并不说明中小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中小企业有自己的成长优势:具有大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对环境的强适应和调整能力等。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成长更快。谢勒尔(E.Sch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其活力的衰退。

4.企业在新市场中的滋生能力。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柔性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如彭罗斯所说的需要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累积。在21世纪,企业无一例外都要靠学习才能生存。只有学习,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只有学习,企业才能快速地应对竞争对手及客户的变化。中小企业要成为后起之秀,捷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组织。

以上主要问题说明了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与大企业成长障碍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用模式不能用于中小企业,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建其适宜模式,以指导中小企业发展。

三、选择合宜信息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方面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间,与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销售等。对于那些采用了信息技术来改善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其实现经营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经营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以日本为例,在“网络应用与中小企业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调查中,那些利用了网络的企业其销售额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那些没有使用网络的企业(见表1)。

虽然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中小企业有诸多有利之处,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投资缺乏明确目的、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仔细斟酌成长实质障碍,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将能以有效的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1.借用信息技术捕捉消费者欲望变化趋势和购买行为

中小企业从整体上来说是灵活有余,但实力不强。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与大型企业相比都明显不足。但在目前知识、信息时代,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中小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组织和培养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团队,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借以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降低市场决策风险。

2.分层次选择适宜信息技术,逐步实施信息化,改善组织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

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合理安排资金和现有人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的层次性,为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但在分层次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把握基本原则

①紧紧围绕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因素。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之初,就应该对企业的现有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做个评价,列出在现有资金安排下希望和能够达到的提升目标。例如,企业在营销方面需要增强,则可以考虑到客户关系、虚拟市场、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若需要增强内部的管理,则可以考虑内部流程重组、办公自动化。企业只有明确和坚持本阶段的信息化目标,才能在信息化复杂的过程中把准方向,排除种种诱惑,实现最初的信息化目的。

②先进适用性原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不仅关系到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而且还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③经济性原则。它不仅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经济性,而且指系统实现和维护的经济性。

④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⑤硬件和软件建设的相对平衡原则。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的问题,此时企业容易倾向于购买硬件设备,而忽视和减少对软件系统的投入。企业应适时摆脱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转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其中在选配软件系统时,更应该下一番工夫。由于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多变,中小企业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包括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图形工具、企业管理软件、网管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和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等。同时,是否适合让非专业人员使用、会不会出现由于企业个性化过强而导致的应用软件不匹配等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考虑到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阶段性的重点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⑥重视数据建设原则。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只有建立准确的、全面的数据库,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初期就应根据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基本数据库的采集要有组织保证,并能及时补充、分析,数据项的采集要规范、标准,对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准确性。

(2)分步骤进行信息化时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依据

①按照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见表2)。

根据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分为:辅助办公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化技术、预警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后四项技术又被统称为商业智能技术。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都会产生影响。

②按照企业所处的瓶颈阶段来选择。Venkatraman总结出IT引导企业转变的5个阶段: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浙江大学的李俊等人在Venkatraman提出的阶段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进程,提出了三阶段理论:部门内应用阶段、部门间应用阶段和企业间应用阶段。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自己所处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见表3)。

③按照企业信息化的逐层提升来选择。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决策系统,如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外部网)、MRPII(制造资源规划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OA(办公自动化)等;第四层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这里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可以采取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个别部门的应用开始,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建立内联网、外联网,接通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

④按照企业发展的着眼点来选择(见下表)。

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和核心能力。吴伯凡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正本清源中指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公司拥有的一组独擅的技能,是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作活动协调一致的结果。从战略上看,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使一个公司区别于竞争者并培育出竞争者未拥有的有益行为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战略潜力,尤其在这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的增值能力、稀缺能力、唯一性能力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理、成本、结构等障碍,整合、化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以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力,如通过借助外力触网。一方面与其他中小企业组合,联合租用数据专线上网,并在因特网上制作联合主页,方便访问者查询,也可借用他人网站提供成熟的网上商城为己所有,实现电子商务,以降低上网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企业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打破结构障碍。

信息技术应用使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须面对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深刻理解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动态过程,审视形势,认清根本所在,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扬长避短,保持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洪涛.中小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苏杭.论日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J].日本问题研究,2005,(1).

[3]倪自银,赵永亮.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及其超越[J].管理探索,2005,(5).

[4]欧阳峰,周远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分析[J].企业研究,2005,(6).

[5]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6]李政.企业成长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李霞.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3,(5).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篇5

4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以用立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召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等受邀参会,并就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了精彩发言。此外,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还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引领价值应用服务中小企业”的精彩演讲。

作为本次的大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颖在会上了《2006-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中国IT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2006年,国内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达到157.7亿元,未来三年将缔造5000亿元的市场,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报告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需求分析、趋势预测,翔实的数据支撑论证了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牵引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对IT产业发展的促进,表明2007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爆发年,将引爆IT产业新发展。根据赛迪长期调研发现,与传统大客户IT采购特点不同,春节后2-4月份是中小企业IT规划、采购的黄金季节,中小企业比较多地集中在这个时段创业、扩大规模,制定发展的规划、聘请新的员工、购置更多、更新的IT设备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以PC采购为例,在拥有明确PC采购计划的企业中,45.27%的中小企业会选择2-4月份购置、升级电脑设备,以提高自己生产、经营水平,在新年伊始为自己筹谋一个最佳开局。随着中小企业数量激增,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产生潜力巨大的IT采购需求,面对中小企业的春季市场也将随之成为国内IT市场新的特征。中国IT产业先后启动过三个IT消费市场,以PC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政府采购和大企业采购市场率先启动,其年末突击消耗预算的采购特点决定PC秋促市场的成熟。1999年到2004年,随着PC日渐平民化和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传统特点,由于这个时期主要用户是学生,因此抓住寒假、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日,是厂商的选择。2005年以后,众多家庭用户、行业用户、大型企业用户对于PC需求开始出现缓和态势,相反为数众多,普遍渴望成长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所表现出的希望通过应用IT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的日渐成型对于IT产业来说,意味着下一个巨大发展机遇的来临,如何挖掘中小企业IT应用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和服务,是IT产业时代课题,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跟踪,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春季市场已经基本成熟。

据权威市场调研显示,具有信息化采购需求的中小企业,有一半的中小企业选择在每年3-4月进行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的“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的召开,让我们意识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春季里耀眼的明星。这个春天,政府的呼吁、中小企业和IT厂商都将大有所为,数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将会在这个春天直接受益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