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诗词(收集5篇)
时间:2024-10-05
时间:2024-10-05
古典诗歌蕴含的美好情怀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是凄婉缠绵的动人爱情,抑或是对春花秋月的歌咏,那些美好的词句总能触动心底的那根弦。
也许我们不能学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因为这是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但我们可以在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细细品读诗词,再感受一下岳飞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怀激烈,再体会一下李白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不羁,再品味一下苏轼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痴深情,再倾听一下陆游那“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的爱情悲歌……
而现实生活中,美好的古典诗歌,美好的古典情怀,竟都成了蒙尘的珠宝,被搁置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二十四桥边的红药无人欣赏,东篱下的无人采摘,沈园墙上的《钗头凤》无人品读,美好的古典情怀无人珍惜。
我读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到的却是西湖游人拥挤不堪、垃圾杂乱的景象;我读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想到的却是一些人泛滥的感情,一往情深的爱情似乎只是虚幻的梦想;我读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想到的却是一些城市人对农民工、对农村人的鄙夷……这不禁让我想到:古典情怀的遗失是否仅仅是古典诗歌的落寞?国人精神品质上的缺失是否与古典情怀的遗失有关?
我想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古典情怀的遗失不仅仅是古典诗歌的沉寂,它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品质。古典情怀,不只是古代诗人词人的个人情感,它包含着各种积极向上、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之类的诗歌不计其数,重视亲情、重视友情、重视爱情之类的诗词浩如烟海,而对自身人格品质的严格要求,对自己修养和素质追求完善的美好人性也能从这些诗歌中找到,而这些不正是而今一些人所缺乏的吗?当我们惭愧于各种各样贬义的“中国式××”的标签,艳羡外国人素质高修养好时,为何不从古典诗歌中寻回我们美好的古典情怀呢?忽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盲目追逐外来文化,又怎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唯有重拾古典情怀,汲取其中的营养,才能提高我们的素质和修养,我们的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关键词】古典诗词;爱情观;教育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舞台。大学阶段是人的人格趋向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稳固并最终形成的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恋爱看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爱情观为导向,“触礁”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大学生因为爱情问题,出现杀人、自杀等行为,屡见不鲜。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家庭、高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以探讨古典爱情诗词对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1古典诗词的教化作用
诗歌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教化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文字结构而言,“诗,字形从言从寺。言,表示人开口说话或唱歌。寺是侍的初文,字形从寺者多有准备、等待之义。”[1]因此,诗字的意思是准备、等待。先秦贵族就经常通过吟诵诗歌作品来教育和熏陶子弟,“诵诗以辅相之”。经孔子删减、编排的《诗经》就被当时的朝野用作教育教学的教材。《诗经》共305篇,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春秋时期到清朝,它都是各类教育的经典教材。
在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是人们抒发感情、陶冶性情和自娱自乐的工具,它同样承载着“文以载道”、“诗言志、歌咏言”的教化功能。孔子一贯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对于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明确指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所谓‘兴’,就是‘引譬连类’,并可用以‘感发志意’;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旁人可以从中‘考见得失’;所谓‘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所谓‘怨’,就是‘怨刺上政’。[3]孔子认为诗歌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感染人、陶冶人,加深君臣、父子、人与人之间关系,达到团结一致,和谐统一。
2以古典诗词为抓手,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党和国家也更注重文化建设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其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和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的真理和哲思对今天的大学生也特别有教育意义。古典爱情诗词中关于爱情的意义、婚姻中的责任及如何面对失恋等思想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
2.1爱的真谛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句)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句),“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句)。关于爱情,一千个人可以给出一千个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必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所依恋对象的眷恋,不以占有为目的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诗经・关雎》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关雎》中,青年男子在河边遇见文雅的淑女,产生爱慕之心,为她魂牵梦绕;鼓足勇气向她白,因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女子婉言谢绝;男子忧心忡忡,茶饭不思,辗转难眠;最后,终于醍醐灌顶,了解爱情不一定是占有,而是让心爱的人快乐,鼓琴瑟,击钟鼓来接近和取悦她。这首诗对今天的大学生的恋爱观极有教育意义。正如诗中所说,爱一个人就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即使暂时被拒绝,也不改初心。关键的问题是,弄清楚爱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爱她(他)就让她(他)快乐――这才是爱情的真谛。有了这样的胸怀和认识,大学生在面临失恋的时候,就容易从容面对,不至于出现“得不到就毁灭”的杀人倾向和“没有你我的世界一片黑暗”的自残心理。
2.2爱的责任
在杀人和自残两种极端中间,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爱情采取“游戏”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爱情观形成的时期,在西方性开放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爱情观的土崩瓦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成为对爱情“困惑的一代”。在当代,要让大学生明白,爱情不是一场游戏,高校不是爱的“试验田”,爱情不是为了面子,爱情不是谋取利益的工具。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两情相悦,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许多关注爱情是一种责任的篇章,比如这首《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
你明明知道我是有夫之妇,却执意送我两颗珍贵的明珠以示爱意;我体会到你对我的情意,把他们系在我的罗衫内;我家的房子就和皇家园林连在一起,我的丈夫是宫廷里的“公务员”;你对我的真心昭然若揭,但我已决意和夫君同生共死;我涕泣涟涟的把明珠还给你,只恨我没在出嫁前遇见你。《节妇吟》中,唐朝诗人张籍以女子的口吻来描述自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守住了妇节,婉拒了追求她的男子。这首诗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责任。当我们步入爱河或踏足婚姻的时候,我们便不再是我们自己,我们俨然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人”。我们为家庭、为子女、为父母、为社会而活,而不仅仅只考虑自己一时的激情或外界的诱惑。《圣经》上说:爱是恒久的忍耐;爱是不做鲁莽的事,不自私。
2.3面对失恋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分手和失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各高等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加重心理卫生知识课时的比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合理看待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善待人生、热爱生活”。[4]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很多处理失恋的哲理,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
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在安慰失恋的邻家女子时说“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她的意思是:美貌如你我者,定能招来宋玉般的美男子,何必为那个负心的登徒子王昌而生气呢。汉乐府《行行重行行》中劝诫我们“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词中闪光的智慧,都是锤炼我们逆商的法宝,在面对失恋、挫折和困境时,让我们再以《诗经・郑风・褰裳》共勉: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3结语
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在此大背景下,以汉语古诗词为突破口,着重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观这一话题。必须指出的是,文中对一部分所引用的古诗词的解读并没有沿用主流经学家的注解,而是采用了当下流行的解说,毕竟“诗无达诂”,这也是为什么经过了千百年沧桑后,古诗词依然是文学中的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炳海.《诗经》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2]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83.
一、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通过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轻视情绪在蔓延,或蜻蜓点水,或浅尝则止,其原因在于如下。
1.教师轻古诗词中思想文化的熏陶,重诗意翻译、字词解释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一样,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不仅有违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感受、领悟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内涵,以致引起学生厌学、轻学的想法。
2.受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教师重视阅读训练以应付考试,而忽略古典诗词的情感熏陶作用推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依然是笼罩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于是教师只看重书面考试,不重视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诗词在丰富祖国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简单的现象中华古诗词大多篇幅精短,却意境蕴藉而深远,可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现代白话诗的教法,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了无意趣,也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课堂找不到因阅读思考而产生出的联想想象及思想情感的火花,空洞苍白,古诗词课堂变成了满堂灌、满堂考,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词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每天诵读古词诗,如《小儿垂钓》、《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悯农》、《示儿》、《出塞》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这样日积月累,古诗词的熏陶会让学生慢慢产生兴趣。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是中华语言的精华,是思维的灵动,不仅内容庞杂繁多,语言形式也美丽多姿、绚丽多彩。古诗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句式多整齐划一,对仗工整,而词曲句式参差不齐,另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小学生接触古典诗词,课堂上可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非凡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审美素养。如反复诵读中欣赏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音乐美,进而喜欢诗歌。如默写格律诗,会让学生产生形式美,如仿写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结构美,进而让学生尽情欣赏古典诗词之形式美。
3.重视诵读,体验古典诗词意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大声朗读诗词,重视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形成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或抑扬顿挫、或配乐吟唱,声情并茂直至熟读成诵。如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阳关三叠》曲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
4.引领学生体味古诗词无尽的意境美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也可教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发挥想象欣赏古典诗词美妙意境。如何领略古诗词深邃优美的意境美?方法多种多样,如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赋予联想、想象、对比等法,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情趣和意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形象的视听画面。如《忆江南》,多媒体可以展现江南初春春景,伴以音乐,配合朗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忆江南”境界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生活如酒,或芬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封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精粹凝练,音韵和美。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尤其是古诗,短小精悍,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诸多伟人、学者,常有颂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能背数百首古诗文,自己也写出了许多佳篇名作。而同志在许多场合能够随口吟诵古诗文,显示出亿人文明大国的领袖风采。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开展读古诗、诵古诗、议古诗、演古诗、画古诗等活动,可以静心、正根、养气、怡情、益智。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大家终身受益。
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他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设计“有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颂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爱国主义教育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进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颂读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拉近与私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的是心灵的(下转第65页)(上接第62页)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由此可见,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我校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孩子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古典诗词;情趣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因此,学习古典诗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事情。在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程中,有不少精美的古典诗词作品,如何讲授好这些作品是摆在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认为,情趣具有认知作用、感染作用和印刻作用。人们的认知活动如果是在自我兴趣的诱导下产生的话,既可以让自身深受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认知的内容也会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长时间地影响着他的思想行为。基于此,笔者以为,小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要讲究情趣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情感,要让情和趣来引导课堂,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这样。教学的目标容易达到,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应该如何来调动学生的情与趣、开展情趣化教学呢?笔者以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美感和特色入手
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造就了古典诗词特有的美感,如邵康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讲授这首诗时,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写到的美好意境,如浮动的云烟、连绵的村落、错落的亭台,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鲜花等,更要注意到诗歌的突出特色是把数词一至十嵌了进去,形成了一首独特的数词诗。既有一定的幽默诙谐意味,又使表情达意十分精准。这样,小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感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也就容易接受这首诗。又如唐代诗人李峤的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诗歌说“风”似乎懂得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二月的鲜花,通过江河就会掀起千层的波浪,进入竹林则会使万竿竹倾斜,诗歌明白如话,却把无影无形的“风”写得清晰可见,把“风”的威力形象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全诗四句虽然都使用同一句式,但并不觉得呆板,尤其将“三秋”“二月”“千尺”“万竿”排列在一起,对比鲜明,很有情趣。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歌前两句写动景,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黄色的莺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苍天。诗歌不仅写到明丽的色彩还写到黄莺鸟婉转动听的歌声,真是一派秀美的春景。诗歌的后两句则转而写静景,这样,动静结合,远景、近景交融。“鸣”“上”“含”“泊”四字,极其精炼雅致,又将“两个”“一行”“千秋”“万里”四个数量词排列在一起,共同构设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恬静的画卷,富有情趣,美感跃然纸上。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平仄和押韵,富有节奏和音乐感,讲究炼字。因此,要体会古典诗词的美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从朗读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二、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身心特点和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虽然简单,但也有不少游戏活动、劳动生活可与古典诗词产生共鸣,这也是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的重要方式。如清袁枚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描写的是一牧牛儿童生活的小片断,他骑在牛背上,快乐地放声高歌。突然,他听到了蝉的鸣叫声,他立刻被吸引了,想要捕捉它,于是赶紧闭住了嘴,生怕发出半点声响惊走了鸣蝉。这简短的二十个字,就把牧童的生活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了,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小学生都曾经捕过蝉,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少都有过牧童的经历。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诗中写到的情形与自己的经历、游戏作比较,引发他们的共鸣,触动他们的情趣与感慨,使他们对诗歌内涵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又如唐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歌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钓鱼儿童的形象,他稚气未脱,拿着钓竿,坐在长满莓苔的草地上,他的头发有些蓬乱,身子从草丛中露出来,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钓竿的动静。诗歌的三四句通过他远远招手示意路人不要发问这一细节,传神地展现出他此时此刻唯恐鱼被惊散的心理活动,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富有生活情调。许多学生可能参与过垂钓活动,这首诗也必然激发他们对垂钓活动的美好回忆和向往之情,对他们理解和爱好这首诗歌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结合诗歌写作背景
发掘诗人的人格魅力以激发学生情趣,引导他们从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树立高尚情怀。古代诗人有许多都是才智敏捷的好学之士,如唐代骆宾王七岁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骆宾王能在七岁时就创作出这样一首千古绝唱,虽然有天生的才华,但更多的是他努力学习、深入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这样,诗歌教学结合砺志故事,也将使课堂内容更为丰富,教学质量将得到较大提升。又如讲解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就要特别引导学生学习陆游的爱国之情,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复土的伟大事业,虽然一生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他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如讲解明诗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要将于谦的人生与诗歌的内涵互相比照,知人论诗、教诗,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并受到教育。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他冤狱,救灾赈荒,忧国忧民,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蒙古族入侵,英宗被俘。于谦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入侵者,但英宗后来被放归复位,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于谦的这首诗歌以石灰自喻,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从容不迫,不仅不怕牺牲,而且为人纯洁清白,襟怀磊落,名照青史。因此,这首诗歌成为了于谦人格的真实写照,光耀千古,这对陶冶小学生的高尚情怀是有重要意义的。
上一篇:古典家具(收集5篇)
下一篇:健康扶贫年终总结(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