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收集5篇)

时间:2024-12-17

村居古诗篇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图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村居古诗篇2

介绍山西的导游词作文1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介绍山西的导游词作文2

孔祥熙故居座落在太谷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院内,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1934年蒋介石曾到此居住,后为日寇、蒋阎兵站、医院、特警占用。1948年八月邓小平同志曾光临宅院。

宅院座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它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主体建筑均使用斗拱飞椽,造形美观大方。木构部分雕梁画栋,沥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各院之间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牙门相通,隔墙则用多种造型的窗户予以装饰。宅院造形各异,风格多样,整体典雅纯正,细部玲珑剔透,宽猛相济,浓淡相宜,显得十分和谐。

正院为三进院落,建有富丽堂皇的木构门楼,前有门厅,东西两厢为敞轩,东有八角门可入东一院至东花园。人垂花式二门,进卷棚式过厅,厅两侧小门可通书房院与赏花厅院。过厅迎面有官厅三间,硬山式雕花正脊,前施廊柱,十分宏敞,南北有门,是接待宾客和举行礼仪的主大厅。东厢名“三有堂(有猷、有为、有守),西厢名“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皆为内眷居室。

过官厅即达三进院,院系楼院建筑,东西楼为女眷居住,二层即为未婚女子的“绣楼。南楼是主人居所,一层前有抱厦,原悬傅山书“谨节亭匾额。二层悬有“瀛洲风范四字匾额。该楼建筑华丽,用料讲究,高耸宏大,是全院的最高建筑,体现了主人的地位。

正院西面,有书房院,称“日知月无忘斋,乃封建士大夫自修自勉之语。书院南有一狭窄的长条院,即厨房院,又为仆人居所,建筑结构简陋,与东面的正院形成鲜明的对照。

村居古诗篇3

风光旖旎的田园牧歌景色

说到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则不得不提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祖――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他的田园诗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句像一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赞赏和推崇。同样擅长田园诗写作的盛唐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恰似一幅色彩鲜明、诗意浓郁的田野风景图画:广袤的水田,飞翔的白鹭,浓荫的树木,鸣唱的黄鹂,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组合下,产生出一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的视听效果。

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中“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农村田园风光:在柔嫩的青草地上欢叫的牛犊,在夕阳中归林的乌鸦。词中景色井然有致,清新明丽,充满了乡野泥土的气息,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的淳朴情感和深深爱恋。

宋代词人雷震《村晚》中的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夕阳西下,牧童横坐牛背,在放牧的归途中,手握短笛,一路信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清人袁枚《所见》中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同样质朴自然,悠闲自在,前后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情浓郁的乡村农家院落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第一首形象地描绘了乡村院落的民俗风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林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随手拈来的佳句尽管形成于千年之前,却依旧能够唤起我们对儿时乡村面貌的记忆。

王维在开元后期的诗作《渭川田家》的诗中亦有此类描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温润的夕阳照在渭水岸畔的村落上,小巷里是缓缓而归的牛羊。倚靠在柴门边上的老人眺望着远方,热切地等待着还未归来的牧童。

晚唐诗人王驾《社日》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作者从村外稻谷丰收在望的景象渐次移笔至村内农家院落中的猪圈鸡窝。尤其是农户“半掩扉”这个细节刻画的很有表现力,诗句写出了当时农村民风淳朴、农家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境。大诗人杜甫笔下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则让读者领略到了水乡江南人家的独特韵味。

躬耕桑麻的辛勤生产劳作

说到农民躬耕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人们自然会想到李绅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力透纸背,极具严肃的教育意义。而该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夸张描述,又表现了收成的丰硕和劳动的欢乐。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曾写下诸多表现农民生活的诗作。其《悯农》一诗中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月,更堪岁里闰添长。”此诗以情感丰富的笔触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

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退居家乡后写了一首名为《四时田园杂兴》诗,描写了农民夏天劳作的场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农忙时节的诗歌,作品热情讴歌了辛勤劳作的农家儿女。全诗最后一句,令人拍案叫绝。村里的儿童虽不谙农事,却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小诗充满了农村少儿纯真的童趣。前述王维《渭川田家》中“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诗句恰似一幅白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乡村种桑养蚕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勤耕耘,家家户户才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足。

情趣盎然的农家闲适生活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主人和客人临窗而坐,桌子上有主人特意准备的丰盛饭菜,窗外是青山绿树以及农家的场院……主客一边举杯畅饮,一边交谈农事,真可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家闲适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村居古诗篇4

有些人有钱,但未必有幸福,有些人有闲,也未必有幸福,因为他无法找到一种宣泄释放自己闲情的渠道、对象与载体,古崖居士与原乡、与榆树的相遇,使他发现了内心的诗情,找到了诗情的载体与寄托。自然美因为人的欣赏而使其价值得到呈现,唐代的诗人柳宗元说过一句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棵榆树如果没有遇到古崖居士,也就是芜没于荒山里。榆树存在的价值和原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唤起了我们内心与骨子里面的一种情怀与向往,一种我们童年时期经历的仍然没有泯灭的记忆。

古崖居士在诗集里面充满了自然美,写了地上的花鸟鱼虫,天上的风轻悦耳等等,这都是非常乡村化、非常自然的意象。但是,这样一种自然已不是所谓的原生态自然,它其实是被我们用艺术手段重构的一种自然,面对工业化的浪潮,我们唯有反观、内照才有能力让自然界按照心灵需要来重新构建它的形式。所以,古崖居士诗里的自然已不是自然本身,它是一个根据现代人的心理需要来构建的一个意象空间。

今天我们已经进化到了所谓的信息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但是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面还是一种农耕文明在延续,在个人记忆、民族记忆里,大自然对国人具有永恒的魔力与魅力。我们可以就东西方的精神家园做一个比较,西方人早期也描写他们的精神乌托邦,但是西方人的精神乌托邦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一个理想城市,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商业文明的产物,商业文明天然地会把城市作为它的理想目标。但是中国人理想的精神家园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在古崖居士的诗里,我们处处能读出这种精神乌托邦,它不是一个理想的城市,而是一个理想的乡村,是桃花源记,是采菊东篱下。但和陶渊明时代不同的是,在乡村梦想的背景下,我们在古崖居士的诗里看到了当代人面对内心的精神重建过程,在个体的修行与归隐中,同时发现到了集体的价值。在中国社会面临文明病、工业病的时代,诗意生存、诗意栖居,既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也是超越现实精神困境的方向,我认为这对于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一个实践方式。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

书名:榆下清风

村居古诗篇5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图,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图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图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图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